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年的体温(修订版)/王开岭文集
内容
试读章节

列车上的瓢虫

一粒火似的瓢虫,当欲去拉窗的时候,踩着了我的视线。

显然,是刚从临时停车的小站上来的。此刻,它仿佛睡着了,像一柄收拢的红油纸伞,古老、年轻、神采奕奕,与人类不相干的样子。

其身上飘来一股草叶、露珠和泥土的清爽,一股神秘而濒临灭绝的农业气息……顿时,肺里像掉进了一丸薄荷,涟漪般迅速溶化,弥漫开来……

它小小的体温抚摩了我,将我湮没。

是什么样的诱惑,使之如此安然地伏在这儿,在冰凉的铁窗槽沟里?

它是一簇光焰,一颗童话里的糖,一粒诗歌记忆中失踪的字母……和我烂熟的现实生活无关。

背驮七盏星子。不多不少,一共七盏。为什么是七?这本身就是一件极神秘的事。幼小往往与神性、博大有关。

我肃然起敬,不忍心去惊扰它。它有尊严,任何生命都有尊严。

它更值得羡慕——

一个小小的纯净的世界,花园一样甜,菜畦一样清洁,少女一样安静,儿童一样聪慧和富有美德……

它能飞翔,乘着风,乘着自己的生命飞来飞去。而人只能乘坐工具一且“越来越变成自己工具的工具了”(梭罗)。它不求助什么,更不勒索和欺压自己的同胞,仅凭天赋及本色生存。

它自由,因为不背任何包袱,生命乃唯一行李。它快乐,因为没有复杂心计,对事物不含敌意和戒备。它的要求极简单——有风和旷野就行。从躯体到灵魂,它比我们每个人都轻盈、优雅、健康而自足。

它一定来自某个非常遥远的地方,那儿生长着朴素、单纯和明亮的事物……

在心里,我向其鞠躬。我感激这只不知从哪儿来的精灵,它的降临,使这个炎燥的旅夜变得温润、清爽起来。

邻座顺着我的视线去瞅,啥也没发现,唉,不幸的好奇心。

长时间的激动,它终于让我累了。

闭上眼,我希望再醒来的时候——

它已像梦一样破窗飞走。

但我将记住那个梦,记住它振翅时那个欢愉的瞬间。

草芥者

为了抽支烟,我来到列车最拥挤和最孤独的地方——两节厢的衔连处。

扎堆在这里的,除了一脸冷漠、显示出自命不凡和矜持的烟民,便是那些蓬头垢面的外省民工了。

他们或躺或倚或蹲,不肯轻易站着,仿佛那是件很费气力的活。其神情、衣束、行李皆十分相近,让人猜想这曾是一支连队,一支刚从战场撤下、全是伤病号的队伍。

他们一个个表隋黯淡,呵欠连天,像是连夜赶了很远的路才到这儿,而上路前又刚干完很重的活……他们对车厢里的一切都没兴趣,一上来便急急地铺下报纸卷、麻袋片,急急地撂倒身子,仿佛眼下唯一要做的就是节省体力,仿佛有更累更重的活在前方等着。

他们是世上最珍爱气力的人。气力是其命根子,就像牛马是农家老小的命根子,他们舍得喂、舍得给,却不舍得鞭抽,不舍得挥霍挪用。

忽涌上一股惶恐。我缩了缩绷紧的脖子,直觉得这样悠闲且居高临下地看对方太不像话。

总之,这隐含了某种“不对”。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要靠几个、几十个人来养活。而有的人,要至少养活几个人……有人一上车就被引入包厢,领到鲜花茶几水果前。而有的人,却被苍蝇似的赶到这儿,且只准呆在这儿。

他们不是苍蝇,是人!

我一阵胸闷,心里低低吼着。像有一团擦过便池的布堵在里面。

并非厌恶自己,我只是想到了某些令我厌恶的人,所以有要对这世界呕吐的感觉。

我相信没有谁伺养我,我靠自己养活,说不定我还养活了谁。

我在心里向他们致敬。我想蹲下去,蹲到和其一样的高度,恭恭敬敬让一支烟……但终于没做,怕人家误会。

他们不习惯白拿人家的东西。我遇过这样的情景:长途汽车上,将几颗糖悄悄塞给邻座农妇的孩子,她害怕地往后躲,后来母亲发现了,竟掴了孩子一巴掌,骂“叫你馋,叫你馋……”

“人家”——一个多么客气又警觉的词。客气得叫人压抑,让人难受。

他们在睡觉。集体在睡觉。他们的梦仿佛同一个,连脸上的表情都那么一致,不时地张嘴,不时地皱眉,不时地淌下一丝涎水,仿佛要把更多的空气吞下去,仿佛嫌鼻孔不够大……

只有空气无偿地供应他们,满足他们。

他们在打鼾。就像在自家炕头老婆身边那样打鼾。偶尔翻一下身,喉咙里发出叽里咕噜、石块滚下山的响声……手趁机在行李上抓一把,判断对方还在不在。

他们的神情像是在森林里迷了路。有时突然睁开眼,警觉地瞅四周,然后用焦急、粘连不清的方言问头顶上的烟圈:几……几点啦?

他们似乎连句流利的话都说不出,又似乎还急着想说啥,却一时给忘了。

你索性将时刻和一路上的大小站名全报给了对方。

他们满意了,眼神里噙含着感激,连连点头。倒身又睡了。

自始至终,你听不到一句多余的话。

他们把能省的全都省下来了。

1996年10月

P57-59

后记

王开岭印象:散漫与明亮

张杰

知道开岭是上世纪90年代,山东某期刊忽然连续刊登了他一连串“火力猛烈”的篇章——《我们能发出那个声音吗》 《向“现场直播”致敬》《“我比你们中任何一个更爱自己的国家》等。2000年夏天,在古运河畔开岭的住所,当我把自己的思想苦恼一股脑倾给他之后,天已微亮了。那年冬,《激动的舌头》出版了,和它所属的“新青年丛书”一道在京举行了首发式,也因这本书,开岭被称为中国青年思想家三驾马车之一。接下来,《黑暗中的锐角》《跟随勇敢的心》《精神自治》《精神明亮的人》等几本书我都认真读过,加之后来的来往和交流,我觉得自己渐渐算得上了解这个用心灵说话的人了,也终于为他那些思想与唯美的文字找到了一种我认为的背后逻辑——作为一个读者,再没有比经过长期揣摩而读瞳另一灵魂更愉悦的事了。

有人批评说,中国很多作家似乎特别喜欢把文学和文学身份神圣化、使命化、专业化、朝堂化,同时又解决不了视野封闭、命题陈旧、自我和本土精神资源透支、创造力亏空等问题,乃至使自己和文学双双陷于尴尬。这确乎是事实,至少是某些作家的事实。其实,和时代的其他领域相比,中国文学对时代的追击速度显然太慢了,它甚至把目标给丢了,只好在自己的圈子里繁殖目标,在自己的历史中搞循环,文学似乎已不打算向时代捐献任何有价值的命题了。究其因,我以为,是意识形态话语习惯、文学的传统任务和逻辑、小农思维方式在作祟。一个显著特点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落后的思维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笔下,他往往会以最极端的方式谈宽容、以最感性的方式谈理性、以最土著的方式谈国际、以最乡下的方式谈时尚……做散文,和民间博客的创造力没法比,但还是固执地捏散文;做小说,网页上的新闻个案鲜活得让其惭愧,但还是埋头编小说……文学,文坛,似乎就是一帮人干着纯属这帮人的事。

记得有人诧异过:王开岭身上怎么似乎找不到文坛和专业的痕迹?他的选题、他的笔法、他的动态,你好像都没法归类,没法预测,也没法把他和别人轻易地“合并同类项”,他自由得好像从未进入过文坛一般。

在文学刊物上发东西却不被文学规定、身处一地域却几乎不受地域影响,他是怎么独立生长的呢?在开岭的语汇里,有两个重要的词,一个叫“减法”,一个叫“越过”。在地域生存系统中他使用“减法”,在文学生存法则中他使用“越过”,他绕过既定的文学和拥挤的文坛,和最远的诗意乌托邦、和最紧迫的时代情势与矛盾直接对话——从而一下子把复杂给简单化了,把深邃给纯真化了。

开岭在获得了这种纯真后,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与任何事物打交道,可直面19世纪俄罗斯的群星璀璨、法兰西的狂热与理性、美利坚的精神纪念碑,也可突然扭头拜访孔子老聃及他们的春秋战国;可务虚于最缥缈的星空、形而上的哲思,也可突然凝视起最现实的环保、医患、慈善、住房……就像一个孩子,凭愿望突然指认感兴趣的东西,且懒得滞留,懒得炫耀,抛出最重要的发现后就迅速跑向下一站,不沉湎,不贪功,不居奇……

恢复文学的“业余”和表达的本能,跳出“专业”游戏的缠绕和常规命题的窠臼,我觉得这是开岭之所以成为他自己的主因。事实也如此,在山东,开岭除了极少几个写作朋友外,几乎与文界无甚瓜葛,到北京后,他延续了这一习惯,几乎和整个文坛不打交道。不张望,不纠缠,不入圈,不联盟,他独立得干干净净,彻底的“业余”,我不知道这种生存风格是否奠定了一个独立思考者的底色,至少有关系吧。他来北京是应邀到央视新闻频道做栏目指导,负责对每天即时的新闻事件作出精准的价值判断和评论,这种“转折”也是让习惯书斋练功的人感到吃惊的。为了方便介绍,在很多场合,他干脆直称自己为一个电视新闻人,仿佛文学、艺术真的与他无关一样。把写作当作爱好和消遣,把思想视为正常的呼吸,他用这种方法使自己获得一种“文学局外人”的清醒和从容——事实上我觉得这样反而离真正的文学精神更近,离文坛生活更远。把自己送回去——回到一个人正常的生活位置,把文学送回去——回到文学最早出发的地方,他说文学不是生活的中央,而只是你头顶上的一颗星……他说一个人要努力还原真实、还原自我和世界的真实,要做一个精神正常和精神明亮的人,而不要追求非常态、非本能的唯美与深刻……他还说,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也别把文学和思想太当回事,为什么有些老作家越往后写得越好,就是把那些曾高高举起的东西放了下来……应该说,正是这些心得,确立了一个谦卑而诚实的思想写作者角色,与当下那些比嗓子和证书的明星写作者相比,他绕开了很多游戏和场合,显得寂静而隐蔽。

从山东到北京、从讲台到媒体,地点和职业的变化,对他写作的影响是显然的。用一个比喻,如果其视角在过去是使用了长焦镜头的话一比如《俄罗斯课本》《请想一想华盛顿》《我们能发出那个声音吗》《战俘的荣誉》《是国家错了》《乌托邦的变种》《决不向一个提裤子的人开枪》《独裁者的性命之忧》《关于语言可以杀人》《杀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等篇什,那么他近年的选题和表述则更像使用了广角镜头,更淋漓地描画民生现场感和人类整体性。像《大地伦理》《依据不足的热爱生活》《我们为什么不快乐》《恐龙胃与“物理人生”》《一个房奴的精神大字报》《我们无处安放的哀伤》《东西方文化下的资产观》《人类如何消费星空》《打捞生命的“个”》《一个人的遭遇》等,都可明显觉出他强烈的民生视角和当代现场感。电视和新闻,无疑都鼓励他关注民生,追求现场,加大对当世的推进与建构。

和很多读者一样,最初之时,我把开岭仅仅视为了一个批判思想的力量型选手。记得上世纪末在济南,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和另外一同事在闷潮的办公室里热烈谈论《激动的舌头》,多年未有的阅读快感,让我们热血沸腾,正如朋友所说:在一个多年未打扫的猪圈里,猛然吸到了生猛新鲜的空气。那时,我们把开岭视为思想狙击手和精神战士的角色,其实现在看来,这不免有些短见,因为我们忽视了《蓝湖》《远行笔记》《白衣人,当一个痛苦的人来看你》《永远的邓丽君》《有毒的情人》《当你老了,头白了》《谈谈墓地,谈谈生命》《爬满心墙的蔷薇》《精神明亮的人》《向儿童学习》《古典之殇》《当她十八岁的时候》等侧重于生命美学和心灵保洁意义上的东西。除了忧郁,他还明亮;除了锋利,他还温润;除了理『生与睿智,他还诗意与唯美。

现在想来,从很早开始,开岭文字中即有两组对等且同构的成分:唯美和思想,历史与当下,心灵与民生,批判与建构。单从某一时期的作品看,可能会有此消彼长的侧重,但拉长了看,整体上看,两种成分基本均衡且状态稳定。而且近些年,他的作品还呈现一个走势,即把以上所说的“思想和唯美”等两组元素合为一体,融人每一文本、每一段落,而非像从前那样分属不同题材和篇目,气质泾渭分明。  到北京后,开岭的表达明显变得从容甚至优裕,他自己也说,现在写得很少,甚至有些惊异当年的表达欲望和产量,一方面,这和他的另种表达——电视新闻操作有关,用他的话说,他每天都在职业领域大量释放能量,有了这个出口,流经文字闸门的就少了。另一方面,他开始自觉地追求“有限的表达”和“节制的表达”,用他的话说,在一个表达泛滥、耗纸成灾的时代,写得短、写得简,甚至写得少,对自己、对读者,都算一种美德。

在一本书的后记中,开岭说,“我永远不会把文学当成职业来做,好东西你一定要把它留给业余,就像爱情是业余时间里的事,老婆孩子也是业余时间里的事。”

开岭用他所谓的一个人的散漫游思和业余生活,为我们贡献了“有限”却珍贵的精神命题和时代现场,他用他的“非文学”气质帮助了我们公认和既定的文学。

2009年9月

目录

我在,我们很近(代自序)

散文辑——

 我们无处安放的哀伤

 汶川的樱桃红了(外一章)

 悼念我柔弱的同胞

 谈谈墓地,谈谈生命

 一个房奴的精神大字报

 精神明亮的人

 当她十八岁的时候

 向儿童学习

 从生命到罐头

 远行笔记(四章)

 两千年前的闪击

 雪白

 残片

 被占领的人

 向死而生

 从“高石之墓”到经典爱情

 《罗马假日》:对无精打采生活的精彩背叛

 永远的邓丽君

 女人,喜欢你的作品吗

 仰望:一种精神姿势

 人类如何消费星空

 “深度撞击”:星空暴力备忘录

 蓝湖

 女子如雪

 蝴蝶·美性·遭遇

 女性气质

 生活在别处

 当死亡被模拟

 最后时分

 塔与坟

 影子的道路

 英雄的最后

 来自云层的声音

 初恋:献给伟大的陌生人

 人类夫人

 艺术地穿越死

 某一夜晚

 向爱人坦白

 草鸡

 邻居

 赵莉:温柔的魂魄

 它冰凉地躺着

 海岛·寂静·居住

 1976年的孩子

诗档案——

 舞语:你是你的爱情,你是你的宗教

 夏天正午

 一座什么样的园子

 冬天:黑白画

 快乐的人们

 一个人在路上

 三月

 武士

 沉船

 古墓

 蜃景

 无题

 最后一群诗人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

 93年岁末的后半夜

 日出

王开岭印象:散漫与明亮(代后记)

序言

我在,我们很近

20岁成了40岁,中间流经了多少事,路过了多少人?

可我总感觉,这跨度仅相当于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生物钟恍惚,不能如实地体察光阴,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一个人童心未泯,而心灵之外的器官早已背叛了年少。这是个让人伤感的落差。

很少有事让人变成自己的历史学家,编个人文集算是一个。你要盘点一下精神身世,这些年都做了什么,路有多长,书有多厚,梦有多远……

我的写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集体理想主义即将落潮的前夜,一个纸质阅读和笔写的年代,精神也是手工的。写得慢,写得用力,刻石一般,但不妨碍写得澎湃,写得激情浩荡。从上世纪末被称为思想界“新青年”,一晃十叶春秋,每个人都在移动,都在成长和脱落,青年已不敢再称,黑马也渐渐额白……

互联网来了,博客和信息共享时代来了,资讯空前繁荣,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都有成为作家的潜力和资质。精神资源的私有化年代一去不返,彰显和言说勇气的岁月也差不多结束,很多人都比当年“新青年”更新锐,思考力和感受力毫不逊色……我在想,哪些表达非我不可?一次写作怎样才成为必要、必需和非你莫属?

新的年代,灵魂出口丰富了,精神义务和生命职责也有了更多承担方式,写作不是唯一。我渐渐慢了下来,在投身媒体和公共职责之余,我选择了阅读生活,也体会到了做读者的乐趣和幸福。

还有,我失去了最亲密、最隐蔽的读者:父亲。

我是不知不觉中失去的。现在,我还会出现幻觉:他还活着。他是医生,怎么会死呢?我——这个和父亲那么亲近和相像的人,活得好好的,他怎么会不在了呢?

我常常忘了父亲去世这件事。

把父亲独自留在山冈的那个傍晚,回城的车灯将路照得雪白,我心里低低地说,对不起,父亲……只有那一刻,我确信父亲不会出现在家里了。

老家的院里,两株石榴,一树红,一树白。那年夏,花开得汹涌异常。即要返京的那个下午,我站在院里,对妻子说:今年的花开得真好……我似乎忘了父亲的事,忘了这些花失去了最重要的照料者。往年这时候,给家里打电话,末了都忘不了问父亲一句:石榴花开了吗?

我不承认死是虚无。它只是一种不做声罢了。

父亲走后,一本新书问世前后,我都会强烈地想他。父亲从不当面看我的书。母亲告诉我,我离家的这些年,父亲每晚都看我的书。我知道,父亲是想知道这个从小就把自己关在屋里的儿子在想什么,走出了多远,然后用他60多年的风风雨雨判断儿子说话的风险……

所以,出版这套文集,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父亲,心里的献辞也是“献给我的父亲”。

北京是个能把所有人还原成正常人和普通人的地方,这对隐身、对平息内心的骚乱很有用。

有人问,一个作家介入新闻职业是什么感觉?

我想了想:就是每天醒来——觉得全世界都和你有关系。这感觉有时很好,多数时很糟。其实,自由,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能选择哪些事和自己有关或无关。但这行当不行,每天都要把自己献给全世界,时间长了,生命和精神便陷入了被动,我称之“被动性人生。”

这职业还有个毛病,就是:天天和全世界对话,唯独不和自己对话。

7年前,做央视深夜节目《社会记录》,我有个初衷:以生活共同体的名义——在与世界对话的同时确保和自己的对话,寻找每件事、每个人在当代生活中的位置,寻找命运和命运、人生和人生的相似关系,寻找有“精神事件”品质的新闻事件……我觉得,深夜是内心的掌灯时分,是灵魂纷纷出动的时候。相反,白天,灵魂在呼呼大睡。一个深夜节目,若顾不上灵魂,就没了意义。

现在看来,该新闻观是有私心的,那就是我太担心在这种“被迫和全世界打交道”的职业中丢了灵魂。CCTV最大的弊病不是没有真相,而是没有灵魂。灵魂,恰恰是生命最大的真相。

包括职业技能最好的主持人也只忙于和全世界对话,从来不和自己对话。

一个人连自己的真相都顾不上、都搞不清,能指望他说出别的什么真相?

有灵魂的人,一定时时不忘和自己对话。这样才有机会、有能力与别人对话。现在,几乎没有好的对话节目,这是原因之一。

我一直不敢忘记文学的原因也在这。文学是灵魂的农事,自古就是。但我永远不会把文学当职业来做,好东西一定都是业余的,或者说你一定要把它留给业余。就像爱情是业余时间里的事,老婆孩子也是业余时间里的事。

这些年,一定还发生了很多事,我一时想不起来了。

这几年,可能我写得实在少,便有朋友找来一些“民意”给我,你看你看,那么多人还焦急找你的书呢,更年轻的一代上来了,他们还喜欢、还需要你,写,赶紧写……于是我惶恐,哦,是的,或许是的……其实,我已攒了上百个标题和写作片断,我想把它们写好,写得“手工”一点,所以慢,磨磨蹭蹭。

谢谢那些从未谋面的读者,你们的目光我收到了,你们在网络上留言,打听下落,传阅旧书,寻觅新作,责怪我为何不建一个博客……这样长的期待和追随,我受宠若惊。

被那么多抽屉和掌心收藏着,我非常温暖。我会不辜负。

还要谢谢李伦和《社会记录》的同事,他们参与了我近年最主要的日常生活。与之一起,我见证了一个理想主义电视栏目的诞生和谢幕。我至今仍清晰记得那年夏天李伦夫妇在凌晨车站迎我的情景,他对着手机喊,你看见我了吗,瘦瘦的,旁边站一女孩……其实,我差不多已撞上他了。

是啊,许多年过去了,大家依然瘦着,一点没变。

和许多不变的人生活在一起,感觉很好。

2008年10月拟

2010年6月改

内容推荐

《当年的体温(修订版)》系王开岭文集之散文随笔卷,包括“散文辑”和“诗档案”两部分。

《当年的体温(修订版)》文字承袭作者王开岭一贯的温润的金属感的风格,表达对现实世界中灵魂温度的怀念与渴望,希望能将历年写就的抒写灵魂的文字结集,以献给自己逝去的父亲。

编辑推荐

在这个喧嚣和失措的时代,让我们先判断哪些事物与生命无关。然后静下来,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

《当年的体温(修订版)》系王开岭文集之散文随笔卷,题材丰浩、细节精准、纹理细密、精神发现独特、关怀视野阔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年的体温(修订版)/王开岭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开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书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508740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62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27
14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