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报人(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菲尔·格雷厄姆、约瑟夫·普利策、沃尔特·李普曼、E.B.怀特、贝内特·瑟夫等九位美国报人的传奇故事和卓越人生,粗现百多年来美国新闻业的兴衰历程。作者亦身为资深新闻业者,冷暖自知,见解独特,耐人寻味,颇值一读。

内容推荐

何为报人?

这是一个极具能力与魅力的精英群体。他们秉持言论自由的精神和真实至上的原则,以笔为器,以报为媒,为历史写报道,为公众鼓与呼。在美国这个崇信自由、平等的国度,报业发达,报人璀璨,例如全美第一报业大亨约瑟夫·普利策,《时代》周刊的老板亨利·卢斯,兰登书屋的出版人贝内特·瑟夫等。他们是“伟大”的事业创造者,驾驭着美国报业的艨艟巨舰破浪前行,引领了世界传媒业的前沿风潮。

本书讲述的是九位美国报人的传奇故事和卓越人生,粗现百多年来美国新闻业的兴衰历程。作者亦身为资深新闻业者,冷暖自知,见解独特,耐人寻味,颇值一读。

目录

为时代作证(代序)

坏消息才是好新闻——《华蛊顿邮报》总编辑本杰明·布莱德利

四代人演绎的传奇——《洛杉矶时报》的掌门人

为历史写报道——《纽约时报》群英谱

陨落的新星——菲尔·格雷厄姆的迭宕人生

与新闻自由共生存——约瑟夫·普利策的奋斗轨迹

孤傲的国王——卢斯和他的《时代》周刊

真理的朝圣者——沃尔特·李普曼剪影

田园中的优雅歌者——E.B.怀特和他的随笔

“偶尔”为之的传世伟业——兰登书屋创始人贝内特·瑟夫

“表达自由”的历史空间(代跋)

试读章节

就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山本五十六卑劣的偷袭行为,激怒了美国人民。美国政府立即对日宣战。义愤填膺的热血青年纷纷应征入伍。布莱德利经过短期训练,便登上“菲利普号”驱逐舰,成为了一名海军军官。1943年,他在布加因维尔海峡执行任务时,经历了他此生最难忘的一次战斗。空袭警报拉响之后,他从昏暗的战斗信息中心跑上舰桥。正当布莱德利抬头往天上看时,一架日本99式舰载俯冲轰炸机就出现在他的眼前,距离他甚至不足五十米。布莱德利甚至清楚地看到了那个日本飞行员的模样,清楚地看到那枚重达九十公斤的巨大炸弹正缓缓下落。千钧一发时刻,军舰急速左转,炸弹落人海中,激起的水柱将右舷这边所有的人都溅得浑身湿透。幸运的是,它没有爆炸,这是枚哑弹。幸运之神第一次向布莱德利招手了。

战争结束了。布莱德利从没想过他能全身而退地复员回到家乡。此时他已结婚,工作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他要养家糊口。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经纪人或公司管理者,而他却对新闻走火人魔,一心想当一个游走世界、仗义直言的记者。无奈,父亲托朋友写了两封推荐信,介绍他去《巴尔的摩太阳报》和《华盛顿邮报》碰碰运气。

深秋的一个夜晚,布莱德利简单收拾好行装,带着他的全部积蓄——大约八百二十五美元,乘火车离开波士顿,开始了他的求职之旅。

第二天清晨,火车停在了巴尔的摩市火车站。天降大雨,水雾漾潆。布莱德利没有勇气冒雨进城,那样的话他非被浇成个落汤鸡不可。他决定直奔华盛顿,先去《华盛顿邮报》看看再说。父亲的朋友给他介绍的是《华盛顿邮报》社论版编辑赫伯特·埃里斯顿。见面之后,赫伯特对布莱德利爱莫能助,因为后者对新闻编辑部的事情实在是一无所知。他耸耸肩,摇摇头,无奈地把布莱德利送下了《华盛顿邮报》大楼门前的台阶。没想到的是,他们正好与城市版主编本·吉尔伯特打了个照面。吉尔伯特能力超群却又备受争议,他的处事风格和桀骜不驯让许多人对他敬而远之。赫伯特也许是出于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愧疚,张口问了吉尔伯特一句:“你那里缺人吗?这个年轻人可是想当记者。”谁会想到这么巧呢,就在一天前,一位记者意外辞职,刚好留出了一个空缺职位。吉尔伯特让布莱德利等一等,他立即找到了执行总编辑罗斯·威金斯,一番商议之后,他们竟然决定录用他,并且立即开始工作,周薪八十美元。

在《华盛顿邮报》工作了几年之后,布莱德利跳槽来到了《新闻周刊》。布莱德利早就渴望着到海外一试身手,《新闻周刊》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他被派往巴黎任首席记者。1956年2月,法国与它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关系十分紧张。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秘密酝酿之中。作为记者,最大的愿望就是挖掘其中的爆炸性新闻。布莱德利从巴黎飞到阿尔及尔,住在阿勒提宾馆。晚上11点多,他出门搭乘出租车去寻找采访线索。这是一辆与众不同的出租车,除了司机之外,副驾驶座上也坐着一个阿尔及利亚人。布莱德利的本能让他感到机会来了。他用法语像是自言自语地喃喃说道对于一个美国记者而言,要想公正地报道两方的情况确实有难度,要想找到民族解放阵线里愿意和人真诚交谈的代表,从而掌握真实情况,可真是太难了。这两个阿尔及利亚人听后一怔,把车开到了一条偏僻小路,在证实了布莱德利的美国记者身份之后,他们告诉他第二天会有一个叫弗朗索瓦·德洛尔姆的先生电话联系他。第二天,布莱德利如约来到了阿尔及尔主广场纪念碑附近的巴黎咖啡馆。两个阿尔及利亚年轻人与他见了面,他俩一个瘦削机敏,一个剽悍无比,后者怀中居然还揣着一把匕首。他们告诉他可以会去见副总理克里姆。他被他们蒙住了眼睛,然后坐进了车里。在开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在一个乡村咖啡馆停了下来。他们说,下雪了,前方的隘口被雪封住了,只能等。布莱德利在乡村旅馆里等了三天,等待着那随时会响起的电话铃声。为了缓解自己紧张的心情,布莱德利平生第一次吸食了大麻。那是他前妻的妹妹给他的,他带着这些大麻环绕了大半个欧洲。他将大麻装进烟斗,点燃猛吸几口,然后呼呼大睡。醒来后再填满烟斗,吸食之后,再次大睡。三天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在确认了德洛尔姆一行人已经消失之后,布莱德利动身返回巴黎。事后得知,法国情报部门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中的一个卧底,向法国军方通报了这一情况。再者,已经开始的暴动,让阿尔及利亚方面无暇顾及布莱德利了。布莱德利一到巴黎,便立即遭到了警察的逮捕。在警车里,一个警察头目转过身来对他说:“布莱德利,你触犯了法律,要被驱逐出境。你必须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离开法国。”全球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布莱德利被捕的消息,他立即成了轰动世界的新闻人物。他那没有成功的冒险之行,照样成为了《新闻周刊》的独家新闻。

一年后,布莱德利被《新闻周刊》调回国内,任驻华盛顿的首席记者。事业上蒸蒸日上,布莱德利与第二任妻子汤尼的婚姻生活也幸福美满。汤尼与前夫已经生育了四个孩子。他们本来不打算再要孩子了,但琴瑟和谐的生活让他们改变了主意。不久,儿子迪诺降生了。这个急性子的小子差点儿就生在医院的电梯里。布莱德利需要一处大房子来安置这五个活宝。他买下了华盛顿乔治城西北区N大街3300北街区的一幢楼房。闲暇时间,他与汤尼时常推着迪诺在附近街区散步。几个月后,来自马萨诸塞州的一位新当选的参议员,买下了布莱德利同一街区的一幢房子。这对夫妇有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儿,也时常推着童车外出散步,他们在路上相遇时,彼此点头致意。1959年年初的一个周日,阳光亮丽,天气睛暖。布莱德利夫妇推着迪诺来到了参议员家的后院门口。正巧,参议员的女儿卡罗琳正在院中嬉戏。他们假装要给两个孩子比个头,就这样走进了参议员的院门。握手致意之后,他们彼此通报了姓名。参议员叫约翰·肯尼迪,他的夫人叫杰奎琳。他们的友谊自此开始。一年多之后,肯尼迪竞选总统,布莱德利跟随他跑遍了大半个美国,写了无数精彩报道。一决雌雄的时刻终于到了。竞选之夜看上去长得漫漫无边。因为在星期二的晚上,肯尼迪在几个关键州没能获胜。竞争对手尼克松作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声势造得同样不小。布莱德利作为记者,在两个竞选阵营都可以自由出入,深入采访。他从共和党竞选总部采访归来后,肯尼迪曾问布莱德利,尼克松怎么样?布莱德利回答:“尼克松的策略是不同的,无趣而又古怪枯燥,而且是几乎带有敌意的。”伊利诺伊州、加利福尼亚州、密歇根州和明尼苏达州的选情尘埃未定,民主、共和两党的局势扑朔迷离,只有到星期三,官方才会公布正式的选举结果。周三傍晚,布莱德利和汤尼接到肯尼迪和杰奎琳的邀请,请他们去他家吃晚饭。聚会只有他们两对夫妇和一位帮助肯尼迪竞选的艺术家。汤尼已有八个月的身孕,正怀着她和布莱德利的第二个孩子,杰奎琳也同样是大腹便便,行动已经不方便。几分钟后,肯尼迪从楼上下来了,在别人还来不及问话之前,他微笑着说:“哦,美女们,我们获胜了。你们可以把肚子里塞的枕头给拿出来了。”肯尼迪以最轻松幽默的方式宣布了他的胜利。此后两年多,布莱德利夫妇无数次地做客白宫,做客肯尼迪的家中和乡间别墅,共同乘坐总统专机飞来飞去。一个好邻居,成就了一段难忘的友谊,也成就了布莱德利这一期间的辉煌的新闻生涯。因为每当看到布莱德利与总统谈笑风生,共同走下总统专机,或是共同从戴维营度假别墅走出来时,苦苦守候的其他媒体的记者——无论大报小报,无论广播电视——总是会气歪了鼻子。P2-5

序言

夜静声稀,神闲气定,静寂中才能安放躁动的心灵。当我提笔为自己的《美国报人》写序文时,不仅有些赧颜:我们是不是对美国的关注太多了一些?早年讽喻掉书袋时的人“言必称希腊”,今天该哂笑某些人“言必称美国”了吧!

美国人民是一个伟大而勇敢的群体,他们的冒险本性和永无休止的开拓精神,引领着世界的愿景。平等、自由、民主,大抵就是这个年轻的国度带给人类最辉煌的精神财富。

封建大公国和中世纪野蛮愚昧的政教合一的残酷政权是生长不出民主、自由的萌芽的。马克思不得不在19世纪40年代,用最激愤的语言痛斥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呢?……没有色彩就是这种自由唯一许可的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精神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欢乐、光明,但你们却要使阴暗成为精神的唯一合法的表现形式,精神只准披着黑色的衣服,可是自然界却没有一枝黑色的花朵。精神的实质就是真理本身,但你们却想把什么东西变成精神的实质呢?谦逊。歌德说过,只有叫花子才是谦逊的,你们想把精神变成叫花子吗?”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当中,这段话中的许多单词,是被马克思加了着重号的。这是这个天才的理论家和革命者表达他强烈感情的一种外在方式。

历史自有它自己的行进路径。

英国历史学家E.H.卡尔断言:历史就是我们生活中需要的事实。因而,卡尔十分推崇伟大的自由主义新闻记者斯科特的名言:事实是神圣的,解释是自由的。

美利坚是幸运的。它从来就没有受到过禁止言论自由的种种弊端的限制。它的开国元勋们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体系,以保障公民和社会团体表达自己思想和主张的自由。《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第一任国务卿、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特别重视新闻自由,并且一再申明新闻自由的种种益处。他说,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会让美国人民更容易接受共和主义的思想,因为真理愈辩愈明。他说:“为了保持人类心灵的自由和新闻出版的自由,每一个生灵都应该准备殉难;因为只要我们愿意怎样想就怎样想,怎样想就怎样说,人类的状况将得到改善。”杰斐逊说,政治自由,“除了靠新闻自由,是得不到保证的。限制新闻自由,就一定有失去政治自由的危险”。作为总统,他希望靠新闻出版自由把他带到舆论的审判台前,并且时常有人提醒他:不要滥用权力。

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在这些较为完善的法律保护下,在美国诞生一大批顶级的报纸、杂志、出版社,出现了一批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叱咤风云的新闻人,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今天,我们闭着眼睛便能数出这些如雷贯耳的机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先驱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基督教箴言报》《世界报》《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生活》周刊、《纽约客》和兰登书屋等等。

是的,我们数的是“机构”。在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中文研究专著中,专家和学者们大都将目光聚焦于这些著名报刊、出版社的整体,描绘的是它们一般性的发展轨迹,如《走进美国大报》《卓越媒体的成功之道》《纽约时报的风格》《报纸的力量》《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机器新娘》《美国新闻史》等。然而,在历史的舞台上,在生活这部威武雄壮、激情四溢的正剧中的主角,只能是人,只能是那些出类拔萃、历尽艰辛,成就伟业的了不起的大写之人。我追寻着这些人,阅读着这些人,思考着这些人,于是,才有了这本读书札记般的人物随笔。一文不名闯荡美国、最终成为全美第一报业大亨、创立了永世不朽的“普利策新闻奖”的约瑟夫·普利策;一枝纤笔论天下、影响了几代美国总统内外政策的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以天才般的创意创办《时代》周刊、垒下时代传媒帝国第一块基石的固执的亨利·卢斯;将默默无闻的《华盛顿邮报》打造成美国顶级报纸之一的菲尔-格雷厄姆和他的太太;在西部闭塞的荒漠上谱写了《洛杉矶时报》神话的哈里·钱德勒及他的儿子;实现了《纽约时报》华丽转身、完成中兴之变的阿道夫·奥克斯和他的女婿;一生以新闻为职业,写就了自己“美好人生”的《华盛顿邮报》总编辑本杰明·布莱德利;在《纽约客》中发表那些人们争相阅读的意境散淡、文字飘逸、感情细腻的美国式随笔的专栏作家埃尔温·布鲁克-怀特;兰登书屋的缔造者、生性活泼幽默、与众多世界最伟大作家有着密切交往的出版人贝内特·瑟夫——九个传奇人物列成一队,足以演绎一道美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风景线。

毫无疑问,这些人物是我个人选择的结果。选择就是取舍,难免有个人的主观好恶和情感倾斜。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访问美国时,与威廉·兰道夫·赫斯特交谈甚欢。他想不通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赫斯特,他认为赫斯特具备美国所推崇的所有优秀品质,更主要的,赫斯特是美国成功人士的代表,是美国社会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

我也不喜欢赫斯特。不错,他创办的赫斯特报系风云一时,畅行东西美国。但赫斯特最大的毛病就是:低俗。他是“黄色报纸”的最早实践者,他差点儿拐带坏了世界新闻史上最伟大的总编辑普利策。他在一个日益成熟、进步、高雅的社会中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最终他还是在美国报业的淘沙大浪中日渐衰退,直至销声匿迹。所以,我是不会选择赫斯特的。

写人物重在细节,难在传神。多年的职业训练,使我有寻找和捕捉细节的意识,有着“讲故事”的强烈愿望,可笔力不逮,学养有限,也许不能把这些读者期待的人物写准、写活,在此只有恳请诸位读者见谅了。

蔡晓滨

2009年夏秋之交于青岛浮山南麓

后记

在当下中国,“表达权”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这是因为,200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表达权”第一次与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一起,并列为人民群众需要保障的四种基本权利之一。

表达权作为社会自然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所共识。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邱小平说:“表达自由现在已经普遍被视为自由和民主国家应保障的一项基本人权。”邱小平进一步指出,即使一个政府已经实行普选,如果在普选中不能允许表达自由,这样的政府仍然很难自称为自由、民主或合法的政府。

1948年12月lO日,刚刚组建不久的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这个划时代的宣言宣称世界各地所有男女毫无区别地都有权享受各种基本权利和自由,其中包括生命、自由、人身安全、参加选举、工作、受教育等权利。两年之后,联合国规定每年的12月10日为“世界人权日”。《世界人权宣言》的第十九条,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有权享有发表意见和表达的自由;这一权利包括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通过媒体,不问国界地寻求、接受和分享信息的自由。”

……

正是因为有了表达权或日表达自由,汶川“5·12”大地震后,中国的媒体才能在第一时间,那么迅捷、那么公开、那么透明地报道如此惨烈的自然灾害。中国的网民才能在互联网发出那么众多、那么深刻、那么震撼人心的呼唤和声援。

表达权不容忽视。表达权值得珍惜。

当我们冲决极“左”思想的禁锢和专制主义的高压,获得具有普世价值的表达权时,绝不能因为我们的一时兴起和使用不当而复归丢失!

权利的不懈争取和权利的正当使用,同样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

我愿意再一次复述邱小平博士的话来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尾表达自由现在已经普遍被视为自由和民主国家应保障的一项基本人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报人(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晓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00654
开本 32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712.9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8
15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