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研究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着陆的文化内因以及本土文化如何接受和应对”这一命题。通过本书的研究,我们能够较为深入地理解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踪迹,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脉络和走向。
图书 | 后现代主义踪迹与文学本土化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研究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着陆的文化内因以及本土文化如何接受和应对”这一命题。通过本书的研究,我们能够较为深入地理解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踪迹,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脉络和走向。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化本土与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 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概览 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资源 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 一、道家文化的解构思维 二、儒墨文化的现世实用智慧 三、禅宗文化的后现代翻版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多维价值取向 第四节 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本土化特征 第二章 后现代性与当代文学语境 第一节 人的观念:无个性的个性 一、不确定性 二、虚无性 三、表演性 第二节 游戏历史:虚拟与消费 一、虚拟历史 二、戏拟历史 三、消费历史 第三节 姿态写作:表意的焦虑 第四节 反讽情绪化:虚妄的盛宴 一、反讽的社会境遇 二、言语反讽 三、情境反讽 第三章 后现代解构与经典重读 第一节 革命传奇与英雄书写 一、英雄情结 二、民间活力 第二节 艰难绽放的百花文学 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混沌人生 二、徘徊于反抗与妥协的爱情书写 第三节 样板戏的英雄虚构 一、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二、斗争哲学的凸显 三、英雄典型塑造的程式化、脸谱化 第四章 当代文学的后现代诗学 第一节 快感与虚无:《花腔》的狂欢叙事 一、迷失:后现代主体的存在方式 二、断裂:后现代历史哲学 三、拼贴:后现代语言的游戏 第二节 挽歌与牧歌:《长恨歌》的文化隐喻 第三节 压抑与狂欢:《古船》的性意识 一、性意识展现的繁多与大胆 二、性的压抑导致人类的焦虑状态 三、性的压抑最终成为个体反思的动力 第四节 权与性的深潭:《玉米》的民间叙事 第五章 后现代文化与影视美学 第一节 英雄话语的民间化走向 一、英雄话语的个性意识 二、英雄的世俗化、平民化 三、民间本位意识 第二节 原生形态下的情感盛宴 第三节 红色经典的大众审美 第四节 民族史诗的大气打造 一、血与火的辉煌史诗 二、情与法的大气抉择 三、唯美宏大的商业制作 第五节 畅销元素与励志人生 一、不断填充各种最为流行的畅销元素 二、励志人生与青春偶像紧密结合 三、真实人性背后的缺失 第六章 走出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 失落中的希望——当代文学的主体性诉求 第二节 反抗·自恋·消费——个人化写作的阐释 第三节 繁荣背后的隐忧:通俗文学的当代思考 第四节 犹在岸边:农民工书写的想象性表述 一、苦难与愤怒:想象民工的方法 二、神话与陷阱:表述城市的怪圈 三、故事与传奇:作为叙述的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后现代主义踪迹与文学本土化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江腊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332224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9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2 |
出版时间 | 2009-07-01 |
首版时间 | 2009-07-01 |
印刷时间 | 2009-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9.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