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精灵歌
内容
试读章节

听着听着,杨文介听出了其中的韵味。今天的调子比往常更悲凉,老人阵阵哀弱的哭声全在这调子里。以前的,更像一份期待与顾盼。今日的,却是一种不舍和告别。他多想冲出去看看这位老人的样子。他感到今天的胡琴是专程拉给他听的。拉给他的落幕曲,说给他的最终话。

先是一阵闷重的敲击声。然后敲击被一阵喧扰所替换。琴声在须臾间戛然而止。杨文介的心被猛地抽回来。他一阵哆嗦,想看清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将整个身子匐在地上,用眼睛去适应门缝下的视野范围。他只看到一只只硕大的脚在劳改营地里来回走动。黑压压一窝蜂。他认得,有些穿绿军鞋的脚是狱吏的,有些穿草鞋或是破布棉鞋的脚是各个同伴的。而后他看到一只大脚朝他走近,脚越来越大,一开始还能看到的脚踝,这时则已演化成一个平板的脚面。脚倏地不见了。囚室的门突然应合了外面的兵荒马乱,轰轰烈烈响起来,是大脚在使劲踹着门。杨文介朝后一倒,接着本能地往后跌爬几步。门訇一声被打开,充足的光线瞬间涌进整个屋子。光线让他看不清站在门口的是谁。那样高大,头发上泛着一层耀眼的光芒,汗晶莹地闪烁着。出来,他说,嗓音粗重。杨文介通过声音辨明了他。是大儿。此时的大儿像神话。

杨文介跟着大儿走到外面。眼前的景象让他完全呆了。杨文介扭头,不解地望着大儿。大儿说,你就站在我们后面,其他的别管了。大儿说完,给了他一个坚决的眼神。他看出这眼神里还有另一层含义,含着决绝。

杨文介往前挤上去,几个在蒙北监狱互相对立的分派,此时都汇聚在一起。原来荒芜之地真有团结这概念,他想。似乎他内心的震撼,不是出自激昂的声音,而是这概念的生发。围墙外面的槐树颤栗起来,风大了,慢慢月光撒了一地。琴声越来越响,仿佛尘世问只有琴声这一种声音了。所有人的喧噪都沙哑下去,绝望升上来。不知不觉,他也跟着呐喊。虽然他不知道自己是在为谁呐喊,为什么呐喊。

大儿站在一个高点上,神情亢奋。随着穿绿军装的狱吏越来越多。人流四下崩盘。不久,就只有大儿和他站在风沙扬飞的劳改营地上了。黑夜下,大儿在哭。垂着的身体不时轻轻颤抖。

他随便狱吏怎样将他押回囚室。头一直扭向无数枪口对着的大儿。月光下的大儿,化成一个黑点,显得格外孤独。

琴声断断续续进入他的听觉系统。不知过了多久,他觉得时间应该度过了很长。隔壁那个存在于虚无的人声又开始和他说起话来,但他听不清。只有那么个感觉。他化成感觉里的一点细微。已经夜深了吧,他想。然后他任凭人声继续。今晚的人声一直没停,他亦没有给予人声任何回复。他有些惘然,不知当下发生的一切是真实,还就只是梦魇一场。

夜好深。人声也停下来了。黑暗格外清晰。只有胡琴曲调接续。迷蒙中,他听到远处传来五声突兀的枪响。枪响划破了寂静,在空气中久久回颤。寂静重新涌上来,大概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一声呐喊接续了傍晚时分的绝望。似乎这中间的一切断线都被完美地连接了起来。接着,无数呐喊此起彼伏,像发狠的狼族,又像流浪在蒙北草原的孤魂。杨文介被这突如其来的咆哮所震撼。好悲凉好绝望的声音啊,将一切怨望都发泄出来,完全是走火入魔的撕心,完全是忘我之境的裂肺。仿佛要把整个灵魂的力量都拿出来,全发泄在这声声呐喊中。绝望太满了。P016-017

后记

跋 梦魇。花。路的终点。

几乎是一种习惯。我喜欢在穿过人群的时候,观看人体。我观察他们的眼睛、神态,以及肢体动作和语言官能所散发出来的暗力。但维持这种观察的时间段却很短暂,常常是瞬间的事。他们不曾想过,擦过身畔的这个人正躲在暗处偷偷观望自己,然后记下某个特征,将其写进文字里。

我更偏向神态略有孤傲的人。我发现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喜欢在独自走路的时候插上耳机,听音乐。这时,“耳机”就成了抵抗外界的媒介、载体。“音乐”也不再是原始的形态,而变成与外界抵抗的,另一种形而上的虚幻武器。同样,我也是一个爱听音乐的人。或者你可以把我和他们类比一型。独自一人的时候,我感到有某种软弱在袭扰我。我不敢把头抬起来,使劲要在人群的目光巾丧失焦点。我希望他们把我模糊化。

是的,但我后来发现,其实这种“希望模糊化”,只是另一种矛盾的渴求。“希望”换了一副姿态——换了一副高高在上、拒绝一切的姿态——期求别人上前迎合。音乐(这里的音乐不再是音乐,而是武器)就成了朋友,成为内心高傲的证据。你知道它是安全的壳,躲进里面,逃避一切喧嚣。

按弗洛伊德的说法。这是人性中“补偿”的本能。“补偿”本能是指,个体为了掩藏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而借助某种外力欲盖弥彰,从而掩饰自卑感与不安全感,试图达到心理或生理上的稳定和满足。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心理防御机制论”,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在父亲的理论基础上,更加丰富、具体了内容,使它变得深远,意义重大。

感官欲望是构成人体活动的基能。它是一种放射信号,一种移动、调配、命令。曾经有个著名的心理医生向我仔细解述过这条理念。他是我生活中一个特别好的朋友,为我治疗过心理疾病。有一段时间,我常常陷入苦恼的失眠。黑夜中,有无数画面掠过我的脑海,它们都是纷乱的、无秩序的、完全摈弃了美与明亮本质的,而变成黑暗、深蓝、伤惨而寡白的一副忧郁面具。我开始莫名其妙地怀疑一切。我被孤独衍生出来的梦魇支配了。我成为梦魇的奴隶。

终于,世界颠倒了,好像只有本我存在是正常的,其余一切都像翻了一个跟斗,远离正常轨迹。于是,梦境便成了我的现实,现实则变成我的梦境。比如有一次,我梦到妈妈的死亡。我看到她年轻的身体躺在阴冷的棺材里,然后我爬进去,以一个蜷曲的姿态偎在她的怀中。仿佛我们错过了一个轮回,如今相遇了,重新又回到轮回的起点:母亲的子宫,子宫里安全的诺亚方舟。

我整整失眠了十天。十天,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睡眠。我把窗帘拉起来,世界一片黑暗、浑浊,眼睛酸涩发胀,看什么都是飘在空中。这种感觉像是肉体已经饱食,但灵魂却还在饥渴。最后,我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是个30多岁的男人,身上散发着淡淡的花香。我很幸运,他让我感到谈话轻松。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环境造成的压力,而出现暂时性焦躁症。这样过了2个月,我感到失眠渐渐好了,钻研心理学的想法却渐渐点燃了我的激情。

16岁的夏天,我开始研究弗洛伊德心理学。

我看了几本弗洛伊德的著作,每日徜徉在各种“我”之间。倏然,我觉得自己平静了下来。于是,我开始反思前段时间出现的焦躁的症因。

后来,我把我的焦躁,集合成文字形式。

沉浸在文字世界里的我,是一个放空肉身全部能量的空壳。文字的力量不可疏忽,它攫取你肉体的精力,铸造灵魂和思维的巩固。那段时间,我写下很多故事。我幻想他们的人生。我能够在梦中和他们相遇。  在《莱莉花岛》这篇小说里,我写了一个完全颠倒了时间与空间的写作者。他是我的焦躁的写照,是疯魔状态的参照物。同样的,在《精灵歌》中,我将这个虚幻的“我”更加夸大了。他们与别人(写作者和小可儿。“我”和精神科医生)的谈话,其实是在找回自我的过程。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他们的人格中,本我与超我间的对话(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劈成三瓣:自我,本我,超我)。所谓“本我”,是自身身份的证明,它是具象。而“超我”,则是一个投影性的表征,是自我投射在另一个个体中的幻觉存在。我借助一个虚体的嘴和思维,完成了小说里徘徊在精神边缘的人,纯净和理智状态的回复、重归。

在文字里(“超我”中),我把它们描绘得非常纯洁(荣莉花与精灵都是纯洁无瑕的象征)。可这样的纯洁,却有一种异常。

在《茉莉花岛》动笔之前,我首先想到一颗露珠停留在苍翠绿叶上的影像。露珠的生命极为短暂,太阳升起就会挥发、消失。我想,小可儿也终将走向自己的末路。《精灵歌》里,姐姐罗兰的爱情也是如此。她们的灵魂在黑夜里被孤独孕育,光明是只有在暗处才能发芽、生长的植被,如果冲脱不了土壤的(压抑的黑暗)束缚,就要走向死亡之路。可她们又是如此冀求真正的光明,黑暗已把她们压得喘不过气。长久的压抑必定带来毁灭性的爆发:爱越来越模糊。光明渐行渐远。

所以,她们的结局也就再明晰不过了。

只能是死亡,露珠般美丽而忧伤的死亡。

《谁顾风前人影坠》是一个例外。它完全来源虚构。对于这篇小说,我想以一种更缓慢、宁静、无太大波澜的情绪讲完故事。所以它写得很慢,也是我格外满意的一篇。

《花坠》是我最重要的作品。它是我写作道路上的一个风向标,一级阶梯,一个转捩点。是它,让我完成自我写作风格的转型。我要把它写到美的极致。以至于,它内在的故事开始变得模糊。虚幻的美与现实的丑形成参比对照。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走向自我毁灭的路途。像荣莉花由盛放到枯萎、精灵由培育到殒灭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纯洁过渡到染污的过程。他们的心灵,原本因为长久的孤独而亏空了。但虚幻的光明力量却让他们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正在冉冉升起。

通过他们,我亦感到一个焕发新生的自己,一个复活的自己,一个突然在写作道路上找到方向的自己。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创作!

对于写作,我不想把创造变成制造。这样有违它原本想要表达的本真性。我的写作从来不是制造。

有时候我想,到底是什么把我引上这条路的?大概是上帝的赐予,神的馈赠。有人说,诗人是上帝的眼睛,通过诗人创造出来的诗歌,可以认清人间百态,美、丑、善、恶,一切的一切都会透过它,变成实体表达。我赞同这观点。但我另一方面又觉得,小说是属于地狱里悲苦的传送,是人间自发的嚎啕、发泄。小说里藏着百味人生。它延伸出来的情感是笃定的、坚实的,同时又是宽泛的、发散性的。所以,写作者是人生的嘴巴,对世人讲述故事,品尝各中味道。每个路人都是写作者的被叙述者。他们是写作者的观众,同时又是自身的观众。

所以,我总是能够在擦过行人的时候,找到创作灵感。这也许是一个致命的习惯。写作就是逐渐补充自己,然后再掏空的过程。补充,掏空,再次补充,再次掏空。如此循环往复,带来的是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乏累。

我喜欢旅行。我把旅行比作:行走。是的,我的每一次独自旅行,都是背着一个沉重的包囊,踏上远方。因为我知道,只有行走,才能找到内心最本真的事实,才能剔除孤独,最终抵达我们要去的路途终点。只要心里贯彻着一往无前的勇气,那么不管道路如何曲折,荆棘遍布,行走将变成信仰。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时光跟随文字,悄然流逝。

所以,文字是时光的流言。这本书。有关水。有关眼泪。有关母体内温情的诺亚方舟。有关人浴水后最终抵达的光明岛屿。

书中的九个故事。它们是我写作路途上重要的一步一步。我知道,写作将引我抵至归宿。

你要找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

你要找到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你要找到的,就是自己纯洁如茉莉花般的心。

写下这些人,这些事。它们都需要经历一个冗长的寻探过程,而过程往往缓慢,亦充满艰难。

弗洛伊德说,是压抑提供了我们潜意识的原型。潜意识是一种深层次的睡眠形态。我想我的写作就是这样,是在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极端压制中,进发出全新的原能与力量。

黑暗而空荡的房间,只有手指敲打键盘发出的单调的回声响应着我的孤独。不自觉中,就写了那么多字。文字,是我潜意识里一个寂寞的荒岛,我流落至那儿,最终发现,那里其实就是清净道路的终点。原来我们所要抵达、所要追求的末路,只是幻觉中一点渺茫的印记而已。你知道,现实其实并不美好。

清净的终点,就是遥远的彼岸。清净,是剔除一切杂秽而究竟清净的涅槃。道路,是去往彼岸的方便。所以,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寻求去往彼岸的路。它们在这条路上闯荡,牺牲,寻求光明。然后他们会在死亡的前一刻明白,原来生活的段落不过只是点缀道路的葱葱绿树,殷红花朵。它不是拯救的命定,而是虚妄的面具。

只要还能保持一颗良善之心,放下所有欲求,就能抵达心中那一座永远的茉莉花岛。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行走的路不远,你要相信你的存在。

得到光明必须先历经黑暗。这是万物的注定。

总有一条路通向光明。光明心像而生。而心是平稳的,道路是颠簸的。

只有相信,然后前行。

麦洛洛

2011年3月17日北京

目录

序 当韶华青翠如春

谁顾风前人影坠

无出路

精灵歌

茉莉花岛

花坠

太阳

一个人分饰两角

跋 梦魇 花 路的终点

序言

序 当韶华青翠如春

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即使与美好二字无关,也大都是真挚并且因此显得珍贵的。

比如感情,或者作品。

而这是他的第一本书。

我还记得去年偶然见到洛洛。他来到了我在北京的一场读者交流活动,穿黑衣,背挎包,远离前面坐着的人们,独自出现在最后面的位置,站了一会儿,又隐匿到一排排书架中去了。大概是因为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颇受关注的孩子,很多人认得他的模样,因此处处低调回避。

得承认世上的确有些人生来具备宠儿的天资。

他们颀长而净丽,头脑聪明,甚至才华横溢,恰如闯入人间的精灵。但尘世泥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要么滥用或透支了这笔天资,用以盲目炫耀;要么没有智慧或勇识将这份脱俗之气长久保持,令人惋惜。

我希望并相信他不是这喧嚣的大多数。

在商俗气氛烟熏火燎的当下,酷爱读书,且阅读品味颇高的少年真的不多了。写作对他来说似乎是一条必然的路,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而已。

从一名读者成长为作者的过程,类似扶着栏杆学习走路到最终自由奔跑起来——其起点阶段,都难免经过一个临摹的时期,出于年少时热烈的,对某个作家的偏爱,或者对某一类作品的倾情。这些共同感动一度如此热切,尽管注定将迅速涣散于粗粝的现实生活中。但有人会带着这种阅读感动的痕迹成长,又迅速脱壳,最终蜕变出一套完整而独立的表达方式,渐渐自成轨迹——几乎每个写作者都是这么过来的。

这是为什么连余华也曾经写:“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无论他是在亦步亦趋的路上,还是已经在独自回去的途中,这都是一个写作者的成长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之一:因为毕竟用心纯粹。

我非常高兴看到这个刚刚脱离青春期的少年,并没有反复拘泥于“青春题材”(虽然这曾经是一个具备热度的卖点,并仍有余温)。我意外于他独特的笔下世界。论创作视野也好,写作野心也罢,一个年轻人挑战了更高更远的东西,必然得面对更多的难题或者失落。然而正是因为如此年轻,韶华青翠如春,面对大千世界徐徐洞开,尽可以深吸一口气,迈步飞奔下去,别的没有什么好顾虑的——才华当如烈火,燎原如若无人之境。

回过头来一看,路自然就有了。

有一次我看到洛洛的博客里如此写:“一个朋友对我说,以后我要带着爱人的纹身一起去日本冲绳,在海边搭一个小帐篷,做出租木船的生意,白天与游客交谈,夜晚听着海天咆哮,然后孤老一生,你来找我吧。我说,好,等有一天我真的在城市的石头森林里撑不下去了,我就来找你。”

言下那番情境,令人想到少年薄而瘦的脚踝和小腿被海浪不断冲刷的样子;洗得发旧的海魂衫,薄薄地挂在身上,风帆一般鼓动。一切都显得寂寞,洁净,有一种嘹望的姿势。那是在年少的语境和故梦中徘徊不去的蓝色:那样的简朴而明亮,以至于让人觉得去追究出世还是入世的问题,或者去追究是不是只有扎扎实实地接地气,给满炕满灶的烟火气熏了一辈子又没有被呛死的人才能成得了大师,显得很多余。

内心有大海的孩子,总归会有一种晴朗而清寂的生活的,哪怕仅仅只是在心里,或在笔下。

因此,我祝福他能由这首精灵之歌的起飞,迁徙到一处海风习习,潮来汐往的未来。

七堇年

2011年3月18日成都

内容推荐

《精灵歌》为麦洛洛的作品集,收录了谁顾风前人影坠、无出路、精灵歌等作品。

其中,在《莱莉花岛》这篇小说里,作者写了一个完全颠倒了时间与空间的写作者。他是我的焦躁的写照,是疯魔状态的参照物。同样的,在《精灵歌》中,作者将这个虚幻的“我”更加夸大了。在文字里(“超我”中),我把它们描绘得非常纯洁(荣莉花与精灵都是纯洁无瑕的象征)。可这样的纯洁,却有一种异常。《谁顾风前人影坠》完全来源虚构。对于这篇小说,作者想以一种更缓慢、宁静、无太大波澜的情绪讲完故事。《花坠》是作者最重要的作品。它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个风向标,一级阶梯,一个转捩点。是它,让作者完成自我写作风格的转型。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走向自我毁灭的路途。像荣莉花由盛放到枯萎、精灵由培育到殒灭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纯洁过渡到染污的过程。他们的心灵,原本因为长久的孤独而亏空了。但虚幻的光明力量却让他们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正在冉冉升起。

编辑推荐

时光跟随文字,悄然流逝。

文字是时光的流言。《精灵歌》这本书,有关水,有关眼泪,有关母体内温情的诺亚方舟,有关人浴水后最终抵达的光明岛屿……

书首插入八张彩页,四幅水下概念照。一枚纪念书签。

《精灵歌》由麦洛洛编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精灵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麦洛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094292
开本 32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11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