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大提琴创作民族化的开拓者(著名大提琴教育家王连三口述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杨绿荫的《中国大提琴创作民族化的开拓者(著名大提琴教育家王连三口述史)》通过采访王连三先生的夫人、哥哥、同事、好友、学生等,使王连三的精神和成就有着生动的再现,这些亲历、亲见、亲闻的材料,具体记载了我国大提琴创作民族化最热忱的开拓者王连三先生的成长道路、创作思想、人品师德和生活作风,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这位平凡而杰出的艺术家的生活轨迹。

希望通过这本书,中国的大提琴学子们可以从王连三先生的成长道路和创作思想中汲取激励自己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养分和力量。同时也希望非大提琴专业的人士能通过这本书对大提琴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喜欢上这件迷人的乐器。

内容推荐

王连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

王连三教授是中国大提琴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于20世纪50年代从香港回到祖国大陆,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从海外回归的专家学者之一。回归后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任大提琴教授,并且参与音乐学院附中的筹建工作。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任职期间,他积极制定大提琴专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并指导学生,为新中国的大提琴事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王连三先生作为中国大提琴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在教学方面取得了成就,而且在编写教材工作方面卓有成效。王连三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创作了许多中国风格的大提琴作品,为大提琴这件西洋乐器披上了一件“中国外衣”。他的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部分是有中国民族民间特色的大提琴曲,体裁有协奏曲、组曲、重奏曲等;另一部分则是大提琴练习曲,他创作的练习曲不仅富有技巧性,而且针对性强,都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创作的。王连三创作的大提琴作品,风格之多样、题材之广泛、作品数量之大,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他最著名的大提琴作品是《采茶谣》,乐曲借鉴了武夷山山歌的音调,几个主题都具有浓郁的福建地方民族色彩,整部作品充满了东方特色,听起来倍感亲切,作品充分发挥了大提琴的表现力和技术特色,使大提琴的歌唱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当年周总理听过这首作品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指出这就是我国民族化创作的方向。可以说,他是大提琴音乐创作民族化道路最积极、最热忱的开拓者,是他让大提琴说中国话。

杨绿荫的《中国大提琴创作民族化的开拓者(著名大提琴教育家王连三口述史)》以口述史的形式再现了王连三先生的精神与成就,使读者更直接、深刻地体会、感悟及理解历史。受访者在叙述过去一段历史的时候,也重建了历史记忆,能够反映一个真实的过去。《中国大提琴创作民族化的开拓者(著名大提琴教育家王连三口述史)》通过采访王连三先生的夫人、哥哥、同事、好友、学生等,使王连三的精神和成就有着生动的再现,这些亲历、亲见、亲闻的材料,具体记载了我国大提琴创作民族化最热忱的开拓者王连三先生的成长道路、创作思想、人品师德和生活作风,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这位平凡而杰出的艺术家的生活轨迹。

希望本书能让人们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王连三不重名利、不求回报的敬业精神,能令更多的人将王连三开拓的中国大提琴创作民族化道路一直延续下去,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特别是大提琴教育事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录

序一

序二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风雨童年才华初露

第二章 海外游子情系祖国

第三章 蜡炬成灰桃李春风

第四章 倔强的灵魂不灭的太阳

结语

附录一 王连三作品目录

附录二 王连三作品手稿《风雨童年:卖报童》

附录二 王连三作品手稿《我爱我的战马》

参考文献

致谢

试读章节

他是一名专业教师,但他认为,不管你教什么,做教师的必须教书育人,首先要教学生做人。他要求学生从小就培养正直、无私、严谨、虚心、博大精深的品格。为了教育好学生,他做了在一些老师看来完全是分外的事。他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从附小、附中、大学乃至业余学校都有他的学生。他为了同家长配合教育好学生,一直同在外地的学生家长保持书信联系。他认为这虽然是班主任的职责,但是作为主科老师也是责无旁贷的。

有段时间,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刮到了学校,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这本是学校的事,况且连三老师那时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好了,但他却心急如焚,亲自为学生做报告,用他自己童年的经历和新旧社会的对比,生动地教育学生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连三老师是青少年的良师益友,他认为,做一个好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而且要身教重于言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做教师的必须率先做到。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杨:连三老师有做过一些什么事令您印象深刻的吗?

练:我觉得他对学生很严,但他对自己更严。他从来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耽误学生的课。有一次一位家长陪着孩子去王老师家上课。王老师像往常一样认真地讲、认真地教,但家长感到今天有点异样,发现王老师家里比往常要热闹,客人很多。课后一打听才知道,那天是王老师.儿子结婚。这位家长既感到激动,又觉得内疚。在王老师生病住院后,他怕耽误学生的课,每当病情稍微好转一些时,他就把学生叫到病房,找,个角落为学生上课。有一次期终考试,他特地从医院赶到学校去听,当时有个学生遇到了伴奏上的困难,他竟然忘了自己是个病号,亲自跑上台去为学生弹伴奏。在场的老师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都泛起阵阵酸楚。

王老师是一位严师,但生活上又像学生的慈母,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他主动为孩子买饭票。看到一些孩子身上穿的衣服单薄,他就主动带孩子上街为他们买御寒衣服。在他生病以后,还不断地到琴房关心学生练琴,当发现琴房太冷时,就官着寒风为学生挂门帘……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学生们都十分敬重王老师,所以当王老师逝世的噩耗传来时,大家都悲痛万分。

杨:为什么王老师到去世时还只是副教授呢?这和他的学术水平相比,太不符了啊。

练:这是当时国家体制的原因。本来一开始连三老师被分配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但因为艺术人才必须从小就有高水平的老师去严格训练,所以连三老师又被从大学调到附中,他没有犹豫,十分愉快地服从了组织上的安排,勤勤恳恳地在那里耕耘了几十年。由于体制的原因,当国家恢复职称评定时,因为他的编制在附中,只能被评为副教授。这与他的学术水平相比,是不公平的。不过后来,上级部门考虑到我校附中的特殊性,经教委批准,附中教师可以参评正教授。但这对连三老师来说已经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了。

杨:对于王老师创作的大提琴作品,您如何评价?

练:王连三老师的作品,从幼儿园入门的作品到组曲、奏鸣曲、协奏曲,甚至还有技术难度较高的音乐会练习曲。还有他创作和改编的一本本中国民族化的大提琴教材,风格之多样,题材之广泛,作品数量之大,在大提琴创作之中,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他为中国大提琴民族化事业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当年,周总理听过王老师的《采茶谣》之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指出这就是我国民族化创作的方向。

在连三老师去世后,我们去了他家,在他家一排排陈旧的书架和油漆斑驳的大柜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曲谱和一叠又一叠的创作手稿。我们问他的家人,王老师的创作有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表,他家人说王老师从来不注重自己的名利,所以,家人和同事谁也说不清楚王老师这一生到底写了多少作品。连三老师为大提琴事业奋斗了一生,他就像老黄牛一样,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对大提琴事业真是赤诚的奉献啊!

口述:李四研(王连三的学生 著名大提琴演奏家)

采访、整理:杨绿荫

杨:您应该是王连三老师生前教过的最后一个学生吧?

李四研(以下简称李):王连三老师是我的艺术启蒙老师,正是王老师把我从一个无知的孩童引领到大提琴艺术的道路上,我为有这么一位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关心学生的老师而感到自豪。作为王连三老师的最后一名学生,也就是关门弟子,我又感到无比骄傲。

李:我从四岁半开始跟王老师学琴。王老师平时对我有说有笑,又亲又抱,但上课的时候却毫不含糊。他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记得有一次我练琴时,有些坐不住了,王老师看到了,就在钢琴上为我弹《三只老虎》,并哄我开心,过一会儿,他又拉《小小天上星》这首曲子,教我边拉边唱,既适合我的年龄和特点,又加深了我拉琴的兴趣。所以,跟王老师学琴的几年里,我的专业水平提高得很快。

杨:这样的授课方式,您一点也不感到枯燥吧。看得出来,王老师在您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

李:没错,王老师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即使在他病重期间,我的琴课也没有间断。1984年6月,王老师病重在北大医院治疗,他总是让爸爸妈妈按时把我带到医院上课。王老师怕影响病房里其他患者休息,总是把我带到远离病房的地方或医生办公室上课。期末考试时,王老师不顾身体的虚弱,特地从医院赶回学院关心我的考试,从方法到音阶,从指法到音准,每一个细小的动作,王老师都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我。P56-59

序言

在中国,凡是演奏大提琴的人无一不知王连三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是从王连三编写的《大提琴教程练习曲分集》和《乐曲分集》开始学习大提琴的。王连三作为中国大提琴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从事教学工作长达30多年。他最大的成就是创作了很多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大提琴作品,为大提琴这样一件西洋乐器披上一件“中国外衣”,此举在中国乃是首创。他不仅对中国大提琴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为中国大提琴创作民族化指明了方向。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得知王连三先生的祖籍在福建省清流县,虽然他早在1986年就已经去世了,但他的哥哥和许多亲戚至今仍然生活在清流。王连三,在中国的大提琴界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很多孩子(包括我自己)都是从演奏王老师的练习曲开始学习大提琴的,但从来不知道王连三先生竟然是我们福建人!带着激动的心情,我和我的研究生也就是本书的作者杨绿荫一同前往清流去拜访王连三的哥哥及其亲属。在清流,我们看到了许多王老师生前的照片,他的家人跟我们说了许多王老师求学时期的故事,令我们非常感动。怀着对王连三老师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我国大提琴事业的使命感,我们决定,一定要将王老师的事迹写下来,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王老师。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杨绿荫到北京和清流采访了王连三先生的遗孀、好友、同事和学生,收集了王老师部分音乐手稿、作品和历史照片,并对这些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这些“亲历、亲见、亲闻”的材料,具体真实地记载了王连三先生的成长道路、创作思想、人品师德和生活作风,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这位平凡而杰出的艺术家的生活轨迹。

欣闻杨绿荫的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我向她表示衷心的祝贺。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特别是大提琴教育事业的一份具有相当价值的史料,并且对激励后人的成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苏力

2010年10月于厦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大提琴创作民族化的开拓者(著名大提琴教育家王连三口述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绿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37756
开本 16开
页数 1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7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6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0
171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