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先闻自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先闻自述》为您讲述农家子弟的奋斗一生,中国第一代植物遗传学家,台湾“甘蔗之神”——李先闻的故事。

时代动荡,学人往事;世态人情,真实无隐;运动健将,篮球教练;遗传学家,四大金刚;清华八年,美国六载;甘蔗之神,终老台湾!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位终生献身学术研究的科学家的人生全景纪录。从辛亥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清华学堂的师生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的著名遗传学研究集体,从教育学术界的世象和潜规则到家庭琐屑,世态炎凉,作者都娓娓道来。

周诒春、马约翰、盛世才、胡适、朱家骅、赵连芳、胡子昂、沈宗瀚、蒋彦士等中国现代教育、科学乃至政界的著名人物,经作者笔端,精神面貌具现。

目录

出版说明

自序

1 我的家世

2 小学时候

3 投考清华

4 清华八年

5 留学时期

6 回国后头两年

7 艰苦的河南大学农学院

8 武汉大学的生活

9 抗战期间四川九年

10 第一次重返美国

11 进中央研究院

12 来台后最初十四年

13 重返中研院

14 我的家庭

后记

附录

 难忘的老同学比得尔

 李先闻传略(李竞雄)

 李先闻年表

 李先闻主要著述目录

 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我的祖籍是广东梅县。清朝太平天国时,李大顺、李二顺在下川东一带作乱,把那一带的人都杀完了。清朝政府强迫移民到那儿去,我的先祖永良公夫妇也是被迫迁去的移民。因为他们到得晚,四川江津好一点的地方,都被那些捷足先登的人划地为界,据为己产了。永良公就只得在长冲场,后来变为我们大祠堂原址[处]搭一个高梁栅,住下来。

我们客家人过去已迁移过三次,这是第四次迁徙,迁到四川的。客家人有不屈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毅个性,虽然处境艰难,总能求生存。我的先祖刻苦耐劳地替人家种田、做佣工,以维持生活,儿女倒生了不少。中国人家谱上只记载男性,女性是不记载的,所以,我不知道有几位高祖姑母,只知道有五位高祖。我的高祖用芳公排第三,也就是始迁祖永良公的第三个儿子。他老人家在一家磨坊里做长工,每天陪着蒙了眼的不停转磨的牛在磨房里,两脚两手不停地踏着土制的筛面粉器,勤勤恳恳地做工。忠厚诚实地为人,被老板赏识了,于是帮助他,多给他些钱,叫他自己做生意。因此,他陆续地买起田地,置起产来。中年以后,他拥有八百多担租谷,家境渐渐好转。用芳公手足情深,讲究义气,觉得自己有了田地,兄弟们还在外边吃苦,替人家做工,于心不安。就把田分为六份,将在外面挑水为生,或做其他零工的四位兄弟们都找回来。每人分赠一份,留一份做“蒸尝”。大家继续地耕田种地,务农为业。

川东的租谷制,每担租(六十老秤斤计)自己种的话,每年可十足收一担谷子,或者更多些。假若租给别人种,每年就只分到七成或六成,雨水不调的话甚至只能收五成或更少些。

我们李家排行是用“永、用、元、善、培、先、泽、世、传、德、业、绍、家、声”十四个字。我是第六代。我的曾祖元兴公分在凌家坝居住,只两弟兄。祖父善伦公,号天和,兄弟二人,排行第二。当时族人中“善”字辈大排行起来,已有三十六位了。其中有一位住在“砖房”的堂房曾祖,中过举,显亲扬名,娶了有钱的马氏夫人。富贵都有了,可惜马老太太有遗传性的疯病,也带给他们那房后代有疯病遗传的不幸。

祖父善伦公在六岁时跌伤,发育后背驼手弯。小时又被顽皮孩子在耳边放炮仗,把耳朵震聋了。他老人家原配卢氏祖母,是位迟钝的人,而且又有肺病,只生大伯父一人,就早死了。他们那房的后代,都比较迟钝,也有好些生肺病的,人们就说我们家中是“枯病窝”(当时人称肺病为“枯病”)。

卢氏祖母去世后,继娶张氏祖母,生二伯父(号耀群),父亲(名培辛,号崇光),和四叔培癸(号哲夫)三人。

张氏祖母是个能干识大体的人,刻苦耐劳,相夫教子。夏天绩麻,冬天纺纱,陪着儿子们读书,读到深更半夜,希望儿子们成名,光耀门庭。可是我父亲读书只读到十八岁,就因为要管家事种田,丢掉了书本。二伯父是念得满腹经纶,但因光绪末年变法,废科举,所以也没有中举的机会。后来考取官费,出国到日本,学速成师范。四叔先习武,想考武举,也因科举废了,就自费去日本学法政。

我还记得,那时我家是只能温饱的中产之家。人口众多,上下有四桌人吃饭,没有多余的钱供子弟出洋念书,又不能不让能读书、力求上进的四叔去求学。在非出洋不可的情形下,就借“印子钱”给他去日本。印子钱是每年连本带利加一倍偿还的,假若当时只借一百两银子,但几年后,就变为欠下数干两的债了,这是中国农村流行的高利贷。抗战胜利我离开四川时,这个制度还在盛行。

四叔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时,就加入同盟会,热心革命。回国后,先到宜昌任职,后调重庆法政学校教书。他是中山先生派回四川七位同志之一,暗里为推翻满清进行各种活动。他回国做事后,慢慢才还清出国前所借的“印子钱”。P1-3

序言

1968年是我的“生病”年。先是高血压,住在荣民总医院四十天,8月初又患大吐而特吐脱水太多病,再进院住了四天。之后,不慎在家中重重地跌了一跤,右臂的筋络,伤得很重。

1969年春天,在家中静养。李有柄大夫谆谆地告诫我,不要去办公室,不要烦心,也不要过度用脑。换句话说,不用做事,不要读书。自从1968年生病起,每天只能走路。其他桌球、单车等比较剧烈一点的运动,因心脏衰弱及高血压的缘故都不能再去“摸”了。好动的我,这不能,那也不可。自己想想,我的头脑尚未完全不能用,当可以做一点事。

自1961年从台南搬到南港中央研究院定居后,当时常和适之先生在一起,一方面可以向这一代学人请益,一方面可共商中研院研究工作的进行及科学在中国生根的问题。闲谈时,适之先生常常提到人们写自传的重要性,很引起我的注意。那时我不过是一个努力工作的工作者,加以自己的中文,虽曾写过几篇论文,但并未写过长篇的著作,有心也无能力写。经过这个长时期的休养后,于是想到以写自传来度过这个无聊的岁月,一方面可以把自己一生奋斗的经验告诉年青的一代,勉人也是自勉。1969年4月开始用“摆龙门阵”的方式,讲与代笔人一句一句地写。经代笔人整理后,再改正三四次,然后正式誊抄给刘绍唐兄在《传记文学》杂志上发表。5月起,该杂志以“一个农家子的奋斗”为标题开始刊登。7月间,我的右臂逐渐复原,从1932年春到河南大学以后开始,都是自己的写作。1969年7月在南港主办暑期科学研讨会生物组,8月底至10月半到美国参加国际植物学会,顺道考察及探亲,写作工作暂停了一个多月。回国后,重新开始继续写,一直写到1970年4月2日,前后共花九个多月时间,把前半生六十年的经历,写了约有二十万字,告一段落。在此我要谢谢《传记文学》杂志编者刘绍唐兄的鼓励与爱护,同事张元和女士的整理及抄写。在写作的长时间中,承李有柄大夫随时照料,给予医药的调养,使我健康没有恶变,反而精神与体力一天一天地健旺起来。最后,我要谢谢商务印书馆主持人王云五先生的爱护,把我这前半生的奋斗经过,编印成单行本,由该馆刊行。

1970年4月3日晨7时写于南港

后记

六十年来的奋斗生活,也算是长期的报道了。从一个平淡的农家子,进而为世界科学名人的我,自己对自己的得名亦感到惊讶。一生辛酸的汗泪,日夜的努力,为国家、为科学、为青年的一代,一幕一幕地显在眼前。借此勉人,也是自勉,成功不是侥幸得来的。

1969年去美到Philadelphia,泽楚陪我们到乡下去拾假金(Fool's gold),拐弯抹角,泽楚是识途者,还费了许多事。到一山边,远远地看见通是顽石,近前仔细一看,碎石中藏得有很多细金块,在太阳里闪闪的发光。于是同如玲、泽楚花了半天的功夫,拾得很多的假金块,一块一块地放在我的大衣口袋中带回台湾。现在还有许多“金”块放在我书架上。“假金”的拾得,尚且那样的不容易。识途者带路,努力,晒太阳,流那么多的汗,花了不少的代价,才能获得。“真金”的获得,也许更要费事、费时,更要努力。向一定的目标去奋斗,是不是可以得着,不敢说,也许就空手而回。人生若梦,六十年是一瞬间事。李白曾说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成功失败的断语是历史家的事。自己曾努力过么?要问问自己。否则历史家的批评,总是不大好受的。

“哀思”中我默许了适之先生的一句话,总是耿耿在心头:“您发展科学的遗志,我当更加努力去完成。”

末了,我要把这一句话,送给青年的学人们,做个交代。发展科学的宏愿,科学要在中国生根的大计已做到哪里?应该如何努力去完成?这是我对接棒的年青学人们的交代,像适之先生对我的交代一样。

1970年4月2日晨7时完稿于南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先闻自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先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560780
开本 16开
页数 3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7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43-12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0
155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