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学良(人格图谱)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再现张学良传奇人生的系列大散文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史学著述,它运用的是文学手法,选取独特视角,以哲学思维解析人性、人生以及命运抉择、生命意义诸多问题,其问也不乏对于人生吊诡、历史悖论的探求;不同于一般的纪事手法,它所关注的是百年张学良的精神世界,通过与一个个飞逝的灵魂跨越时空的对话,复活耐人寻味的思想、意象,细节,透视更为深刻的历史真实,艺术地展示了张学良的人格魅力、命运张力和生命活力。全书富有思想性、知识性与文学性,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

内容推荐

全书共十五篇,大体上能够概括汉公的生命轨迹与人格图谱。开篇与尾篇为“综述”,一是通过三个傍晚的心理活动,从功业、爱情和人格魅力诸方面,描绘其百岁人生的奇光丽影;一是写“个性决定命运”及个性的文化生成,剥茧抽丝,层层递进。中间十一篇,通过汉公的情感世界、人际交往、生平嗜好与社会文化生活,展现他的性情、禀赋、命运、品格。其间不乏人生吊诡、历史悖论的探求,着眼点却是从中透视“传主”的心灵世界,通过与一个个飞逝的灵魂跨越时空的对话,复活耐人寻味的思想、意象,透视历史更深刻的真实。第十三、十四两篇,揭橥两大谜团,也就是拖在他脑后的“两条辫子”——“九一八”何以不抵抗,晚年何以不还乡。应该说,笔锋所至,都涉及读者最为关注的一些话题。

目录

人生几度秋凉

“不能忘记老朋友”

尴尬四重奏

别样恩仇

夕阳山外山

您和凤至大姐

“良”言“美”语

将军本色是诗人

史里觅道

情注梨园

庆生辰

猛回头

九一八,九一八

鹤有还巢梦

成功的失败者

附录 历史文化散文的现实关怀——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讲演稿

后记

试读章节

夕阳在金色霞晖中缓缓地滚动,一炉赤焰溅射着熠熠光华,染红了周边的云空、海面,又在高大的椰林问洒下斑驳的光影。沐着和煦的晚风,张学良将军坐着轮椅,从希尔顿公寓出来,穿过林木扶疏的甬路,向黄灿灿的海滨行进着。

他从大洋彼岸来到夏威夷,仅仅几个月,就被这绚丽的万顷金滩深深地吸引住了,几乎每天傍晚都要来消遣一段时间。

这里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聚集着五大洲客种肤色的游人。客路相逢,多的是礼貌、客气,少有特殊的关切。又兼老先生的传奇身世鲜为人知,而他的形象与装束也十分普通,不像世人想像中的体貌清奇、丰神潇洒,所以,即便是杂处当地居民之中,也没有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老人很喜欢这种红尘扰攘中的“渐远于人,渐近于神”的恬淡生活。

告别了刻着伤痕、连着脐带的关河丘陇,经过一番精神上的换血之后,他像一只挣脱网罟、藏身岩穴的龙虾,在这孤悬大洋深处的避风港湾隐遁下来。龙虾一生中多次脱壳,他也在人生舞台上不断地变换角色:先是扮演横冲直撞、冒险犯难的堂·吉诃德,后来化身为戴着紧箍咒、压在五行山下的行者悟空,收场时又成了脱离红尘紫陌、流寓孤岛的鲁滨孙。

初来海外,四顾苍茫,不免生发出一种飘零感;时间长了逐渐悟出,这原是人生的一种“根性”。古人早就说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地球本身就是一粒太空中漂泊无依的弹丸嘛!

涨潮了,洋面上翻滚着滔滔的白浪,潮声奏起拍节分明的永恒天籁,仿佛从岁月的彼端传来。原本有些重听的老将军,此刻,却别有会心地告诉夫人:这是海潮的叹息——人世间的一切宝藏,各种情感,海府、龙宫中应有尽有。这么说来,他也当能从奔涌的洪潮中听到昔日中原战马的嘶鸣,辽河岸边的乡音喁喁,还有那白山黑水间的万木喧嚣吧?不然,他怎么会面对波涛起伏的青烟蓝水久久地发呆呢?看来,疲惫了的灵魂,要安顿也是暂时的,如同老树上的杈桠,一当碰上春色的撩拨,便会萌生尖尖的新叶。而清醒的日子总要比糊涂难过得多,它是一剂苦味汤,往往是七分伤恸掺合着三分自惩。

人到老年,生理和心理朝着两极延伸,身体一天天地老化,而情怀与心境却时时紧扣着童年。少小观潮江海上,常常是壮怀激烈,遐想着未来,天边;晚岁观潮,则大多回头谛视自己的七色人生,咀嚼着多歧的命运。

此刻,老将军的心灵向度就被洪波推向了生命起点。他记起小时候,塾师曾向大帅说过,长大之后,他笃定是副牛脾气、虎性子。根据之一,他出生于辛丑年,次岁为壬寅;二是考虑遗传基因和家庭影响,持“将门虎子”之说;其三,俗谚云:“三岁看大,七岁至老。”为牛为虎,从观察、品鉴中可以看出。

种种解释未尽科学,不过,私塾先生还是“言中”了。“年少万兜鍪”,炮火硝烟烧红了他的青涩岁月。在他身上始终有一种磅礴、喷涌的豪气在。他有个口头禅:“死有什么了不得的?无非是搬个家罢了!”还说:“我可以把天捅个大窟窿。你叫我捅一个,我非得捅两个不可。”这样,有时也不免粗狂,孟浪。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莽撞的军人”。但也唯其如此,才激荡起五光十色的生命波澜,有声,有色,有光,有热,极具个性化色彩,生发出强大的张力。他的精神世界总是在放纵着,冲决着,超越着。对他人死抱住不放的货利、声名,他视若鸿毛,弃置不顾;可是,却特别看重人格,操守。敢做敢当,不计后果,轻死生,重然诺,具体地表现为游侠,抽象地表现为豪气。这饶有古风的价值观、人生观,支配了他整个一生。

那是1938年吧?南京陷落之后,日寇实施残酷的大屠杀,苏、皖一线,散兵败将颠扑道途。张学良以“刑徒”身分被押解着,杂在狼奔豕突的人群中,由于被认作从前线败退下来的长官,整天遭人唾骂。使命感、同情心、愧疚情交织在一起,憋得他两眼通红,嗓子冒烟,眼看胸膛就要炸裂开来。好歹捱到了湖南郴州,在苏仙观住下。怀着满腔悲愤,他操起一支大笔,蘸上淋漓的浓墨,在粉墙上写下“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十个大字,怒吼一声,响震山谷。随后又一个箭步,夺过身边卫士的手枪,对着迎面的老桂树连连扣动扳机,直到子弹射光,才拂袖而去。P1-3

后记

写作《张学良:人格图谱》,这是积蓄心中已久的一桩夙愿了。

我的家在辽河边上。那里,矿藏丰富,并盛产大豆、高粱,可是,人文资源却比较贫乏,知名人士很少。单就现代而言,具有传奇色彩和轰动效应的,当数老帅、少帅张氏父子了。

他们的名气很大,但其“连台本戏”为时甚短,从1916年老帅被“袁大头”任命为盛武将军,管理奉天事务,到1936年少帅“临潼捉蒋”,满打满算也只有二十年光景。当然,他们镌刻在历史上的足迹还是十分深远的。尤其是少帅张学良,作为伟大的爱国者,引一句古文来表述:“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闰里之荣也。”(欧阳修语)斯人已逝,他留给我们的“百年悲笑”,不仅仅是几桩勋绩、一段历史,更多的还是精神资源——一个难以穷尽的历史话题。

少帅出生地桑林子乡詹家窝铺离我的故园只有十几公里,连阡度陌,一马平川,小时候去过很多次。从当地乡亲那里,听到过许多关于他的轶闻趣事。家叔及其为我们延聘的塾师,都同东北军有过交往,而且都见过少帅本人。乡关故旧,对少帅的人格与德政赞佩有加,每当说起他来,都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怀念之情,里面夹杂着几分惋惜,几分悲愤。

我生也晚,待我记事的时候,少帅就已被拘禁于南方的蛮荒瘴野之间,流离颠沛十数省区,后来又被押解到孤悬海上的台湾岛,前尘隔海,恍如别世。迨至20世纪90年代,虽然他终于获得了自由,但又远托异国,人在天涯,更是觌面无缘了。

不,应该说,机缘倒是碰到过一次。那是1993年4月,在沈阳参加少帅当年创办的东北大学恢复校名的纪念活动,见到了当年东大的代校长、现已定居美国的宁恩承老先生。接谈数语,他就辨知我的故乡所在。他说:“听口音,你和少帅是同乡。”我颔首称是,说,小时候,每年桑林子办秧歌会,我都到那里去看热闹。宁老听了很动情,不禁感慨丛生,随口吟出两句诗来:“河原大野高歌调,自别乡关久不闻。”“高歌调”指的是家乡那种调门高爽的“地秧歌”曲调。原来,老人祖籍辽中,同我和少帅均属同乡。他们两位同庚,少帅兼任东大校长时,他被委任为秘书长,彼此交谊甚深。汉公到美国后,更是常相过从。

宁老当时很兴奋,讲了一些有关少帅办学的往事。老先生虽已九十三高龄,思维却依然敏捷。他从名片上看到我的名字里有个“闾”字,便联想到这和我的故乡著名风景区医巫闾山有关。我笑着连连点头。他说。可惜这次时间太紧了,不然,真应该再游游闾山,重温旧梦,回去也好向汉公作个交代,——汉卿先生对医巫闾山的感情,可说是至深至厚啊!他和于凤至生了三个儿子,都以闾山美玉为名,典故出自《淮南子》。闾山东麓有张氏家庙,他父母的墓园在闾山南麓。

这一天,我们谈得十分投机,分手时宁老还叮嘱我,日后如果到了旧金山,一定要和他打个招呼,届时可以促膝话旧,樽酒论文。事有凑巧,翌年7月我即有访关之行,第一站就是旧金山。电话刚刚过去,宁老就亲自驾车相迎,还安排了接风午宴。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是夏威夷,知道汉公正在那里度假,出于对世纪老人的衷心景仰和无限思念,出于浓烈的乡情,席间,我曾询及是否有可能见他一面。宁老说:“思乡怀土,是他终生难以解开的情意结。他曾多次对我说,最想见的是家乡那些老少爷们儿。同乡亲叙叙旧,应该说是他的暮年一乐;但是,毕竟已经风烛残年,一点点的感情冲击也承受不了,每逢从电视上看到家乡的场景,他都会激动得通宵不能入睡,更不要说直接叙谈了。因此,赵四拼力阻止他同乡亲见面,甚至连有关资料都封存起来,不使他见到。”

看到我们失望的神情,老人突然问了一句:“你们在夏威夷能住几天?”我答说计划是三天。“时间也许还够用。”说着,宁老引我注目窗外,“汉公的寓所前面,也有这样的草坪,那里紧邻金色海滩。他每天傍晚,都要坐着轮椅在海滨闲步。你只要细心一点就能发现。看到他以后,你们几个人就大声嚷嚷,随便说些什么都行,你的乡音很重,就由你来唱主角。估计不用多长时间,汉公就会发问:‘你们从哪疙瘩来?’你就可以回答:‘我们是中国辽宁的,从沈阳来。’他立刻就会问:‘听你口音很熟,你是哪疙瘩的人?’你就如实地说出故里。他马上会说:‘噢,我们是乡亲哩!’紧接着就会请你们上楼,唠唠家乡的喀儿。”

我们顿时活跃起来,齐声称赞宁老定计高明。老人叮嘱我们:“见上一面就很不容易了,时间可不能长啊,以免汉公过分劳累;还有,谁也不能泄露天机,不许提我宁某人一个字,否则,你们走后,赵四就会打来电话,兴师问罪。”我们唯唯承诺,带上宁老提供的张家住址,继续上路,先后到了纽约、华盛顿、洛杉矶。一路上,我反复思考着会面时同汉公谈些什么。十天后,我们取道旧金山,准备转乘飞机飞往夏威夷。行前,同宁老先生握别。老人说,前天同汉公通过电话,近日他稍感不适,晚间时有微热,看来三五天内不能出去,也不可能会见客人。

就这样,最后一次机会错过,与汉公失之交臂了。缘悭一面,自然是抱憾终天,但以汉公的健康为重,又只好作罢,不便奢求。

回来以后,我给宁老写了一封信,深情感谢他的热诚接待,并附寄一张标有汉公出生地的辽宁省地图,还题写了一首调寄《鹧鸪天》的词,请他在方便时候一并转致汉公。词日:“风雨鸡鸣际世艰,西京义烈震瀛寰。胸藏海岳居无地,卧似江河立是山。

今古恨,几千般,功臣囚犯竞同兼!英雄晚岁伤情事,锦绣家乡纸上看。”

人,终于没有见到,但敬仰与思念之情却日久弥深。2006年初.应大连白云书院之邀,作了一次题为《话说张学良》的学术报告。按照听众要求,我讲了何所据而言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蒋介石终身监禁他的缘由,“九一八”不抵抗的真相,张学良的人格魅力与个性光彩,他的情感世界,他为什么终未还乡等六个问题。《海燕·都市美文》主编古耜先生听过报告后,将讲稿全文刊载在2006年第三期杂志上,长达18000多字。这个刊物同国内最大的期刊网站——国际龙源期刊网合作,向海内外发行网络版,是该网站“海外传播的百强刊物”。国际龙源期刊网作了一个统计,从2005年11月1日到2006年10月31日,“海外读者浏览最多的一百篇文章”中,《话说张学良》排名第一。这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带来一种动力。这样,就有了这部书稿的写作构想。

作为一个铁杆儿的“张迷”,对于那些同汉公有过广泛而深入的直接接触的人士,我是充满了妒羡之情的,既羡慕又“嫉妒”他们的运气与机缘。而每当翻检那些记述汉公行藏身世、生平事迹的书籍,则对它们的作者不胜感激,——正是“拜”他们之“赐”,才有机会读到那么多丰富而翔实的史料、图片、谈话记录,从而获得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的方便条件。世间多少英雄豪杰、名流耆宿,由于载记不足而形象模糊、事功奄忽,每每让人临风痛惜。抱憾无穷。但在感激的同时,又常常出现不满足、不解渴的心绪。几乎所有的著作都着眼于弄清事件的原委,而忽略了人物的内在蕴涵,有的虽也状写了人物,却“取其貌而略其神”,忽略了鲜活的生命状态,漏掉了大量作为文学不可或缺的花絮与细节;尤其缺乏对于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与挖掘。

显然,我这样说是一种苛求,属于“不情之请”。因为就传记类的文体来说,只能如此,也必须如此,否则,还有什么信史之可言!只是由于“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不能停留在事实的层面上,它要向心灵深处进逼,要拓展精神世界的多种可能性空间;它不仅要有形象,还要写出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一句话,它要探求内在精神的奥秘。

应该说,张学良并非完人,更不是一个圣者,以他的本性,即使想“圣”也“圣”不起来;但他在华人世界中,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公认的英雄。他自认是一个失败者,但是,这个失败者是成功的。一生中,他做的事不算多,可是,每一件事都干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刻下了历久弥新的印记。他是千古功臣,也曾干过错事,平生可议之处颇多。曾经颂声栽道,又背过无数骂名。他抱着“行藏在我,毁誉由人”的超然态度。他是那种有快乐、有忧伤、有情趣、有血气、个性鲜明、赢得起也输得起的人。对于他的举措,人们未必全然赞同;但说起他的为人,他的丰标,他的器度,无不竖起拇指,由衷地赞佩。他的人生道路曲折多故,信仰是驳杂的,所谓“背着基督进孔庙”,但对真理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能够终始如一,表里一致,之死靡他。

张学良的百岁光阴,充满了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确是一部哀乐相寻、歌哭并作、悲欣交集的情感标本与人生型范。既有青少年时代“不知今夕何夕”的忘我狂欢,像汉代杨恽所说的,“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又有“哀乐中年”的志得意满、纵情欢笑,乐极生悲、忧愤填膺,以及苦中求乐、强颜欢笑;更有晚年的忘怀得失,超脱于苦乐、哀荣之外的红尘了悟,自得通达。作为性灵的展现、情思的外化,这一切,都是意趣盎然、堪资玩味的。

许多“政治强人”、“明星大腕”,及其得意,闪电一般照彻天宇,鼓荡起阵阵旋风、滔滔骇浪,可是,不旋踵间,便蓦然陨落。一朝风烛,瞬息尘埃。而张学良却成了一个言说不尽、历久弥新的热门话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的充满张力的不可复制的自我,他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人生道路与诡异悖谬的命运抉择,他的迥别寻常的特殊的吸引力、感染力。其间有谜一般的代码,可予破译,可供探讨,可加辨析。而这些,也正是本书的重心所在。

全书共十五篇,大体上能够概括汉公的生命轨迹与人格图谱。开篇与尾篇为“综述”,一是通过三个傍晚的心理活动,从功业、爱情和人格魅力诸方面,描绘其百岁人生的奇光丽影;一是写“个性决定命运”及个性的文化生成,剥茧抽丝,层层递进。中间十一篇,通过汉公的情感世界、人际交往、生平嗜好与社会文化生活,展现他的性情、禀赋、命运、品格。其间不乏人生吊诡、历史悖论的探求,着眼点却是从中透视“传主”的心灵世界,通过与一个个飞逝的灵魂跨越时空的对话,复活耐人寻味的思想、意象,透视历史更深刻的真实。第十三、十四两篇,揭橥两大谜团,也就是拖在他脑后的“两条辫子”——“九一八”何以不抵抗,晚年何以不还乡。应该说,笔锋所至,都涉及读者最为关注的一些话题。

笔者一贯把融合诗、思、史奉为文学至境,此书之作亦不例外。力有未逮,在所难免;但“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作为追求则未尝废止也。

王充闾

2009年2月于沈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学良(人格图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充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0251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