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子子思子/中华经典藏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经典藏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献为依据,以便于检索为原则,将全书分为儒、道、佛、子、兵、医、农、史8大类,共收各类经典书目124种,是一部宜读、宜研、宜习又宜藏的经典书目。为使该书更具权威性,该书的书目经过首都及外埠50多位专家的评点和圈定。

本册收录《曾子全书》与《子思子全书》两册,《曾子全书》共十二章,分为内篇和外篇,其中外篇第七、第八已经亡佚,今存十章。《子思子全书》,系宋人汪晫所编,亦包括内、外两篇。

内容推荐

曾子是孔门七十子后学中留下文章较多的作家,他的门人后学将其著作编为《曾子》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汪晫所编《曾子全书》有“自我作古”之讥,但又称“过而存之,犹愈于过而废之”,就是说汪氏所编《曾子全书》仍有保留价值。《曾子全书》共十二章,分为内篇和外篇,其中外篇第七、第八已经亡佚,今存十章。

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在年辈上属于孔子的再传弟子。子思是战国前期儒家一大重镇,也是孔子后人中一大思想家。《孔丛子·居卫》载子思的著作有四十九篇,《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著录《子思子》二十三篇。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子思子全书》,系宋人汪晫所编,他编辑《子思子全书》的方法与《曾子全书》相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已有考辨。

目录

曾子

 内篇

仲尼闲居第一

明明德第二

 外篇

养老第三

周礼第四

有子问第五

丧服第六

晋楚第九

守业第十

三省第十一

忠恕第十二

子思子

 内篇

天命第一

鸢鱼第二

诚明第三

 外篇

无忧第四

胡母豹第五

丧服第六

鲁缪公第七

任贤第八

过齐第九

试读章节

内篇

本篇取自《孝经》,篇名取自首句。但各章次序与《孝经》不尽相同,在文字上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本篇第十二章(即闺门章)取自古文《孝经》,为今本《孝经》所无。本篇记载孔子与曾参讨论孝道,是儒家论孝最有章法、最详尽、最权威的纲领性文献。文中提出了“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孝义三段论,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个阶层所应承担的孝道责任和义务,探讨了孝的伦理和政治价值,阐述了明王以孝治天下的政治伦理主张。本篇文献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全篇凡十四章。

仲尼闲居,曾子侍坐。子曰:“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女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爵禄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曾参陪老师坐着。孔子说:“曾参,先王有至美之德、要约之道,来使天下民心和顺,民众因此和睦,上下没有怨心。你知道这个至德要道吗?”曾参赶忙离开坐席,起身答道:“我天性不聪敏,哪里能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王道教化就是由孝产生的。你再坐下,我告诉你:身体毛发皮肤,都是受父母所赐,不敢毁伤父母赐予的身体发肤,这是孝的起点。以孝道立身处世,名扬后世,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终点。P2-5行孝之道,起点是侍奉父母,中级阶段是以侍奉父母之道侍奉君主,终点是以孝立身,扬名显亲。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他人,敬父母的人不敢侮慢他人。先将爱心与敬心全部用来侍奉父母,再把这种孝道的德教施加给天下百姓,为四海人民做出典范,这就是天子之孝。贵在人上而不骄傲,处于高位而不危险,制立行为节限,谨守法度,满了而不会溢出。处于高位而不危险,因而能够长守尊贵;满了而不会溢出,因而能够长保财富。富贵不离自身,然后才能保住江山社稷,协和国内人民,这就是诸侯之孝。不是先王规定的服饰就不敢穿,不是先王礼法之言就不敢说,不是先王肯定的德行就不敢践行。因此言必守法,非法不言;行必遵道,非道不行。口无可以选择之言,身无可以选择之行。言论满天下,而不会有口语过失;行为满天下,而不会招致怨恶。在服、言、行三方面做好了,然后就能守住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拿侍奉父亲的心事侍奉母亲,而爱父与爱母之心相同;拿侍奉父母的心侍奉君主,而敬父母之心与敬君主之心相同。因而对待母亲取其爱心,对待君主取其敬心,对待父亲则兼取爱与敬之心。所以,以侍奉父母的孝心侍奉君主,就能做到忠;以侍奉兄长的敬心侍奉公卿大夫,就能做到顺。忠顺不失其道,以此来侍奉君主和公卿大夫,然后能保住爵禄。守住祭祀,这就是士的孝。遵照天时之道,分别土地所宜之利,谨慎持身,节省用度,以此来奉养父母,这就是庶人的孝。因此,从天子以下,一直到庶人,都要遵循孝道,孝道是没有终始贵贱之分的,那些担心自己够不上孝道的现象,是不会有的。”

P2-5

序言

在孔门七十子中,曾参是对中国后代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学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孔门弟子按其入学先后分为“先进”与“后进”,曾参属于孔门的“后进”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参事迹仅有寥寥数语:“曾参,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据学者考证,曾参大约生于公元前505年,死于公元前432年,享年73岁,这在孔门七十子中属于享年较高的人。曾参的父亲是曾点,父子二人俱师事孔子。曾点留下的事迹较少,《论语·先进》载孔子让冉有、子路、公西华、曾点各言其志,冉有、子路、公西华皆志在国相,而曾点独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为人生志向,获得孔子“吾与点也”的赞许。从曾点的志向来看,他是一个闲云野鹤式的散淡人物,与儒家一贯倡导的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礼记·檀弓下》载季武子卒,曾点倚其门而歌,如此则曾点颇有玩世不恭之意,不过对这条材料的真实性,阎若璩《四书释地又续》力辩其非。曾点本人活得恬淡潇洒,但他对其子却极为严厉,据《孔子家语》、《韩诗外传》、《说苑》等文献记载,曾参耘瓜误断其根,曾点便以大棒将曾参打昏。曾参并没有仇恨父亲,他从昏迷中醒来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安慰父亲。孔子得知此事后批评曾参,认为曾参在父亲盛怒之际应该暂时逃避,以免父亲蒙受笞杀其子的恶名。曾氏父子的故事可能是中国传统教育古训“棍棒下面出孝子”的依据。曾参何时进入孔门,已不可详考,《孔丛子·居卫》载曾参随孔子游于诸侯,这意味着曾参可能是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入学的,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认为,曾参是在公元前489年孔子从陈蔡返卫时进入孔门,这一年曾参17岁。他在孔子门下大约学了十年,孔子死时,曾参年仅27岁,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曾参便独立地走完学术道路。《孟子·滕文公上》说,孔子死后,子夏、子张、子游以为有若言行像夫子,便欲立有子为师,曾参表示坚决反对。关于曾参的生平事迹,先秦两汉文献中有一些零星的记载。《韩诗外传》说,曾参在父亲曾点去世以后,曾经仕于莒,又先后为齐相和楚令尹。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指出,据《礼记·檀弓上》关于曾参换席而死的记载,曾参死时还只是土,故《韩诗外传》之说实不足信。曾参一生业绩主要是讲学授徒,传播并发展孔子学说。《孟子·离娄下》记载了曾参一个小故事:“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曾参在越寇到来之际逃离武城,这一做法引起弟子批评,沈犹行为之辩解,说曾参处于师宾之位,不能要求他负守城之责。关于曾参之死,《论语·泰伯》有一条记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参按照爱护身体发肤的孝义,一辈子都在小心翼翼地看护自己的身体,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才有如释重负之感,觉得自己可以带着一个完好无缺的身体去见地下父母了。《礼记·檀弓上》也有一条记载:“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伺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这是发生在曾参弥留之际的故事:曾参的身份是士,而他睡的却是大夫才能睡的华丽竹席。曾参弟子乐正子春和儿子曾元、曾申不忍心打扰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稚气的执烛童子向曾子指出了这一点,曾子一定要儿子换上士的竹席之后,才安然地合上双眼而辞世。曾参换席的故事为“礼不逾节”做了一个生动的诠释。这两条记载表明,曾参将践履礼义坚持到了生命的终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子子思子/中华经典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陈桐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70040
开本 32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05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