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1915-1933)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先后到北京、南京、广州、喀什、乌鲁木齐和广东紫金等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通过查找,掌握了大量确凿可靠的资料。此外,作者又多次到邓缵先的家乡和他在南疆生活、任职18年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对邓缵先的生平经历有了更多感性的体会,对这些地方的历史状况、风土人情,以及相关的人文地理特点,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缜密的分析研究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把掌握的图书资料和活生生的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就使作者对邓缵先的研究和表述更加完整、严谨。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一个人物邓缵先为原点,为我们展开了民初的广东与新疆、客家与维吾尔族、新疆的治世与乱世等不同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画卷。作者遍查中国相关资料档案馆,亲访邓氏后人,在分析大量史料和实证的基础上,为我们生动再现了这位曾被历史湮没的近代客家杰出先贤、中华民族援疆爱国英雄。

目录

序一 红棉与胡杨1

序二 民国边吏的人文标志7

序三 用心为戍边英雄立传11

序四 以诗证史17

自序 敬畏历史21

第一编 1915年前的邓缵先

第一章 邓氏族人3

 引子3

 一 紫金寻根6

 二 祖源南阳11

 三 丝路起点14

 四 迁徙动因17

 五 崇文尚武20

 六 邓氏家风24

第二章 诗礼传家29

 一 生年考证29

 二 诗礼传家31

 三 父亲家教34

 四 私塾教育37

 五 客家婚俗39

 六 黄氏夫人44

第三章 紫金名士49

 一 罗浮诗情49

 二 丰湖书院52

 三 科举落幕56

 四 广东风气64

 五 高小校长69

 六 议会议长71

第二编 1915年后的邓缵先

第四章 分发新疆77

 一 文官制度77

 二 文人出塞88

 三 西陲吏治92

 四 简政纾困99

 五 政治研究所102

第五章 代理知事108

 一 乌苏县知事108

 二 入乡问俗112

 三 开渠修桥115

 四 续修县志117

 五 乌苏六别121

第六章 宰理叶城126

 一 南粮北牧126

 二 边塞风情129

 三 1916年考137

 四 是“肥”之地141

 五 知事俸禄148

 六 县志名人152

第七章 庄严国土161

 一 英俄欺华161

 二 巡边日记168

 三 以史卫国174

 四 叶城县志180

 五 叶迪纪程186

第三编 1921年后的邓缵先

第八章 忠孝两难195

 一 邓俦卓考195

 二 邓俦卓妻202

 三 怡孙之乐208

 四 示儿书札215

 五 西陲闺思219

 六 母慈子孝223

第九章 疏墨拾零231

 一 都会疏附231

 二 喀什四季240

 三 政治外论244

 四 游宦墨玉248

 五 烧红的铁锅254

第十章 社交探微259

 一 文牍员职259

 二 朱墨之辨265

 三 汪步端269

 四 于右任273

 五 蓝湘眉277

 六 王子钝280

 七 边塞诗人288

第四编 邓缵先的最后岁月

第十一章 巴楚之谜301

 一 巴楚概说301

 二 宦途凶险307

 三 祝词唱晚310

 四 屠城档案313

 五 血沃西域316

 六 麻扎“鉴定”325

第十二章 尘埃论定331

 一 治世桃源331

 二 乱世绝地337

 三 卒年考证346

 四 自铭塚坟352

 五 墓志铭文359

 六 生平年表364

 七 未绝乐章366

跋一 颂其诗,知其人371

跋二 也说敬畏历史374

跋三 心中有书380

后记382

试读章节

二 文人出塞

1914年,邓缵先已经46岁了,年龄就是阅历。一方面,赴京参加内务部普通文官考试,进入国家官吏序列,是他多年的夙愿;另一方面,他事先知道这是内务部为新疆建设举办的首届文官考试,考中了即会被分发到遥远的新疆。分发新疆,意味着要离开广东,离开家乡紫金,甚至要与家人天各一方。就邓缵先而言,他已不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了,他已经到了奔五十的年纪了,许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当爷爷了。年纪大了,上有高堂,下有儿孙,还有终日相伴的结发妻子,这些都是邓缵先不去应考或考上后拒绝分发新疆的个人理由。然而,邓缵先为什么选择了应考,而且毅然去了新疆呢?

单从自然人文环境考虑,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雨充沛,农作物一年二至三熟,物产十分丰富。另外,岭南自古民风淳厚,佛教盛行,民心向善。加之自清皇朝建立以来,广州是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广东的经济与民生长期与国际市场接轨。不是万般无奈,哪个广东人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尤其是到万里之遥、住庐饮酪的西域?

为说明邓缵先的抉择,我们只有移情于邓缵先所处的那个时代,从时代风尚和个人文化背景方面做一番考证。

首先,那时清皇朝已被推翻,民国初开,广东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社会精英和民众是何等振奋。国家需要人才,边疆需要守卫和建设,这是每一个士子义不容辞的责任。邓缵先此时选择逃避,与时代氛围不合。

其次,邓缵先是广东紫金的客家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是客家人,他的祖居地就在紫金。在广东,客家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客家人传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精神大解放、个『生大自由时代的基因,性格上豪迈放达,无拘无束,自由开朗,达观进取。客家人做人有骨气,敢说敢为,冒险犯难。客家人顾国不顾家,国比家大,甘为国家献出宝贵的生命。客家人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不取不义之财。客家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重功利,但他们心中的功利,不仅仅是财富,还包括光宗耀祖、流芳百世等身后之名。他们重视机会,看重价值,不恋故土,乐于迁徙,处处为客,时时为客,反客为主。若邓缵先此时留恋故土,不愿报国于沙场,与客家人的精神不符。

再次,邓缵先出生官宦世家,虽然先贤官位不高,但耕读传家,封官荫子,光宗耀祖的家族传统代代相传。邓缵先6岁识字,15岁中秀才,14岁离开家乡入读丰湖书院,一家人省吃俭用,盼的就是他考取功名的那一天。在科举制度下,本来他可以穷首皓经举人、进士一路考上去,最终实现“鲤鱼跃龙门”的理想,然而,在中国沿用了10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到他这一代被废除了,通过读书入仕的路子被堵死了。如今,他有机会考取了民国官员,自己和家族多年的理想实现了,祖上诗书传家的文脉接续了,可以在仕途平台上干一番大丈夫的事业了。若邓缵先此时放弃,与家族观念相悖。

复次,中国的立志教育是从幼儿时就开始的。无论《三字经》、《千家诗》、《增广贤文》,还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学子树立了多少雄才大略的榜样。在这些人中,既有少年得志的豪杰,也有大器晚成的英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龄锁不住英雄豪杰的胸襟。古人云: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时间会因人而异,志向选择也会因人不同。内务部颁发的“列取乙等,分发新疆”的任命书,对于邓缵先的家人可能是喜忧参半,对于早已熟知投笔从戎,仗剑西行,文人出塞在马背上建立功业掌故的邓缵先而言,便是另一番心境了。潜龙在渊,借助疾劲的狂飙,可实现飞龙在天的理想了。若邓缵先此时选择拒绝,与他终生奋斗的目标相左。

最后,录用国家官员,毕竟有了稳定丰厚的俸禄,名利双收。与家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至于那些卿卿我我,新婚的丈夫都可以放下,老夫老妻的邓缵先有何放不下?至于北方气候干燥寒冷,饮食粗糙,人文环境迥异,还有那些儿女情长,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相比,与邓缵先的政治抱负相比,又有几分重量?

无论我们今天对邓缵先甘愿远赴新疆戍边的推论是否准确,47岁时,邓缵先毅然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漫漫征途,毕竟是铁打的事实。

我们后来在邓缵先写的边塞诗《镇西歌》中,读到了他远赴新疆时的政治抱负:

汉皇遣使通西域,镇西旧称蒲类国。

纪功裴勒永和碑,斩获姜铭贞观石。

西陲屏蔽隶版图,世为臣仆声教敷。

准部四卫仍梗化,吞噬近邻如狼狙。

虏骑凭陵屡犯边,王师征讨军符传。

天子临轩赐颜色,将军策马驰烽烟。

旌旗蔽空山岳动,帐幕屯云戈矛拥。

三边金柝晓犹催,千骑铁衣夜不冻。

戍儿惊报汉兵来,单于潜遁胡氛开。

战骨半埋翳宽塞,弦歌犹醉鹦鹉杯。

骄矜轻敌意气盛,节钺专权豪华竞。

争夸功冠卫仲卿,自诩勋隆霍去病。

胡冠西来六千兵,绕途入饶伊吾城。

拥兵数万不肯发,饱掠远飚愁云生。

讵知饰报邀荣赏,爵在五侯七贵上。

冒功希宠益骄奢,边将戍兵皆惆怅。

从来漠北本汉地,恢复还将用兵器。

边陲事坏跋扈臣,日蹙百里沦胡臣。

坐糜军饷七千万,犹复劳敝中原人。

客谈往事镇西多,旧垒荒台生薛罗。

路旁石人今安在?为君试作镇西歌。

《镇西歌》300多字,追溯汉唐盛世中华帝国对西域文攻武卫的辉煌历史,同时总结骄矜兵败、贪功误国的教训,胸填朔气,大气磅礴,似是仰天长歌,惊扰金戈铁马。从照片上看,邓缵先不过一介文弱书生,不料却有如此气魄。既然是文官,他自知西域长治久安,除“武功挞伐强夷慑”外,还须“文德抚绥远人至”。所谓大唐气象,就是包容开放,文德治心,方能收四夷归附之效。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词以境为高”。邓缵先在《镇西歌》中表现出如此开阔的视野,如此豪放的性格,难怪他义不容辞地割舍儿女情长,选择了戍边立功。

P88-91

序言

敬畏历史

是什么拨动了我的心弦?使我感动和神迷?老实说,是邓缵先的诗词。这种感动源于直觉,由此产生了写诗人与读诗人的心灵共振,尽管诗人与我相差99岁。邓缵先为什么能写出这么感人的诗词?他是什么人?他的生卒年限?他的人生经历?他为什么47岁时选择出塞戍边?他60岁时为什么不告老还乡?他为边陲留下了什么?正是在回答这一连串问题时,我开始走进1868~1933年那段我不曾经历的历史。

直觉往往是单纯的,它藏在心灵深处,只有当它被感动时才浮出水面。单纯的东西往往不追逐利益,计算现实,更不会被官本位所左右。在职官序列中,邓缵先是一个芝麻官,也因为此,他一度被人们遗忘和忽略。而恰恰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才有条件摆脱浮夸,根植民间,活得单纯。我想,邓缵先的诗词就是在这种土壤中生长发育的,大官们反而无此条件和心态。

邓缵先是被像我一样的小人物发现和发掘的,而他最先感动的还是一些小人物。邓缵先为什么能打动人?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理论上的解释。当我读到谭元亨教授的序文时,柯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如火炬划破黑暗,一下驱除了我心中的愚暗。原来,邓缵先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诗词,而是一部思想史,一部当代史,当代人是被他的思想所感动的。有意思的是,柯林伍德、克罗齐两位大师与邓缵先竟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之间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柯林伍德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中国的诗词是表现情感的,出类拔萃者自然是“真正的艺术”。科林伍德说,诗人之所以是诗人,是因为他把读者培养成了诗人;读者之所以领会作者所表现的情感,是因为作者使他能够表现他自己的情感。因此,科林伍德得出了非同寻常的结论:“如果艺术是表现情感的活动,那么读者也和作者一样是一位艺术家,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并没有种类的差别。”这与六祖惠能“人人有佛性”相比,东西方智慧何其相似!

而克罗齐则认为,“诗人是天生的”,应该改成“人是天生的诗人”。所有的人都是艺术家,大艺术家与一般人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差别。如果人类之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是艺术家,而大部分人不是艺术家,那小部分人的作品就无法让大部分人欣赏。除非大艺术家的想象与我们的想象在质上相同,否则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他们的作品。

邓缵先是民国边塞诗人,过去感动着他写诗那个年代的人们,今天依然感动着我们。我们被他感动,不是因他写诗的技巧,而是因他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以及情感中不知不觉流淌着的思想。思想要求作者有根有据,不违逻辑,情感要求作者有血有肉,挖掘细节。只有思想与情感融为一体,才能穿越时空,撼动人心。

克罗齐认为,历史应该由哲学家来写。他将历史看成“运动中的哲学”,而哲学是由美学、逻辑学、经济学、伦理学四种学科组合构成。在他眼中,哲学又等同于历史学。克罗齐无疑抬高了历史写作者的门槛。

我的学养是达不到克罗齐的门槛标准的,但我不缺乏凡人必有的直觉,或言之我不缺乏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我过去不理解敬畏历史的含义。历史又不是人,它不管饭票,有什么值得敬畏的?但是,历史一定是人的历史,人的历史自然离不开人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我们细细想想,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方式几乎都是一样的,但当我们终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时,便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景象:有人被历史遗忘,有人被历史记住,有人被历史唾骂,有人被历史颂扬。那些显赫的人,给世界留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转眼间改名换姓,归属他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小角色,给世界留下了几幅画作,几行文字,几首诗词,几段音符,几件艺术品,当时毫不起眼,死后反被镌刻在历史的年轮上。原因何在?就是这些人的思想史不一样。既然我们都会成为历史,都会受到历史的审查和审判,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敬畏历史呢?

邓缵先是一个敬畏历史的人。同样游历宦海,身不由己,但邓缵先喜与琴书作伴,虔诚书本,敬畏文章,秉笔著书,寒暑不辍。对此,有人不解且讥笑之。邓缵先作《客有讥我嗜吟徒劳无益,作此以解之》:

好游寄踪千仞山,嗜饮失德杯盘间。

习弈阵图空白战,苦吟雪月凋朱颜。

凝滞物情皆有累,从容讽咏平生志。

明知小技陋雕虫,陡觉清词悲执骥。

富贵难期春梦消,神仙棲处秋风高。

夏簟(dian竹席)诗成蝉噪树,冬缸歌罢鹤鸣皋

古人适情吟今讬,宦游未尝废邱壑。

豪饮一石谪仙才,决胜一枰左车略。

四事未能拟前贤,剪烛捻须悽自怜,蚯蚓间阶递繁声。

自比蝉噪、鹤鸣、蚯蚓也好,谦称小技、自怜也罢,昨日说风凉话的“智叟们”早早尘埃满地,笔耕不辍的“愚公”却名传千古。

实际上,敬畏历史,就是敬畏当下。敬畏历史,就会对当下负责。你对历史负责,历史就会对你负责。对历史负责,写作就不敢浮皮潦草,马马虎虎,妄下论断。寻找丢失的历史,纠正歪曲的史实,这是历史责任,或者说是生命价值。敬畏历史的人,就不惜用生命去交换失去的历史。

邓缵先以五部著作换取了历史的敬重。我在研究邓缵先的过程中,起初提心吊胆,就怕找不到邓缵先写的著作。我在广州发现了《毳庐诗草》、《毳庐续吟》,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了《叶迪纪程》。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室的邓缵先诗集,并不是该图书馆购入的藏书,而是黄荫普先生于1956年捐赠的,五十年中无人惊扰它们。假如邓缵先不是广东人,再假如广东人不重视自己的历史名人,捐献的书可能会被当做废书处理掉。不以原著作参照,我的研究成果就会大打折扣,只能做更多的推测,而非事实的记录。

从对邓缵先的研究中,我有几点体会:一是历史与现实总会因果互动,你记录了我,我就记录你,彼此互相敬重,在邓缵先身上再次得到印证。二是盛世修志亦非虚言,邓缵先修《乌苏县志》、《叶城县志》时,正是民国中期新疆最稳定的时期,民国后期的塔里木盆地犹如烧红的铁锅,生命堪忧,谁还有心思修志呢?三是我们已出版的县志,往往是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和焦点,尽管文字浩繁,但犹如虚胖者,肌肉松弛,关键时候使不上劲。四是挖掘历史不要忽视“小人物”,切忌将官本位不知不觉带入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小人物往往在历史上做出了大事,特别如根植于百姓之中的县官们,因为根系发达,所以枝叶繁茂。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融入一种语境中,找着邓缵先,写着邓缵先,说着邓缵先,想着邓缵先,梦中还是邓缵先,邓缵先与我形神难离。如果进入水乳交融的创作状态,就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量爆发出来。这种力量来自静心,来自聚心,来自爱心,当然也来自敬心。

谨序

2010年9月于广州

后记

我至今还记得2010年清明节的那一幕,在叶城县四套班子听取民国边吏的人文标志——邓缵先研究的汇报时,不分男女、民族,许多人热泪盈眶。何利民书记专门从外地请来了已故县委书记薛义峰的长子薛胜,代表县委、政府向老书记薛义峰表达敬意并向薛胜赠送了礼物。一代代重责任、重使命、重情义的中国边吏们,就是这样捍卫着祖国这片神圣领土的。对于邓缵先历史文化价值的判断,叶城县委书记何利民是独具慧眼的,而他对历史文化在县治中的特殊作用的认识也相当到位。有了他的鼎力相助,才有了邓缵先的深入研究。

也许,这就是何启治、杨镰、谭元亨、胥惠民四位大家乐意为拙作作序的原因。大家出手不凡,他们高屋建瓴的见识和点评,凝成了本书的华章。当然,我的新疆师友阎旭光、綦群高的跋文也毫不逊色,他们对第二故乡的热爱炽热可见。我更愿将他们的溢美之辞看作是对自己的厚爱与鞭策。与他们相识并得到指点,是著述之外的一大收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与学习委员会主任李维青在新疆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任上,就对本书给予期望和指导。而我广东的好友吕平、谷听、邓健壮、杨雯为邓缵先的推广传播不遗余力。广东海外客属联谊会会长黄浩、常务副会长钟汉波、秘书长李小兵、田燕妮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和帮助,使本书有幸与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结缘。我的妻子李安华、女儿崔理智子对我的理解与支持,如同日月交替演进,点点滴滴潜化在一个个文字之中。

一本书的作者只有一个或几个,但为此书付出辛劳的人却成百上千。他们以各种方式施以援手,其情谊是不能忘怀的。我们本来素不相识,但我们找到了一个公约数,那就是邓缵先。在邓缵先思想感召下,公约数日渐扩大,邬观林、管思燕、邓喜健、邓醒群、邓富迪、邓富楚、邓质生、邓腾、刘道明、麦少军、杨雯、谷昕、黄海棠、叶晖、鞠登国、侯月祥、李丹、陈远、杨曦东、李雁、曹海华、卞浩澜、李爱华、张立峰、周米亚、黄肖肖、丁巴图…一这样的名字还可以列举很多。

东西部(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唐立久,他是我的校友,也是《发现新疆》、《广信广汇》的合著者。他不仅为我提供了创作的平台,而且给了我宽松的环境和善意的包容。尽管这本书由我创作,但我宁愿视其为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并作为新疆学系列的一枝红柳。

我们为什么与先贤邓缵先在心灵上一脉相通?因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科林伍德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思想的公约数让我们超越了历史分歧,跨越了天山南岭,黄河珠江,相隔万里的人们在邓缵先的历史中交流思想,聚焦当代。可以预见,只要以思想作为公约数,这个公约数只会越来越大,因为它还包括无数享受思考快乐的读者们。

崔保新

2010年10月20日于羊城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以一个人物为原点,为我们展开了民国初年广东与新疆不同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画卷,完全跳出了一个县域的时空。邓缵先是傲立于沙海的胡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何利民

杨增新是现代新疆的奠基人,而邓缵先当之无愧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人文标志。不论由谁执笔来撰写新疆现代史,都绝不能略过不提……这不仅是学术界的事,更关系到新疆的现状与未来。

——杨镰

我们当感激此书的作者,让我们从这个几曾为人们忘却的历史人物中读到了很多很多,关于历史、关于命运、关于人格、关于我们中华民族今日的复兴……此书,可当长剑视之!

——谭元亨

本书是一部学术著作,严谨的科学性是它的生命。发现邓缵先的价值,描摹邓缵先的形象,诠释邓缵先的意义,崔保新可谓当今第一人。胡杨,你在沉默中蕴涵着无穷的力量,你在沉默中得到永生。

——何启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1915-1933)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崔保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18650
开本 其他
页数 3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3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