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让我们了解了人生的许多问题,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跟全体人类相联结的感觉,他告诉我们:“生命遭遇最大的困难,以及造成他人最大的伤害的,是那些对人类没有兴趣的个体,就是这类个体导致了人类所有的失败。”
丹明子主编的《阿德勒谈人格》介绍了阿德勒对人生的精辟见解,基本表明了他对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看法,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哲学和人生的关系,以及人生哲学对我们一生的重要意义,使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待人生、更明确自己的人生态度,最终走向人生成功的顶峰!
图书 | 阿德勒谈人格/人文经典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让我们了解了人生的许多问题,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跟全体人类相联结的感觉,他告诉我们:“生命遭遇最大的困难,以及造成他人最大的伤害的,是那些对人类没有兴趣的个体,就是这类个体导致了人类所有的失败。” 丹明子主编的《阿德勒谈人格》介绍了阿德勒对人生的精辟见解,基本表明了他对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看法,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哲学和人生的关系,以及人生哲学对我们一生的重要意义,使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待人生、更明确自己的人生态度,最终走向人生成功的顶峰! 内容推荐 人类的生活必须要有意义。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为在职业、 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 每个人都努力地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领会人类的重要性是依照对别人生活所做的贡献而定的话, 那么他必会踏上错误之路。婚姻是一种非常高的思想,它的解决需要我们做出许多的努力和创造活动, 不是身心健康的人是很难负起这个重担的。 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她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 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 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有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阿德勒谈人格》由阿德勒著,《阿德勒谈人格》由丹明子主编。 目录 前言 阿德勒这个人 一、自卑与生活 1.生活方式 ①生活的正常方式 ②校正生活 2.早期的行动路线 ①回忆的方式 ②被纵容与被憎恨的 二、自卑与超越 1.生活的意义 ①人类的维系 ②与别人共同分享 ③奉献 ④童年的经验 2.灵与肉 ①心与身的互动 ②感情的力量 ③身体的缺陷 ④情绪的不同表现 3.自卑感和优越感 ①自卑情结 ②个人独有的优越 4.职业问题 ①孩子最初的志愿 ②天才与兴趣培养 三、人性的理解 1.灵魂 ①心理生命 ②目标透视 ③群体生活的需要 ④安全与适应 2.社会 ①儿童的成长 ②爱的匮乏与过分 ③人的社会性存在 3.情感和情绪 ①疏离性表现 ②亲和性表现 四、人类面临的挑战 1.自我与世界 2.人生问题和任务 3.身体的奋斗 4.追求优越 5.失败类型 五、名言录 试读章节 阿德勒这个人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与多灾多难的。他自己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又丑,样样不如别人。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时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鉴于阿德勒在这个小群体中智力最为出众,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誉,也非常信任。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荐下,他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第一任主席,并负责该协会会刊的编务。 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隙的危机。阿德勒从一开始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两人之间也从未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正如著名心理学史家墨菲所指出的那样,阿德勒显然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这位大师的年轻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则把阿德勒看做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对他的学说有任何的怀疑和偏离。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作用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此时弗洛伊德还认为阿德勒的观点是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当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两人在理论方面的分歧越来越大。19111年,阿德勒连续发表三篇文章,阐述他对精神分析性倾向的反对。两人的矛盾激化,最后阿德勒辞去协会主席之职,率领他的几个追随者退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鉴于“精神分析”一词已为弗洛伊德使用了,1912年,他又把组织的名字改为“个体心理学学会”。从那时起,阿德勒便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 “一战”期间,阿德勒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以后,他又曾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中从事儿童辅导工作。到20年代,阿德勒已是声名远播的人物了。1926年,阿德勒应邀访美,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1927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32年出任纽约长岛医学院教授;1934.年他决定在美国定居;1937年,他应聘赴欧洲讲学,由于过度劳累心脏病突发而死在苏格兰阿伯登市的街道上。 阿德勒一生写了许多著作和文章,其中大部分是对非专业人员的公开演讲。他的理论,在《美国个体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并通过美国个体心理学协会继续得到促进和发展。“思想是从生活中孕育出来的。”这句话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用在阿德勒身上却是极其贴切的。我们透过他的生平可以明了他的几乎所有重要观点之来源。兹举几例。如:他在身体上的缺陷,使他日后观点中非常重视器官缺陷的研究。其写于1907年的主要著作之一《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就是对此的探讨。在后来的著作中他也不时回到这一主题。 如:在与哥哥的对比中,哥哥身体健康又受父亲宠爱,因此他深感自卑。在以后的生活中,超越自卑以及与哥哥、同伴的竞争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也使得他在日后提出自我与超越的主题,并把追求卓越与成就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自卑与超越的理论是他自己个性发展的真实写照。他本人正是通过自卑感补偿而获得巨大进步的人。 又如:当他5岁时从死神手中逃脱后,他决定日后成为一名医生。这一生活目标的确立对他具有重要影响。他说:“我确定了一个生活目标,借此理想而结束了对死亡的恐惧。”由此他明白了生活目的的重要性。 再如:从他童年的合群上,也不难明白他日后提出社会兴趣之概念的合理性。另外,他对排行学的兴趣与观点也与他的成长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可以说,他的早期经历确实深刻地影响了他日后的观点。他在心理学上的许多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这些记忆中寻找到某些蛛丝马迹。正因此,阿德勒虽然在后来抛弃了弗洛伊德的许多重要观点,但他却坚持了早期经历对人之重要性的观点,相信早期经验对个体性格甚至一生都具有重大影响。他个人的努力与成功也使他坚信个体虽受环境之影响,但个体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个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重新作出自己选择的能力。 阿德勒的观点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影响颇大。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如阿尔伯特、勒温、马斯洛都对他与他的观点表示了好感。1970年,马斯洛曾说:“在我看来,阿德勒一年比一年显得正确。随着事实的积累,这些事实对他关于人的形象的看法给以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持。”事实上,阿德勒被认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p1-4 序言 在一般人的眼中,哲学是高高在上、远离大众、远离社会生活的,这是不正常的。造成这种不正常的原因有许多,既有人们的误解,认为哲学思想过于艰深;也有从事哲学工作的人把哲学本身哲学化了。不错,在现代社会中,哲学像其他专业学科一样,也是一门学科,需要专门的人才去研究。但是,哲学与其他专业学科又有所不同,它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密切相关,因为哲学乃是广义的人生哲学。 我们经常说“哲学是世界观”,其实也可以说哲学是人生观——广义的人生观。人生观或人生哲学看起来涉及的范围好像比较小,只与人有关,甚至仅仅与我个人有关,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与世界相关,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归根结底会影响我们对人生的看法。而且更进一步说,我们之所以要认识世界,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认识人生。哲学家帕斯卡尔曾有一句名言:“对于人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状态更为重要的了。”这也许可以说是哲学智慧关照人生,与人生关照自我具有内在同一性的又一证明。因而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首先必须对自我的人生存在进行哲学思考,于是,我们把人生哲学的宗旨指向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境遇。如果我们不满足于仅仅是生活着,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思考人生。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自我。所以,每一个自我在展开自己人生历程的过程中无疑会显示其不同的个性风采。这似乎是对哲学思考所要求的普遍性原则的一个否定。但哲学的理性与智慧却可以舍弃这其中的个性而抽取其共性的东西进行思考,这其中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把自我人生作“认识自我一实现自我一超越自我”这样一个三阶段的划分,而哲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则贯穿于其中。 我们每个人都有人生,因而都有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但是不一定都有理论化的人生观。人生观是经过理论提炼和升华了的人生态度,而一般的人生态度是本能的、经验的,不成体系的。与一般的人生态度相比,人生观具有全面、系统、高超、透彻、自觉等特点。我们有时候说某人说的话富于“哲理”或“人生哲理”,意思就是说他们的话深刻、透彻并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因为人生观不是从某个人的角度看人生,而是从古往今来的历史中(时间)和国家、社会、世界乃至宇宙(空间)中自觉地理解人生。 人生哲学的问题很多,主要有: 1.哲学与人生有什么关系? 2.人生的意义问题。(人生有意义吗?人生为什么需要意义?) 3.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人生究竟是由命运决定,还是由自己决定?) 4.如果人是自由的,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5.假如明天不再来临,你将如何度过今天?(人终有一死,很可能只此一生。我们有必要在此背景下思考人生的意义) 6.苏格拉底的座右铭:认识你自己。我们如何认识自己? 7.人生有不同的境界,我们如何提升我们的境界? 8.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生无悔”。如何能够“人生无悔”? 人生有没有意义?如果这是从普遍一般的角度说“人”有没有意义,那我会说人生没有意义。但也正因为如此,人生需要有意义。人需要意义才能像人一样活着而不是本能地活着。所以说哲学与人生归根结底说的就是人生哲学的问题。人们往往把人生哲学看做是道德说教,居高临下说应该如何如何,这是不对的,哲学没有这个权利。但是我们其实也有误解人生哲学的地方,因为我们也总是想问出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心中所想的是存在着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希望人们打破对哲学的成见以及哲学自己的成见,把哲学看做是对人生永恒的探索而不是说教。 本丛书收集了叔本华、弗洛伊德以及笛卡儿等外国哲学大师,原作中对人生的精辟见解,基本表明了他对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看法,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哲学和人生的关系,以及人生哲学对我们一生的重要意义,使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待人生、更明确自己的人生态度,最终走向人生成功的顶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阿德勒谈人格/人文经典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阿德勒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84890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0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首版时间 | 2011-01-01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25-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8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