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
内容
目录

导言 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1

 一、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范式转移及其特征3

 二、媒介素养的中国十年:背景、进展、局限5

 三、本书的总体思路8

上篇 媒介素养教育:历史回顾与地方经验13

第一章 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目的及其演变15

 一、媒介教育:文化的卫道士16

 二、能力:媒介教育的目的25

 三、媒介教育的理论基础34

 四、讨论与思考46

第二章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动力、实践形态51

 一、媒介素养:游弋和被激辩的术语51

 二、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动力与形态(1960~1990年代中期)57

 三、美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中的媒介素养教育68

 四、进入21世纪的美国媒介素养教育75

 五、讨论与思考82

第三章 中国香港地区媒介素养教育:从媒介教育1.0到媒介教育2.086

 一、香港的科技及人文环境87

 二、媒介教育1.088

 三、媒介教育与新社会运动89

 四、网络模式90

 五、媒介教育1.0的贡献及遇到的挑战96

 六、讨论与思考:媒介教育2.099

第四章 中国台湾地区媒介素养教育:一个多维素养的媒介教育观105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辨析105

 二、媒介素养与教育的转[句108

 三、个案:台湾地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与推广112

 四、讨论与思考118

 本章附录121

第五章 中国澳门地区媒介素养教育:信息年代的信息传播科技素养148

 一、什么是信息传播科技149

 二、信息科技社会的特质149

 三、从互联网到信息传播教育150

 四、信息传播科技素养153

 五、讨论与思考:实施信息传播科技素养教育的三个层面156

第六章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从媒介表达、学习与素养项目MELL Project解析媒介素养运动中的角色互动159

 一、日本大众媒介的结构与生态160

 二、东京大学情报学环与MELL Project162

 三、实践研究案例:民放联Project之福冈实践165

 四、讨论与思考168

 本章附录172

第七章 中国内地媒介素养教育:反思、行动、挑战176

 一、媒介素养的中国背景:从家长制到赋权制176

 二、对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反思180

 三、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社会运动/行动——以女性主义运动为例188

 四、讨论与思考202

中篇 媒介素养: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209

第八章 媒介素养与政治认知:理论关系的实证检验211

 一、“媒介素养”概念化定义213

 二、政治认知、媒介功能与媒介使用215

 三、媒介素养:中国情境218

 四、研究方法219

 五、数据分析:媒介使用、媒介功能与媒介素养222

 六、讨论与思考228

第九章 媒介素养、人际沟通、媒介参与:功效意识的中介作用234

 一、概念阐释235

 二、研究方法242

 三、数据分析:人际沟通、媒介知识与功效意识246

 四、讨论与思考249

第十章 媒介信息处理及相关因素:中国公众媒介素养基本现状256

 一、媒介素养及其相关概念再阐释257

 二、研究方法264

 三、数据分析:媒介素养的地区差异与相关影响因素268

 四、讨论与思考275

第十一章 新媒介的受众参与:以视频分享为例281

 一、视频分享网站及用户概况282

 二、视频分享中的角色扮演285

 三、视频分享用户的印象管理292

 四、逐利行为:视频分享的模式舁变295

 五、视频分享与人肉搜索297

 六、讨论与思考303

第十二章 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共意建构与实践策略——以复旦大学“媒介素养行动小组”为例306

 一、作为“新社会运动”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307

 二、复旦大学“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的“小小看媒体”行动308

 三、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的共意建构过程312

 四、讨论与思考:志愿主义与共意建构的悖论321

 本章附录324

下篇 媒介内容、生产与青少年媒介素养331

第十三章 精确新闻的可信度:媒介内容的受众认知333

 一、民意调查与新闻报道335

 二、有关新闻可信度的研究(News Credibility)337

 三、研究方法341

 四、数据分析:新闻来源、调查要素与预设立场344

 五、讨论与思考347

 本章附录351

第十四章 国家、市场、专业力量:媒介组织的运作逻辑——以《东方女性周刊》为例357

 一、《东方女性周刊》:两次转型、三个阶段357

 二、《东方女性周刊》的新闻生产特征361

 三、国家、市场和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367

 四、讨论与思考374

 本章 附录377

第十五章 市场与文化角逐:作为流行文化的畅销排行榜生产机制384

 一、畅销排行榜:特征和意义386

 二、畅销排行榜:市场与文化角力391

 三、讨论与思考396

第十六章 》彰显自我:电视选秀与新技术时代的青少年媒介参与400

 一、源于选秀的一场运动与一个时代401

 二、从电视到网络:新旧媒介的互动“盛宴”404

 三、造星也造梦:唱响“我时代”的媒介消费407

 四、娱乐并消费着:电子媒介时代的青少年流行文化410

 五、泛娱乐化背景下的媒介素养考量与青少年亚文化的反思414

 六、讨论与思考418

第十七章 迷失与超越——Cosplay、青少年亚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422

 一、Cosplay是什么?423

 二、Cosplay作品的制作424

 三、Cosplay的起源与在中国的展开与接受426

 四、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的Cosplay428

 五、讨论与思考:Cosplay与媒介素养教育432

第十八章 认知差距:电视广告健康信息和儿童媒介素养435

 一、媒介与儿童社会化435

 二、儿童健康信息“知沟”的控制实验研究441

 三、实验结果:家庭与认知能力对“知沟”的影响442

 四、讨论与思考444

第十九章 电视广告、拜金主义与农村青少年“美好生活”的理想图景448

 一、研究假设和模式449

 二、研究方法451

 三、资料分析:拜金主义与“美好生活”的理想化广告形象456

 四、讨论与思考465

结语 作为公民素养的媒介素养与公民社会之可能473

 本章附录479

致谢485

内容推荐

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组成部分,本书的研究出发点在于将关乎公众启蒙的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和社会运动置于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进行考量,立足于中国当下的媒介生态和中国公众以及儿童青少年媒介接触使用的现实条件和需要,以期最终达成大众媒介与公民素养的共生和良性互动,促进中国社会朝向更加文明、民主、进步的方向和谐发展。本书的上篇为“媒介素养教育:历史回顾与地方经验”,总结了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理念的理论流变以及在美国、日本和中国及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不同地区的演变历程及在地经验。中篇“媒介素养: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重点聚焦媒介参与这一媒介素养的重要目标,第一次用实证研究的理论范式厘清了媒介素养这一核心概念的基本维度和测量指标,描摹出中国公众。的媒介素养基本现状。下篇“媒介内容、生产与青少年媒介素养”立足于媒介素养所聚焦的核心之一——媒介文本、媒介生产及媒介现实再现当中的复杂社会文化机制,呈现出媒介素养所倡导的对大众媒介进行批判性解读所需要把握的不同理论路径和分析视角。本书是媒介素养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突破和实践意义。

编辑推荐

本书是媒介素养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突破和实践意义。研究出发点在于将关乎公众启蒙的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和社会运动置放于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进行考量,立足于中国当下的媒介生态和中国公众以及儿童青少年媒介接触使用的现实条件和需要,以期最终达成大众媒介与公民素养的共生和良性互动,促进中国社会朝向更加文明、民主、进步的方向和谐发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895232
开本 16开
页数 4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06-05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