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千年帝都(洛阳)/中原文化记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徐晓帆主编的《千年帝都(洛阳)》是中原文化记忆丛书18卷之一。全书24.5万字,配以上百幅图片,分10个章节,主要由洛阳日报报业集团记者撰稿,内容丰富,文字洗炼,可读性强。在《谈古说今》一节,从洛阳形胜、河洛文化说到现代洛阳;在《要事回放》一节,从周公营建洛邑说到隋炀帝开凿运河、武则天登基以及民国行都;在《名人扫描》一节,说到伊尹、苏秦、玄奘、赵普、富弼等一批风云人物……书中还有《寻根问祖》、《古城印象》、《考古探秘》、《胜景掠影》等章节,涵盖了洛阳尤其是古代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等方方面面,可谓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河洛之根、三教之源,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内容推荐

沿着历史的踪迹追寻,中国历史的起点在河南;沿着文化的脉络追思,中国文化的源头在河南;沿着血脉的流向追溯,中国人的根系在河南。据此,河南省委宣传部精心组织、全省18个省辖市共同编纂了大型丛书“中原文化记忆”,以弘扬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显赫的地位,并以普及、精装两个版本出版。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千年帝都(洛阳)》,由徐晓帆主编。共分10章,包括:谈古说今——古都洛阳的前世今生;要事回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名人扫描——纵横捭阖的英雄豪杰;寻根问祖——[根在河洛]的最好诠释;古城印象——曾经沧海的凝固史诗;考古探秘——穿越时空的辉煌再现;胜景掠影——深藏文化的旖旎风光;名品荟萃——天设地造的洛阳馈赠;[非遗]概览——风土民俗的华丽转身;城市名片——河洛文明的薪火相传。《千年帝都(洛阳)》内容全面,史料确凿,语言流畅,图片精美,故事动人。

目录

谈古说今——古都洛阳的前世今生

洛阳形胜:河山控戴甲天下

河洛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历史洛阳:皇皇十三朝帝都

“河南”称谓200。年:洛阳的历史沿革

现代洛阳:走在中原崛起前列

要事回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周公营建洛邑:奠定八百年江山

周公制礼作乐:儒学洛阳起源

老子作《道德经》:道学洛阳发轫

高祖洛阳论三杰:汉王朝拉开序幕

东汉“西天取经”:佛学洛阳酋传

班超出使西域:欧亚丝绸之路的拓展

刘秀建太学: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

蔡伦造纸:推动世界文明进程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中国民族大融合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

武则天登基:成就中国唯一女皇帝

夹马营诞宋祖:一朝伟业始于此

明福王就藩洛阳:太子当不上受赐一国财富

吴佩孚盘踞洛阳:北洋军阀的“太上政府”

洛阳定位行都:抗战前夕的风云际会

名人扫描——纵横捭阖的英雄豪杰

伊尹:中国第一位贤相

白圭:治商如治天下

纵横战国,唯我苏秦

贾谊:西汉王朝的少年英才

桑弘羊:成就汉武伟业的理财家

卜式:放羊的高官

唐初重臣:长孙无忌

佛学大师玄奘

刘禹锡:晴空一鹤上碧雷

李贺:时乖命蹇一鬼才

痴情不过元微之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吕蒙正:宰相肚里能撑船

滕子京:岳阳楼上的贤臣

北宋名相富弼

“安乐先生”邵雍

程颞、程颐: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铁画银钩写王铎

寻根问祖——[根在河洛]的最好诠释

万姓归宗,根在河洛

客家先民,由洛南迁

周公后裔及洛阳周公庙颂祖大典

白居易后裔及“世界白氏联谊会”

洛阳“两程故里”祭祖

范仲淹墓园追思先贤

古城印象——曾经沧海的凝固史诗

明清洛阳老城

会盟镇

铁门镇

古城寨村

平乐村

洛宁城村古民居

新安薛村古民居

宜阳马家大院

孟津卫坡古民居

考古探秘——穿越时空的辉煌再现

偃师二里头:华夏第一王都

偃师商城遗址:夏商文化界标

东周王城遗址:中国城市建筑的模子

汉魏洛阳故城:古代世界都城规模之最

隋唐洛阳城:古代世界上最恢弘的建筑群

金墉城:皇帝离宫和军事城堡

合嘉仓城:隋唐大粮仓

邙山陵墓群:“东方金字塔”

洛阳墓葬:历史深处的回声

洛阳文物:永恒的文明

胜景掠影——深藏文化的旖旎风光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自马寺:中国‘释源”“祖庭”

关林:中国唯一称‘林”的关庙

天子驾六:古代礼制的印证

玄奘故里:大唐高僧的家

干唐志斋: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

汉函谷关:硬生生搬过来的一个关”

洛浦公园:洛河绽放的笑靥

小浪底风景区:“北方千岛湖”

伏牛山生态旅游区:洛阳后花园

地质公园:洛阳奇观

名品荟萃——天设地造的洛阳馈赠

丝路珍品唐三彩

仿青铜器

洛绣

浆面条

[非遗]概览——风土民俗的华丽转身

河洛大鼓

洛阳宫灯

巧夺天工唐三彩

洛阳水席

平乐郭氏正骨

关公信俗

洛阳海神乐

武皇十万宫廷乐舞

大里王狮舞

杜康酿酒

黄河澄泥砚

孟津平乐牡丹画

城市名片——河洛文明的薪火相传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丝路起点

运河中枢

河洛文化

洛阳地标

洛阳新区

洛阳愿景

后记

试读章节

五六十万年以前,洛阳一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草木茂盛。许多动物生活在这里,如纳玛象、野牛、猕猴、水龟、河蚌和鸵鸟。原始人群也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用石头打制成的工具进行劳动,同大自然进行着顽强的斗争。

大约六七千年前,洛阳一带已经有了许多村落。它们散布在洛、伊、渥、涧4条河流沿岸。现在已被发现的村落遗址有10。多处。当时村落和人口的密集程度都接近现在的水平。人们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使用石铲、石斧等生产工具,还掌握了纺织和制陶技术。洛阳一带是当时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

据传说,有娇氏是远古时期我国人类的祖先。她曾在洛阳亡山一带居住,属于以蜜蜂为图腾的氏族。少典娶有娇氏女为妻,生下炎帝。伏羲氏是传说中的另一个著名人物。据说在伏羲氏时,有龙马负图从黄河中出现。伏羲氏根据“河图”画成了八卦。传说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他是一个古代部族的首领,曾在洛阳一带建都,并常在洛阳一带活动。他有一个儿子叫后稷,是周族的祖先。他的另一个儿子叫契,是商族的祖先。尧也是高辛氏的儿子。这些传说说明,洛阳与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联系。

公元前21世纪,夏朝诞生了。洛阳一带是夏民族活动的中心。夏禹的行迹,主要在黄河、伊河和颍水一带。大禹治水的时候,把天下分为九州,洛阳一带称为豫州。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是禹的孙子,他把夏都从阳翟(今河南禹州)迁到斟郡。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斟郡就在洛阳。斟郡的具体位置在今偃师二里头,离伊河与洛河的汇合处不远。太康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黄河下游有一个部落首领叫后羿。有一次太康到洛水南边打猎,被后羿带兵拦住归路。太康只好在洛水南岸过着流亡的生活。后羿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为王。仲康死后,后羿夺取了夏朝的王位。后来仲康的孙子少康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并把夏都迁到阳翟。经过数次迁移,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又把国都迁到斟郡。

商朝在洛阳建都。商部落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住在离洛水不远的地方,以后被封到商(今河南商丘一带)。公元前16∞年,商汤打败夏桀,建立了商朝,把国都迁到西亳。西亳在今洛阳老城东的偃师尸乡沟,今称偃9币商城。与斟郡城所在地南北相望。商朝在这里定都约230年,后来迁到荥阳一带。到商朝第20个国王盘庚在位时,他为了摆脱困境,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后来,盘庚又“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治亳,行汤之政”。殷朝复兴。

西周以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洛阳为都,实行两都制。周部落的祖先原来生活在洛阳。司马迁曾说,夏、商、周三代之居均在河(黄河)洛(洛水)之间。因周部落的祖先善于种植,被舜封于关中平原(今陕西武功)一带,后来逐渐强大起来。公元11l世纪,殷纣王无道,周武王率八百诸侯在孟津会盟,渡过黄河,灭了商朝。灭殷以后,周武王先回到洛阳。他亲自察看地形,感慨洛阳“毋远天室”,意欲在洛阳建都,并把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从殷都搬到这里。周武王死后,他的弟弟周公旦辅助周成王(武王的儿子)掌管国家大事。为了巩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遂如武王遗愿,建成了两座城池:一座是王城,一座是成周城。建成后成王便在洛阳君临天下。洛阳作为西周王朝的东都,经历了11位周王,共2∞多年。

东周以洛阳为国都。西周末年,关中发生大地震,加上朝政腐败、犬戎进攻,周平王决定废西京,迁都洛邑。历史上把这以后的时期叫做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等人的护送下来到洛邑。东周共经历了5lS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那时周王朝的统治很衰弱,诸侯争霸,战事频繁。但是洛阳的经济和文化却很发达。洛阳是“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名都。人们修了很多水渠,用来灌溉农田。有许多手工业者从事制绳、酿酒、制陶、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很多人从事商业活动,商品经济很活跃。著名哲学家老子在这里任周室史官并管理国家图书,同时著书立说。孔子曾来到洛阳“入周问礼”。

秦朝时,洛阳为三川郡郡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把国都定在咸阳,把全国划分为40个郡,洛阳是三川郡郡治。三川即黄河、洛河、伊河。三川郡包括西到灵宝、东到开封、南到汝河上游这一带地方。

西汉曾在洛阳短暂建都。秦统一全国以后,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措施。但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15年后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经过楚汉战争,刘邦战胜项羽,于公元前202年正式即皇帝位,并建都洛阳。这一年的二月,刘邦在洛阳会见列侯诸将,摆酒庆功。数月以后,经人劝说,改以长安(今西安)为都。迁都以后,洛阳为河南郡郡治,辖区内有22个县,郡治设在过去的成周城里。当时洛阳有人口30多万,是全国的贸易中心。

东汉时期,洛阳是国都。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动荡。公元8年,王莽篡位,自称皇帝。公元12年,王莽下书,以洛阳为东都,以长安为西都。王莽复古改制,听起来对老百姓有好处,实际上加重了人民的痛苦,逼得农民纷纷起义。出身于南阳贵族家庭的刘秀,在众多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于公元25年定都洛阳。他认为汉属火,忌水,所以改写洛阳为雒阳(“雒”同洛)。经过lO多年征战,东汉重新统一了全国。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市建筑宏伟壮观,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在手工业方面,冶炼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能够炼白口铁、麻口铁、灰口铁和脱碳钢,并且比欧洲早l。。O多年用煤作燃料。当时洛阳是全国最大、最繁华的商业都市,也是对外贸易的中心。丝绸之路以洛阳为起点,市面上有很多商店和商贩。商人有的来自内地,有的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来自国外。洛阳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全国各地的文人汇集在洛阳。当时洛阳有太学,相当干国立大学,学生最多时达到3万多人。洛阳还有当时全国最大的图书馆——东观。著名的国家天文台——灵台也建在这里。许多著作和发明在洛阳诞生,如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改进造纸术,班固著《汉书》等。东汉时,佛教正式传入我国。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官方建立的第一座寺庙,是中国佛教早期传播的中心。东汉在洛阳定都的时间共19S年,其间董卓挟汉献帝迁长安6年,曹操挟汉献帝迁许昌24年。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有钱者可以公开买官,甚至赊账买官,上任后加倍付款。京都洛阳内外的田地,几乎全被官僚贵族占有,加上自然灾害严重,老百姓没有办法活下去,纷纷揭竿起义。其中黄巾军所向披靡,一直攻到洛阳孟津,被统治集团镇压下去了。接下来武将、宦官、官僚和地方豪强相互厮杀,洛阳内外一片混乱。何太后召董卓入朝。董卓带兵在洛阳疯狂烧杀,使洛阳遭到毁灭性破坏。各路豪强军阀纷纷讨伐董卓,董卓挟持汉献帝逃到长安。临行前,又对洛阳大肆抢劫,四处放火,盗挖古墓,使洛阳城化为一片废墟。

P7-9

序言

打开这套丛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原这片黄土地上那如诗如歌的沧桑岁月,是先辈们在长期农耕时代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博大而辉煌的文化创造,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强大而坚韧的民族精神。

从古至今,我们的母亲河滋养着这里的每一株庄稼和每一个生灵,使这里成为一片人文的沃土。自从远古的文明之犁在这里开垦出第一片耕地之后,这块土地便再不肯荒芜:千百年来,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争烽烟在这里改变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圣贤英杰、名相名将、文人才俊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中华辽阔的天幕上,众多的历史人文标志像一面面旌旗,摇曳着这个地域昔日的辉煌和骄傲……正是这一切,汇成了一条历史文化的长河,日夜流淌在中原的土地上,它携带着绵长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传递着民族精神的基因,浸润濡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这种民族的感召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着华夏子孙的文化认同,不断增强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保证了中华优秀文化和集体记忆的赓续绵延。所以,我们有理由说,中原文化折射出中国历史的轨迹,推动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她以其无可比拟的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主体和骨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根基。

斗转星移,如今我们已经告别了漫漫的农耕时期,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但是,仰以察古,俯以观今,中华传统文化仍以其不朽的生命力,不断给予我们彰明的昭示、强烈的激励和有益的启迪,并且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提供着永不衰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尤其在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与文化产业在社会与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增大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有鉴于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强省建设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正在谋划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所依托的基础,除了河南区位、交通、人口因素之外,很重要的,还有厚重的中原文化因素。因此,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在保护和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并通过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原崛起,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就文化本体的建设而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报告中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等论述,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上升到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中原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中以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世界各国人类文明成果,大力倡导文化创新,与时俱进地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各省辖市党委宣传部,编纂出版了这套《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一共18卷。这套丛书以省辖市为单元,择其文化经典和精要,分门别类地系统介绍中原文化,旨在对中原文化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扫描和解读。编写本套书,为中原文化的积累和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也体现了河南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这是一套送给当代人,同时又送给我们后代的礼物。

希望本套书能够对普及河南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中原人的文化自豪感,推动城市形象塑造和文化遗产保护,使城市更具历史感、文化感,使城市更具个性和特色,起到一定的作用。

刘少宇

20lO年8月

后记

2006年,韩国首尔等11个城市旅游协会会长访问团赴洛阳访问,一下飞机,全体团员不约而同唱起一首歌。“洛阳城,十里坡,高高低低古坟多。英雄豪杰有几人?绝代佳人是何人?”据说,韩国民歌唯一唱到中国城市的就是这首。而这个城市就是洛阳。我们很感动。

今天,《中原文化记忆丛书》的分册《千年帝都——洛阳》编纂杀青时,我们又有感动。洛阳历史文化积淀如此之厚重,高山仰止!“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诚如司马光所言!“永怀河洛问,煌煌祖宗业。”诚如陆游之感怀!在中国有资格享有此赞誉的城市,恐怕唯有洛阳。

在本书编纂过程中,洛阳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十分关心,有关专家予以热情指导,具体承担任务的洛阳日报社大力支持,多位编辑记者夜以继日辛勤工作,这也是我们的一份感动。

但我们还有不安。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本书可能有遗漏的地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望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不吝赐教。

《千年帝都——洛阳》编委会

2010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千年帝都(洛阳)/中原文化记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晓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947933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6.13-49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50
18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