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为《巴蜀学刊》编辑部与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共同出版的人文社科综合性的学术刊物,分为特约专家稿、语言学研究、文史哲研究、教育与法制和学术前沿五大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乞闲”补释,论移民对敦煌变文词汇的影响,从创作实践看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信与趣,“花间词”的价值与地位,江西高校教学吸引力调查分析等。
图书 | 巴蜀学刊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刊为《巴蜀学刊》编辑部与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共同出版的人文社科综合性的学术刊物,分为特约专家稿、语言学研究、文史哲研究、教育与法制和学术前沿五大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乞闲”补释,论移民对敦煌变文词汇的影响,从创作实践看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信与趣,“花间词”的价值与地位,江西高校教学吸引力调查分析等。 目录 特约专家稿 《赵庆元学术文存》序 试论程小青《江南燕》的结构与节奏 修辞与解释——一则杜诗公案的文本之争 郭祥正《青山集》研究 影响力渐小的美术批评及其成因 都市新生大型社区中的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教育部研究课题“我住天通苑”社区调查报告 语言学研究 说“桃之天天”——兼与陈戍国先生商榷 “乞闲”补释 “作家”词义演变 李白《大鹏赋》俗语词溯源示例 《醒世姻缘传》疑难词考辨 试论语言的认识 《苏辙集》词语札记 论赤峰方言中的“守等之时” 文史哲研究 论移民对敦煌变文词汇的影响 从《女开科传》看科举对明清之际士人影响 论韩愈碑文的“变体” 《苕溪集》版本源流考 浅析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在广告中的运用——以京剧艺术为例 杜甫的咏马诗研究 从创作实践看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信与趣 “花间词”的价值与地位 《伤逝》的赋形思维新探 用爱证明一种存在——浅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由精神分析学说探究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 教育与法制 论模糊语言学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 江西高校教学吸引力调查分析 论人格五因素模型的应用与局限 浅谈艺术类教学中的互动与启发 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作用 对我国证据展示制度的思考 试论民愤、舆论与司法正义的互动 危机的创造机制——论灾后重建的规划与长治问题 看清眼前关注背后——由“打折促销规范”出台引发的思考 学术前沿 中国都市报主流化发展与困境——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时代信报》为范例 浅谈函的历史发展演变 论命令类公文在我国古代的发展状况 论古代公文的历史发展演变 浅析公文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行公文“意见”探析 浅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对公文发展的影响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巴蜀学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国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52422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2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09-05-01 |
首版时间 | 2009-05-01 |
印刷时间 | 2009-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53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85 |
宽 | 210 |
高 | 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