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史家胡同56号(我亲历的人艺往事)
内容
试读章节

1961年4月底,人艺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周总理在百忙中来看当时正在上演的《名优之死》和《潘金莲》,并且最后让《潘金莲》停演了。

第一次看过戏之后,周总理一反常态,既没有上舞台看望演员,也没有发表意见,只是表示“我还要再看一次,有些问题需要再想一想”,便告辞了。

过了两天,周总理、邓颖超又来看戏,并且邀请了田汉、欧阳予倩、齐燕铭、阳翰笙和谭富英、马连良、裘盛戎、筱白玉霜诸位戏曲界的朋友。看完戏以后,他把大家留下来,与剧院的领导、导演、演员们在首都剧场的小休息室里进行了座谈,直至深夜。

当时,正值“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周总理准备当晚去邯郸参加庆祝活动。座谈过程中,秘书几次提醒他专列在等着开车,邓大姐也几次催促他抓紧时间,然而,周总理仍然耐心、细致而又深入地一直把会议主持完。

会上,周总理开门见山:《名优之死》是个好戏,可惜就是短了些。谈谈《潘金莲》这个戏吧!狄辛、田冲、方碹德,你们先谈谈对这个戏是怎么认识的。

方琯德想了想说:“第一,张大户迫害潘金莲的行为,台上没有表现,观众对这一点没有印象,所以很难引起同情。本想把张大户的欺压再强调一下,可是具体做起来有困难。第二,潘金莲把武大杀死这—点很难解释,为了自己解放杀死丈夫,这总不是好事,很难让观众同情。在这两点上不宜给潘金莲翻案。”

周总理点点头,狄辛,你在台上不是反抗得挺激烈吗?说说你的想法。田冲,你这个英雄人物有什么看法?显然,他是在努力动员当事人先发表意见。

田冲开了腔:“剧本是在30多年前写的,当时作者是企图表现‘妇女反对封建压迫’的思想,可今天再看这个戏,觉得有不足之处,若能做些修改,是否会更好?”

狄辛也开了腔:“潘金莲的所作所为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的反击,只是没有选择到正确的道路,杀死一个无辜者而求得个人的解放是不对的。剧院同志对这个问题有争论。”

周总理听到这里“噢”了一声,接着又对金雅琴说:金雅琴谈谈吧!戏里穿针引线这样一些事都是你一手包下来的,你对潘金莲的问题又是怎样看法呢?

金雅琴笑了笑:“我演的王婆是个坏人,这一点是无须再争论了。对整个戏来说,潘金莲所作所为是为了反对当时的社会制度,然而为了这个目的害死了丈夫是不是好的?”

周总理始终注意听着,没有表示任何态度。然后,他又转向了剧院的总导演焦菊隐,焦先生,你谈谈对这个戏的看法。你是总导演,有什么样的见解?焦菊隐一边吸着香烟一边说:“没有什么新的看法,这个戏究竟该肯定谁?是武松还是潘金莲?始终没找到答案。方才同志们谈到的种种矛盾是存在的。现在看起来,这两个人物都不令人同情。”

欧阳予倩推了推眼镜:“我写《潘金莲》是在1925年,当时看到许多妇女受压迫,心中很悲愤,于是想写一个戏借以揭露当时的黑暗。因为我自己是唱花旦的,这才写了潘金莲,我自己就演这个角色。周信芳演武松。当时是一边演一边想台词。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我都是同情潘金莲的。在第三幕戏里,我把她处理成有些歇斯底里的劲头,因为她爱武松,然而武松不理解她,这才迫使她说出‘你也知道明珠暗投不如死?可知道男女都是一样?’的话来。目的也不外乎是借题影射自己的心情,唤起武松对自己的爱情来。周信芳演武松,又另有他的想法。他同情武松,把武松处理为英雄人物,演到第三幕时,也是激昂慷慨地下决心杀嫂报兄仇。结果是我们两个人各演自己的戏,一出戏里却各有千秋,根本没有想到主题思想的问题”。  周总理扬着脸问:你对武松是怎样理解的?

欧阳予倩挥了一下手,“我认为武松是个封建英雄”。

周总理停了一下,摇着头,说武松是个封建英雄,我不能同意你的看法。

欧阳予倩继续解释:“那时候演戏不像我们今天,不讲究主题思想,连台词都是一边演一边不断丰富补充的。由于武松是那样的激昂慷慨,发展到第四幕结尾的戏时,在众乡邻见证之下,说着‘你爱我,我爱我的哥哥’,一刀把潘金莲杀死。我记得很清楚,是一边唱这句词,一边把刀子刺入潘金莲的胸膛的。我最初写的是戏曲本子,在1927年南国社演出之后,就一直没有再演了。当时写这个戏,也只是想借题描绘一下,妇女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封建道德的束缚下,以及在有钱有势男人的压迫蹂躏下所造成的种种悲剧,并没有替潘金莲翻案的意思。记得我演了潘金莲之后,有些人也去编所谓‘翻案戏’,甚至有人想为秦桧翻案,跑来对我说了许多理由,我不同意,他也始终没有编出来。当时我也没有想把这个戏作为保留剧目,更没有想到在解放以后,由北京人艺上演这个戏。当时也只是想写完了,演出一阵子就算了。现在有必要重新考虑这个戏的主题思想问题。这个戏究竟说明什么问题?影响观众的又是什么?”

周总理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欧阳予倩,这时轻声地说:你谈到当时写作的心情,这我是很能理解的。说到给潘金莲、秦桧这样的人翻案,又谈何容易!武松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个打虎的英雄,《水浒传》中也记载了他许多其它方面的事迹,很难扭转人们对他的看法。再说岳飞是一个爱国的忠臣,如果给秦桧翻案,那么把岳飞又摆到什么地位上去呢?尽管岳飞有许多封建的思想意识,这是我们今天的看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那样爱国,确实是了不起的。所以说,不是哪一个历史上的人物都可以翻案的。翻案必须要有一定的根据嘛!说到这里,他又仔细地看了看尚未发言的,意思是一定要请大家都谈谈自己的意见。然后又点了名:夏淳同志谈谈。

夏淳把身子向前倾着,“写这个戏是出自反封建的愿望,可是戏里提的问题、选择的题材,完成不了这个任务”。

筱白玉霜大约是感觉到了周总理的意思,便接上去说:“过去我演的评剧《潘金莲》,有一个明场戏交代出潘金莲是被迫杀死丈夫的。她如果不这样做,西门庆就逼她交出许多银子来。现在记不清楚了,还可以再查对一下原来的本子。”

周总理又向谭富英、马连良、裘盛戎看了看,请他们发表意见。

谭富英说:“戏里提出的矛盾不好解决,同意前边几位同志的意见。”

这时,邓颖超指着坐在她身旁的舒绣文,说,让舒绣文谈谈。她有一些意见要发表。周总理向舒绣文点点头。

舒绣文咳了一声,“武松杀嫂不能歌颂,潘金莲杀夫也不能被人同情。她杀的是武大这样一个老实的农民,尽管武大长得丑,这只是生理上的缺陷,而他的心地还是好的啊!如果潘金莲杀死的丈夫是像张大户、西门庆这样的人,就值得我们同情了”。

周总理又看了看其他人,先向于是之打招呼:“教师爷”,谈谈你是什么看法。

周总理叫于是之“教师爷”,是因为他在《名优之死》里扮演过“教师爷”的角色。

于是之说:“我看只要把张大户的压迫再写得充分一些,这个戏还是可以演出的。”

刘华也表示赞同:“武松如果对潘金莲也有爱情,然而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不能爱,两个人同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就好了,那就能揭露一切罪恶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现在这个写法,觉得武松是维护封建制度的。”

童超的声音不大,“没有什么新的意见,同意大家的看法。对如何解决剧中的矛盾问题,拿不准主意”。

欧阳山尊大着嗓门说:“现在重新看这个戏,觉得戏里有单纯性格美的味道。当时我父亲写这个戏,是出于不满意妇女受压迫的思想。”

参加座谈会的21位同志,除邓颖超以外,周总理都请他们发表了意见。在认真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周总理做了总结发言。这个发言既是对相同观点的支持和补充,也是对不同观点的反驳和说服。

周总理说:那个时代写的剧本,带有这些思想是不奇怪的,因为我们的思想正在变化之中。当时自己的思想里还存在许多糊涂观念,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都有。从文艺上讲,唯美主义思想必然会反映到作品里去。这些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的时代和家庭出身有紧密联系,而这些思想也必然反映到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上,这本不奇怪。问题在于我们今天重新看过去的旧作品时,要批判地接受。我常以自己的出身为例,说明改造思想是长期的事,要不间断地做这件工作。对年轻时写的东西,对童年时的爱好,要用今天的观点重新认识一下,可能发现其中有许多错误,那么,就要正视这个错误,并改正它。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

P4-8

书评(媒体评论)

我是爱北京人艺的。因为我和一些老同志在这个剧院的天地里,翻滚了40年。我爱那些既有德行又有才能的好演员、好导演和那些多才多艺的可爱的舞台艺术工作者们。我爱剧院里有各种各样性格的工人们。我和他们说笑、谈天、诉苦恼,也不知有多少回了。戏演完了,人散了,我甚至爱那空空的舞台……

——曹禺

目录

我挚爱的老人艺——从史家胡同56号到王府井大街22号(代序)

老人艺们的绰号

停演《潘金莲》

老舍讲笑话

《骆驼祥子》奇特的谢幕

《茶馆》“多磨”

“陛下到底来了!”

与周总理共度的除夕之夜

三百字的提纲

曹禺:写《雷雨》是在写一首诗

 初衷

 机缘

 动摇

 永远

朱琳:扮演鲁妈时心中的“疙瘩”

今天演的是《女店员》

刁光覃:“慢曹操”

《茶馆》中的B制演员胡宗温

晕倒在舞台上的舒绣文

丁四嫂的袜子

田冲见“列宁”

“泡”后台所得

“发神经”

红茶“啤酒”和帆布“饺子”

排《茶馆》,童超找太监

吕齐:人艺的第三代

演《蔡文姬>:一场虚惊

幕后英雄

 “老夫子”陈永祥

 痴迷道具的“丁道长”

 似与不似之间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绝人·绝活

演出事故

“种子档案员”

夏淳:人艺的40年与40部戏

 他成了旅馆里的“风流人物”

 第一次演戏反串农村大姑娘

 “黄鼠狼”也是活生生的人

 执导第一个大戏《蜕变》

 两次幸福的“接见”

 高招儿策划戏外戏

 让她放心地演好这场戏

于是之: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

 《程疯子自传》

 渐悟妙境

英若诚:“废话协会”里的奇君子

 绰号叫“那当然了”

 “毛三爷”的往事

 老岳父想了想说:你们是跑码头的吧

 这个刘麻子,浑身上下都是戏!

 大牢中的生活,依然有滋味

 “英,定了,忽必烈就是你!”

 “办实事、做真人”,一生快活

 “舞台是我的家”

林连昆:大器晚成的“狗儿爷”

 把临门一脚让给别人

 功夫在诗外的群众演员

 好的演员必须坚决从生活出发

 初见光彩的吴祥子

 “狗儿爷”涅槃

郑榕:学会飞翔的丑小鸭

 我每月拿两千多块钱

 老郑不老

 周朴园三部曲

朱旭:这是我最后的谢幕演出了

 “朱旭演的是一个艺术的大混蛋”

 “太监娶媳妇”,才是应该抓住的矛盾

蓝天野:艺品压不住人品

梁冠华: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

 “胖子演得还是那么个人物!”

 天赋·狠功夫·偷戏

 创作第一,广告以后再说吧……

濮存昕:话剧让我上天入地

吕中:“大染缸”染出个优秀的“人艺家属”

焦菊隐的话还没有说完

 今晚的表演都是在讨好几个人……

 最后的发言

 乌云扫尽,不唱窦娥冤

篇外篇

 演出日报表

 1963年会议记录摘要

序言

惊回首,我已经来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整整56个年头了。刚来时,我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儿,现在已经迈进了“古稀”之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与人艺相依相伴,骨肉情深,从青年到中年,再从壮年到老年,她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艺是个什么地方呢?正如老院长曹禺所言:“我是爱这个剧院的。因为我和一些老同志在这个剧院天地里,翻滚了30年。我爱那些既有德行又有才能的好演员,好导演和那些多才多艺的可爱的舞台艺术工作者们。我爱剧院里有各种各样性格的工人们。我和他们说笑、谈天、诉苦恼,也不知道有多少回了。戏演完了,人散了,我甚至爱那空空的舞台。微弱的灯光照着硕大无比的空间,留恋不舍……我感到北京人艺是培养多少戏剧新人的园地,是锻炼多少人物的舞台。”

1

北京人艺自1956年开始,产生了两个标志性的建筑物——史家胡同56号家属院大楼;王府井大街22号首都剧场。而且,周恩来总理有一个故事,可以把这两者串联起来。

那是1957年温馨的春夜,周总理参加过三楼宴会厅招待泰国艺术团的酒会,送走客人后,与人艺的演员们攀谈,忽然,周总理问身边的演员狄辛、刘华:你们住在哪里?狄辛答:“剧院的宿舍,在史家胡同。”周总理问:远吗?刘华答:“不太远。我们每天排戏都是走来走去。只要15分钟。”周总理点头说:走吧,到你们的宿舍去看看。

这时,有人看了一下手表,已经是夜里一点钟了,真有些担心周总理会不会过于劳累。可是,周总理却毫不犹豫地领先迈步走下了楼梯。

在首都剧场的大门口,一辆黑色吉斯牌汽车开过来。

周总理摆摆手,问:你们怎么走啊?“我们走着回去,您上车吧!”有人说。周总理摇摇头:不,我陪你们一道走吧。“不行,我们每天走惯了,好像是锻炼身体。”又有人说。周总理坚持着:我也锻炼锻炼,散散步。走吧!

于是,午夜里,在静悄悄的马路上,出现了一群人——年轻的演员们簇拥着一个内心更加年轻的长者。他们一边走,一边轻声说笑着,谈工作、谈演戏、谈生活、谈未来。中间,秘书几次催促周总理上车,可他说:白天我不便在街上走,夜晚还不给我这点自由啊?

周总理来到家属大院,上了宿舍楼,轻轻地敲开了男演员的房门。刚要睡下的林连昆坐在床边,猛然见到总理,半天才冒出来一句话:“没想到……是您?”周总理却笑着说:快把窗子打开一下,房间里的气味不好嘛。说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周总理边走,边看,边谈,一直到深夜两点多钟。最后,他指着房间里的一盆海棠花说:温室里的花草是见不得风雨的,而你们一定要经受艰苦的锻炼!周总理离开了家属大院,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却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个年轻演员的心底,终生受益,永远也不会消失。

2

随着北京人艺的建立,演出剧场的问题日益突出。1953年初,周总理批准由国家出资,在王府井大街北端路东,一家生产教养院的旧址上兴建一座话剧专用剧场,并且交由北京人艺管理和使用。

1956年,在王府井大街上建立起一座雄伟庄重、气度非凡的米黄色首都剧场,大门前的高台上树立起两座汉白玉的高雅华表,剧场里开幕时又可以领略到悠扬动人、低沉回荡的悦耳钟声。曹禺老师的名著《日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演就是在这里隆重进行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从表面上看,首都剧场并没有什么变化,然而,她演出的戏在变,演戏的人在变,看戏的观众也在变。但戏剧依然是永生不朽的,戏剧人也依然是永生不朽的。“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而一出惊心动魄的好戏,是从苦恼到苦恼,要经过地狱一般的折磨才会出现。

老实说,作为一个老“人艺人”,我以人艺引为骄傲、自豪和光荣。不知道为什么,写到这里我突然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契诃夫写的,并由焦菊隐先生翻译的独幕剧《天鹅之歌》。

据说,赵丹和于是之生前都曾经想过演这个戏,可惜又没有演成。剧本写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丑角,喝醉了酒,深更半夜走到空空的舞台上,在一个老提示(即提词人)的帮衬之下,演了一场特殊的“封箱戏”。

老丑角说:“我什么人都没有,没有妻子,没有儿女,我就像那从荒凉的田野上吹过去的一阵风。我快死了,我死了之后,也不会有一个人记得我的。这样孤零零地活着,太可怕了……我是属于谁的呢?又有谁需要我呀!谁爱我啊?连一个人都没有啊!”

老提示说:“有你的观众爱你,先生。”

老丑角说:“我的观众都回家去了,他们全都睡着了,把他们的老丑角早已忘在九霄以外了。”

接下来,他读了自己在《李尔王》和《哈姆雷特》中几段非常拿手的、漂亮的台词,并且用力鼓起掌来。

“好哇,再来一次!谁说我老了?我并不老,说我老简直是胡说!有一股大量的漩流从我的身子里涌上来了,这就是鲜活的生命和青春!老年与天才根本不是对立的……”

至此,老丑角大笑,又大哭,再大笑,不可遏止。请想想看,戏散了,夜深了,台空了,人醉了……

我愿在有生之年要用手中笨拙的笔,尽可能真实地、客观地、生动地记录下中国艺术史上这光辉夺目、别具一格的一页。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得起那些已经仙逝的老师们、同事们。他们在天堂里看着这些文章是会笑的,而且,他们看着那么多的读者在读这些文章更是会笑的。笑得那么欢畅,笑得那么可爱,又笑得那么让人痛心落泪!

好,就此打住吧。

最后,我要偷来黄宗江大哥的一句话算作结束:“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梁秉堃

2010年初夏于国瑞城

内容推荐

离奇有趣的小故事——深刻解读北京人艺半个多世纪历史变迁

大演员小角色的背后——再现众多知名老艺术家鲜为人知的往事

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作者半个多世纪的见闻,勾勒出北京人艺老艺术家以及当红演员如:曹禺、于是之、舒绣文、朱琳、濮存昕、梁冠华、吕中等鲜为人知的一面;以及包括周恩来在内的特殊历史人物与人艺的故事,穿插了人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作者近作《春雪润之》荣获第六届全国优秀话剧奖,其眼光独到,语言具老北京特色,有很强的可读性。年逾80的漫画作者李滨声是著名老报人,在业内和读者中,名气大威望高。

编辑推荐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作者半个多世纪的见闻,勾勒出北京人艺老艺术家以及当红演员如:曹禺、于是之、舒绣文、朱琳、濮存昕、梁冠华、吕中等鲜为人知的一面,讲述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特殊历史人物与人艺的故事,穿插了人艺的发展历史,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引人入胜的阅读趣味。书中收录的作者近作《春雪润之》荣获第六届全国优秀话剧奖,其眼光独到,语言具老北京特色,有很强的可读性。年逾80的漫画家李滨声先生配绘的12幅漫画意趣盎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史家胡同56号(我亲历的人艺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秉堃
译者
编者
绘者 李滨声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6250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92.3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0: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