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算数,言词谨严,抽象思辨,以理暇人。名学作为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亦以正名实以化天下为己任。此学于后世虽未能得到赓续发展以成形,“白马非马”等非常可怪之论,从今天的逻辑学角度看来,亦大有可观之处、用武之地。惜此学淹没,导致中国理论科学落后,此为大感。亡羊补牢,此正其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共同的历史文化就是共同的生活情趣,追寻历史文化的源头就是祈福共同的愿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和风化俗,俟河之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思考求索的起点,也是我们终生的归愿。
图书 | 奇谈怪论说名家/品读诸子百家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说话算数,言词谨严,抽象思辨,以理暇人。名学作为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亦以正名实以化天下为己任。此学于后世虽未能得到赓续发展以成形,“白马非马”等非常可怪之论,从今天的逻辑学角度看来,亦大有可观之处、用武之地。惜此学淹没,导致中国理论科学落后,此为大感。亡羊补牢,此正其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共同的历史文化就是共同的生活情趣,追寻历史文化的源头就是祈福共同的愿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和风化俗,俟河之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思考求索的起点,也是我们终生的归愿。 内容推荐 按《汉书·艺文志》,先秦诸子百家实为“九流”,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其中的名家是本书的主角。 “名家”翻译成英文,有“Sophists(诡辩家)”、“Logicians(逻辑家)”、“Dialecticians(辩证家)”。从名家的论辩来看,的确与诡辩家、逻辑家、辩证家有相同之处,但在睿智与诡辩之间,名家之为“名家”,有其独特之处。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为避免混淆,如要强行翻译,还是按字面直译为“The School of Names'’好。这样可以提醒外国人注意中国哲学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名实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所具有的求真、求善、求治的政治伦理特色。 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兴盛了数百年的周朝典章制度,在列国纷争中,由于新的经济关系的诞生,已无法挽回,出现了“名实相淆”、“名实相怨”、刑罚不清的混乱局面。如何重新实现对中国社会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就成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出于“思以其道易天下”的政治抱负,产生了诸子百家。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谈说论辩来播其声(主张),扬其道(理想),释其理(理由)。“百家争鸣”产生在这样的时代,具有非常深刻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其中,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家,又称“辩者”、“刑(形)名家”。 按,“名”就是指称事物的名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概念”;“实”就是“名”所指称的事物。 名家之所以被称作“名家”,就是因为他们同样是在“思以其道易天下”的过程中,为了播其声,扬其道,释其理,最先围绕“刑名”问题,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称;以后逐渐从“刑名”研究,扩大为“形名”研究、“名实”研究。围绕着“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奇特,按汉代司马谈所言,是“控名指实,参伍不失”,因此,虽然名家擅长论辩,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疙疙瘩瘩,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 苟子就认为,名家不效法先王,不遵从礼义,喜好传播奇谈怪论,玩弄诡异的辞藻。虽然理论十分精细但又不合急需,善辩但又显空谈,没有什么实际效用。因此,不可以成为治理国家的原则纲纪。同时还认为名家之流,不顾是非,然不然、可不可地相互攻击,相互羞辱,不像个君子。所以,尽管名家的论辩办法有一定的效用,但也不能算作是仁人处事的方法。 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我们借助名家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来看一看名家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目录 叙名 法家的侧翼部队 不可不杀的“魔鬼律师” 千古第一诡辩 究竟谁洗澡——“两可之论”的标准意识启示 OK,你是个同性恋——“两可之论”的批判意识启示 一定中大奖——“两可之论”的辩证意识启示 想得更深更远 科学主义者的悲哀 智者的欢歌 辩者的嚆矢 因人施辩——“言之术”的开导 我究竟是谁——“谕意通志”的启示 种下个龙种生了个跳蚤——“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的警示 始作俑者的迟来慰藉 学富五车的智者 无“譬”不能言的大师 “譬”式“板斧”的威力 头不是头,脚不是脚——对“譬”的恰当性评价 大家都说你不是个好东西——对“譬”的相关性评价 龌龊对龌龊,腌臜遇腌臜——对“譬”的合理性评价 是耶?非耶?一对奇特的辩友 有用?无用?就看怎么用 你的性生活是否满意——预设的困惑 无是无非的千古奇辩 迂阔的“历物十意” 艰涩的“辩者二十一事” 不抽死也得被吓死——论辩的目的是什么 科学主义的巨匠 鸡鸣狗盗之徒 揭露矛盾的好手 名于诡辩的思想家 死于诡辩的思想家 “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论 定金与订金的官司——“正名”理论的确定性提示 怎样判定死亡——“正名”理论的灵活性提示 人是什么——“正名”理论的人伦性提示 千古奇谈的“白马非马” 灵魂出窍的“坚白石二” 混凝土式的“二无一” 让人头疼的“指物论” 飘飘扬扬的旗帜 悲壮的历史宿命 新名学如何可能 试读章节 法家的侧翼部队 名家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当时,以经济关系的变化为中介,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诗经》所说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表明新生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血缘氏族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日益崩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盛世,在诸侯争雄的冲击下已名存实亡。与此相应,代表旧事物的“名”与大量涌现的新事物之“实”日益产生矛盾,即管子所说的“名实之相怨,久矣”。其结果就是如何有效治理国家的“礼法之争”。 此时处于中原腹地的晋国,同样在这场历史拼搏中,寻求着如何称霸的道路。 晋国作为中国古代法治文化的摇篮,早在叔虞封唐的立国之初,周公便为其制定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法规)”的治国方针。这是因为当时的唐国,既在夏人的故墟,又在多山的戎狄地区,其治国方针就既要发扬华夏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尊重戎狄民族的风俗法规。“夏政”与“戎索”自然要兼施并举。 因此,较早进行社会变革的晋国,便以此为治国方针,开始轻视天命,重视法治。作为其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晋国的法治理论和实践,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表现出晋国文化强烈的反宗法制的叛逆性格或异端色彩。 作为其武器的批判,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全面否定嫡长继承制,以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翼”和晋献公的“诛灭公族”。 翼为晋国早期都城,曲沃则是当时晋国的城邑。晋昭侯元年(前745年),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史称曲沃桓叔。但当时曲沃的地盘比翼还大,犯了大忌讳,破坏了等级制度,为‘不乱何待”埋下祸根。 晋昭侯七年,晋国大臣潘杀了昭侯,桓叔想趁乱夺权,未果。晋孝侯十五年(前724年),桓叔之子庄伯派人到翼杀了孝侯,由于晋人反抗,夺权又未果。晋鄂侯六年(前718年),庄伯又起兵伐翼,在周王室出兵干涉下再次失败。晋哀侯九年(前709年),庄伯之子武公杀了晋哀公,但在各方联合抵抗下仍然不能取代翼。晋侯缗二十八年(前679年),武公又起兵伐翼,杀了晋侯缗。为了防止周王室再次出兵干涉,便用抢掠来的珍宝器物贿赂周王,让其承认既成事实。结果如愿,被周王任命为晋君,列为诸侯。祖孙三代,长达几十年的“曲沃代翼”终于在血淋淋的残酷拼争中成功了。 晋献公的“诛灭公族”,更是继“曲沃代翼”后对宗法制度的沉重打击。 晋武公之子晋献公继位后,公族势力强盛,晋献公采纳大夫的建议,“尽杀群公子”,从此“晋无公族”。至之后的“骊姬之乱”,嫡长继承权遭到毁灭性打击,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公族宗法体制被冲毁了,代之为政治上的利害关系。 作为其批判的武器,晋国在其立国之初即“唐叔之所受法度”,此后有晋文公四年(前633年)作“被庐之法”,晋襄公七年(前621年)作“夷蒐之法”,晋景公七年(前593年)作“范武子之法”,晋悼公元年(前573年)又修“范武子之法”,晋平公八年(前550年)制定“范宣子刑书”,晋顷公十三年(前513年)赵鞅“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等。至“三家分晋”进入战国时期后,晋国的封建法典又成为三晋法家继续变法图强的经典依据。魏国的《魏宪》、李悝编撰并使“商鞅受之以相秦”的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赵国的《赵律》,无一不是继承了“晋之故法”。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法家代表人物,如魏国李悝、韩国申不害、赵国慎到等。法家集大成者——韩国的韩非所言“晋之故法未息,韩之新法又生”,表明法家思想在三晋大地获得充分发展,三晋大地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法治文化的摇篮。 西周时期,已经在程序和内容上把刑事诉讼(狱)和民事诉讼(讼)区别开来。两者一般以自诉为主,重大案件要以书面形式起诉,轻微案件只用口头形式起诉就可以了。两者的书面文诉的称呼不同,刑事的叫“剂”,民事的叫“傅别”,傅别可能是引起争议的契约。双方当事人交纳诉讼费是官府受理案件的前提条件。民事诉讼费叫“束矢”(一百支箭),刑事诉讼费叫“钧金”(青铜三十斤)。如果不交纳诉讼费则被认为是“不直自服”,要承担败诉的后果,官府也不会保护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官府在收到诉讼费三天后就开始审理。要求当事人均要到庭,即“两造俱备,师听五辞”。按《尚书·吕刑》记载,审判的官员对双方当事人不可偏听偏信,要仔细分析双方的诉讼理由,细察之间的差别。 当其时,“刑名”也作“形名”,原指形体或实际的名称。先秦法家把“刑名”和“法术”联系起来,把“名”引申为法令、名分、言论等,主张循名责实,赏罚分明。 因此,在这场变法图强的社会大变革中,从晋国末年至战国中期,当三晋法家以他们的法治理论和变法实践为新兴的封建秩序开拓道路的时候,如何使“法”作为赏功罚罪的公认标准和裁决人们行为的强制手段,同时要求既具备事实的准确性,又具备逻辑的严密性,这就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技术问题了。 此时,虽然学派不同,但学说在理论上相通、在实践上相辅的一些人,为了从语言的语义学与语用学角度,解释法律条文以使之严密化和逻辑化,以“好刑名”的角色,研究法律刑政方面的设施和条文,分析“名”与“实”如何相符、如何一致,从技术层面探讨“刑名”关系,开始走向一条与儒家孑L子以旧名匡正新实的不同道路,以新名厘定新实,划时代地开始从逻辑思维角度讨论如何使“名”、“实”相符,“名”和“实”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名”的法则以及思维形式、方法有哪些等等,肩负起了全新的历史使命,成为三晋法家的侧翼部队。 这些顺应法治建设的需要和名辩思潮的需要,以“形名之学”或“刑名法术之学”的身份适时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人物,就是扬名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的名家。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活跃在三晋大地的邓析、惠施、公孙龙等。我们将其称之为三晋名家。 P3-7 序言 在人欲横流的今天,技术性充斥每个人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空间。科学变成了技术,机器借技术实现了高效率,并制造出堆积如山的批量商品。商品在“惊险的一跳”又一跳之后,终于转化成终极消费,人们的物质生活从来没有如此丰裕。但是,高效且机械的生活节奏又把人变成了社会机器中的零部件,我们成了“单面向的人”。灯红酒绿、酒足饭饱的物欲满足中,难道我们比古人生活得更明智、更宁静、更温情,或者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先秦诸子百家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到底能有一些什么样的现实启迪意义呢? 诸子百家的思想光芒一旦走进我们的生活,文明古国将不再是一个流行的词汇,而是一种根深永固的自发生长。人不是穿着衣裳会吃饭的猴子,人心需要思想光芒的照亮,有情趣的思想表达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思想。大千世界的神秘不会屈从于任何科学家的公式和什么哲学体系;有生命力贯注其中的思想,从来且永远不会被体系所掩埋。“一旦除去体系的虚饰,它们反以更加纯粹的面貌出现在天空之下,显示出它们与阳光、土地、生命的坚实联系,在我们心中唤起亲切的回响”(周国平语)。 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寻根是一项祈盼,一种回望,一个根本性的生命情结。 无根之木不长,无源之水不流。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只能是翻个版的西化。 古圣先贤的思考从来都以无形的方式体现在我们的情感、理性和思想、行为方式之中,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既是我们生活的价值参照,也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在一片桑梓之根部,纵横交错、盘结滋养着的是一派郁郁葱葱的绿色。 寻根就是祭祖,祭祖不若数典。数典的简洁方式是说“家”。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不管是司马谈的“六家”,还是班固的“十家九流”,都标定着民族灵魂深处那骚动而睿智的创造精神。我们这里选定的八家,正是那文明源头的思想灵光。那灵光曾经、正在并将永远照亮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中国心。 酒酣耳热之际,你可能和亲朋好友倾诉衷肠,也可能与谈判对手斗智斗勇。即使你身无系于国事负累,心无滞于工商利润,若非实不得已,你也当有家室之事。扶老携幼,面对或温柔体贴或伶俐可爱的妻子儿女,你得负起人生的责任,有所担当,再苦再累,情愿心甘。当此之时,你是儒家。 或清茶一杯,或独酌对月;或忙里偷闲,或静享清福。心事浩茫连广宇,笑看人生无事忙。你厌倦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闹,看破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身退心隐,恬淡寡欲;面对大干世界,反省匆促人生,淡然一笑,气定神闲。生前身后事,流光促此生。于此之际,你是道家。 守信仰,讲操守,以一种宗教式的献身热情,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现实的生活之流。无私行天下,慷慨助他人,行侠仗义,侠肝义胆;悲天悯人,摩顶放踵,自苦为极,胸怀天下,兴利除害,不遑启居。救民于水火,止国于攻伐。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你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于此,你是墨家。 相信实力,巧用资源,运筹帷幄,操控全局。富其国,强其兵,创名牌,抢市场。你以斗争、竞争为乐趣,以权势、财富为追求。你叱咤风云,高高在上,深其机,济其欲,为了养尊处优,你冷峻面对,无情地除掉所有可能的威胁。狮子般的雄心,狐狸般的狡猾;或有铁骨铮铮、刚直不阿之人格。若如此,你是法家。 审时度势,信勇果敢,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既能知己,又会知彼,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当今这个商战烽烟铺天盖地的时代,商场如战场。商战虽不是你死我活,却是盈亏胜负,系于一念之间。若是动能有成,当因其难能而可贵。此时,你是兵家。 你可能以酒会友正在杯觥交错,你可能代表公司正在谈判桌上。当然,你也可能承担着国务活动,正在办外交。人生在世,与人交往不可免,趋利避害是本能。为了达成目的,你思虑再三,夜不成寐,纵横捭阖,分化组合。唇枪舌剑,雄辩滔滔,避重就轻,神出鬼没,谋定而临权,然后一锤定音。当此之时,你是纵横家。 负阴而抱阳,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空间之上下四方大无穷;年年月月春春夏夏,日月替行,昼夜交错,时间之流贯行而大化。人在天中,天在心中,自然生存,随序运化。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有风云变幻,年有春夏秋冬。春花秋月,悦赏天地之德:冬棉夏单,合于四时之序;调饮食,谨动行。这是阴阳家。 说话算数,言词谨严,抽象思辨,以理服人。名学作为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亦以正名实以化天下为己任。此学于后世虽未能得到赓续发展以成形,“白马非马”等非常可怪之论,从今天的逻辑学角度看来,亦大有可观之处、用武之地。惜此学淹没,导致中国理论科学落后,此为大憾。亡羊补牢,此正其时!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目前之中华民族,生机盎然,日化年更,大船掉头,蓄势勃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兹品读八家,襄赞盛举,总而言之曰: 儒家以亲感人,语重心长,用宗法秩序奠定了礼法的基础。 道家以德惠人,美妙玄思,用自由创造滋养着子孙的智慧。 墨家以爱砺人,慷慨高歌,用博大的胸怀践履着侠义的事业。 法家以力治人,舍身殉道,用强硬的铁肩捍卫着文明的尊严。 兵家以智屈人,正气凛然,以审时度势的理性坚守着和平的防线。 纵横家以利动人,巧舌如簧,以趋利避害的智慧维护着理性的生存。 阴阳家以喻醉人,出神入化,以海阔天空的想象抚驱着生命的心痒。 名家以理服人,义正辞严,以周详严谨的言辞勾勒出科技的逻辑网。 共同的历史文化就是共同的生活情趣,追寻历史文化的源头就是祈福共同的愿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和风化俗,俟河之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思考求索的起点,也是我们终生的归愿。此为序。 安继民 庚寅年秋于一方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奇谈怪论说名家/品读诸子百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晓芒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606388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首版时间 | 2011-01-01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0.5 |
丛书名 | |
印张 | 1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24 |
宽 | 151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