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散文精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建国60年是我国当代文学从初步发展,到短暂的沉寂,再到大发展、大繁荣的60年,各种体裁的佳作破土而出。

由王蒙担任主编、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选编的《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由《中篇小说精选》、《短篇小说精选》、《小小说精选》等分卷册组成,囊括了建国60年以来文学领域中一流作家的代表作以及各个体裁的经典篇章,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

本册为《散文精选》。

内容推荐

本书为《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之《散文精选》,在编选此书的过程中间,编者对于建国60年以来的散文作品,经过反复的阅读和比较之后,选出了本书里面的这些篇章,提供给作家、批评家和广大的散文爱好者,作为参考的一种文本。

全书包括了北京的春节、庐山面目、碧云寺的秋色、社稷坛抒情、天山景物记、第二次考试、在山阴道上、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等众多内容。

目录

前言

北京的春节/老舍

庐山面目/丰子恺

碧云寺的秋色/钟敬文

社稷坛抒情/秦牧

天山景物记/碧野

第二次考试/何为

在山阴道上,方令孺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叶圣陶

移山填海话厦门/郑振铎

日出/刘白羽

黄山小记/菡子

傅雷家书,傅雷

井冈翠竹/袁鹰

茶花赋/杨朔

记一辆纺车/吴伯箫

樱花赞/冰心

沿着澜沧江的激流,冯牧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曹靖华

山色/李广田

访沈园/郭沫若

海南杂忆/茅盾

阿诗玛,你在哪里?/荒煤

怀念萧珊——随想录五/巴金

小鸟,你飞向何方/赵丽宏

雄关赋/峻青

丁香花下/黄秋耘

蜡炬成灰——痛悼杨述/韦君宜

故乡行——重访巴彦岱/王蒙

山海关五章/郭风

梦中的天地——《小巷人物志》代序/陆文夫

巩乃斯的马/周涛

忆眸子/陈白尘

女孩子的花/唐敏

又是月季芬芳时/周明

祭马思聪文/徐迟

自己的夜晚/刘烨园

静夜功课/张承志

袁崇焕无韵歌/石英

唱片年龄/高洪波

祭父/贾平凹

八十自省/萧乾

林中速写/张守仁

论老年/施蛰存

草戒指/铁凝

藏北启示:超越苦难/马丽华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回看血泪相和流/柯灵

三松堂断忆/宗璞

幽径悲剧/季羡林

紫色暖巢——关于我出生时的浪漫回忆/叶梦

思维的乐趣/王小波

寿则多辱/张中行

为你祝福/韩小蕙

壮士的回归/余秋雨

空空实实之居/艾煊

重读云南/雷达

白音布朗山/冯秋子

一百年的青春/谢冕

浩气长存/林非

王仁先/刘亚洲

大无大有周恩来——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梁衡

绝版的周庄/王剑冰

碗花糕/王充闾

“天堂”的妇女——太平杂说/潘旭澜

藏羚羊跪拜/王宗仁

走路/林希

上下五千年/莫言

一个人的火车/池莉

饥饿中的事情/周同宾

七尺之躯的空间/南帆

我吻女儿的前额/阎纲

武陵人远桃源近/楚楚

目光/詹克明

少女的美名像风/卞毓方

短工市/李登建

谁为暴力屈膝/唐韵

风流云散/鲍尔吉·原野

摇曳秋风遗念长/孙晓玲

走进一座圣殿/周国平

点灯时分/郭文斌

短巷情长——记父亲臧克家和赵堂子胡同老街坊们/臧小平

生命打开的窗口/熊育群

先父/刘亮程

人牲/筱敏

月下桨声/韩少功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史铁生

爱着你的苦难/塞壬

谁说不是完美的告别/赵玫

无名氏/刘家科

三哥的铅色人生/王兆胜

仰望:一种精神姿势/王开岭

好的东西,都是不变的/潘向黎

大海有多高/宁明

这满山的山花啊/乔叶

寻母记/肖凤

打工纪事:关卡/王十月

作为一个作家,哪一个十年可以忽视——《典藏柏杨·小说》序/陈建功

我的汉水啊/梅洁

忆吴晗/黄裳

哀谢晋/冯骥才

“公民”从地震中走来/张抗抗

试读章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P001-002

序言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当代散文创作已经迈过了整整60年的发展历程。在悠久和辉煌的中国散文史上,6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由于处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它的演进过程也就承载了相当丰富与复杂的历史内容,具有了自己特殊的意义。

中国当代散文与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散文一脉相承。它强调思想的冲力,注重个性的张扬,反映率真的情感。有关这样的丰富的内涵,在新时期散文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和强烈。中国当代散文可以说是现代散文的延伸与发展,这里既有可以总结的重大成绩,也有无法忽视的历史局限。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七年(1949—1966)中,散文家以“主人公”的姿态与自豪感,强调“大我”和社会的承担,较好地表现出了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主题。如有的坚持诗化人生,在自然、母爱、童真中追求永恒的人生;有的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写出有声有色的诗情画意;有的情融事中,以斑斓的色彩表现边塞和异域的风光;有的以精练的散文诗的形式,表现出时代的风云变幻;还有的以景抒情,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等等。可以说虽然由于多种方面的原因,“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包含着这样和那样的时代局限,却仍然有不少穿越时空的佳作,既反映了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又感动了读者真挚的心灵。在今天重读这样的作品时,它们的意义会远远地超过其作品本身的价值,而且能够引发人们更为深广的思考。

1978年以来,散文创作与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同步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思想解放的前提底下,“五四”人文精神的回归,突出地表现为个性意识的发扬。与过去那种刻意表现自我之外的“大世界”,刻意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精神汇合,最终以“载”他人之“道”的主题意向相比较,呈现出了多元和开放的态势。这种开放性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禁区基本被打破。创作题材涉及社会人生大大小小的各个方面:现实中间的种种境遇,偶发事件,悠长的历史,山水风光,都市景观,生存环境等等,都得到了强烈的关注;市场经济对人们心灵带来的冲击,底层弱势群体的贫困与不幸,过度开发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城市高速发展和乡村的逐步萎缩,历史转折点上对既往生活的反思和叩问,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对“生与死”、“爱与孤独”、“幸福和痛苦”、“时间和永恒”等元问题,许多作家更是进行了审美的探究。总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和面临的精神困惑,都在散文创作中得以展开。

正是在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表现中,当前的散文创作显示出了极大的张力。它承接“五四”散文的风格,又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表现今天,承载往昔,指向未来,具有历史的认知价值和文学的审美意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是一部艺术的心灵史,它真实而深入地记载着人们的心路历程。在艺术手法上,统领散文创作多年的种种模式已被彻底地突破;在叙述方式上,不再囿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首尾照应”这些固定的“规则”,以及“形散神不散”的老路.而是向着更加自由自在的文体探索迈出了大步。大散文、小散文、哲理散文、思想随笔、科学关文、知识小品等写作的尝试,不断丰富着散文的表现手法。不少传统的散文观念受到挑战,在深入的讨论与实践中间,散文创作获得了新的艺术生机。

新时期以来从事散文创作的作者,也大大地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几代作家同时活跃于散文领域,创作量达到历史之最。除开一直致力于散文写作的作家之外,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评论家、学者、记者,以及大量的文学爱好者等各路劲旅,都在散文天地中一显身手。媒体革命更是给散文创作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特别是个人博客的激增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实现了用文字交流的愿望。散文创作进入了自己的繁荣期。

散文是一种饱含着写作者主体意识的文体,对生活的感受与体悟得以在文字间自然流露出来,在近似于日常生活的语境中与读者亲切交流。在生活节奏快速化,人们的精神交流越来越艰难的现实状况底下,散文阅读可以实现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在温暖抑或伤感的文字中获得精神的抚慰,这也是当前散文创作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也许是因为散文这种充满主体意识的文体,相对说来更便于撰写和驾驭的缘故,所以就容易产生一种很大的误解,觉得无须经过艰苦卓绝的磨练,就可以仓促上阵,轻易从事,却完全忽视了要达到那种美好、高旷和动人的境界,其实是异常困难的事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过,“散文易学而难工”,真是深知其艰辛的精辟之语。散文创作的历程。确乎是异常艰难困苦的,因为浓郁情感的勃发,和深沉哲理的凝聚,都无法在对于人生场景与自然风光的用心揣摩中间,大量和永远地涌现出来,更何况还得天衣无缝地融汇于形象和文字里面。能够在形象、语言与艺术构思的技巧方面,显得栩栩如生和文采斐然,而且在情感方面动人魂魄.在哲思方面震撼心灵,自然浑成地融汇成为一体的散文佳篇,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确实都是出现得比较稀少的,这完全符合于它向前迈进的内在规律。

在编选此书的过程中间,我们对于建国60年以来的散文作品,经过反复的阅读和比较之后,选出了本书里面的这些篇章,提供给作家、批评家和广大的散文爱好者,作为参考的一种文本。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我们眼光与水平的局限,肯定会有遗珠之憾,恳请各方贤哲的不吝指正,以便总结编选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得到应有的提高。

(林非,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散文精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非//李晓虹//王兆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41263
开本 16开
页数 4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1
丛书名
印张 27.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8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