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文化观察(戏剧观察)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又一本“文化观察”系列文论集。与上一本有所不同,这本《上海文化观察·戏剧观察》议题聚焦在戏剧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门类上,通过对目前上海剧目和人才建设、市场营销、创作理论潮流、戏剧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等方方面面的观察,作出比较和判断、得出结论和建议。

本书是关注、思考、解读上海文化事件、作品、思潮的一种方法和形式。“漫步”评述过去一年的文化现象,“观察”则上至远古,下至当今;“漫步”是轻松自由的散文体;“观察”是相对严谨的言论体,论点集中,论据充足;“漫步”可以遇事生感,随心议论,“观察”则需要围绕中心,紧贴主题。两种方法,两种风格,各有长短利弊。

内容推荐

这本《上海文化观察·戏剧观察》专辑,专家们站在历史的肩膀上,依托于厚重的历史积淀,聚焦于当下信息时代、传媒时代戏剧的生存处境,前瞻于未来的发展态势,将宏观视野与微观探求相结合。他们有的从某个剧种剧目建设的角度,有的从戏剧评论思潮流变的角度,有的从当代传媒与传统戏剧艺术关系的角度,有的从当代观众欣赏习惯变化的角度,也有的从戏剧如何摆脱危机、吐故纳新、自我更替、与时俱进的角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见仁见智。虽角度各不相一,但视野都同样宽阔,思考透视总结过往历史经验,寄希望于未来发展,从中可以慢慢品味出当代戏剧状态萌生的某些重大变化,追踪出未来戏剧艺术重建重构的发展轨迹,给文艺工作者以小见大的启迪,引发人们对发展变化中的戏剧进行更多的思考,从而引发更大的文化创造力。

目录

迟志刚发展中的文化观察(序)

蓝凡上海舞剧三十年演变历程

夏写时剧评记忆

郭宇推出经典戏剧的当代价值

张福海戏剧演出团体剧目建设中的保守主义思想

  ——兼谈京昆剧目建设中标准的确立问题

端木复快乐戏剧与搞笑文化

孙惠柱张潇潇问题剧:传统与创新

罗怀臻与时代同行的戏曲艺术

 ——当代戏曲创作断想

柴俊为站在城楼观风景

 ——当下电视戏曲荧屏观察

胡晓军戏剧媒体的价值认知与责任担当

彭奇志艺术家自我与观众自我

 ——当代海派话剧与京派话剧的价值流变和影响力分析

后记

试读章节

确切地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舞蹈的起步,是从舞剧创作开始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上海朝国际性大都市进程的加快与地位的确立,新时期的舞蹈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和飞跃。

如果说,建国以来从民族舞剧《小刀会》到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上海的舞蹈创作走的是一条不断推进的叙事性民族化道路,它将上海现代舞蹈运动的优长一舞蹈叙事与民众的革命活动紧密相连结(如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新舞蹈运动)推向了极致:从舞蹈叙事的内容深化到形式上也与民众活动的结合而带动了舞蹈艺术自身的改造,那么,新时期以来的上海舞蹈创作则更是顺应时代,率先进行了另一层面的改造: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吸收而引发的上海舞蹈创作根本性的变革——现代叙事性的探索,从而非常具历史意义地重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上海舞剧创作兼收并蓄的特色风貌,当然这是另一界面上的重现和兼收并蓄。在整整一个时期,它将上海的舞剧创作推到了中国舞蹈文化的前沿,并成为上海文化艺术中最具前瞻性的样式品种之一。

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海从复排小节目开始,逐渐恢复了舞蹈的生气。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浸润,上海的舞蹈创作同当时的小说、戏剧、绘画和音乐一样,开始萌发了探索性的躁动:试图将舞蹈的节奏纳入日新月异的城市大改革和文化的大变革浪潮之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舒巧等人的从形式到结构的舞剧新探索——从《吴越春秋》到《胭脂扣》,以舒巧为代表的舞剧创作代表了这一时期上海舞剧创作的跃起和辉煌。

舒巧1959年参与编导大型民族舞剧《小刀会》并扮演女主角周秀英。自1983年的《画皮》之后,舒巧的舞剧编导开始了非常个性的探索阶段。《玉卿嫂》、《黄土地》等一系列舞剧的问世,既奠定了她本人在中国当代舞剧界的地位,也为上海的当代舞剧创作争得了一个制高点。这种制高点既是对上海自《小刀会》舞剧创作以来的传统的挑战,也是对外来文化浸润的回应。

从《画皮》开始,我们已经明显看出编导对舞剧结构和舞蹈动作的新思索——传统的形意相对的动作编排和传统的戏曲程式动作方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消解,另一方面则将舞剧中的动作结构提升到了压倒一切的地位,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具有现代色彩的舞剧编剧方法,它在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造成了舞剧界的极大冲击和轰动。

如果说《画皮》还略欠精巧的话,那么,《玉卿嫂》的结构特点和动作手法已是非常大气了。那种对舞剧剧情的重新厘定和将舞蹈动作构成整部舞剧结构的现代尝试,可说是新人耳目,并引发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舞剧本体的重新讨论。这种讨论无疑是有意义的,无论是对编导,还是对演员,甚至是对作曲和舞美人员,都触发了观念上的脱胎换骨。它将80年代前后上海对舞剧创作的热情转向了对舞剧创作的探索。从《半屏山》、《奔月》、《凤鸣岐山》、《岳飞》到《木兰飘香》,以及新编芭蕾舞剧《葛佩莉娅》等一系列的舞剧创作上,都可见出这种探索精神。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型舞剧《雪妹》(1984)。

《雪妹》的美学价值主要并不在于其自身,而是在于它所指认的美学意义。在众多的舞剧作品中,《雪妹》可以说只是一首小诗——并不繁复的故事情节,洗练的冲突结构,精简的矛盾纠葛和人物安置(全剧只有三个人物),虽然如此,这首小诗却又是那样吸引人。其他姑且不说,单就《雪妹》在舞剧形式上所追求的那种创造性的美学容量来说(在深厚的民族传统基础之上,建筑起合乎80年代人们审美心理的舞剧新形式),就非常具有启迪意义。

如果说,舞剧形式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审美涵义,如果说,舞剧形式不是与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隔绝的纯形式因素,如果说,舞剧形式是形成一种风格特征的外部框架支柱,如果说,从更广泛的角度看,一定时期的舞剧形式是同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所产生的那些社会问题、冲突、矛盾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我们对舞剧形式的探讨和创新就有着反思的意义,即在一定意义上,舞剧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作品主题思想的表现深度和广度。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审美要求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审美对象的日益丰富和多样,也必然引起舞剧形式上的量—质嬗变和发展(舞剧形式上的日益丰富和多样)。

《雪妹》的指向性正是它的音乐性格的舞剧构思和结构,它将戏剧情节、矛盾冲突蒸发成音乐旋律,将舞蹈身段动作外化成浓缩的情绪和气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雪妹》的舞蹈语言是一种音乐一舞蹈语言,而不是戏剧一舞蹈语言。饶有兴味的是,《雪妹》的音乐性格的舞剧构思和结构,还是以民族的表现手段作为其基本框架,譬如舞剧结构上采取的点线结构方式——将人物的感情纠葛和矛盾冲突,分解为无数个点(三次婚礼即是三个点),然后进行纵向的串联。它实质上是传统戏曲点线结构(分场)形式的衍用,而与一般舞剧(Bauet)通过几个大块(幕)交织人物矛盾冲突,显然不同。又譬如十二“龙套”的群舞,将戏曲舞蹈中的虚拟表演和程式动作(如龙套上场表示升堂、出战等等),作了音乐化一诗化处理,以渲染一种舞台气氛、情绪和事物,以及间隔舞台时空,甚至用来表现人物(处长)内心视像上的幻觉(兰哥与雪妹的相爱场面)。P1-4

序言

发展中的文化观察

迟志刚

21世纪,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主题,它渗透在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于是观念更替,价值多元,个性凸显,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日趋多样。上海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各类文学艺术的创作、文化市场的消费活动以传统的、新生的、变易的各种姿态,显现着欣欣向荣之姿。喧嚣热闹中的变化发展,也是文化观念、文化冲突的风云变幻之时,总是在渐变中孕育着突变与嬗变,需要一种沉静和思辨的力量,于细微处明察秋毫,于平凡处洞悉深刻。上海文联作为集聚各方文艺专家的组织,凝聚了一批既有深厚理论素养,又长期浸润于艺术实践的前沿,对上海文化发展既倾注了深厚情感,又有清醒冷峻认识的文化研究者,他们对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时予以关注,对文化的发展时刻保持着高度敏锐的认识力和清醒的判断力,着力点化提升文化现象与艺术实践的方方面面,着力把握着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将他们的真知灼见汇编成册,这是《上海文化观察》于2008年应运而生时的初衷。

刘勰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把握世情,关注时序,是理论研究者的职责,理论必须具备思考的功能和使命。实践离不开思考,思考伴随着实践,通过文化观察、分析和思考,希望超越事实的表象,透视事物的真谛,文化总是在思辨中不断推进、迂回发展。伴随着思考的进一步深入,在《上海文化观察》初次出版以后,我们希望收缩光圈、聚焦微观,更深入地探讨某一文化专业领域的问题。这一次,深度聚焦的是戏剧,这也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文化观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媒体的炒作中,新文化样式在不断诞生,戏剧等传统艺术的发展在市场化的滚滚红尘中,似乎存在着某种令人不安的趋势,越来越陷入一种市场所造成的被动之中。在商业化市场的巨大侵蚀下,戏剧虽然面临着市场萎缩、人员老化等种种困境,尽管很多人已在心里将某些古老的文化样式打入了冷宫,但戏剧本身无穷的艺术魅力,仍穿越时空,延续着顽强的生命力,它所植根的深厚沃土仍提供着丰厚的养料,且文化的传承又是复杂多变的,其发展的前景仍存在着诸多的变数。这本《上海文化观察·戏剧观察》专辑,专家们站在历史的肩膀上,依托于厚重的历史积淀,聚焦于当下信息时代、传媒时代戏剧的生存处境,前瞻于未来的发展态势,将宏观视野与微观探求相结合。他们有的从某个剧种剧目建设的角度,有的从戏剧评论思潮流变的角度,有的从当代传媒与传统戏剧艺术关系的角度,有的从当代观众欣赏习惯变化的角度,也有的从戏剧如何摆脱危机、吐故纳新、自我更替、与时俱进的角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见仁见智。虽角度各不相一,但视野都同样宽阔,思考透视总结过往历史经验,寄希望于未来发展,从中可以慢慢品味出当代戏剧状态萌生的某些重大变化,追踪出未来戏剧艺术重建重构的发展轨迹,给文艺工作者以小见大的启迪,引发人们对发展变化中的戏剧进行更多的思考,从而引发更大的文化创造力。

致力于上海之文化观察,必须立足于上海,放眼于全国,俯望于世界文化变化发展的世情时序。

致力于上海文化之观察,定要着眼于当下,依托于历史,展望在未来。

因此,上海文化观察,是一种纵横时空的文化记忆,也是一种文化态度,旨在努力打造阅览上海文化发展轨迹的前沿性窗口,体现全球化态势下、多媒体时代中文化人的清醒、自省、自觉和担当责任的文化心态。我们将继续关注音乐、美术、舞蹈等专业艺术门类,既注重深度,又放眼维度,陆续编辑出版相应的“文化观察”,不断变化、发展中的“文化观察”,热切地期待读者们提出更宝贵的意见,加入对话的行列,也期待着探讨的深入和繁荣。

(迟志刚:影评家,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

后记

这是我们继2009年1月出版第一本《上海文化观察》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文化观察”系列文论集。与上一本有所不同,这本《上海文化观察·戏剧观察》议题聚焦在戏剧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门类上,通过对目前上海剧目和人才建设、市场营销、创作理论潮流、戏剧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等方方面面的观察,作出比较和判断、得出结论和建议。

与《上海文化漫步》一样,《上海文化观察》也是关注、思考、解读上海文化事件、作品、思潮的一种方法和形式。“漫步”评述过去一年的文化现象,“观察”则上至远古,下至当今;“漫步”是轻松自由的散文体,夹叙夹议,叙多于议;“观察”是相对严谨的言论体,论点集中,论据充足;“漫步”可以遇事生感,随心议论,“观察”则需要围绕中心,紧贴主题。两种方法,两种风格,各有长短利弊。我们希望两者能互为补充,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这是因为,文化本身是多方面、多元化、多层次的,所以关注、研究文化的方法也麻该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遗憾的是,我们的手段和方法永远无法赶上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我们只是尽力为之。

今后,我们将继续推出针对其他艺术门类的“文化观察”系列文论集。

因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本书的编辑难免有疏漏欠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文化观察(戏剧观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迟志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5336
开本 16开
页数 1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7.51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6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