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孩子的心思我最懂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什么你给的总不是孩子想要的?为什么你向左,孩子却向右?

只有当你读懂孩子的心思时,爱、自由、尊重和接纳所换来的才不会是任性与失望。

李轶君所著的《孩子的心思我最懂》从大多数父母最关注的孩子成长问题人手,用心理学上的研究结果来分析孩子的行为,进而介绍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共有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不同个性下的不同表现,争取让父母一眼读懂孩子的心。

内容推荐

《孩子的心思我最懂》从父母最关注的孩子的成长问题入手,用心理学上的研究结果来分析孩子的行为,进而介绍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共有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不同个性下的不同表现,让父母轻松读懂孩子的心。《孩子的心思我最懂》由李轶君所著。

目录

序 做好父母需要大智慧

第一章 为什么说父母一定要懂点儿心理学/1

 了解孩子的心理是正确教育孩子的前提/3

 孩子都有一颗“水晶心”,纯净、透明、易碎/6

 学点儿心理学,就会杜绝不健康的教养方式/10

 心理健康是孩子幸福一生的保障/13

 帮助孩子心灵强大必须依靠心理学/16

第二章 0~16岁,孩子的心理发展轨迹/21

 幼儿期,小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23

 学龄前,在自主、愉快的玩耍中发展/25

 童年期,“我要独立,快快长大!”/27

 青春期,充满变数的第二反抗期/30

第三章 父母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心理/33

 为什么家会伤人/35

 孩子不是大人的玩具或宠物/37

 棍棒教育,贻害无穷/40

 妈妈不是保护神/43

 父母不是监工,教育不能靠“管”/45

第四章 亲子沟通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学/47

 请父母们务必自己带孩子/49

 同理心——做高情商父母的关键/52

 赞赏是必需的,但不是绝对的/55

 屡教不改的症结在哪里/57

 如何说进孩子的心里——15个语言沟通技巧/60

 如何“撬开”孩子的嘴——倾听孩子更深层的感受/65

第五章 实用心理学1:培养有益孩子一生的好习惯/69

 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71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很重要/74

 小孩儿为什么不爱吃饭/77

 为什么有人可以在闹市中读书/80

 “匹诺曹们”谎言的背后/83

 家务劳动是个“宝”/86

第六章 实用心理学2:让孩子养成好性格/89

 孩子的恐惧从哪里来/91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94

 善良为人是快乐之本/97

 不做孤独的“小刺猬”/100

 一个看到泥土,一个看到星星/103

第七章 实用心理学3:让孩子爱上学习/107

 让学习在快乐和舒畅中进行/109

 是谁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112

 学习为什么不如玩游戏愉快/116

 调动三种内感官齐开工/119

 不爱满分,只爱进步/122

 别打扰专心做事的孩子/125

 阅读量够大,走遍天下都不怕/129

第八章 实用心理学4:让孩子具备高情商/133

 每种情绪都有其正面价值/135

 控制发脾气的办法/139

 豁达地面对挫败/142

 失去心爱之物/145

 化解冲突的本事/149

 帮孩子发现其自我价值/153

第九章 当孩子迷茫困顿时,父母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157

 “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159

 发现孩子的心理包袱,并帮他甩掉/162

 该不该和异性交朋友/165

 帮孩子拒绝外界的诱惑/168

第十章 当孩子受伤脆弱时,父母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173

 “不懂事”的父母才和孩子对着干/175

 当孩子被老师冤枉和误解时/179

 “为什么没有男生喜欢我?”/181

 打破封锁孩子心灵的自闭和忧郁/185

试读章节

第一章·为什么说父母一定要懂点儿心理学

成绩优秀的女儿却莫名其妙地患上了饮食失调症;礼貌懂事的儿子不可思议地出现暴力倾向;乖巧听话的女孩儿居然早恋甚至早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变“坏”?世界大乱了吗?了解孩子的心理是正确教育孩子的前提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最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因此对自己的孩子也十分了解,偶尔有困惑的时候也会很快就明白。但事实上.我不得不说,这种自信有些盲目乐观的成分。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懂孩子,有时,我们对孩子的了解甚至不如对一部电影的理解更准确。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孩子远远比一部电影、一篇巨著更丰富、更精彩、更神秘。

教育孩子最难之处便在于对孩子心理上的忽视和无知。若家长不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常识,而总是抱着成年人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所作所为,则必然会产生误解,甚至发生矛盾、冲突,让孩子委屈、受伤。当起码的沟通都存在障碍时,也就无从谈起正确教育了。

某天,我在社区的儿童游乐场闲坐,看着几个孩子在热火朝天地玩滑梯。这时,一位年轻母亲领着她蹒跚学步的宝宝来到滑梯前。宝宝看着其他小朋友滑滑梯,脸上显现出一种好奇又胆怯的神情。妈妈鼓励他说:“宝宝.你也去和他们玩儿,滑滑梯可好玩儿了。”说着,便拉宝宝过去。但是,宝宝有点抗拒地向后退。妈妈说:“那咱们先看一会儿,宝宝看会了我们就去玩儿。”就这样,宝宝一手牵着妈妈,一手塞进嘴里,一边专注地吃着手指,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其他小朋友玩儿滑梯。

大约站了十几分钟,那位妈妈突然很不耐烦地把宝宝的手从嘴里拿了出来,说:“这么大了还吃手指,真不乖!”宝宝马上反抗,又把手指塞进嘴里,妈妈又训斥着拿了出来。就这样反复几次后,宝宝十分不高兴,大哭起来。妈妈赶紧用其他玩具哄,但是宝宝依然大哭。妈妈看上去有些恼火.一把抱起孩子往回走,一边大声训斥着:“我真不明白,手指有什么好吃的!让你去玩儿,你就站着发呆,这么大了还吃手指,真不听话!”孩子在她的训斥声中哭得更加响亮……

其实,一直旁观的我也很不明白,这位妈妈怎么突然就不高兴了?看上去不过只有一岁多的宝宝吃手指没什么不对啊,值得如此恼火吗?我想她一定认为吃手指是很不好的行为,既不卫生又不雅观,而且最危险的是,如果养成习惯,孩子五六岁,甚至七八岁还吃手指就会比较麻烦,因此对孩子的“屡禁不止”感到极为光火。

这让我想起曾见到的另一位妈妈。对孩子极为严厉,四五个月大的孩子只要吃一下手指,她就会打一下手,说这是个坏毛病,必须从小纠正。这两位妈妈一定是有类似的想法,但是这种貌似严格的教育却暴露了她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无知。

对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来说,他可能会握拳、蹬腿、甚至挥动胳膊,但是这些动作是完全不受大脑控制的,只有吃手——把手伸到嘴里并留在那里,是他人生中第一个被大脑控制的有目的行为。对大人来说,也许这个动作看上去不如蹬腿、握拳那么让人感到振奋、有力,但对孩子来说,却是探索人生的伟大开始。

要知道,把手正确地放入嘴里,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孩子用吃手的方式来认识自己的身体,同时也唤醒手部的感觉,是一件既有意义又能带来满足感的事情。此时正处于口的敏感期,当孩子逐渐会用手抓东西后,他会把抓到的东西都往嘴里塞,以便探索和了解。如果妈妈了解这些规律,就不但不应阻止他吃手,还应该选择一些安全、卫生的东西供孩子闲暇时去“吃”、去探索。

而对一岁多的孩子来说,吃手也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尤其是当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心里有些紧张无措时,会通过吃手的方式来试探融入新环境——这是口的敏感期所构建的探索方式,两岁前儿童有此行为都是正常的。

另外,我对那位妈妈不满孩子发呆的行为也很不满。发呆有何不可?成人发呆时会思考问题或放松精神。幼儿发呆时也同样在听、在看,对他们来说,发呆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孩子“呆呆”地站着看别人,其实就是用“听”和“看”的方式探索新环境。父母应该表示尊重和理解,而不是斥责和不耐烦。

记得龙应台写过一本书,名字叫《孩子,你慢慢来》,隐含的意思当然就是:父母,你莫要着急,莫要催!在孩子学会任何东西之前,父母要先学会忍耐、学会等待,忍耐孩子的“无知”、“无聊”、“无趣”、“无用”,等待那个小小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感知和理解这个新奇的世界,无论那种方式看上去多么落后、奇特,甚至可笑。父母的尊重和等待换来的将是孩子无形中的飞速成长和连连的惊喜!

但是很多父母都在“无知”和“自以为是”中严重打扰、阻碍孩子的成长。可见,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而妄加揣测是很容易犯错误的,错误的结果可能就是孩子大哭,父母大怒,甚至做出打骂等不理智行为,给孩子的心理留下创伤和阴影。

上面的幼儿期例子仅仅是随手拈来的一个事例,遗憾的是,这些误解和揣测往往充斥在孩子成长中的每个阶段——当孩子不会说话或咿呀学语时,父母因无法与孩子进行语言沟通而误解孩子的行为;当孩子能够说话却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父母因听不透真正的含义而不理解孩子;当孩子能够很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时,父母却因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而错怪孩子;当孩子能够为自己争取发言机会时,父母却发现孩子的心离父母越来越远,他们已经不愿意或不屑于和“老顽固”、“不理解人”的父母沟通了,宁愿沉默着,宁愿被误解。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被称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的萨提亚曾说:“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我相信每一位父母的愿望都是教育好孩子,让孩子成为快乐、健康、正直、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这种积极美好的愿望下却频频发生教育悲剧,问题就在于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

P3-5

序言

做好父母需要大智慧

有些父母与孩子之间十分默契,让人羡慕不已,教育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像四季更替一样和谐美丽;但有些父母和孩子却犹如两个世界的人,你不懂我,我不懂你,甚至水火不容,教育只能成为专制和矛盾的代名词。那么,如何才能和孩子心有灵犀呢?

相传吉普赛人会一种“读心术”,能探测到对方心中的真实想法——他们让人任意选择一个两位数,把这个数的十位与个位相加,再把任意选择的数减去这个和。在一张画满图形的图表中找出与最后所得数相应的图形,并把这个图形牢记心中。当你默默选定后,他们会准确无误地把你选中的图案显示在水晶球中。这种测试屡试屡中,让人甚觉奇妙。

但科学研究发现,这只是一个精密的“数学游戏”,一切结果其实早已隐藏于提前定下的规律中,万变不离其宗,聪明的吉普赛人只是掌握了游戏中最重要的规律。

细细想来,世界上的一切读心术尽皆如此,无论读数字也罢,读人心也罢,掌握规律就掌握了一切。那么教育的规律是什么呢?

我认为就是掌握孩子成长中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一阵沉默就能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并采取最能让孩子接受的、最符合教育原则的、最尊重和爱护孩子的方法与孩子互动,这才是为人父母的大智慧!

有句话叫“知子莫若母”,很多人对这句话都有误解,以为当母亲的一定是最了解孩子的。其实不然,这句话只是说母亲和孩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心灵感应和沟通能力。但在现实中,有多少母亲能把这种先天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呢?肯定是不太多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多孩子在抱怨“老妈根本不理解我”。

因此,让父母发挥这种先天优势,掌握最好的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和与孩子沟通的方法,真正做到“孩子的心思我最懂”,也是我写此书的目的之一。

 很多读者都发现,不同专家、不同教授所介绍的方法和理论经常是截然相反的,作为没有经验的家长常常会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应该听谁的。

其实,家长最应该听的是孩子的!同样的问题,应用同样的方法却无法取得相同的结果;同样的问题,运用截然不同的方法,却能取得相同的结果,原因就是因为孩子不同!

很多家长在寻求各种灵丹妙药和锦囊妙计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事件的主角——自己孩子的情况。自己的孩子平时在说什么?在想什么?取得过什么样的成绩?犯过什么样的错误?为什么会有各种你无法理解的行为?为什么教育中会出现那么多棘手的难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在掌握孩子心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

本书从大多数父母最关注的孩子成长问题人手,用心理学上的研究结果来分析孩子的行为,进而介绍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共有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不同个性下的不同表现,争取让父母一眼读懂孩子的心。

最好的教育简单说就是“两懂”:懂孩子的心理,懂教育的原则。其实,教育中最大的方法就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爱、自由、尊重、接纳……这些都是很好的,可是如果不能和孩子的心理正确结合,那便统统流于形式和表面,成为一个个空泛的大道理,对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没有任何意义。这也是很多家长在看过一些家教书籍后却感觉什么都没学会、什么都没记住,甚至感觉更加混乱的缘故之一。

本书的另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读者能从科学的心理分析和所举案例中,体悟到最根本的教育原则,并牢记于心,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非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遇事只需根据基本原则即可找到解决方法。

教育孩子往往是琐碎的、日常的,但却需要父母有一种恒远的大智慧。衷心希望天下父母能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最好的老师,祝愿天下的孩子都能在父母深深的爱和睿智的关怀下快乐成长!

李轶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孩子的心思我最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轶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350682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4.1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