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类的故事(精)/典藏房龙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房龙的成名作。该书出版后销量达1000万册以上,并被译成20多种文字,畅销全世界。本书是房龙的成名作。本书从人类的起源到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精辟凝炼的论述,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和俏皮睿智的文笔,展示了人类历史的浩荡长卷。其中有节奏明快的“大历史”叙述,也不放过任何真正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件和细节。无论是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还是通读过浩繁巨著的专家,都可以在这本经典的通俗人类史中,获得启发和阅读的快感。

内容推荐

有史以来最佳读物之一,影响人类历史的书!

本书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和俏皮睿智的文笔,展示了人类历史的浩荡长卷,其中有节奏明快的“大历史”叙述,也不放过任何真正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件和细节,无论是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或是通读过浩繁巨著的专家,都可以在这本经典的通俗人类史中,获得启发和阅读快感。更重要的是本书以房龙的经典原著加入大量精心选配的插图以丰富的视觉效果,再现历史的重要时刻或秠同时代典型的社会,并以21世纪最新的发现和观点升级了原著的文化背景和时代局限。

目录

1 混沌初开

2 人之初

3 史前人

4 象形文字

5 尼罗河流域

6 埃及的故事

7 美索不达米亚

8 苏美尔人

9 犹太人的先知摩西

10 腓尼基人

11 印欧人

12 爱琴海帝国消亡之谜

13 希腊人

14 古希腊的城市

15 古希腊的自治

16 古希腊人的生活

17 古希腊戏剧

18 波斯战争

19 雅典和斯巴达的对峙

20 亚历山大大帝

22 概述

22 罗马和迦太基

23 罗马帝国的崛起

24 罗马帝国与恺撒

25 拿撒勒人约书亚

26 罗马帝国的衰落

27 教会的崛起

28 阿拉伯人的摩西

29 查理曼大帝

30 北欧人

31 封建制度

32 骑士制度

33 教皇与皇帝的对峙

34 十字军

35 中世纪城市

36 中世纪的自治

37 中世纪的世界

38 中世纪的贸易

39 文艺复兴

40 表现的时代

41 伟大的发现

42 佛陀和孔夫子

43 宗教改革

44 宗教战争

45 英国革命

46 力量平衡

47 俄国的兴起

48 俄国与瑞典之战

49 普鲁士的崛起

50 重商主义

51 美国革命

52 法国革命

53 拿破仑

54 神圣同盟

65 强大的反动势力

56 民族独立

57 机器的时代

58 社会革命

59 奴隶解放

60 科学的时代

61 艺术

62 殖民扩张与战争

63 一个崭新的世界

64 继往开来

试读章节

我们生活在一大堆问号里。

我们是谁?

我们来自哪里?

我们将去往何方?

带着百折不挠的勇气,我们渐渐地把这个问号推向那条曾经是遥不可及的天际线。越过这条界线,我们期待着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然而,我们并未走出多远。

我们懂得的事情仍然太少。但是我们已经能够(相当精确地)对许多事情进行猜测了。

在这一章里,我将以我所知告诉你,人类最初的舞台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以一条长线来表示动物可能存在于我们这颗星球上的时间,那么这条线下面那条极短的线就代表人类(或者是一种多少类似于人类的生物)在地球上生存的年代。

人类是最后来到地球上的,但他却是最先用大脑来征服大自然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是对人类进行研究,而不去研究猫、狗、马,或任何其他动物,尽管这些动物背后也有各自有趣的历史发展进程。

最初,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行星(就我们目前所知)是一个由燃烧物质构成的巨大球体,是无边无际的太空海洋中一片渺小的烟云。在悠悠漫长的数百万年中,它的表面渐渐地燃烧殆尽,最终剩下一层薄薄的岩石。在常年不断的雨水冲刷下,这些无生命的坚硬花岗石渐渐磨损销蚀,它们的碎屑被带到山谷中。这些山谷深藏在云烟氤氲的地球上的悬崖峭壁之间。

终于,这一时刻到来了:阳光破空而来,照耀大地。点缀在这颗小小星球上的一些小水坑扩展成了东西半球浩瀚的海洋。

于是,有一天,奇迹发生了:在一片死寂之中,生命萌发了!

第一颗生命的种子漂浮在海面上。

在整整数百万年间,它东游西荡,随波漂流。但与此同时,它也渐渐形成了某些习性,这使它更容易在这个环境险恶的地球上存活下去。其中一些细胞在黝黑的池塘湖泊深处无比逍遥,于是它们就在从山顶冲下来的淤泥中扎下了根。后来它们成了植物的始祖。而另一些细胞更喜欢四处游荡,它们长出了像蝎子一样有骨节的奇特的腿,开始在遍布植物和形同水母的浅绿色物体的海底爬行。还有一些细胞(体表覆盖着鳞片)觅食时要借助游泳这样的动作从一个地方游到另一个地方,它们逐渐演化为海洋中数量众多的鱼类。

此时,植物的数量增加了,海底已没有供它们生活的更多的地盘,它们不得不寻找新的住所。于是,它们无奈地告别了海洋,在沼泽地和山脚下的泥岸上安营扎寨。潮汐一天两次地用盐水浸润它们。其余的时间,它们则充分利用这个并不宜人的环境,努力地在稀薄的空气中生存下来。经历了漫长的磨炼,它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舒适地生活在空气中,就像它们当初在水中生活的那样。它们逐渐地茁壮成长起来,长成了灌木和大树。最后,它们学会了如何开出美丽的花朵以招徕那些忙碌的蜜蜂和小鸟,将它们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直至整个地球碧草茵茵,绿树葱茏。

这时,一些鱼类也开始离开海洋,并学会了像用腮一样地用肺呼吸。我们称之为两栖生物,也就是说,它们在水中和陆地上都能自如地生活。从你脚下跳过的第一只青蛙就能告诉你两栖生活是多么的美妙。

一旦离开水面,这些动物就逐渐地适应了陆地生活。其中一些变成了爬行动物(像蜥蜴一样爬行的生物),与昆虫共享丛林的寂静。为了便于更迅速地穿梭于松软的土壤中,它们的四肢发达起来,躯体也变得越来越庞大,直到有一天,整个世界布满了这些庞然大物(生物学手册一般称之为鱼龙、斑龙和雷龙)。它们长达30至40英尺。如果它们和大象玩耍的话,就如同老猫在和小猫嬉戏。

这种爬行家族的一些成员开始在树顶上生活,当时的树木常常有一百多英尺高。它们的四肢不必再用来走路,但为了从一个枝头迅速地跳到另一个枝头,这些器官仍是必需的。于是,它们皮肤的一部分变成了像降落伞一样的东西,伸展在躯体两侧与前脚小脚趾之间。逐渐地,它们的翅膀长出了羽毛,变成名副其实的鸟类。

随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所有庞大的爬行动物在短期内迅速灭绝了。我们不知个中原因,也许是因为气候的骤然变化,也许是因为过于庞大的身躯使它们既不能游泳,也不能行走和爬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大的蕨类植物和树木而活活饿死。无论原因何在,有着百万年历史的巨大爬行动物的王国就此销声匿迹。

此后的世界成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类生物的天下。它们都是爬行动物的子孙,但却与其祖先判然有别,因为它们是靠母亲的乳房来哺育下一代的。因此,现代科学称之为“哺乳动物”。它们脱掉了身上的鱼鳞,蜕化了鸟类的羽毛,而以毛发蔽体。无论如何,这些哺乳动物已形成了使他们的种群大大优于其他动物的另外一些习性。这个物种的雌性将其幼体的卵藏于体内直至孵化。而到那时,其他生物仍让它们的幼仔曝于严寒、酷暑和野兽袭击的危险之下。哺乳动物把幼儿留在身边庇护它们,直到它们有充足的力量与敌人搏斗。这样一来,哺乳动物的幼仔就更容易存活下来,因为它们从母亲那儿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你曾经观察过老猫是如何教它的孩子照顾自己,如何洗脸、捉老鼠的,你就会明白这一点了。

关于这些哺乳动物,我不必再多做介绍,因为你已经很了解它们了。它们随处可见,无论是在街上还是在家里,它们都是你如影随形的生活伴侣。至于一些不常见的哺乳动物,你也可以在动物园的铁栅栏后面看到它们。

现在,我们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岔路口。在这里,人们突然脱离了默默无言、兴亡嬗变的遥遥无期的生物进程,开始运用理智来把握自己种族的命运。

有一头很特别的哺乳动物在发现食物和住处方面的才能看来是出类拔萃的。它学会了用前肢捕捉猎物,经过实践,它进化了像手一样的爪。经过不计其数的尝试之后,它还学会了用后腿保持整个身体的平衡(这是一个很难的动作,尽管人类已直立行走一百多万年了,现在每个孩子还必须从头学起)。

这种生物介于猿与猴子之间,但又比二者都高级,成为当时最出色的猎手,能够在各地生活。他们总是成帮结伙地活动以确保安全,并学会了用奇特的咕噜声对面临危险的幼仔发出警告。经过亿万斯年,他们开始用这种喉音进行交谈。

说来也许你难以置信,这种生物就是我们最早的“类人”的祖先。

P1-5

序言

对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无须多加介绍,他的书的中译本早已铺天盖地。关于他的生平,在这里只需要简要说说以下五点。

第一,房龙是移民作家。出生于荷兰的他求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在慕尼黑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加入美国国籍,娶了一位美国上层社会的小姐为妻。英语并非他的母语,他说英语始终带着浓重的荷兰口音,但他却用英文写作并成为著名作家。他在美国成名,但骨子里仍是欧洲人。只是当纳粹瘟疫横扫欧洲,隔绝了他与欧洲的联系之后,他才明确地称自己是美国人。

第二,房龙是多产作家,自处女作《荷兰共和国的衰亡》到去世后出版的《未完成的自传》,他连写带编带画完成了40多本书。如此之高产,授予他“写家”的称号当之无愧。从书的内容看,房龙主要是“历史写家”。

第三,房龙是畅销书作家。做畅销书本来就不易,把历史做成畅销书在当时的出版界堪称奇迹。房龙的书名列畅销书榜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艺术》等,其中《人类的故事》共印了32版。

第四,房龙是坚定的入文主义者。正像欧美文学专家钱满素女士所概括的,贯穿房龙著作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他以一本《我们的奋斗》向希特勒公开宣战,历史学家的预见和责任感促使他成为反纳粹的斗士。

第五,房龙讲究文化品位和生活情趣。知识修养自不必说,他颇有画瘾,会拉小提琴,喜欢社交宴饮活动,谈吐风趣,交友广泛。个人的品位和情趣,决定了他的书通俗但不媚俗的文化层次和耐人寻味的文化意义。

写历史书的美国作家肯定不少,美国读者为何选择了房龙?因为当时的美国人需要在情感上拉近与旧大陆(欧洲大陆)的关系。尽管他们时常为大洋隔绝开那个大陆而感到庆幸——那里的麻烦不会蔓延到“独立”的美国,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在全球的地位正因它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而进行着重塑,美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想重新找回与旧大陆的精神联系。读书界迫切需要一位甚至多位称职的沟通者和引导者脱颖而出。于是他们选中了房龙——一个有深厚欧洲背景的美国作家,一个能把欧洲历史文化讲述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学者。

房龙的使命并不轻松,大题材、大信息量、以青少年读者为对象(其实大批成年读者都在读他的书)、图文结合、语言风趣是读者给他作品的基本定位。符合这个基本定位的书就畅销,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艺术》。偏离这个定位的房龙作品往往受到读者的怠慢。作为精力充沛的多产作家,他一而再地k-尝试拓展新的空间,从传记小说、寓言漫画书到政论著作,却一次又一次被迫回到原先的定位上。表面上是出版商的销量问题,但就房龙这样的历史写家而言,销量多少倒是真切地折射出读者对其作品的认可程度。他内心既要装着读者的需求,又要装着自我表现的欲望;不顾前者他的书就没了畅销的前提,缺乏后者他的书就丧失了生命力。他那几部名作的诞生都是在两者之间找准平衡点的范例。

时隔40年,中国读者为何仍选择房龙?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今天,中国处于跟当时美国相似的境况之中。中国要摆脱长期与西方世界隔绝的状态,努力要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融入世界。以往对西方文化关注的缺乏就凸显了出来,政治风向标下的片面阐释严重妨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实质性的沟通。尽管以时尚内容为代表的欧美表层文化在中国“抢滩”,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传达的文化内容却支离破碎,无法在中国人面前拼凑出西方文化比较完整的图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中国读者很偶然地重新发现了房龙。

第一次对房龙的发现是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几乎每一部房龙较重要的书问世,都能在当时的中国听到反响。郁达夫为《古代的人》(即《文明的开端》)中译本作序,认为房龙文笔的魔力在于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于讲述科学。曹聚仁多次强调《人类的故事》对他的吸引力,除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再没有别的书这么吸引他了。《万能的人》(即《奇迹与人》)中译本序言中指出房龙的这本书是“我国人民的暮鼓晨钟”,“在不注意发明的中国,把这本书译过来是对症下药,特别相宜的”。徐懋庸在《申报》发表杂感热情推荐《房龙地理》,称他是把这部书当小说来读的。这部大书竟有三种中译本几乎同时问世。《圣经的故事》中译本特地刊登房龙给译者的回信。当时已54岁的房龙在回答“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时指出:“主要是因为我痛恨虚度时光和徒劳无益的暴虐。由于这两种令人不快的品性都产生于愚昧无知,我便想写书给普通男女读者和孩子们看,他们会从中学到他们所处世界的历史、地理和艺术方面的背景知识。我并非一门心思要把历史通俗化,我更注重的是使历史‘人性化’……”

房龙的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量译介,到了80年代现成地拿来是再自然不过了。选择房龙而不是外国别的历史作家有其一定的偶然性。但这种“拿来”不是仅供一时的怀旧或临时的将就,而是“热读”和“热销”了近30年,这样一来偶然中就有其必然了。房龙的作品浅显而不肤浅,坦诚而不偏执,生动风趣而不故弄玄虚。人们从房龙书中体味到的文化情感和历史感受,学究式作家同样大部头的作品根本无法企及。因此,中国读者对房龙的青睐,恰好证明他的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通向西方历史文化的入门渠道。他将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历史地理以“人类的故事”、“人类的家园”为线索来贯穿,异常开阔的眼界令习惯于闭门思考的中国读者深受感动,因为在这个线索之中,中国的历史文化天然地纳入了人类发展的脉络。他对宽容的呼吁,凝聚了他对西方漫长的不宽容历史的反思,这种呼吁在中国读者对历史和惨痛经历的回眸中更是赢得了强烈的共鸣。一家美国报纸在刊登房龙去世消息时,用的标题是“历史成就了他的名声”;而在中国读书界,历史成就房龙的书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

尽管房龙一生都处于出版商的追捧之中,但这位作家的价值不只是商业方面的。正是他让无数的人走进了原先他们不敢奢望走进的高雅文化和异域文化的殿堂。他甘心充当热心的向导,你从他嘴里听到的不是预先背出来的干巴巴的解说词,而是一个接一个生动的故事。说到兴头上,他就边讲边画,寥寥几笔,就足以激活你的想象力,启迪你深层次的思考。原来历史也有如此活泼的个性!房龙作品的许多读者都这么惊叹过。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希望能拉近自己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信任自己,彼此视为亲密的朋友。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视这种愿望为奢望。他们无法做到的,房龙却做到了。凡读过房龙作品的,都会对他那一见如故、亲和坦诚的姿态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9年至2001年,北京出版社分两批推出共14册(收入17种著作)的《房龙文集》,在房龙著作出版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为读者摆下了一桌房龙原汁原味的人文主义盛宴。如今他们又对房龙的作品进行重新整合和精心挑选,补入慷慨激昂的政论《我们的奋斗》和情趣盎然的房龙手绘画集,推出一套能体现作家完整著述人生和人格特征的《典藏房龙》。这次对房龙著作的重新整合走的是容易读、喜欢读、值得读的“亲民”路线,把厚书变薄书,把丛书变精致,使之更加符合如今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无疑是中国众多“房龙迷”的一大幸事,也是近30年中国房龙著作出版的一座新里程碑。房龙会很高兴,因为这恰恰是要把房龙一贯的做书理念发扬光大。

作为《典藏房龙》丛书热心的推荐者,笔者自认为跟房龙缘分不浅。

首先,是“房龙”这个名字引领我迈进了文学翻译的门槛。我翻译的第一本书是房龙创作的传记小说《伦勃朗的人生苦旅》,接着又译了房龙未完成的自传和房龙之子写的《房龙传》,还编译了《房龙精选集》,从此在译书的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梭罗、库切、卡波特、多丽丝·莱辛……这一连串文学界闪光的名字,成为我艰辛“译路”上的一个个驿站。

其次,是房龙启发了我做书的理念,是房龙示范了一种品味历史文化的方式。虽然我画不出房龙那样生动活泼的插图,但我编写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品味西方文化的书。像房龙那样,这些书力求能循循善诱地为读者引路,而不是板起学者权威的长脸一味灌输。

再次,由房龙引出了我对这位也许是“不入三教九流”的通俗历史写家的一通学术追索。我认真地研究起专写非虚构畅销书的房龙。于是就有了《房龙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出版界》、《品尝老房龙的人文主义盛宴》、《房龙四题》、《房龙:大象风格的历史写家》一系列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没想到从《房龙文集》到《典藏房龙》,十年构成了一个循环。随着《典藏房龙》进入北京出版集团公司的议事日程,我在协助策划这套丛书的同时,还受命翻译《我们的奋斗》和编写《房龙手绘画》。我感觉又回到“初识”房龙的那个时候,仿佛找回了当时“初生牛犊”的激情。尽管向希特勒宣战的房龙没有心思为《我们的奋斗》画一张插图,但我却不由自主地要做出一本充满图片、历史感、可掬可捧的《我们的奋斗》。把房龙的书做成意味隽永的经典……也许这是我发自内心地对房龙的感恩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类的故事(精)/典藏房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房龙
译者 张海平//张丽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82876
开本 32开
页数 39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48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8-4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