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教育风暴/共和国作家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你还能听到动书包的声音,一支笔从谁的手上放到桌面……老师仍然侧立望着窗外,好像在酝酿什么,就这片刻,你听到,静了,更静了,一切声音都没有了,世界静到连听课的外国专家也仿佛不存在了。

这时,老师转过身来从容说道:“现在开始上课。”

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

老师间或又在黑板写上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渐渐丰满起来,那字大小不一。有些字,老师大笔一挥画上一个圈,或一个框,或一个大三角,看起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像一个框架图。

整堂课,老师没有擦一下黑板,也不必学生上去擦黑板。板书上没有多余的字,写上去的就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去的。老师继续提问,学生解答仍然踊跃,仍然不乏精彩。

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最后老师说:“今天要讲的就讲完了,同学们回去做一做课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

铃声响了。

下课。

整堂课无懈可击。

这是一位特级教师,他露出了笑容。

同学们很高兴。

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

外国专家听了说不出话来。

“或许他们也很惊叹,等到了会议室再听他们的意见吧!”中方人员想。

到了会议室,我们虚心请外国同行提意见。

外国同行说话了,他们说:不理解。

我们问:为什么?

他们说:学生们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这个问题,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

这问题反映的就是当今欧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所以,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里是怎么学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因而认为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表演。

可是,教学、教学,在课堂上的45分钟,难道不是老师该教得精彩、精辟吗?学生除了课堂听讲和踊跃回答问题,课外不是还有许多时间去练习和温习吗?

这不仅是中国教师的理念。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能遇到好老师,不就是看重老师教的水平吗?

“儿子啊,你上课别说话,别做小动作,你得好好听!不好好听,你怎么能学会呢?”所有的家长都这样说。

可是西方教育认为:学生上课就是要说话,要动手,要又说又动,说做并用。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到底哪一种好?

不要问上述教师是谁,也不要问上述那堂课发生在哪里,从都市到乡村,虽然许多教师达不到这位特级教师的水平,但此种教育方式在中国无数课堂里反复呈现。  你会不会问:我们这样教,有什么不对吗?

我选择从这堂“经典课”下笔,是想一步就写出,这已经是我们行之已久的认为很高水平的课,但就是这样的课,是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的。这意味着中国要变教育,有相当大的决心要下,有相当艰巨的路程要走。P2-3

目录

序章 中国需要新教育/1

第一章 我们的孩子失去了什么/1

 1.一堂“经典教学”课/1

 2.带着一个谜出发/4

 3.新西兰的阳光/5

 4.两种世界/9

 5.自信心比知识更重要/13

 6.正螺旋?负螺旋?/15

 7.我与孩子/17

 相关思索

 把孩子从负螺旋状态解放出来/23

第二章 初三的压力比高三更大/25

 1.压力,压力,还是压力/25

 2.考砸了为什么不回家/27

 3.就愿跟陌生人聊天/31

 4.与父母签约/34

 5.说废话也是有用的/38

 6.谁帮助了我的孩子/42

 7.我们头上有“三座大山”/44

 相关思索

 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望/47

第三章 保护天赋./50

 1.爱新觉罗家族后裔/50

 2.中文系女生/sa

 3.遇上一位好校长./56

 4.一生都沉浸在一种学生的状态中/58

 5.向林巧稚求助/61

 6.谦虚得一塌糊涂/64

 相关思索

 谁支撑着你的信心/68

第四章 探究的世界/70

 1.初试探究性学习,1982年/70

 2.激动人心的课堂景象/72

 3.父亲的孔雀石/74

 4.石景山顶的古井/77

 5.不管多调皮的孩子心都是向上的/80

 6.妈妈,你知道吗/82

 7.令人始料不及的问题/85

 相关思索

 不知引导着求知/86

第五章 美国的教育转型/87

 1.精英教育从何而来/87

 2.为什么要让999人陪1人读书/88

 3.科学家为何走向市场/90

 4.生产力重大进步凸显教育的落后/92

 5.大规模向新教育转型/94

 6.发达国家与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快速跟进/97

 相关思索

 中国教育的双重困境/101

第六章 北京的探索/103

 1.“能力”的阳光会照耀到一切学科/103

 2.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106

 3.谁打开了这扇门/108

 4.谁抽走了这个阶梯/112

 5.打破学科壁垒/116

 6.学生走上去,老师走下来/120

 相关思索

 人生中的智能探险/124

第七章 惊心动魄的浙江教育转型/127

 1.三大瓶颈与两种努力/127

 2.浙江教育的深远根基/128

 3.学生为什么流失/130

 4.规模空前的社会调研/132

 5.英雄也下泪/134

 6.邵宗杰为什么坚定不移/136

 7.独特的“坚持与妥协相结合”/139

 相关思索

 驾驭多元智能的综合智能/141

第八章 高考必将做出重大变革/144

 1.谁告诉他们秘密/144

 2.谁的黑色幽默/147

 3.谁在左右学生命运/150

 4.谁来解决这个问题/153

 5.从恢复高考到引进标准化考试/154

 相关思索

 几亿人的期盼/158

第九章 国家发动课程改革/159

 1.出人意料的调查结果/159

 2.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162

 3.一个笨孩子是怎样制造出来的/164

 4.教育里的“下保底,上不封顶”/166

 5.全国不再使用统一教材/168

 6.降低学习难度的四大途径/170

 相关思索

 当今文科正大有用场/172

第十章 实验区:世纪初的综合课改/174

 1.黄河从他们身边流过/174

 2.深圳,富庶区的反应/177

 3.山西的消息/180

 4.草原上的阳光/183

 5.未知,也很美妙/188

 6.曲沃的“试岗教师”/191

 7.误了一个孩子就误了一个家庭/193

 8.穷县办大教育/196

 9.变则兴,不变则衰/198

 相关思索

 不要被经验束缚/201

第十一章 放下“成才”观念培养生存能力/203

 1.生存问题/203

 2.心理承受能力/205

 3.心里话大声说/208

 4.去看看别人怎么生存/211

 5.扩大、再扩大学生的眼界/215

 6.区域资源“校本”开发/217

 7.令人惊佩的宁波方式/220

 8.北京四中为何享誉京都/225

 9.成长的非智力因素/228

 相关思索

 把家乡资源开发为教育资源/234

第十二章 中国西部边远地区的教育/236

 1.国家投巨资强力推进西部教育/236

 2.长江源头第一小学/238

 3.草原上的蒙族师生/241

 4.阿尔顿曲克草原无学校/247

 5.格尔木就是一首悲壮的歌/249

 6.回族撒拉族人的经商本领/252

 7.谁教他们办产业/256

 8.戈壁滩上的民办教育/261

 9.拜访拉萨与日喀则/265

 10.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畔小学/267

 11.阳光事业/271

 相关思索

 贫困地区更要选择新教育/272

第十三章 国内外大学变革走向/274

 1.美国特色的大学教育/274

 2.大学扩招的世界趋势/278

 3.谁在创造就业机会/280

 4.大学的通识教育/284

 5.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中的“背景”/285

 6.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287

 相关思索

 汉语将像英语那样国际化/289

第十四章 春秋时期的教育嬗变/291

 1.铁耕引发春秋剧烈变革/291

 2.孔子教育学的哲学基础/292

 3.诸子百家,恢廓有容/293

第十五章 大清帝国的教育转轨/296

 1.不更新教育无以救中华/296

 2.办新学,废八股/297

 3.癸卯学制,1904年/299

 4.废科举,兴女学/300

 5.近代留学潮/301

 后记我的老师/304

序言

序章

中国需要新教育

昨天晚上

你来了

你像一滴生命之液

我仿佛被一颗子弹打中

这是意大利女作家法拉奇在小说中写过的话,我把它以诗的形式如此排列。她描绘了一个女子受孕时的激动心情。我怀着同样的心情,试图描述一个正在出生的新教育时代。

很多年来,很多父母都感到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前途,是一个巨大压力。老师肩负众望,奔走于晨昏夜色,也感到压力很大。学生们却说,我们的头上有三座大山:家长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的压力。

现在,一个新教育时代正躁动于母腹,它的出生,必将改变学生们的学习命运,改变很多人的前途。

在全国范围——

课本正被改变,教学方式正被改变。中考、高考必将继续做出更大的改变。那种“一卷考天下”的方式已被打破.“一考判终身”的局面也必将扭转!一个进步的时代,将不能容忍它再来威胁你的成长,恐吓你的梦境和灵魂。

假如您和您的孩子正因为“成绩、成绩”弄得关系紧张……请不要生气,相信吧,一个新教育时代将改变这令人压抑的局面。

假如你已被中考、高考“判出界外”,我的朋友,不要悲伤,不要放弃,你没有失去学习的机会,你仍然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日子走进大学……因为一个新教育时代正在来临。

为什么正在来临?大凡历史性的巨变是无法拒绝的。

中国当前正进行有史以来第三次重大教育转型。

为什么说是第三次?第一次是基于铁耕问世,“官学制度”在春秋战火中失去垄断,新兴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开始聚徒讲学,出现了孔子等诸子百家。第二次是蒸汽机出现,西方工业的冲击致使中国教育从学“四书五经”全面转向学“文史地数理化”。第三次就在当今。

当今为什么会发生巨变?几乎来不及问为什么.变化已经发生。最大的变化首推“综合课程”,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本忽然没了,变成了一门综合课叫《科学》。老师们也惊道,从前一个老师撑一个“点”,现在一个老师撑着“理、化、生、天、地”五个点……天哪,能撑得起吗,不会误人子弟吗?《历史》《政治》《语文》《数学》等一切课本都变了,不仅初中变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变了。

别说变课程只是教育系统的事,百年前变教育,引起全民族知识结构的巨变,就是从变课程开始的。那时不仅熟读四书五经的学子们失去方寸,科举出身的官员亦受震动,连科举制度也被废除。

不要说风暴还没有掀起你的课本。全国性的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01年确定了38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随后逐年扩大,到2005年全国基础教育初始年级全线进入。高中阶段,我国于2004年秋开始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推行课改的基础上实行学分制,2007年全国普通高中将全部实行。目前尚未进入的地区,家长、老师和学生们需要有些什么准备?已经进入的地区,如何看待这些变革?

没有哪一次重大变革不会震动千家万户。新旧教育之间究竟区别何在?教育为什么非变不可?

你瞧,工业时代正在全球“大拆迁”,运载人们的生存之舟已经向新经济时代鸣笛启航。你要是不变,还在老地方辛勤教学,刻苦攻读,就好比刻舟求剑。  再瞧,工业化时期教学方式的显著特征是重传授,这种“我传授你接收”的方式,注重同口径、同规格、标准化,如同在生产线上复制产品那样“生产”学生。

这方式为什么已经落后?“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更何况知识经济时代涌现的知识是任何人都无法靠头脑容下的。获取成功,无疑非常需要创造性思维、探究能力和自主精神。这话可能比较费脑子,请听一首儿歌:“我是一个小宝宝,上课双手要摆好。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说话先举手,才是一个好宝宝!”

这是我上幼儿园时学的儿歌。我国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是“灌输式”,并要求严格按标准答案答卷,老师据此给你打勾或打叉。你要是不按标准答寒做,就上不了重点校,上不了大学。从童年被训练到20多岁,早已习惯了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不需要有多少创造性发挥。

一代一代的毕业生走向社会,领导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如果当上领导,就要求下属也要听话。你一直被这样训练,已非常习惯等待老师或上级给你方法、答案和思想……你的创造性思维、主动精神和自主意识未得到足够塑造,这会使自己日后失去许多机会,也影响人格的健全。自主意识薄弱,离鲁迅先生批判的“奴性”便不远。有人极而言之,说这种灌输式教育是“把没有文化的奴隶培养成有文化的奴隶”。

这话可能刺耳,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如果只会按标准去答去做,这个民族就会丧失创造性。今天的中国人几乎都是灌输式教育所培养的,“灌输式”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自主精神是民主意识的基础,缺乏自主精神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民主进程。所以,变革教育,影响之巨,远不止是关系知识和技能,它不仅将促进创造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将促进政治文明。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是划时代的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讲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变革。

这场教育转型,是包含着需要改变教育思想,改变国家《教学大纲》,改变课程标准和教材,改变教学方式,改变考试评价制度的巨大工程,将深刻改变新世纪所有中国人的知识构成和命运。

要变教育,先变教师。遥想百年前变教育,最需要的就是能教新学的教师。鲁迅早年读私塾.日后若没有读新学.就不会成为鲁迅。鲁迅是伟大的,然而当时的中国即使有一万个鲁迅也不够,需要百万个能传授新学的教师遍布中国的穷乡僻壤.才能更新整个中华民族的知识结构。

毛泽东少时也是读私塾的,1910年他16岁,挑着行李离开韶山,走20公里路到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那就是上新学堂去读书。百年前教育转型的标志性事件是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行《癸卵学制》,这是一个从创建幼儿园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并得到实施的新学制。从1904年到1919年有15年,可以培养出一代新学生,没有新知识造就一代觉醒的学生,也不可能有五四运动,以及此后的中国共产党诞生。

从1904年到2004年,正好100周年了。今天变教育的重任再一次首先落在中国教师肩上。我们说科技重要,社会科学重要,但教育实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母。教师的伟大作用无可替代。

今日中国并不缺教师,问题是“一个特级教师,、在新课程面前也会变成不合格的教师”,这话是综合课改实验区的老师们说的。这意味着我国1300万教师需要改变教育方式。千万雄师大培训,牵系万万家利益,关乎中华前途。不管怎么说都是宏伟的!

还有一点需特别重视:当今学生是在信息化的平台上生长起来的,他们的能力被低估了!旧教育的“小鞋”已经让他们穿得很难受,束缚了他们走向新世界的脚步。他们从心底里渴望改变学习方法!中国3亿学生是走向新教育最浩荡的生机勃勃的力量。这意味着六七亿以上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们也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孩子,改变帮助孩子学习的方法。

全民族的教育转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但对于任何学生来说,一旦认清新教育正在开辟的新的成才通道,个人的转变可在须臾之间就启程。

中国正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无论强国、强军、强科技、强文艺或强个人,都与新教育唇齿相依、呼吸相闻。

历史上世界各国的重大教育转型,发生的时间虽不尽相同,但其教育都可以分为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计算机时代的教育。中国当今的教育转型并不是孤立的行动,发达国家都已先后发生了浩浩荡荡的教育转型,新的学习方式波及各行各业。

“不学习,就死亡!”这是从企业发出的声音。当然这不是说人会死亡,是鞭策企业。当此经济全球化时代,有很多东西要学,但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注重的不是“知识爆炸”,而是“知识换代”,这意味着也有许多知识你已经不需要学和不需要像昨天那样学了。终身学习是以个人自主的姿态开拓心灵容纳世界的能力,是以不断更新的学识保卫我们生活的边疆。

请重视,并非苦读就能成功,要讲究有效学习,更要注重所学有用和能够运用。今后一生中只从事一种职业的人越来越少,因而大学毕业后即使择业遇到困难,也不必让压力来压迫自己。别光在自己头脑里寻找聪明才智,成功取决于善于运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如果学而不知运用,即使学成博士,爸爸还是穷爸爸,孩子还是穷孩子。

教育转型的走向,也预示专家将遇到挑战。今天专家是高级人才的代称,未来各领域的顶尖人才将更多地表现为那些善于打通专业樊篱,打通学科壁垒的“通才”。

教师将是新世纪最善于探究性学习的智慧群体。教师这一职业,也必将逐步成为高薪、高地位的职业。惟其如此,一个民族的进步才有知识资源的雄强支撑。

今日之教育,就是未来之中国。我的祖国挺进新教育,正波澜壮阔。我的采写能力非常渺小,认识亦受阅历之限,为关心与更新教育匹夫有责,才竭尽绵薄而作。倘能引发更多人的才情睿智,则广大读者必有更高明的见地。在诸多老师面前,我诚惶诚恐,诚盼老师、家长和同学们惠赐批评意见,并向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们以及我援引了他们精彩文章的作者深表谢忱!

我的E-mail地址是:WHJ2100@tom.com

谢谢!

王宏甲

2004年6月北京

内容推荐

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作家出版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共和国作家文库》丛书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

本册为王宏甲的《新教育风暴》。

编辑推荐

中国何以要进行这次重大教育转型?何以一定要告别旧教育,迎接新教育?我们已经做了哪些变革,还有哪些不足?作家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学生,老师,家长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深切理解,闪现着思辩的大智慧,回荡着对新教育的声声呼唤。

这是一个全方位真实记述当今中国教育正在发生重大转型,并唤起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国家推进这一伟大变革“鼓与呼”的生动读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教育风暴/共和国作家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宏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0228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4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