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比较政治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国内外学术界,政党与公民社会是贯穿于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三大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各自的理论研究都相对成熟,但缺乏系统和整体的理论研究以及比较政治的研究方法。高奇琦编写的《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在理论层面,详细研讨了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结构主义路径和历史主义路径;在实践层面,主要分析了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地区模式和问题领域,进而指出构建中国执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双向赋权模式是未来中国调整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关键。

内容推荐

《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内容介绍:政党主要在政治领域中活动,志愿性公民社团主要在社会领域中活动,而利益集团产生于社会领域,但主要在政治领域活动。在政治实践中,政党与公民社团(包括利益集团和志愿性公民社团)的关系模式主要分为四种:完全独立模式、集体会员模式。附属模式和分支模式。20世纪中后期以来,欧洲政治中出现了政党与公民社会相互转化的趋势。就未来而言,欧洲政治中政党公民社会化的程度可能要远远低于公民社会政党化的程度。政党政府是西方政党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政党社会这一概念却未有学者提出。政党社会是相对于公民社会而言的、以政党组织为主要利益表达渠道的那部分社会。国家制度因素、政党结构和政党意识形态、政党政府因素等都会对政党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20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政党与社会分离的现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自由主义的胜利。然而,自由主义中内含的消极政党参与也导致了代议工具主义和公民犬儒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一种新的协商政治模式在汲取共和主义中积极政党参与传统的基础上,力图解决自由主义的问题。

从国家主义视阈出发来看待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容易得出政党中心论的结论。从伦理国家主义来看,由于政党比公民社会更多体现整体性,所以政党也就具备了优先于公民社会的伦理实现地位。从自主国家主义来看,由于政党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的一部分,所以延伸后的自主国家很容易包含自主政党。从多元主义的观点来看,则容易得出公民社会中心论的结论。从功能多元主义的视角出发,政党与公民社会都有各自的功能和价值,而不能轻易地用一种功能性组织取代另一种。从权力多元主义的角度来理解,政党与公民社会需要放在更为平等的地位上展开讨论。按照差异多元主义的内涵来看,公民社会比政党更能反映少数群体的差异性。而在法团主义视阈下,、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一种整合的面貌出现,即整体性取代优先性成为关系的中心。

从政党类型学的角度来看,目前西方学术界关于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在政党、国家与公民社会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展开。在西方的学术成果中,卡茨和梅尔与库勒的分析是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比较来看,卡茨和梅尔与库勒观点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国家与公民社会间关系的理解上存在差别。在群众型政党阶段,卡茨和梅尔认为国家与公民社会产生了分离,而库勒对公民社会和社会进行了区分,并认为国家与公民社会并未出现分离。第二,公民社会是否包含精英型政党。卡茨和梅尔认为公民社会完全包含精英型政党,而库勒认为精英型政党多数处于公民社会之中,但部分却进入国家的领域之中。第三,在卡特尔政党时期,政党是否远离公民社会?卡茨和梅尔对这个问题持肯定的结论,而库勒的观点则相反。整体来看,从西方学术界这些已有的成果来看,政党与公民社会间关系韵讨论才刚刚开始,学界观点中出现的差异远多于共识。

政党与公民社会的西欧模式表现为紧密共生关系。西欧政党与公民社会长期处于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合作互动不仅体现在选举之中,而且体现在平时双方的制度化交往之中。北美政党与公民社会的特征则表现为有限合作模式。政党与社会的沟通在平时非常有限,而在选举时期则较为频繁。东亚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两种模式,一是政党主导模式,主要的代表国家是日本和新加坡。在这一模式中,政党发展早于公民社会发展,因此也就导致了强政党一弱公民社会的模式。另一种是双重虚弱模式,主要的代表国家是韩国和泰国。这些国家在威权统治时期都有较长军人干政的历史,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政党与公民社会双重虚弱的现象。

西方国家的中左翼政党与工会组织的关系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同盟模式、准同盟模式和临时同盟模式。英国工党、德国社民党、日本社会党、澳大利亚工党等与工会的关系属于同盟模式,法国社会党与工会是准同盟模式,而美国民主党与工会的关系则是临时同盟模式。然而,整体来看,目前左翼政党与工会的传统关系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西方生态型政党与环保团体的关系也可以分为三种:社团主导型、政党整合型和相互独立型。这三类关系分别以法国、德国和英国为代表。在现实中,仍存在一些变动的情形,即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譬如,比利时生态党与环境社团的关系经历了从社团主导型到政党整合型的变化,而意大利绿党与环境社团的关系则经历了从社团主导型向相互独立型的转变。

新中国建立至今,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变迁主要经历了政党主导、双重破坏、渐进开放和秩序合作四个时期。从政党类型学的角度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执政党开始在群众型政党模式的基础上部分吸纳全方位政党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政党介于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基本格局并未发生变迁,但执政党介入公民社会的幅度和深度却出现明显变化。从功能主义路径来看,改革开放之前,以政党为中心的体制内诉求是公民主要的集体行动模式。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政党路径仍然是重要的公民行动模式,但其重要性在下降。同时,以公民社会为中心的公民集体行动在逐渐兴起。协商民主理论是理解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重要理论。然而,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中对政党的关注是缺乏的,因此,应该将政党因素重新引入协商民主的分析之中。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核更可能处于党际协商和党群协商之间。党际协商在某种意义上是历史制度的积淀,而党群协商则是展开执政党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关系的重要一环。在未来,中国调整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关键是构建两者的双向赋权模式。这种双向赋权模式所试图实现的是一种超越事实和规范划分的新型合法性观念。在实践中,双向赋权是政党和公民社会围绕公共事务进行自由平等的对话和讨论,并通过话语论证来达成共识进而形成政治结果的过程。

《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由高奇琦编写。

目录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本书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一、政党、利益集团与公民社团的概念分界

 二、欧洲政治中政党与公民社会的相互转化趋势

 三、政党社会的分析范式:一种理论尝试

 四、西方政党社会变迁: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的二元分析

第二章 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结构主义路径

 一、国家主义视阈下的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

 二、多元主义视阈下的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

 三、法团主义视阈下的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

第三章 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历史主义路径

 一、西方政党类型学研究的回顾与争论

 二、基于精英型政党和群众型政党模式的考察

 三、基于全方位政党和卡特尔政党模式的考察

 四、基于新政治政党和商业公司型政党模式的考察

第四章 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地区模式

 一、西欧的紧密共生模式: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例

 二、北美的有限合作模式:以美国为例

 三、东亚的政党主导模式:以日本和新加坡为例

 四、东亚的双重虚弱模式:以韩国和泰国为例

第五章 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问题领域

 一、中左翼政党与工会团体的互动研究

 二、国外生态型政党与环保社团的互动研究

第六章 西方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一、新中国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变迁

 二、政党、公民社会与中国的协商民主

结论 构建中国执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双向赋权模式

 一、政党与公民社会的联结趋势

 二、双向赋权:双方紧密关系的延展

 三、双向赋权与合法性:在经验与规范之间

 四、构建双向赋权模式的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比较政治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奇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10253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564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5: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