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武(贾樟柯故乡三部曲)
内容
编辑推荐

《小武》曾在1998年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与萨拉热窝电影节上放映,并在之前的三大洲电影节上获得了大奖,得到了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首奖:沃尔夫冈·斯道奖。很少有一部影片像它那样给人以如此充满生命力的感觉——在这部处女作的背后,是一位曾经在电影学校学习的二十八岁的年轻导演,他的创作手法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他这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活力的复苏。

本书收录了这部电影的剧本以及一些评论文。

内容推荐

小武是汾阳的一个手工业者(小偷),他戴着粗黑框眼镜,寡言,不怎么笑,头时刻歪斜着,舌头总是顶着腮帮。他常常抚摸着石头墙壁,在澡堂里练习卡拉OK,与从前的“同事”现在的大款说几句闲言淡语,他穿着大两号的西装,在大兴土木的小镇上晃来晃去。他很清楚自己必然要被淘汰,这与他的职业无关,可能是他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他去找以前的“战友”小勇,可是小勇如今已经是县里著名的企业家,是纳税大户,两人在屋里坐了半天,话却寥寥无几。在小勇结婚时,小武遵照以前的誓言送钱去给他,却因小勇说钱脏而退回。在被朋友拒绝之后,小武经常去唱歌,认识了歌女胡梅梅。有空的时候,小武经常陪胡梅梅去逛街、打电话。后来小武的徒弟倒谈了一个女朋友,而小武自己没多久却被胡梅梅无情抛弃。小武回到了家,可是家里的任何人都不接受他。他经常在拆建的破败的县城里晃荡,最后被父亲赶出家门。最后小武在一次例行“工作”的时候,被公安干警抓获并被铐在电线杆上。街上的行人冷漠地看着他,他冷漠地看着街上的行人……

本书为电影《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之《小武》评论本。

目录

小山回家

小山回家(电影剧本)

我的焦点

我们起来拍部电影吧——回望青年实验电影小组

小武

小武(电影剧本)

导演的话

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林旭东

爱与微笑的时节

另一种视线中的小偷

小武,足以让中国人清醒

小武,难以让中国人振奋

我们一起”耍“电影

另一个版本的中国故事

试读章节

小四合院建在马路边高高的土台上,在斑驳的院墙外,绳子上晒着几床洒满碎花的棉被,一大堆塑料在旁边放射着复杂的雾光。

小山把烟含在嘴上,紧了紧衣裳,拥着双手四下张望。

风轻抚过来,有京韵大鼓的音调从某一家后窗里传了出来,在相声小品魔术杂技的虚忽声中,人行道上一张被人撕展的香烟盒在小山脚下翻动。

小山弯腰拣起烟盒,吹去上面的浮土,熟练地叠成了一个三角,这时传来了一个女人的叫声:

“小山!”

小山抬起头,霞子已站在身边,手里拿着一个绿色的皮包,宽喇叭裤腿下是一双厚底皮鞋。

霞子松开围巾:“我还以为你早走了,都快腊月了。”

小山扭头走去:“你呢?你连回都不回。”

霞子紧跑几步追了上来:“你慢点儿。”

小山站住,看着霞子血红的嘴唇:“给你妈的东西呢?”

霞子捋了一下头发,眨着画着黑眼圈的双眼皮:“去西单,去那儿买。”

俩人一前一后地出现在另一个站牌下。

霞子:“票买好啦?”

小山望着马路:“唔。”

霞子抿了一下嘴:“亏你还记得我的呼机号。”

小山没吭声。

霞子停了停,声音柔了下来:“我去过你那儿一次,门锁着。房东说你不大回来。”

小山:“店里能睡。”

霞子:“听说红红来了,还去北师大那家找过我。”

IDLLI:“她去崇文门了。”

霞子:“怎么能让她上崇文门去?”

小山鼻子里“哼”了一声:“怎么就不能让她去崇文门?卖苦力,哪儿不一样卖?”

霞子:“崇文门——”见小山自顾望着马路,便把围脖裹紧不再往下说。

小山见霞子没话,不由得往后靠了靠,霞子随势倚在小山身边,小山往旁边一躲:“你哥结婚回去了吗?”

霞子双手揣在兜里,咬着嘴唇不说话,这时她腰里的BP机响了,她取下看了看,又挂了回去,望着马路发呆。

小山叼上烟卷,摇了摇火柴盒发现是空的,便随手一扔。霞子从包里取出打火机,“啪”地为他点上。小山弓腰探头猛吸几口。

公共汽车来了,俩人一前一后上了车。四、公共汽车上。(实地跟踪拍摄)

小山和霞子被挤来挤去,不得不靠在一起。俩人的手都握在横梁上,霞子的手在挪动时无意地碰了小山一下,小山马上换了一只胳膊。

五、西单。

年末的街头人流相涌。几个大商场从楼顶上垂下了花花绿绿的促销标语。下午的阳光变得浓稠了一点儿,购物中心的蓝色玻璃墙上,映满了纷乱的人影。

小山和霞子走过麦当劳,来到购物中心门口。

小山靠在存车处的铁栏杆上,双手拥在袖管里:“你去吧,我一进去就头晕。”

霞子:“又怎么啦?”

小山:“没什么,头晕,你去吧!”  霞子伸手去拉他:“走!”

小山不耐烦地一甩:“真麻烦!让你去你就去。”

霞子也生了气,扯住小山的衣服,紧盯着他:“走!”

小山还是不动。霞子松开手左右看看,换了种语调:“走,进去,外头这么冷。”

小山就是不动。霞子的气真上来了,努力压低嗓门:“看你那讨吃的样儿,给谁看呢?”

小山皱了皱眉:“我就这样,是个讨吃鬼。”

霞子:“瞧你还能有什么本事,就会吊着个哭丧脸,谁欠谁了?你说!”

小山:“行了!行了!”

霞子越说越来气:“一年不理我,到我这儿就装孙子,是不是觉得我恶心?滚你妈的蛋!你以为我愿意?你以为我见了你们就不恶心?我要是个男人,早一头撞死了!别假装什么人穷志不穷,我要是我哥、我弟,早去偷、去抢了!我娘在炕上疼得直哼哼,他们谁放了个屁?我咋办?谁管我?你管?你管过我吗?”

小山:“行了!你小声点儿。”

霞子的BP机又响了,她关上BP机继续盯着小山:“别他妈的在我跟前装好人,谁在我跟前牛逼也轮不到你!谁也别再跟我牛逼,我卖身子,你们又在卖什么?”

小山的呼吸多少有些重,伸手掏出烟,两只手摸来摸去,找火柴。

霞子的眼睛已经湿了,一扭头就进了购物中心。

小山嘴里含着烟,站在栏杆前一动不动,过会儿拦住一个过路人,两枝烟头对在一起,一缕青烟飘了出来。

街上人来人往,一张张千奇百怪但各不重复的脸晃来晃去。

马路上开始堵车。各种汽车挤在一起哼哼,发动机带动了四周一阵阵颤动。一辆电车夹在中间,车窗里上百只眼睛在冷眼看世界。

小山靠在一个变压器边吸完烟,朝不远处的一个量身高体重的老太太那儿走去,踏在了体重秤上。

老太太:“102。”

小山从秤上下来。

老太太:“别别,量量身高。”

小山:“早不长了。”

老太太:“不量也是四毛钱。”

霞子从购物中心出来,怀里的两个黄色购物袋里装满了东西。

小山上去接过一个袋子。

霞子:“给我妈买了件衣服,里面的帽子是给嫂子的。(指了指小山手里的袋子)那个袋子里有双胶底棉鞋给你妈。”

小山张开袋子看了看:“买这干啥?(见霞子没言语)那你陪我给我妹买件衣服吧?”

俩人并肩向长安街走去。小山把霞子的那只袋子也接在怀里。

霞子:“我拿一个。”

小山:“不用。”

六、民族大世界。(现场跟踪拍摄)

这里原是一座庙堂式的老建筑,沿中轴线两侧的厢房及中间的厅堂上都挂满了衣服。太阳斜照在屋顶琉璃瓦上,一片光亮。院子里人群熙攘。小山和霞子穿堂越室看着衣服。

七、劝业场里。

这里的服装摊位相对排列,把一片偌大的场地隔成了一条条小巷。

霞子拿起一件毛衣看着,小山摸了摸:“色儿还可以。”  霞子:“前面再看看。”正要往架子上挂毛衣,BP机又响了。小山接过毛衣挂上,斜着头看着霞子。

霞子拿着呼机看了一眼,没言语,继续往前走。

小山望了望天色,赶了上去:“我自己挑吧。”

霞子:“没事。”P9-13

序言

我上电影学院时已经23岁了,同级的大部分同学都高中刚毕业,他们和我相差五岁。我知道我没有多少青春可以挥霍了,23岁的人在我的家乡早就结婚了,或许已经有了小孩,那时像我这般年纪的朋友都喜欢留胡子,为的是一家三口,骑自行车穿行县城时有个户主的模样。

在学校,我没有了呼朋引伴的热情,甚至没有兴趣去运动。我丢掉了清晨弯腰压腿打拳和下午踢足球的习惯。人看起来安静了下来,其实是现实让我打不起精神,未来又让人焦虑。

每到夜幕降临,看同学们涌出校门与不同的际遇约会,就知道生活对他们来说还新鲜。我却觉得自己老了,晚上自习室成了最好的去处,那里可以抽烟,就拎一卷儿500字一页的绿格稿纸,拿一枝笔坐在里面,点烟,落笔。自习室里人不多,个个模样凄苦,一看就是电影学院少数几个没有爱情在身的人,我们落魄,像书生。

当粗宽的笔在同样粗宽的绿格子纸上行走,渐渐就会忘我。忘我则无欲,也就勉强有了幸福感。他们是青春作伴,而我有往事相随。每一次拿着笔面对白纸,思绪就不由地回到家乡,那遥远的汾阳——我的边城,我的国。

我在那里长到21岁,曾试着写诗画画。生活里的许多事像旷野里的鬼,事情过了他还不走,他追着你,一直逼我至角落,逼到这盏孤灯下,让我讲出事情来。那时,我开始写《站台》,写一个县城文工团80年代的事情。80年代的文工团总有些风流韵事,80年代我从十岁长到二十岁。从那时到现在,中国社会的变化比泼在地上的硫酸还强烈,我搞不清我为什么会如此矫揉造作,内心总是伤感。

每次落笔都会落泪,先是听到钢笔划过稿纸的声音,到最后听到眼泪打在纸上的滴答声。这种滴答声我熟悉,夏天的汾阳暴雨突至,打在地上的第一层雨就是这样的声响,发白的土地在雨中就会渐渐变黑。雨打在屋外的苹果树上,树叶也是“沙,沙”的声响。雨落苹果树,树会生长,果实会成熟。泪落白纸,剧本会完成,电影也会诞生。原来作品就像植物,需要有水。

剧本写完,五万字,一百五十多场,粗算一下需要三个月拍摄才能完成,就想拍成电影遥遥无期了。好像美景总在远处,失意的人总爱眺望。傍晚趴在宿合窗户眺望远处,远处北影明清一条街灯火辉煌。心烦意乱之时,披了军大衣,溜进北影看别人拍电影。寒冷中一堆烈火,元家班兄弟正在拍《方世玉》。突然哭声传来,定睛一看,李连杰背一个婴儿,手拿武器,在烈火前表演武打。

那时候票房的保证叫“拳头加枕头”,想到自己刚刚写的那些文字,究竟会有谁愿意投钱变成银幕上的真实,便又断了拍片的念头,心里暗想这些文字或许将来可以出书变成小说。一晃到了毕业时分,宿合里更加空荡,有人成群结队去拍毕业作品,多数人消失在城市里。我一个人守着六楼空荡荡的楼道反复来回,独听自己的脚步声,这氛围像柯恩兄弟的电影《巴顿芬克》。

春节临近,照样得归乡。这一年北京到太原的高速公路还没修好,坐火车14个小时,辗转回到汾阳。进了县城就见两边店铺都写了大大的“拆”字。回家落座,父母欢心。我一个人在阳光下发呆,爸妈在厨房里炒菜。这样烟熏火燎的午后,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一家人围坐,几盘小菜,我讲些外面的见闻。父亲说:你回来的正好,县城要拆了。

放下碗筷,飞奔进县城,看这些有几百年年龄的老房子,想这些我从小在里面进进出出的店铺马上就要烟飞云散,心里一紧,知道我所处的时代,满是无法阻挡的变化。就像康、梁的晚清,就像革命之于孙文一代,白话之于胡适等人,每个人有自己的时代,每代人都有他们的任务。而今,面对要拆除的县城,拿起摄影机拍摄这颠覆坍塌的变化,或许是我的天命。那一年,我二十七岁。

回家,又是孤灯。写作真的像长跑,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从第一个人物出场到他的命运终结,这个过程要你一笔一划写出来。没有人能够帮你,就像在长跑的路上,可以有人给你加油喝彩,但脚下的路仍需要你一步一步走过去。写剧本也一样,就见桌上的稿纸展开撕掉,再展开再撕掉,终于写下一行字:“靳小勇的朋友,胡梅梅的傍家,梁长友的儿子,小武。”这片名的笔法学白“文革”时候的《人民日报》文章,“文革”时揪出“反动派”要抓住他的人脉,而这变革时代,变革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片名虽好,但长了一些,最后把前面的定语划去,只留下人名:小武。

写完之后怀揣剧本,骑自行车去了邮局。在长话室里等国际长途,接线员接通我的某香港小资朋友,跟他说我要拍《小武》,问他是否有兴趣投钱。事情突然,把他搞得有些莫名其妙。他让我把剧本寄过去再说。从长话室出来,才发现我的县城到底是现代化了,邮局居然也有了传真机,便痛下决心花费五百,把剧本传真到香港。第二天再挂电话,香港朋友说他喜欢《小武》,决定投拍。

《小武》四月十号开拍,就像女人不会忘记生孩子的日子,这日子永生难忘。四月的县城还冷,剧组一行烧香磕头。我在烟雾缭绕的街头跪下,敬天地鬼神,往来神仙,祖师爷唐明皇,朱元璋及卢米埃尔兄弟。这仪式让我确定,这一次真要将文字变成电影了。《小武》拍完,我在这条道上走得还算顺利,于是两千年顺势拍了《站台》。到底难脱革命文艺青年的好大喜功,想想《小武》和《站台》都是关于我家乡的故事,便琢磨着再拍一部,凑个“故乡三部曲”,远的学一下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近的学—下巴金《家》《春》《秋》。

进入新世纪,电影果然也到了多事之秋。先是铺天盖地的盗版DVD,让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分享电影文化。接着DV盛行,独立电影一时热闹起来。韩国全州电影节为了实践新技术,在全球选了三个导演,给钱我们用DV拍三十分钟短片,命题作文叫《空间》。我便去了塞外,在大同游走煤矿矿区,感受那些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共建筑。那些五十年代建造的煤矿、工厂、宿舍,散落郊野,它们过去曾经繁盛辉煌,如今走进新时代却万分落寞。推开工人俱乐部的大门,里面座位千席,可以想到过去群众集会时的热闹,如今灰尘密布,人去楼空。在大同常见孤独年轻人,来来往往独自前行。他们大不同于我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们呼朋唤友,大酒大肉,出入城乡横行霸道。而这些孩子戴着耳机,穿一身运动服,在街道上匆匆而过。网吧里一片键盘声,他们用电脑与世界连接,而彼此咫尺相邻,却从不互相说话。他们有逍遥的生活,也有无法逾越的限制。我想好了,就在这城市里拍一部电影,拍年轻人。

凡事皆有机缘,回北京长途车上,偶翻报纸发现东北发生少年抢劫案。少年抢劫知道此去危险,想为母亲写几句话,却不知如何落笔,便抄了任贤齐《任逍遥》的歌词,算是写给母亲的知心话。我没听过这首歌,但这一笔让我感慨万千。一下长途车,便奔到音像市场买CD回家聆听。听后才明白,一定是其中一句打动少年心:英雄莫问出身太淡薄。这一句就像在说我,一个县城小子也拍出了电影。对,青春的力量就在于不满现实。

这“故乡三部曲”的确是我不满现实的结果。汾阳,躲在吕梁山里的我的边城,那里的日日夜夜,无数难忘的人和事儿,让我落笔下去变成了电影。这电影又是我的国,里面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是我的世界。

承蒙山东画报出版社愿意出版“故乡三部曲”的剧本和相关评论,在此谢过。还要感谢好朋友简宁。再翻文稿,感慨良多。我常自问,喜欢艺术究竟为何?其中原因从未交待,我愿自供。我会写下去,是因为很多事情尚未改变,我和他们还没有和解。看,这是我最喜欢的自画像——典型的傻叉文艺青年。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近几年来最令人兴奋的电影天才之一,贾樟柯致力于当下的现实,拍出了三部充满独特洞察力的影片。好像六十年代的戈达尔和七十年代的阿尔特曼,贾着眼于年轻人,却捕捉到了我们共有的普遍性。

——肯特·琼斯美国《电影评论》

通过摄影机,他投向世界的目光像一束闪电,捕捉到了一种身体之间交流的气息——这种交流所讲述的与社会学和心理学表述同样关键却大相径庭。他的导演方法表面上看像粗糙的即兴报道,实际上却细致而有效:将主要角色包裹在不断贴近或疏离的运动关系中,充满活力地把人们最司空见惯的世俗情感戏剧化。

——让-米歇尔-傅东 法国《世界报》

今日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现象完全像昨日我们发现伊朗人阿巴斯齐鲁斯塔米。二者都是边缘艺人,在电检高度敏感的体制中心工作,两者俱尖锐而忧伤地关注其民族生存最日常的方面,拍摄乡村、外地,空间如织物抽丝后留下的缝隙,那里不像饱和的都市,在那里权力犹如苦涩走调的空洞。

——迪得·布鲁诺法国《解放报》

贾樟柯最突出的才华体现在他目光中的坚定和他影片中表现的不定。历史、政治、亲情、欲望、压抑,谁导致了什么,谁征服了谁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奥利佛·加亚得法国《电影手册》

贾樟柯,和他们不一样的动物。

——陈丹青《贾想·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武(贾樟柯故乡三部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樟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00746
开本 32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2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