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居里夫妇传(全新双语插图本中英双语读物)
内容
编辑推荐

她生于波兰富裕之家,为追求科学,毅然背井离乡来到法国;他是法国医者世家之后,为物理事业,甘心清贫;对科学的不懈追求让他们走到一起,共结连理,婚姻的幸福融洽并没有磨灭他们对科学的热情,而是相知相携、互帮互助,共同摘取诺贝尔奖的荣耀;然天妒英才,他英年早逝,留她一人在科学道路上踽踽独行,凭着对人类的热爱和执着,她又一次次取得重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科学史上不朽的传奇。他们就是居里夫妇,携手攀登科学高峰的伟大科学家。

玛丽·居里编著的《居里夫妇传》讲述了夫妻携手共攀诺贝尔奖高峰的伟大传奇。

内容推荐

玛丽·居里,原名玛丽·斯科洛多斯卡,通常被称为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她是人类研究放射性现象的先驱,并将放射性元素用于医学,开创了放射性治疗的先河,从而拯救了千百万癌症患者的生命。她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903年的物理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也是第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玛丽·居里编著的《居里夫妇传》总共分为两篇,居里夫人自传与其丈夫皮埃尔·居里传,在《居里夫妇传》中,居里夫人把自己的一生向世人娓娓道来,也介绍了其丈夫皮埃尔·居里的种种事迹,并着重描写了他们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让读者在了解居里夫妇的光辉一生以后,更能从中得到教益和启迪。

目录

第一部分 居里夫人自传

 第一章 家庭及求学生活/5

 第二章 婚后的新生活/29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生活和工作/63

 第四章 美国之行/89

第二部分 皮埃尔·居里的生活故事

 第一章 居里之家皮埃尔·居里童年生活及早期教育/109

 第二章 青春梦想 最初的科学研究,发现压电现象/121

 第三章 在物理和化学学校的初期研究 推广对称原则 研究磁力现象/133

 第四章 婚姻和家庭性格与品德/159

 第五章 梦想成真发现镭/183

 第六章 我为工作“狂”成名之累迟到的政府关怀/199

 第七章 国之殇:实验室成“圣地”/237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家庭及求学生活

我祖籍波兰,名叫玛丽·斯科洛多斯卡。父母都出生于波兰的一个小地主家庭。在我的祖国波兰,像我父母亲那样拥有一份不大产业的中产阶级家庭为数颇多。他们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阶层,彼此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波兰的知识分子大多源自这一阶层。

我的祖父把时间主要花在种植庄稼和管理一所省立高校上了,而我那勤奋好学的父亲曾就读于俄国的圣彼得堡大学,后来他毅然决然地扎根华沙的一所大学预科学校担任物理和数学教师。他与一位与他情投意合的年轻女子结为夫妻。虽然那个时候这名女子很年轻,但她已是华沙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了。在当时,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被看做是极其崇高而庄严的。

我的父母亲对于他们的职业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的学生遍布波兰。直到现在,我到了波兰还总是会遇到父母的学生,他们对于自己的老师充满敬意。

尽管我的父母在大学当老师,但他们还是会和乡下的亲戚们保持亲密的联系。我常常就是和这些亲戚们待在一起,度过假期的。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活得自由自在,找机会探究那令我深深着迷的田野生活。就是因为这些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我才会如此深爱乡野生活和大自然。

我于1867年11月7日在华沙出生,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但是我大姐在14岁时就不幸夭折,所以我只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大女儿的不幸病逝让我母亲悲,恸欲绝,患了重症。母亲42岁就撒手人寰了,撇下悲恸欲绝的丈夫和四个年幼的孩子。当时我才9岁,最大的哥哥也只有13岁。

母亲的突然离世是我此生经历的第一次重大创伤,让我陷入巨大的悲伤中。我母亲拥有不同寻常的人格,她博学多才,宽宏大量,并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尽管她宽容大度、性格温和,但是她在家里仍是我们的主心骨。她非常虔诚(我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但是她能接纳其他不同的宗教看法;她对所有和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都平等相待,非常和善。她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对母亲不仅有小女孩对自己母亲与生俱来的爱,还有一种非常狂热的崇拜。

母亲的死对父亲的打击特别的大,但是他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对我们的教育中去。他的教学工作非常繁重,没有什么休闲娱乐的时间。许多年来,母亲,这位全家的主心骨的去世,让我们一直都心情沉重。

我们非常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我当时只有6岁,因此我是班上年龄最小、个头最小的,所以每当有人来参观旁听的时候,我就常常被叫到讲台前背书。我是个生性腼腆的人,因此这对于我来讲可是个不小的考验。我常常想跑掉藏起来。我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对我们的学业很上心,也知道怎样指导我们,但是我们受教育的条件却非常恶劣。我们首先是在私立学校上学,后来却是从公立学校毕的业。

华沙当时处于俄国人的统治之下。而这种统治产生的最坏影响就是对学校和儿童的压迫。波兰人领导的私立学校处于警方的严密监视之下,还得承受重压,教授小孩子们学习俄语,而孩子们很少有机会说自己的母语波兰语。但是,因为老师们几乎都是波兰人,所以他们想尽办法克服民族压迫而带来的困难。但是这些学校在法律上没有资质提供学历证书,当时只有政府才有颁发证书的权利。

波兰的公立学校完全处在俄国人的统治之下,波兰人民的民族精神遭到了粗暴直接的镇压。所有的课程都是俄语授课,教课的老师也都是俄国教授,他们仇视波兰民族,对待学生像是对待敌人一样。有节操、有知识的人都不怎么愿意来这种学校教课,没办法忍受这种敌视的态度。所以学生们在这种学校氛围中学到的东西是否有用,颇让人怀疑,而且这样的精神氛围也让人无法忍受。孩子们经常被怀疑和监视,因此他们知道简单地用波兰语说说话,或是嘴上一不小心说错的话都可能会大难临头,不仅自己甚至连带家人都得遭殃。处于这样的高压统治之下,学生们丧失了生活的全部乐趣,过早体会到不信任和愤怒这样负面的情绪,让这些孩子的童年非常沉闷压抑。而同时。这种不正常的环境致使波兰的年轻人们的爱国情绪前所未有的高涨。

丧母之痛和外族入侵给我童年的这段时期蒙上了阴影,然而这个时期仍有一些值得我回忆的快乐事情。在我们平静但忙碌的生活中,亲朋好友来我们家做客,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我的父亲钟情于文学,并且熟谙波兰和外国诗歌;他甚至自己作诗,还将外国文学翻译成波兰语,译作上乘。他的那些描写家庭生活的短诗读来让人心生愉悦。每到星期六晚上,他常常给我们背诵或朗诵那些堪称杰作的波兰散文或诗歌。那样的夜晚让我们感到非常地快乐,爱国主义的热情不断高涨。

自打童年时期起,我就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真心愿意学习波兰伟大诗人们的大段长诗,喜欢的诗人包括米奇凯维兹、克拉辛斯基和斯洛瓦茨基。当我接触到外国文学以后,愈加热爱诗歌了;我早期的学习包括学习法语、德语以及俄语,我很快就熟谙用上述语言写就的文学作品了。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学习英语。后来就能说英语并且可以阅读英语作品了。

我没有进行什么音乐学习。我的妈妈是一位音乐老师,嗓音甜美,她想让我们接受音乐训练。她去世以后,因为缺少了她的鼓励,我很快就放弃了,后来每每想到这个我就十分懊悔。

我学习数学和物理感觉很轻松,这些学科是在学校中开设的。我发现在学习这些学科的时候,热爱科学并教授科学课程的父亲确实帮了我不少。他在给我们讲解自然及其奥秘的时候,沉浸其中,非常快乐。然而可惜的是他没有实验室,没办法做实验。

假期的时候让人感到最为开心,这个时候我们住到乡下的亲戚朋友家,躲避城市里警察的严格监控。我们在乡下过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我们在林中奔跑还在大片的田间开心劳作。其他时候。我们越过俄国人所划定的波兰边境,向南走进加里西亚山中,那儿是由奥地利人统治着,他们比俄国人要好一些。我们可以随意地讲波兰语,唱爱国歌曲,而不用担心会被逮捕入狱。

因为我自小就生活在平原,这些山峰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所以我待在喀尔巴阡山的村落时,就乐在其中。放眼望去,我可以看到起伏的山峦,我会到深邃逶迤的山谷还有山谷间碧波荡漾的湖泊远足。这些湖泊都有如诗如画般的名字,如“海之眼”。然而,我却从未忘怀对那一望无际的平原的眷念,我迷恋那开阔的视野以及平原的柔和景色。

后来我有机会和父亲一起到更南边的波多尼亚度假,并在敖德萨第一次见到了大海,后来又去了波罗的海。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美好的经历。但是,直到去了法国,我才真正地领略了海洋的波涛汹涌和潮汐涌退的壮丽景象。我一生之中,每每看见大自然的新景象时,总要像个孩子似的欢喜雀跃。

我们的学校生活很快便结束了。但凡动脑子的课程我们学起来都是毫不费力,轻轻松松的。我哥哥——斯科罗多夫斯卡医生完成了医学学习,后来成为华沙一家大医院的主任医生。我的姐姐们和我原打算跟父母亲一样从事教师职业。但我大姐长大后改变了想法,决定学医。在巴黎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她嫁给了一位名叫德鲁斯基的波兰内科医生,他们夫妇俩前往奥属喀尔巴阡山区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开办了一家大型疗养院。我二姐在华沙结了婚,成了斯查莱先生的夫人,多年来在学校教书,波兰独立后,她在一所中学担任校长。

我高中毕业时才15岁,在班上我一直名列前茅。由于过于用功读书,身体觉得很累,因此我在乡下待了将近一年以恢复身体健康。后来我回到华沙,陪伴父亲左右,希望能在独立的学校中教课。但当时的家庭状况迫使我改变了决定。那时候我的父亲已经上了年纪、体力不支了,他也没攒下多少钱,所以我决心接受给几个孩子做家庭老师的职位。因而,在还不到17岁的时候我就离开父亲,开始独自生活。

离家时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当我上火车时,心情十分沉重。火车驶向前方,几个小时之后把我带到了远方,我离开了亲人们。下了火车后,还得坐5个小时的马车。当我坐在靠窗的位置,远眺广袤的平原时,我问自己,等待着我的将是什么?

P5-13

序言

培养人文素质 成就国际通才

若想精通一门语言,没有对其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恐怕永远难登大雅之堂。在全球化日益成为国际主流的今天,英语作为西方文化头牌语言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今日世界,恐怕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人们都可以用英语问路、用英语聊天、用英语购物、用英语交友、用英语在跨文化间作深度交流。

正如许多西方人热切地想了解中国文化一样,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及人文的了解也处于热切的需求中。是的,如果对西方的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没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就连好莱坞大片想要看懂都会成为一个问题;而西方文化贡献给社会的普世价值恰恰是它深厚的人文传统及“民主、自由、博爱”等现代理念,不了解这些,则与任何稍有层次和品位的西方人的交流都将难以顺畅。

另一方面,国内的英语学习及爱好者如再停留在日常生活的English In General的层次上,将难以适应深度沟通和交流的需要,因此,对专业英语及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及学习将是提升英语能力的必由之路。有鉴于此,我们编写了本套丛书——《人文英语双语读物》,为读者奉上原汁原味的人文阅读精华,其或选自原典正文、或选自专业教材、或选自网络热帖,由精研此业者掇菁撷华,辑录成册,希望能帮助读者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又能品味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们无法踏上万里之路以愉耳目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阅读来滋养心灵,拓展人生版图。于某二日午后,抛开世俗的纷扰,挑一静谧之处,一杯香茗,几卷书册,品文化,长知识,学英语,在书页和文字之间触摸大千世界的真谛,在阅读中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修养,此为人生至乐。

文化共语言同飞,思想与阅读共舞。让我们的目光穿越时光、穿越语言,在原汁原味的英语阅读中品味人类文明共有的人文素质、人文素养、人文情怀、人文理念……并在此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文化修养及完美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居里夫妇传(全新双语插图本中英双语读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波兰)玛丽·居里
译者 吕庆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122763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56.13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