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间信仰/中国民俗风情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陈旭霞主编的《民间信仰》是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而编写的一本中国非物质遗产科普书籍。本书全面介绍了民间信仰的基础知识,从民间信仰发展历史到民间信仰的类型,直至民间信仰的当代价值,语言通俗浅显,内容贴近农民生活,受到农村广大读者的喜爱。

内容推荐

陈旭霞主编的《民间信仰》是《中国民俗风情》丛书中的一本,它作为“农家书屋”的品种,旨在通过民间信仰专题介绍,让广大农村读者了解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唤起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树立起民族文化的自觉,以加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对于每一个农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民间信仰》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目录

概说

第一章 民间信仰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自然崇拜

一 天体崇拜

二 地宗崇拜

三 灵物崇拜

 第二节 图腾崇拜

一 无生物图腾崇拜

二 植物图腾崇拜

三 动物图腾崇拜

 第三节 神灵崇拜

一 人神崇拜

二 家神崇拜

三 祖先崇拜

第二章 民间信仰的表达方式

 第一节 兆卜

一 预兆

二 占卜

三 风水

 第二节 巫术

一 巫术的种类

 (一)驱疫巫术

 (二)神判巫术

 (三)祈求巫术

 (四)招魂巫术

 (五)语言巫术

 (六)厌胜巫术

 (七)毒蛊巫术

二 社会生活中的巫文化

 (一)生活中的巫术活动

 (二)生产中的巫术活动

 (三)节日中的巫术活动

 (四)礼仪中的巫术活动

三 巫术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一)巫术对绘画等造型艺术的贡献

 (二)巫术对古代舞乐等艺术的贡献

 (三)巫术对科学医学文学的作用

 (四)巫术对社会文明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禁忌

一 禁忌的产生

 (一)源于自然崇拜的禁忌

 (二)源于图腾崇拜的禁忌

 (三)源于祖先崇拜的禁忌

二 禁忌的类型

 (一)日常生活中的禁忌习俗

 (二)生产活动中的禁忌行为

 (三)岁时节日中的禁忌行为

 (四)人生礼仪中的禁忌行为

 三禁忌的社会效果

 (一)禁忌调整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禁忌调整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三)禁忌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民间信仰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文化教化的价值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价值

 第三节 民族认同的价值

试读章节

概 说

民间信仰又称民俗信仰,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信仰心理和与这种信仰心理相伴随而发生的信仰行为,以及人们在信仰过程中所举行的各种仪式和活动,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良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活动。

中国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社会的现象,是相对手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制度化宗教而言的各种非制度化的宗教信仰和崇拜。它不像宗教信仰有严格的教义教规、固定的组织团体、正式的教职人员,也不像宗教信仰更多地强调自我修行,具有一定的宗教性,是一种较低层次的信仰方式。它以“万物有灵”、“万物互渗”为主要思想基础,所体现的主要是唯心主义,但也含有唯物主义和科学的成分,特别是民间流行的天地日月等自然崇拜。

由于中国民间信仰比宗教信仰的形式随意和便捷,甚至在人们不经意时就已发生和完成,因而,在中国历史上,民间信仰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它是民族文化史发展的固有基石和根源,是祖先创造和积累下来的文化财富。从现实的角度讲,它并非仅仅是表现于外在的组织形态或形式主义,而是植根于人们心理的思维活动。今天仍然有许多崇拜民间信仰的群体,世世代代传承着他们的信仰观念、信仰习俗的多种方式和手段,继续着他们异常丰富的信仰生活。

中国民间信仰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从意识形态上看,它是非官方、非组织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看,它重在实践,是一种有形的和非物质的文化表现形式和载体;从社会力量上看,它拥有大量的民间信仰庙宇和大量的信众,在某些地方甚至超出五大制度化宗教;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多姿多彩,信奉的对象庞杂繁多。千百年间,中国民间信仰犹如汪洋大海,极其庞大而又不断扩充的神灵队伍驻守在遍布村镇城乡的各色神庙,深入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普通百姓时时与“有形”的神灵同在,也与“无形”的神秘力量同在,对它们的崇信渗透到以巫术为基本逻辑的各种兆卜、禁忌等活动当中,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章 民间信仰的基本类型

在万物有灵观念基础上产生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灵祟拜等,是民间信仰主要的崇拜对象。中国民间信仰一般与一定的祭祀方式相结合,活动普遍,形态多样。从民间祭祀看,中国民间信仰具有自发性、多元性租功利性,融合性、草根性和顽强性,多教合一、多神崇拜和一神多职以及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民间性等特征。

第一节 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是人们出于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而把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看成是一种超自然的、异己的神秘力量而产生的一种崇信和敬仰的方式。自然崇拜的对象,除了崇拜人类赖以生存的日月星宿、山川河海等自然物、自然力外,还崇拜动植物,如鸟、牛、蚕、虎、树、花、谷等飞禽走兽和树木花草。自然崇拜具有地域和气候的特色,原始人崇拜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一般与其生存地区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关系密切,如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多风地带崇拜风神等。这也反映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丰产富足的实际需要。

一、天体崇拜

天体崇拜,是指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先民对高深莫测、变化无穷的天,怀着深深的敬畏之意,认为宇宙万物皆为天神所造,悉由天神所主宰,由此创造出了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权威神。这些神的地位很高,可以指挥各路神。与之相对应,中国大地的玉皇庙、王母庙等比比皆是,烟火袅袅,祭祀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等省不少县份,都有“补天”的习俗,在正月二十日做一张圆而薄的面饼,名为“补天饼”。用红丝线系上补天饼,抛到自家的屋顶,以象征补天。宋代苏东坡的“一枚煎饼补天穿”诗句形容的就是这种“补天”的习俗。聚居在甘肃的裕固族有敬“点格尔汗”的习俗。“点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点格尔汗”即“天神”。这种敬天神的活动,每年要举行两次。第一次从正月初开始,仪式由称为“也赫哲”的专职人员担任。家家轮着祭,一家一天,到二月初结束。仪式相当隆重,地上铺毯子,上摆九小堆粮食,每堆粮上点一盏酥油灯,灯缠绿、白、蓝三色布条。毯子上方摆一张小方桌,桌上供芨芨草扎成的草墩,草墩中间插缠有布条的柳条。仪式开始,点燃酥油灯,由“也赫哲”用刀掏出一只活绵羊的心,割下羊头,将羊头和还在跳动的羊心一起置于盘中,放到九灯和草墩之问。然后烫羊、拔毛,将拔下的羊毛.取一半塞人草墩中间。接着“也赫哲”手持勺子,勺内放奶和酥油,不停地向上扬撒;口中念念有词,绕着小方桌和供品转圈,家人也跟随其后。“也赫哲”念完经后,将酥油灯推倒,观察灯花,预卜一家当年吉凶祸福。如有凶祸,还需请喇嘛念经消灾。第二次祭祀在立秋后,仪式比春季简单。不再点酥油灯,只在盘中盛水,仍宰杀一只羊,剥羊皮,在“也赫哲”念经后,用芨芨草编的小扫帚蘸盘中水四处抛洒,保人畜平安。天崇拜在彝族突出地表现在发式上。彝族男子有留“天菩萨”的习俗。“天菩萨”即彝族男子的前脑门一小片头发稍长,其余部分剪短。这一小撮头发俗称“天菩萨”。它象征男人的尊严,据说这是天神的象征,能主宰人身的一切吉凶祸福,严禁被人抚摸或不慎触摸,否则会触犯天神。侗族人天崇拜的表现方式非常的独特。他们认为,蜘蛛代表天魂。新生婴儿要举行取名字和安魂仪式。一般由外婆家给婴儿取名,并由外婆或外婆代理人在仪式上将装有一只小蜘蛛的三角小布袋系于婴儿的胸口前,表示已请天魂赐给婴儿灵魂了。如果病人卧床不起,又被视为失了魂,就需请巫师来举行招魂仪式,画符作法,诵念咒语,唱歌奏乐跳舞,当有小蜘蛛被诱到祭桌上时,巫师将其装入小布袋系于病人胸口,即被认为从天魂那里招回病人的灵魂了。侗族老人去世人殓时,也需用一床织有金色斑纹大蜘蛛图案的侗锦裹尸,表示死者能上天,回到天魂身旁。过去侗族地区如开大型会议,要跳蜘蛛舞。舞蹈按照蜘蛛网的纵横线和图案进行表演,穿插调位,构成一幅壮观的蜘蛛网图。因蜘蛛网酷似八卦图,又有人把跳蜘蛛舞称为“踩八卦”。跳蜘蛛舞表达的意愿是,向天魂乞求平安和战争胜利,象征布下天罗地网.要俘获胆敢来犯之敌。总之,天崇拜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表现,包括在人际结交中的“对天盟誓”以及思想观念中的“苍天保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其实都是天崇拜的一种延伸。

P1-3

序言

我国是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其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现在的说法,民俗文化的绝大部分属于无形文化、非物质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在全世界形成共识。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面临大量民风民俗、民间技艺的濒危、失传,抢救、保护已是时不我待。文化部及时制定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精神相一致的有关文件,社会各界也极力呼吁对传统民间节日、艺术的保护。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文化遗产日,时间为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并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大量民俗文化事象纳入保护范围之中。2007年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时,又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名单。

这套《中国民俗风情》丛书的编写,是响应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号召,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结合点上,确定推出的选题。它作为“农家书屋”的品种,旨在通过民间信仰、岁时节日、民间饮食、民间绘画和演艺等专题介绍,让广大农村读者了解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唤起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树立起民族文化的自觉,以加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农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这套丛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我们相信,这套丛书会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一定会受到农村广大读者的喜爱。由于水平所限,时间仓促,书中问题在所难免,这里敬请广大读者、诸位方家及时指正。

2008年5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间信仰/中国民俗风情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旭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2051344
开本 32开
页数 1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8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33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2
出版地 河北
184
130
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