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云:“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可见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希圣希贤”;所谓“读书志在圣贤”。可惜现代教育未能注重于此。故欲净化人心、社会和谐,抑或个人学习、教育子女,《了凡四训》这部书尤其值得提倡。
本书解读《了凡四训》,共分四篇,第一篇“立命之学”、第二篇“改过之法”、第三篇“积善之方”、第四篇“谦德之效”。
图书 |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
内容 | 编辑推荐 古人常云:“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可见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希圣希贤”;所谓“读书志在圣贤”。可惜现代教育未能注重于此。故欲净化人心、社会和谐,抑或个人学习、教育子女,《了凡四训》这部书尤其值得提倡。 本书解读《了凡四训》,共分四篇,第一篇“立命之学”、第二篇“改过之法”、第三篇“积善之方”、第四篇“谦德之效”。 内容推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聘主持与圣严、星云等合称“当代四大名僧”的净空法师详述中国第一心性励志宝典,以佛解义,诠释如何立命、改过、积善及培养谦德。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切法从心想生。 目录 序 前言 一 立命之学 二 改过之法 三 积善之方 四 谦德之效 附录 《了凡四训》表解 试读章节 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立命之学”。立命是说命运决定有,但是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什么人主宰命运?自己。自己主宰命运,自己当然能改造命运,这是立命之学的原理。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学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余”,了凡先生自称。“举业”,读书求取功名。了凡先生童年时,父亲很早过世,家境并不富裕,母亲劝他不要念书,希望他能学医,这样既可以养活自己,也能救济一些病苦之人,而且这也是他父亲的心愿。人能有技术谋生,在物质生活上就不会缺乏。如果医术精明,成为一代名医,也可以说是大善知识。 古时候念书,目的是考取功名,志在为社会大众服务,这是好事情。如果没有天分,没有福报,没有缘分,这也是不能强求的。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童年的时候遇到一位算命的老先生,他问算命先生:“你看我将来能不能做宰相?” 算命先生就笑他:“你年纪轻轻,过分自负!” 范仲淹把话题一转,说:“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做医生?” 算命先生觉得很奇怪,怎么一下从做宰相掉到做医生,就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范仲淹说:“唯有宰相跟医生能够救人。” 算命先生送他一句话:“你有这种心,真宰相也。” 后来,他果然做了宰相。由此可知,范仲淹从小立志是以救天下为己任,所以勤奋好学,目标不是为自己,是为帮助社会、国家,帮助世人离苦得乐。 从这个故事就能体会到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何谓“圣”?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与因果道理通达明了的人,这是圣人,在佛门称为佛菩萨。所以,佛菩萨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是个明白人。凡夫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个糊涂人。所以,佛劝导众生要学佛,学佛就是学做个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慈云”,比喻佛陀的教诲、教学。“慈”是爱,“云”代表无心,就是无私心;“慈云”就是无私心的大爱,以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寺”是古代朝廷永久设立、直属皇帝管辖的一级单位。在当时建立佛寺主要的工作,第一是将梵文经典翻译成中文,第二是讲经教学。所以,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 中国从后汉以后,教育有两大主导:一是佛陀教育,一是儒家教育。儒家以孔孟为主导,由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负责推动儒家的教育;佛陀教育直接由皇帝亲自推动。所以,佛教在中国民间的影响远远超过儒家,全国各地寺院林立。 佛教寺院都是教学的场所,中国古代学校少,大多数人都到寺院来读书。寺院藏经楼就像图书馆,不仅陈列佛教典籍,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籍无不收藏,内容非常丰富。出家人都是有学有修的学者,所以读书人借住在寺院,既可以利用藏书,有疑问时也可以向出家人请教,这是寺院真正的功能。可是现在几乎变质了,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个现象。 我们称出家人为法师,“师”是老师,遵照佛陀的理论与教学方法,自己如是修行,亦如是教化众生。佛教教学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有教无类,平等教学。只要你肯学,法师认真教导,而且都是义务,不计报酬的。 了凡先生十五岁时,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修髯伟貌”,胡须很长,相貌魁梧。“飘飘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样子。了凡先生看到之后,对老人生起恭敬心。由此可知,人能不能成就,就在这些地方看,一分恭敬就有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虽然年纪轻轻,处世待人接物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这个老人告诉他,你是做官的命,明年就会考取秀才,为什么不读书?他就把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老人。并向老人请教贵姓,从何处来。老人告诉他,姓孔,云南人,得邵康节先生《皇极经世书》之正传,从定数上来看,应该传给你。 《皇极经世书》属于高等数学,一个人的命运,乃至国家、世界的命运,都可以从《易经》卦数来断定。 孔先生何以一见了凡这位十五岁的小孩,就要把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他?这是缘分,同时也是了凡先生好学,知道礼敬,谦虚、诚恳,这是他本身具足法器的资格,所以有条件接受大法的承传。 如果你对于学问、德行、道业没有诚意,对于长者没有敬意,纵然遇到贤德之人,人家想传授给你,你不能接受,也无可奈何!古时候,高僧大德以及世间的学者,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传人。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自己一生纵然建功立业,成就辉煌,如果没有传人,他死了,事业也就告终。这个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圆满的成就一定要后继有人。如果是真实伟大的成就,他的传人成就必定在他之上。所以,他要全心全力栽培他的传人,决定没有嫉妒、障碍,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开馆”就是教私塾。了凡先生引导孔先生回家,并告诉母亲。母亲说:“好好招待他,并试试他算得灵不灵?”一试,果然很灵。因此,他对孔先生的推算就有信心,也生起读书的念头。于是跟他的表兄商量,到郁海谷先生那里寄学,了凡先生就拜郁先生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提学”,相当于现在一个省的教育厅厅长。“补廪”,廪是廪生,这是秀才的一个等级,领取国家发给的米粮,相当于现在的公费生;但是有一定的名额,有缺额才能补。“当贡”,贡生是秀才的最高阶级,廪生为其次,贡生就有资格人太学读书。“大尹”,县长。 孔先生替他推算说:“你明年县考秀才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是十六岁,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数完全吻合。可见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相当高明,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个真正有实学的术数专家。 了凡先生经过这一年三次考试,与孔先生所算完全相符,这才真正相信命运,于是请孔先生为他算一生的吉凶祸福。孔先生告诉他,你在某年参加考试考第几名,某年你可以补廪,某年当贡。你在出贡后某一年,就会当选四川大尹,在任三年半就要告老还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可惜命中无子。他就将孔先生为他算一生的流年休咎,做了备忘录。 P8-14 序言 《了凡四训》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我非常爱好这本书,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往年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在境界上当然有些不同,但是依旧可以做参考。 当年印光大师极力提倡《了凡四训》、《安士全书》和《感应篇汇编》,而且流通量很大,我感到非常惊讶!印祖是佛门大德,净宗一代祖师,为何不流通佛经,而流通这三部书?我认为其中必有大道理。因为中国在晚近的一个世纪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多有疏忽,而佛教也衰微到了极处。虽然儒与佛是世间纯正之法,但是疏忽的时间太久了,如果再以儒跟佛来教化众生,至少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印祖才采取因果教育,这真是印祖真实智慧与无尽悲心的表征。 现今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区社会都动荡不安,我愈发觉得因果教育之重要性。因果教育最好的教材,无过于《了凡四训》、《安士全书》和《感应篇汇编》。若以因果教育为基础,无论出家、在家,决定能得殊胜成就,也因此启发我宣讲这三部书。 了凡先生姓袁,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距今四百多年。这本书是了凡先生教导儿子的四篇家训。我们从中观察,改过自新也是相当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前二十年很辛苦,到晚年功夫成熟,断恶修善也就愈来愈容易了。 印光大师为《了凡四训》写了一篇序文,这篇序文非常重要。序文开端说:“圣贤之道,唯诚与明。”“诚”是真诚,真诚是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性。“明”是智慧,这种智慧也是我们本具,不是外来的。一个人如果能用真心本性处世,就称为圣人,在佛法称为佛菩萨。由此可知,佛圣与凡夫的差别,在于用心不同。佛圣用真心处世待人接物,我们则用妄心。真心纯善!《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大乘经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不是佛?因为我们现在不用真心,用妄心。妄心就是虚情假意,妄心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用真心,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福德。世间人求福,多半不知道福是从真心流露出来的,一切灾祸都是妄心变现的。儒佛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导我们合妄心用真心,这是基本的道理,印祖一开端就为我们指示出来。 所以,儒佛的教学都是从“诚敬”开始,一分诚敬自然流露一分智慧,十分诚敬流露十分智慧,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过去、现在、未来,超越时间、空间,这样的智慧德能你就有了。 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种智慧、德能和相好,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它是平等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告诉我们,今天我们把本有的智慧(本明)变成了无明、妄想,把无量德能变成分别,无量的相好变成执著、烦恼,这是迷而不觉。迷而不觉是凡夫,觉而不迷是佛菩萨,所以凡圣在一念之间。 可是我们迷得太久,无量劫来迷失了真心本性,一直都是用妄心行事。妄心,最基本的就是以为有一个“我”。《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就是执著、分别,如果我们还分别有个我,执著有个我,就不是菩萨。祖师大德教我们从“根本修”,根本就是执著“我”,把执著“我”这个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就是从根本修。从根本上修正,就得要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则菩提道上,一帆风顺。 从古至今,修行的人很多,他们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他们也用了许多的时间和精神,但是一生得不到成就。原因何在?“我”没有放下,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所以道业寸步难移。古往今来,祖师大德成就的因素何在?无非是放弃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社会大众着想,念念行行帮助一切大众离苦得乐。 现今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代,人活在世间非常可怜,富贵人家纵有千亿财富,或贵为总统、国王,身心都不安。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很可悲,但是也很幸运。为什么可悲?我们不幸生在这个局势动乱的时代,一生没有安全、没有幸福可言,这是可悲。幸运的是生在这个时代,如果我们能看得破、放得下,不随波逐流,修养道德,帮助社会,这是成就自己无边功德的大好机会。 印祖指示我们从《了凡四训》做起,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我们把这四篇文章当做古文来读,当做功课来做,字字句句细心研究、观察,怎样落实到自己的生活、思想、行为上,我们就得受用。从这个基础再入佛门,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释净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线装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200036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0 |
出版时间 | 2010-02-01 |
首版时间 | 2010-02-01 |
印刷时间 | 2010-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23.1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5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