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重读摄政王载沣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某种意义上,摄政王载沣可说是大清王朝的“送终者”。因此,透视他的一生就别有意义。后人常说清王朝以摄政兴,又以摄政亡。但是,大清朝的灭亡又与中国大多王朝的灭亡不同,没有血腥的仇杀,没有前朝皇族的拼死抵抗,大多王公贵族、达官贵人默默接受了政权的易位——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难得的一次妥协,这一切,又都与载沣有关。

刘大胜所著《重读摄政王载沣》以史家的缜密考证,又以文学通俗的笔法,展示了载沣的平凡又不普通的一生。

内容推荐

载沣是晚清亲王中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历经摄政王等要职,并参与主导了清帝的逊位,对清朝与民国之间的政权和平更替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大胜所著《重读摄政王载沣》以时间为线索,全面细致地挖掘载沣一生的历程,评述了他作为一个少年得志的王爷,在清末的乱世中采取哪些积极措施巩固大清国,下台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得以乱世中促使等历程,意图折射整个社会的全貌。

目录

一 亲人篇

 1 父王爱新觉罗?奕譞

 2 嫡母叶赫那拉氏、生母刘佳氏

 3 兄长光绪皇帝

 4 六弟七弟两个至亲

二 少年得志的王爷

 1 向德意志君王致歉

 2 意味深长的指婚

 3 初预政治,上任军机

三 乱世中的摄政(上)

 1 抱着小皇帝即位

 2 驱逐袁世凯

 3 亲贵当道

 4 收归兵权

 5 重建海军

四 乱世中的摄政(下)

 1 宪政向前

 2 过分的国会请愿

 3 尴尬的皇族内阁

 4 要老命的铁路

 5 黯然退位

五 下台之后

 1 闭门索居

 2 “总统”会“亲王”

 3 不许留洋

 4 皇帝躲回来了

六 被迫躲避

 1 在洋教堂的日子里

 2 天津寓公

 3 到伪满洲国探亲

 4 遭遇水灾

七 平淡的晚景

 1 子媳来归

 2 侧福晋去世

 3 乱世波澜

 4 活到新中国以后

试读章节

载沣的兄长爱新觉罗·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历史上被称为清德宗或者光绪皇帝,出生于北京太平湖畔的醇亲王府。

同治皇帝去世后,载湉被立为皇帝,命运从此发生重大转折。他再也不是醇亲王府享受父母疼爱的小宝贝,不能叫父亲阿玛,也不能叫叫母亲额娘。也许是同治皇帝的放纵给两宫和王公大臣留下的阴影太深,光绪皇帝不得不接受最严格的教育,以满足众人的期望,预备成为一位孝顺、聪慧、勤学、亲善、贤明、仁德、进取的帝国君主。两宫太后和大臣们用最严苛的眼光与标准要求皇帝,生怕重蹈同治皇帝的覆辙,以致小皇帝的童年充满单调和枯燥。

光绪皇帝的身体比较孱弱,入宫以后受琐碎繁多的规矩约束,生活极为不顺。宫中很少有同龄的儿童陪伴,也没有父母的照看和疼爱,甚至饮食都得不到很好的照料,日子很是辛苦。负责照看的太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严格限制饮食和活动,甚至担心消化不良而承担责任,故意让光绪皇帝吃不饱饭。冬去春来天气转暖,太监怕小皇帝受风着凉,仍然不许换装,让他整日穿着裘皮。暖则暖矣,却让光绪皇帝浑身难受,甚至烦躁不已。

光绪皇帝被要求称慈禧太后“亲爸爸”。朝会时,光绪皇帝一个人坐在高高的龙椅上,手扶着椅,脚够不着地。加上身体弱年纪小,听不懂军国大事,总想从宝座上跳下,或者就在宝座上翻跟头,甚至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慈禧太后为了保持皇权的威仪,对光绪皇帝轻则呵斥,重则处罚。小皇帝动辄被罚跪,甚至被禁食,整天面对慈禧太后板着的脸,心里边战战兢兢。

幸运地是,光绪皇帝所受的教育十分完善。慈禧太后授意内阁学士翁同龢重点教授《孝经》,让小皇帝打小就认为自己是最亲的人,并让太监李莲英随时监视。翁同龢娴熟经史,颇知教育之法,再加上奕譞不时从旁帮忙,光绪皇帝偶而闹下孩子脾气,平日里倒也能用功读书。满文、汉文,中学、西学,儒家经典、佛道典籍,历朝典制、本朝改良主义者的著作等,可以说光绪皇帝无不涉猎。

帝师总是期望皇帝成为一名知识渊博、才能出众、品德高尚的君主,并视此为毕生使命。翁同龢也有这个想法,多次教导光绪皇帝“于学以正心诚意为本,勿视为迂谈”,应身体力行,时刻保持应有的庄重。

1879年,北方久旱无雨,大地龟裂禾苗干枯,小皇帝率群臣祈雨。孩子天性上来就东张西望,走路像奔跑一样,翁同龢见状苦劝不已。1881年,光绪皇帝第一次主持演耕,天朗气清,旗帜招展,农夫披着蓑衣拿着笤帚,一幅热闹景象。小皇帝见热闹非凡,兴奋不已又蹦又跳,冲到牛身边大喊大叫,演耕时说说笑笑。事后翁同龢苦劝,请求皇帝在典礼上诚心正意,不要顽皮懈怠,小皇帝耷拉着脑袋连连认错。  在翁同龢的引导下,光绪皇帝逐渐对军政时政和外交活动有了深刻认识,对时局的艰难和国运的竭蹶大生感慨。1979年,在南书房查看中俄伊犁交涉奏折电稿时,翁同龢借讲述新疆变乱的时机,为光绪皇帝详细分析大清朝臣僚中的“海防”“塞防”说以及“和”“战”之争。光绪皇帝听完慨然长叹,列祖列宗留下的土地怎么可以随便丢弃,此事怎能够讲和!来自外部的屈辱深深地刺痛他的心,一颗振兴帝国、捍卫帝国领土与尊严的种子悄然萌发。

光绪皇帝逐渐成长起来,立志要像圣祖康熙皇帝那样成为有为的君王,无论寒暑,健康还是疾病,天不亮即到上书房读书,之后行立坐卧诵读不断。

他对西方事物也有浓厚的兴趣,宫中太监在东交民巷两家商店找来的玩具小车引起了他的好奇心。通过丹麦人的联系,欧洲玩具厂商为他量身打造玩具,以满足他一发不可收拾的好奇心。从八音盒、八音车、留声机到自行车、铁轨火车、火轮船,他对西方事物的兴趣从玩具逐渐扩展到发明创造。对于西方宗教和语言,光绪皇帝也极感兴趣,特意派人到美国圣经学会去要《新约》和《旧约》学习。各种各样与西方有关的信息,无论是地质学、动物学、生理学、医学,还是文学、宗教都源源不断地传入宫中,使得光绪皇帝对西方的认知非常广博。

1886年,光绪皇帝已成长为一个16岁的翩翩少年,凤眼月眉瓜子眼,非常清秀俊美。在翁师傅的悉心调教下,学业小有所成,称得上是胸有锦绣。对外部的事物,他也像圣祖康熙皇帝一样保持了旺盛的好奇心。经过一些历练,光绪皇帝处理政务的能力开始显露出来,似乎也到了结婚、亲政的时候,然而事情并不像期待得那么简单。

7月11日,慈禧太后召见奕譞,商量皇帝亲政的事情。慈禧太后称皇帝学业有成,也到了亲政的年龄,自己准备颐养天年,明年正月十五就由皇帝主持政务。醇亲王听后大吃一惊,恳请皇太后看在国事艰难和小皇帝能力尚且不足的份上,继续垂帘听政。

P20-P23

序言

早些天,刘大胜先生送来一部书稿《重读摄政王》,希望我为这本书写几句。

大胜兄为本所在读博士生,好学深思,读书很多,时常到我办公室聊天,一聊就是半天。我从他那里获益良多,也一直鼓励他在保证写好学位论文前提下,写点自己有兴趣、有心得的东西,以与同好分享。这部《重读摄政王》,就是其系列写作中的一种。

摄政王载沣生于1883年,1951年去世。历经大清、民国、共和国,但其最风光,也是最难受的时间段只在清末那几年,尤其是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直至清朝终结那三年。在过去很多年,说到摄政王载沣,不免要将清亡的责任归罪于他,大胜兄的这本书并不简单这样看。

大胜全面描述了载沣的历史,评述了载沣的性格、学识、境界、贡献及其缺失。文字优美,行文流畅,非常好读。我对摄政王载沣的全面历史缺少研究,比较感兴趣的只在清末那一段。

后来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载沣上位属于机缘,并不表明他的智慧、能力可以掌控复杂的中国。确实,载沣生长于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能超过其兄长光绪帝。但是,也必须承认,载沣确实为晚清第一个出洋游历的宗室要员,这个特殊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也是他在清最后十年脱颖而出的关键。当然,也必须注意,载沣的见解也会反过来影响他的哥哥,以及慈禧太后。

载沣真正步入政治舞台,在欧游几年后,在宪政改革过程中。宪政改革是满洲政治统治现代化的关键,也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重构的重要节点。宪政的实现意味着满洲人的“私天下”必然变为“公天下”,满洲人怎样才能在公天下背景下利益不受损,中国怎样才能避免宪政改革引发政治危机,是那几年中国政治的焦点。载沣等一批满洲青年才俊在这个时候相继加入政治改革进程,应该说合乎历史发展大势,是势之必然。

假如载沣在军机大臣位置上能有更多历练,相信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积累,性格也会有很大改变,更随和,更沉稳。历史没有办法假设,历史更没有办法按照人们的愿望发展。载沣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不过两年,转正军机不过几个月,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光绪帝、慈禧太后在1908年11月14日、15日前后不到二十四个小时相继去世,载沣匆忙中成为大清帝国实际上的最高负责人——监国摄政王。

晚清最后几年的历史扑朔迷离,许多传闻在疑似之间,但仔细考究许多传闻又很难成立。这段时间,是中国新闻纸的发轫期,又因为政治改革,言论空间释放,特别是因为帝制架构依然存在,宫中的故事真相并不能及时全部向社会公开。朝廷或许认为没有秘密可言,清者自清,因而对于那些满天飞的传言并不刻意纠正。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不仅不会让“谣言止于智者”,反而因智者的添油加醋让谣言更像真实。因此,研究晚清那个特殊时间段的历史,特别要注意区分正史、野史、传闻,就像几十年后历史学家没有办法用微博、微信上的传闻重构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一样。

载沣出任监国摄政王的时候,满打满算二十九岁。他的搭档隆裕太后四十岁,小皇帝宣统三岁。其权力组合,很像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配对的“叔嫂组合”。那一年,恭亲王奕?也是二十九岁,慈禧太后二十六岁,慈安太后二十四岁,小皇帝同治五岁。隆裕太后的年龄比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当年年长十几岁,而且隆裕太后在慈禧太后、光绪帝身边见习了二十年。

摄政王与隆裕太后的组合,是一个并不太坏的权力组合,在那时的政治格局下,也是一个大致无可挑剔的组合,毕竟是爱新觉罗的家天下,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是保证皇权万世一系的唯一办法了。

而且,就大清当时所面临的政治问题看,光绪帝、慈禧太后经过近十年维新、新政、宪政摸索,一路上磕磕绊绊,总算在这一年8月27日发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并确定了宪政改革路线图、时间表。慈禧太后、光绪帝留给摄政王、隆裕太后的,就是萧规曹随,按部就班。只要不出重大意外,再有几年时间,大清完成了宪政改革,实行了责任政府,爱新觉罗家族就可以像宪政改革之初所期待的那样:皇权永固,万世一系。

可惜的是,摄政王载沣接手之后,情形有变。按照帝国王朝政治的一般规律,一朝天子一朝臣,权力重组天经地义,势之必然,一批老臣、重臣诸如端方、岑春煊、袁世凯相继退出政坛。如果不带偏见去理解,这实际上是为年龄尚轻的摄政王扫除组建新班底的障碍。

或许摄政王在这一系列问题上也有失误,于是伴随着这些事变,传闻越来越多,一个最惊人的看法,是光绪帝弥留之际曾给载沣一个郑重其事的委托,让他寻机干掉袁世凯,以报戊戌年所谓“告密”之仇。

大胜在这本书中也写到这件事,说载沣召见御史赵炳麟,赵郑重建议宣布光绪帝诛杀袁世凯的手诏,明正其罪,以靖内奸,任命康梁等人为顾问,实行宪政,收揽人心。这些故事的真实性,都值得怀疑,但其效果确实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断侵蚀着摄政王的政治权威。

真正让摄政王陷入万劫不复政治深渊的还是一年后的国会请愿运动。大胜这本书也对这些故事有细致的梳理。现在需要追问的一个问题是,说好的“九年立宪”为什么在光绪帝、慈禧太后去世不久生变,“有计划的政治”为什么转眼间不再认账?

对于国会请愿运动,实事求是说,摄政王还是给了一些善意回应,作出巨大让步,但是不久,当第一届责任内阁名单发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出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治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已经没有办法控制、约束了。摄政王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继续让步,比如及时解散第一届责任内阁,及时废除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或许可以平息各地的动荡,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也一定对政治统治构成极大的信誉危机。

局势相激相荡终于因武昌新军哗变而破局。稍后,滦州兵谏,摄政王在各方压力下,一方面宣布接受加快宪政改革步伐,宣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改组内阁,授权袁世凯组阁;另一方面见机行事,宣布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以便袁世凯协助隆裕太后从头来收拾旧河山。

对于载沣这几年的作为,特别是最后的辞位之举,见仁见智,各有说辞。不过我比较欣赏、认同大胜在这本书中的看法:

载沣最大的功绩,就是和隆裕太后一起避免了国家的再次内战,以一个王朝的退出换来了勉强的五族共和。后人多叹惜于载沣的平和,甚至平庸,其实这完全是内战思维的反应。载沣性情敦厚,有大局意识和国家观念,没有在最终关头,强硬地领导王公贵族们负隅顽抗。谁又能说这不是最优秀的政治品质,谁又能说这不是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表现。中国几十年的内战,已经使得人们习惯了征伐,甚至宣扬着崇拜着渴望着暴力美学,这恰恰是一种引向民族悲剧的思维。

我在一些地方说过,历史学可能并不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历史学不仅需要史料,而且需要同情、理解和想象,需要知人论世,需要设身处地。我们没有办法起历史人物于九泉之下问清虚实,但我们可以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前提下,拥有一个更加宽广的胸怀,至少不能用阴谋论去猜测古人。就此而言,我觉得大胜这本《重读摄政王》值得推荐。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重读摄政王载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大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72171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2015076713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0
15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