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找巴金的黛莉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部作品通过追踪七封信,引出一个人;通过追踪一个人,引出几个山西大家族;通过山西大家族的沧桑演变,呈现了中国现代的最根本的命运特质。本书几乎就是山西现代简史、山西现代地缘政治史,也是中国现代史的精炼版。

内容推荐

作家赵瑜闲来爱逛古董市场,机缘巧合,他得知古董商赵从平有70多年前巴金致山西少女黛莉的七封旧信。经讨价还价,斗智斗勇,赵瑜得到了这七封信,而古董商不久却横遭杀身之祸。围绕这七封信,从太原到宁武,到西安,赵瑜展开了近三年的追踪调查;抹去时光的尘埃,大师的情怀,新女性的命运,大家族的沉浮……真相逐渐冒出水面。在幽暗中向光明,于无声处听惊雷。赵瑜以其独特的手法,引领人们走向历史的惊心动魄之处。

目录

1 巴金致黛莉第一封信

2 古董商喊出高价位

3 这批旧信从何而来

4 温馨而又敏感的话题

5 血溅《牺牲者》

6 是回忆逼着我写《春》的

7 查找襄汾县里赵逢冬

8 信仰应是文学之根

9 寻访到一位赵文英

10 矛盾中挣扎的弱者

11 祝寿村又见新希望

12 赵公馆里两兄弟

13 抗战前最后一封信

14 宁武关人拉板车

15 五叔捐躯与梅生出走

16 在西安会晤赵健女士

17 战争也没有毁掉它们

18 从克难坡到嘉峪关

19 坚决不做二房太太

20 共同寻找黛莉

后记

试读章节

现在,我们可以阅读第一封信了。抬头一句,巴金把少女赵黛莉称作“先生”,给读者以足够尊重。全文如下,内中做“□”处,应是缺字或辨识不清之故——

黛莉先生:

信收到了,谢谢你的好意,费了你好些时间来给我写信。你的信给我带来一点慰安,一些鼓舞,我决不会怪你。你十二岁就读了我的《砂丁》,那太早了。我想到那事情心里很不安,不该拿那惨痛的图画来伤害你的孩子的心灵。

你在十六岁时读了《家》,我知道你会喜欢它,因为那主人公正是一些和你同样的青年。他或她有一颗纯白的心,有一个对于正义的信仰,爱一切需要爱的人,恨一切人为的、不合人性的传统。

你说你认识琴,我想大概你在琴的身上看出了你自己的面影。你姐姐也是的。不要说你没有机会看见琴,你自己也许就是一个琴。琴有她的弱点,但是合于人性。我现在正着手在修改《家》,而且不久就要写《群》了。我去年写过几页,以后又搁了笔。所以,倘使你不介意我永久搁笔,你一定会高兴我告诉你这个消息。

我有许多话要和你说,譬如谈生活,谈文章,都需要不少的话语。但是请恕我,我一天很忙,心又乱,所以不能多写了。我一天总得回□几封信,而且我又是个出名不会写信的人。

不要“崇敬”我,我是一个极平凡的人,而且我也幼稚,甚至有不少的孩子气。

你好

巴金 四月二十夜十二时

在全信末尾,巴金先生又补写了一句:“以后来信可直接寄到文化生活出版社。”由此可知,赵黛莉此次去信,很可能寄到了别的什么地址,也说明巴金先生愿意收到赵黛莉新的来信。

我尚难判断,这封信该有哪些研究价值,只是处处感受到一位作家对于陌生读者的深切爱心。“爱一切需要爱的人,恨一切人为的、不合人性的传统”,话语凝练,颇多力度。

信中所指《砂丁》,是巴金先生一部早期中篇小说,成稿在1931年,取材于艰辛的底层工人群体。巴金在那一时期,曾经到浙江长兴煤矿,深入矿井工作面,体察窑工们的劳作。他下井前不久,这里发生了一次瓦斯爆炸,死去15名矿工,情景惨烈。此后,一位云南留日青年黄子方,又向巴金细述了云南个旧锡矿中淘砂工人的悲情。讲到“砂丁”们被5块银元骗到矿山,在暗无天日的矿井里,同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相抗争,自发组织了拼死逃生事件,又横遭*。

偏偏如此惨烈的一部《砂丁》,竟让一位12岁的山西小女孩——赵黛莉读到了。巴金于心不安,在信中致歉:我不该拿那惨痛图画,来伤害你的孩子的心灵。

信中谈到了曾经搁笔又即将再写的《群》,这是巴金先生1931年在《家》的后记中做过预告的一部书。当时曾说要把这部《群》作为《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来写。巴金先生决计,“写一个社会的历史,因为我的主人翁是从家庭走进到社会里面去了”。从这封信中可见,这部叫做《群》的小说,果真写过开头,只是后来被作者放弃了。查阅手边史料,皆没有提到巴金有过一部作品叫做《群》。

P3-6

……

序言

闲暇时候,我也好点儿收藏。去古玩集市游走一圈,偶得两件俗物,不奢望升值空间,只图个课间歇息,平添一番古今赏析的情趣。有一搭无一搭,时日渐长,却也相熟了不少行内友人,所选项类亦不固定,是老的就话稠。彼此散淡请教,或交流往昔体会,或共享近日喜忧,不敢期待动人心魄的宝贝。人可以贪玩,切不可贪财。

让我无法割舍、不能轻弃的交易,却有这一回。当时,面对着巴金先生早年写给山西少女的七封老书信,我无法平静待之,反复追索不舍。得信后,展开考证落实,“探索发现”这位女性。前前后后竟用了两年多工夫。故事波澜起伏,值得一记。同时,我将借助此文,向读者和研究界披露全部七封信的内容。

后记

《寻找巴金的黛莉》即将出版。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往往不是一人可以完成的,此著同样凝聚着很多朋友的力量。写个后记,正是我敬谢诸友的好地方。在寻找黛莉女士包括编发此著过程中,山陕方面的主要参与者有:张发、李彬、杨志强、杨志刚、王树森、韩石山、谢泳、雪野、柴然、田茂铭以及书中提到的四位老人;北京方面则有李炳银、艾克拜尔·米吉提、萧立军、潘凯雄、李建军、翟民等多人协助;在采访过程中,黛莉母女及许多被采访者,他们尊重历史、直面人生的情怀也使我持久地感动着。本书责编侯群雄和美编何婷女士,付出了很大心血。我想,读者都会感谢他们。

这些天,有几方面人士问及首发此著的《中国作家》:巴金先生七封旧信,是夹在作品中同时发表的,那么,各界在收录转发或研究引用这些老信时,是否需要顾及此著原作者?萧立军先生也从尊重作者权益出发,转问我应做如何答复。我的说法颇简单——当初,把这些信从古董商赵从平先生那里收回来,虽源于个人喜好,却主要是为了社会。七封老信,应是巴金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历史文化遗产。我只是一名老信搜集整理者,不是占有者。对于这份工作,一个晚辈作家理应尽心尽责。我把这些信单独整理清楚,交给《文艺报》阎晶明先生集中发表,也是这个意思。

人们把这一资源研究利用好了,我才高兴。

整理抄录巴金七封信,我是否做到了准确精当?应该负有责任。

再一次向各位师友,向《中国作家》同仁,向人民文学出版社,致以我深切的谢意!

希望赵从平先生被害一案,早日侦破。

希望更多读者喜欢这部小书。

赵瑜

2009年岁尾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作品以寻找巴金七封信为源,牵出一位现代女性传奇而坎坷的命运。作者精湛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结构能力,标志着中国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文本价值,更体现了作家忠诚于土地的精神。

——《中国作家》文学大奖·授奖辞

《寻找巴金的黛莉》不是单纯的史料公开和作家研究,赵瑜将这些信件巧妙地作为叙述的珍贵线索,并将其艺术地融入到一种历史写作追求中去,成功地表现出其艺术思想蕴含和个性风格,成为当今纪实文学,乃至整个文学创作中不多见的杰作。

——李炳银

为什么善良而纯洁的好人都活得如此辛苦,如此艰难?

我们的生活在哪儿出了问题?

赵瑜不仅写出了人物在风雨飘摇时代的命运,而且,还把这些沉重的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作品包含着人生的苦难和黑暗,也包含着精神的伟大和光明。

——李建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找巴金的黛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78707
开本 16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4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