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鲜艳的红花,也要有苍翠的绿叶来陪衬;再优秀的主角也得有称职的配角来帮衬。刘龙就是这样一位鲜明的、在衬托他人中展示自己光辉的著名配角。本书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这位不计较名利、不可多得的好同志,一个一生勤恳的老演员,一片甘于永远烘托红花的绿叶。
本书记录了刘龙这位演员的配角演艺生涯。从1943年15岁的刘龙考入上海苦干剧团踏入演艺圈开始,几十年来,刘龙在舞台上、银幕上、荧屏上塑造的多为反面角色。虽然有时在作品中他的戏不多,但他的表演一点也不逊色于主要演员。他是一个具有深厚造诣的反派角色,有时也因为这样的角色而让人印象深刻。
本书共收入92篇文章,是刘龙老先生将思绪拉回到艺术生涯的起点,按时间顺序写成的。从1943年刘老步入艺术舞台写起,至今长达66年。朴实无华的文字通过追忆寻踪,生动地再现了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地点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篇篇文章既独立成篇,又前后连接,犹如一串深深脚印踏出了他曲折漫长之路,道出了一位老艺术家艰辛奋斗的人生历程和执著向上的不懈追求,展示了光照后人的配角艺术风采。
六、我演的第一部电视剧
《静静的大渡河》是我参加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那是上个世纪1987年。而我拍的第一部电影《假凤虚凰》是在1947年。其间相隔了整整40年,可以说是个漫长的岁月。
第一次拍电影时,我是18岁,对拍电影充满好奇,十分陌生。可拍第一部电视剧的时候,我已将近花甲之年。这40年间我演了不少戏,创造了不少人物,有的角色演得比较好,有的不够满意。但不管怎么说,我一直在电影表演艺术的领域里奋斗着、拼搏着,不管我的成就如何,我都很满足,因为我已经尽力了。
《静静的大渡河》虽然是我第一次拍电视剧,我并不感到陌生。因为电影和电视剧,从表演角度上来说都是一致的。刻画人物,表演方法都是相同的,都属于在镜头前的表演。多年的拍摄实践,我深感一个“度”字在影视表演中的地位。我个人的理解,所谓“度”就是“力度”和“适度”。“力度”是人物的准确性和鲜明性,“适度”是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好分寸,合乎尺度。“力度”和“适度”,在演员表演中,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既要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又要把人物演得生活自然,真实可信。
《静静的大渡河》是一部主旋律电视剧。剧中描写乐山市沙湾轧锟厂,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现了在贯彻这一方针政策中,以厂长为代表的先进思想与贾副厂长为代表的墨守成规、不求进取、保守落后的思想之间的斗争。北影厂演员雷明扮演厂长,我扮演贾副厂长。贾副厂长是剧中的对立面,他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不理解不贯彻,干扰阻碍这一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他有认识的问题,也有意识的问题,但他不是有意破坏,还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此不能把他演成坏人,要把握好这个分寸和界线。乐山是这部戏的外景地,有好多戏要在这里的轧锟厂实景拍摄。当时这个厂还属于中央企业,现在已经是股份制了。这部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就是根据这个厂的人和事编写的。摄制组成立不久,为了抓紧时间投入拍摄,全组演职员很快登上了北京开往成都的列车,到了成都后,紧接着就乘上一辆大巴前往乐山。按常规,成都到乐山大巴开三四个小时也够了,而我们乘坐的大巴却跑了将近一夜,天快亮了才到乐山。因为车太旧了,车的部件已经坏了,司机要边开车边修车,又是夜间行车,天亮能到,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到了乐山市的沙湾区,这个区就是郭沫若先生的故乡。
乐山是个非常美丽的城市,有山有水,小巧玲珑。乐山大佛雄伟壮观,到此地参观的人都赞叹佩服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我这是第三次到这个美丽的城市了。一次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在昆明军区政治部国防话剧团工作时期,我和杂技团一位战友,共同去办理一位退休干部在乐山的安置事宜。那时我就参观过这座雄伟的乐山大佛了。另一次是我们全家五口去探望老伴的表姐杨承霞,又一起去观赏了大佛。看到大佛,三个孩子异口同声地说:“中国人真了不起,简直太棒了!”孩子们赞不绝口。这次到乐山可没时间去看大佛了,也没时间走亲戚。到了住地演职员就开始筹备各自的工作,很快就要拍戏了。
实践出真知,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如果这次我不参加《静》剧的拍摄,我就不知道拍电视剧在时间安排上会这么紧,每天早中晚三段时间都在拍戏。每天都是一大早出去,深夜收工回来,三天要拍一集戏,一部20集的连续剧两个月就要完成。因为摄制组资金有限,就必须抓紧时间拍摄,缩短周期。如果演职员没有一个好身体,是适应不了这个劳动强度的。拍电影则不同,一般是上下午拍摄,有夜景晚上加班,没有夜景晚上休息,在时间上没有拍电视剧那么紧张。 《静静的大渡河》是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投资拍摄。中心主任郑晓龙是制片人,导演王天鹏,制片主任陈燕民,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中心的基本成员,都有着丰富的拍戏经验,因此工作能有序进行,按期完成拍摄工作。导演王天鹏同志,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对镜头熟悉,懂得表演,他把这部戏的镜头运用得十分流畅,戏的处理也很自然舒服。他对拍摄工作抓的很紧,保证拍摄如期完成。他作的导演阐述,对我们演员组和工作人员都有很大启发。演员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应该怎样刻画,职员知道了自己部门的工作如何进行。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他平时喜欢喝酒,但接受了这部戏的拍摄任务后,他向中心领导做出保证,拍摄期间绝不喝酒,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滴酒不沾。有时候剧组慰劳大家,饭桌上摆些啤酒,他亲自把啤酒放在桌上让大家喝,他自己从未喝过。他的行动,让大家深受感动。他是一心一意兢兢业业想把戏拍好,他没有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厚望,《静》剧按期完成,播出后反响很好,收视率也不错。剧中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冲突十分突出,在当时是一部上乘之作。这部戏以后,因为各自都忙着拍戏,我们之间很少联系,再以后就听说他因患脑病已经去世了。得此噩耗,我十分震惊,深感意外,他年纪不大,正是干事业的时候,而英年早逝,实在可惜了。他不仅是位优秀的导演,也是位很好的特型演员。由他扮演的贺龙元帅,无论形象、气质、表演都是不错的。剧组的制片主任是陈燕民同志,他同时还兼演了一个角色,他能写、好学,办事稳妥,是剧组负责行政的领导。没过多久,他就脱颖而出,自编自导拍出了不少好看的电视剧。在我的记忆中,他和我小女儿刘艺就合作拍过几部电视剧。一部是《住别墅的女人》,刘艺演了一个现代女性方小虹,刘艺把这个人物直爽泼辣的性格表现得非常到位。由于这部反映现实的作品拍的很好看,因而在中央一台黄金时间播出。第二部是《空港塔台》,刘艺演了一个温柔善良的空姐。第三部是《给你爱心》(夫妻距离),刘艺扮演了家庭妇女刘慧珍,刘艺的表演获得了13届金鹰奖最佳女配角奖提名。以后燕民又拍了不少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电视剧,特别擅长拍摄以北京小人物为主角的戏,所以我很喜欢看他拍的戏。
P53-58
田爱习
年过八旬的资深表演艺术家刘龙,日前将已出版的《坏蛋——我的配角人生》一二集连同即将付梓的第三集交给了我,邀我写一篇序文,我欣然接受。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就在银幕上多次观看刘老塑造的各类“坏蛋”艺术形象,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20年前,我在济南军区任文化部长期间,接待下部队慰问演出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第一次见到了刘老,我们一见如故。此后我调总政文化部工作,见面的机会就多了。我们从相闻、相识到相知,成了好朋友。对他著作的出版自然感到由衷的高兴。
《坏蛋——我的配角人生》,共收入92篇文章,是刘老将思绪拉回到艺术生涯的起点,按时间顺序写成的。从1943年刘老步入艺术舞台写起,至今长达66年。朴实无华的文字通过追忆寻踪,生动地再现了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地点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篇篇文章既独立成篇,又前后连接,犹如一串深深脚印踏出了他曲折漫长之路,道出了一位老艺术家艰辛奋斗的人生历程和执著向上的不懈追求,展示了光照后人的配角艺术风采。读完他长达四十余万字的《坏蛋——我的配角人生》,品味他的从艺做人的信念风格,给我留下了美好印象和深刻启示。
漫长的人生阅历,丰厚的生活积累。大凡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都有着不凡的人生阅历和丰厚的生活积累。因为艺术创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升华。艺术家必须融入社会,深入大众,拥抱生活,去接触、观察、体验大干世界的人和事,才能塑造出既体现生活真实又符合艺术真实的有血有肉有魂的艺术形象,才能造就实践认可、观众欢迎的艺术家。刘老在长达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活中,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解放后60年的全过程。走南闯北,历尽艰辛,踏遍了祖国辽阔大地。他幼年家境贫寒,生活困难,15岁学艺进入大上海,接触社会;后到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香港。为摆脱阴霾,追求光明,他迎着开国大典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投入军营,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文艺战士。几十年来,他经社会动荡,历风雨变换,见世态炎凉,品多彩人生,不断丰富艺术人生宝库,为塑造各类艺术形象奠定了坚实基础。六十多年来,他以丰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积累为依托,成功的演出了五十多部话剧,一百多部电影电视剧,塑造了众多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艺术形象,成为当之无愧的表演艺术家。
扎实的艺术表演功底,精湛的表演技巧。刘老的艺术表演不是对剧本的浅表阐述,更不是对艺术形象脸谱化表现,而是对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悉心研究和明晰体验,着力塑造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对于人物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都表演得惟妙惟肖、生动自然,使观众观赏一次,回味数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位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其成功之道是与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辛苦和汗水连在一起的。年迈的刘老深有体会。他早年为找口饭吃,考入上海苦干剧团。穷困处境的孩子,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苦学苦干。他不怕苦不怕累,搬布景、当场记、干剧务、做效果、拉大幕,让干啥就干啥,小小年纪常干着大人干的重活,那是体力的考验,意志的磨炼。刘老学艺是从看话剧开始的,当时他不知道啥叫话剧,就按照师傅的要求,坐在台下认真看戏,看演员形态动作,观演员面部表情,听演员台词变化。演员一招一式,一举一动牢记在心上。当他有机会上台演出时,尽管有时只有几个动作,几旬台词,甚至没有台词,他也反复练习,直到师傅满意。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能,终于在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话剧艺术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综合艺术,演员台上的表现全在观众视线之中,要求真实自然、准确到位、严谨生动,来不得一点差错。话剧舞台是培养优秀艺术家的最好课堂。刘老从事影视表演几十年,他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表演作风及对艺术形象的准确把握,与话剧舞台是分不开的。他起步于话剧舞台,得益于话剧表演打下的基础。这对当今影视艺术界从业人员不无启发。点滴做起、勤奋苦练、精益求精、严格要求是艺术表演的必由之路,没有捷径可走,这是刘老几十年从艺实践得出的结论。
自信自强的人生态度,超越自我的艺术追求。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每一次超越都是一次新的感悟与提高,每超越一次都会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刘老正是在艰苦磨炼中,不懈努力,锐意进取,不断超越自我,一步步迈向自己的艺术巅峰的。
在他60年的艺术生涯中,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既自强自信,又从不满足自己已有经验和成绩,敢于自我否定和自我突破,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表演能力。他到苦干剧团三年,从不知话剧为何物到连续参与演出十多部话剧,是靠不断超越自己的无知、无识、无能逐步达到对话剧有知、有识、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在他演出的百余部影视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一百多个不同艺术形象,没有习惯动作,没有重复表演,总是依据剧本提供的创作要求,努力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个性艺术形象,体现了不断自我超越的艺术追求。刘老超越自我的艺术追求,还表现在对新的艺术表演形式的学习和把握上。为兵服务是部队文艺工作的主要任务。写兵、演兵、唱兵是对部队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要求。部队多数分散在边防哨卡、海岛,要求文艺工作者一专多能,节目短小、轻便易行。为履行一个文艺战士的义务和使命,刘老决定学习山东快书表演。打起鸳鸯板,随时都可演。然而刘老是从事戏剧表演的,当时从未看过山东快书表演,更没见过鸳鸯板。开始拿着小棍打节奏,快书说成了快板。为尽快学会山东快书表演,他听录音,听广播,感悟山东快书特点,虽尽心尽力,但收效不大。开始曾认为自己不是说山东快书的材料,但想到官兵需求和文艺战士的责任,他义无反顾,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决定寻师求学。他从昆明出发,走遍大半个中国,找到了正在巡回演出的山东快书表演大师高元钧。从老师身传口授中知道了词是骨头,腔是肉,板是老师的道理。老师巡回演出,他形影不离,从练打板开始,练节奏、练表演协调,终于掌握了山东快书表演基本要领。从此,刘老带上了高元钧老师送给他的鸳鸯板,南征北战,热情为基层官兵服务,激励官兵斗志,活跃部队生活,成为深受官兵欢迎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在长达五十多年的山东快书表演活动中,他年年深入基层为官兵演出。有时为一个战士,一个伤病员演出,也曾在大城市登台表演,赢得广大观众一致赞扬,为部队建设做出了贡献,领导为他记过一等功。他从一个不会打板的山东快书爱好者,到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成为一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是艰苦努力不断超越自我的结果。同时在相声表演中,取得了可喜成就。展示了一专多能的表演技艺,同时悟出了成功在于不断超越自我的真谛。
台上认真演戏,台下好好做人。记得刘老与陈强、葛存壮、刘江等几位著名擅演反面人物的艺术家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恳切地说:“我们都是大大的好人哪!”刘龙是好人,人皆共知。正如著名导演翟俊杰为刘老本书题词中所说:“刘龙哥荧幕上穷凶极恶,生活中善良正直,您的人品艺德当是我的楷模。”这样的评价并非一人。“台上认真演戏,台下好好做人”是他几十年的座右铭。台上他全神贯注认认真真演好每一出戏,为历史负责,让观众满意;生活中他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做事低调,为人正直,善待他人,从不做愧对组织、愧对战友、愧对他人之事。这是他父辈善良基因的延续,也是高老师教化的结果。高元钧是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刘老一招一式向他学习艺术表演,一言一行向他学习做人原则,成为他敬业的标准,做人的楷模。多年来他无论何时何地,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要靠艺术的魅力感染观众,靠人格的力量赢得认同。他做人做事的实践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做好人,才能演好戏,生活中热爱群众,台下才有热心观众。这种做人演戏的统一,应成为当今从艺人员的共识和共有原则。
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成就卓越的艺术之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一个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家庭。大凡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刘老有一个温馨的家。老伴胡志孝婚前是他一个团的战友。五十多年来,生活上相濡以沫,工作上相互支持,艺术上相互切磋,给刘老艺术事业的成功平添了信心和动力。胡志孝是原昆明军区杂技团优秀杂技演员,曾在全国调演中获得好评。1978年刘老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是他艺术人生的转折,实现了他从事专业影视艺术梦寐以求的愿望。为了支持他的工作,胡志孝毅然放弃自己的专业,调入八一厂,默默无闻地做着管理工作,承担起全部家务,全力支持丈夫工作,成为刘老的贤内助。刘老深切地体会到,他的艺术成就是与老伴的支持紧紧连在一起的。老两口对艺术的执著与成就,营造了浓浓的家庭艺术氛围,在他们的影响教育下,儿女都步入了影视艺术道路。大女儿刘静在多部影视剧中担任造型设计,儿子刘新14岁就在日本参拍电影《一盘没下完的棋》,小女儿刘艺9岁就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扮演角色。如今刘新已成为著名影视导演,他执导的作品曾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奖。刘艺成为军中著名影视、话剧演员,多部作品在军内外获奖。长期以来,艺术研讨交流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不大的客厅成为排练场。爷仨曾三次同演一部作品,均获好评。如今刘老虽年过八旬,但艺术青春仍在,参拍作品不断。退休后,已参演67部作品。刘新、刘艺如日中天,正以旺盛的创作经历,进入最佳创作心态,不断投入新的艺术创作,推出新的作品。刘老一家成为令人称道的艺术之家。
愿刘老健康长寿,艺术青春永驻。
我写的《坏蛋——我的配角人生》第二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我侄子看书后问我:“你是不是要写第三集啊?”对他的这突然一问,我是毫无思想准备,因为我根本没有再写的打算。我只能如实回答他的提问,“没有。”可是,侄子的话启发和促使我有了要继续写第三本书的想法。
我15岁就开始进剧团演戏了。初中还没毕业,文化水平不高。写书做文章自然十分困难。写前两本书我已经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再让我写第三本书,实在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也想写,心里还是发憷,下不了决心,因而迟迟没有动笔。去年春节前夕,我收到一位著名老导演寄给我的贺卡,“你寄来的大作已经拜读,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有趣,是中国现代电影发展史的见证之一,我由衷敬佩你的精神,真是宝刀不老,老当益壮!”我还接到一位老领导从昆明打来的电话,他说:“看了你的书,感到很实在,是啥就是啥,实事求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一位导演看书后一直打电话找我,因为没找到,她托朋友转告我:看书后,她感到我为人真诚,善意待人,对有恩于自己的人,念念不忘。尤其使我感动的是一位国家干部,多次给我打电话。他从老远的地方到我的住所,要我在他买的书上签名,以作纪念。我既受到鼓舞又感到十分惭愧!有一次在飞机上,一位乘客从我身边走过,看到我竟然说:“我看了你的书了,很有意思,也看到你的全家人的照片。”这些语言和行动都激励着我,是我动笔写书的动力,我这才下决心写第三本书。
六十六年的演艺生涯我结识了不少著名导演和著名表演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和成就都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们崇高的思想品德也使我难以忘怀,《忆刘琼导演》、《谢添导演的为人做艺》、《怀念谢晋导演》、《和项堃同志的交往》,这几篇文章都表达了我对他们的崇敬和思念之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和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下边防哨所演出,摄影棚里拍摄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光辉业绩和动人事迹,对我都有启示和帮助。《孝子里坡》、《陈伟文将军与夫人》、《拍摄<血战万源>》、《“国防”战友联谊会》等,就是谈了我的真实体会和感受。写演戏谈表演,谈对角色的理解和创造,我写了《演曰冠吉村司令》、《我演的第一部电视剧》、《拍<小家大事>》、《<侦探小说>拍摄随笔》等几篇文章,记录了我的演戏,也总结了我的表演体会。儿子、女儿均已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努力,事业有成。《儿子的婚礼》、《我的生日》、《三千金》表述了我对儿子、女儿还有孙辈的深情厚意和期望。
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同志给我写了题词,这是对我的关怀和鼓舞!我很荣幸很感激。
田爱习同志是总政原文化部部长,总政直属政治部原政委,是我的老领导,他为我这本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我向他表示由衷的谢意!
这本书倾注了我对前辈艺术家,对战友、对子女和晚辈的爱,读者如果能从我的书中得到一些感悟,那我会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