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重庆打黑”为背景,就“打黑”中体现出来的民众的朴素法情与法治理性的调和等课题,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索诸多理念、制度、关系等的厘定与重构的结果。在书中,他们不仅仅关注“重庆打黑”本身,更注重思考“打黑”与经济发展、“打黑”与法治进程、“打黑”与社会进步的深层关系,他们的思维越过舆论争执的焦点,思索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越过事件的表象,思索事件发生背后的原因;越过学者们关注的法律正义,思索最能体现普通大众意愿的社会正义;也越过法律规制的不足,思索完善制度设置的大胆设想。
图书 | 重庆打黑后时代的法学思考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重庆打黑”为背景,就“打黑”中体现出来的民众的朴素法情与法治理性的调和等课题,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索诸多理念、制度、关系等的厘定与重构的结果。在书中,他们不仅仅关注“重庆打黑”本身,更注重思考“打黑”与经济发展、“打黑”与法治进程、“打黑”与社会进步的深层关系,他们的思维越过舆论争执的焦点,思索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越过事件的表象,思索事件发生背后的原因;越过学者们关注的法律正义,思索最能体现普通大众意愿的社会正义;也越过法律规制的不足,思索完善制度设置的大胆设想。 目录 “重庆打黑”后时代的法学思考—— 马江领 “重庆打黑”后时代的法学思考 ——以“重庆打黑”为背景考量中国法治的 发展进程 刘新锋 浅议威权主义与中国的法治化进程 陈海霞 浅论民众朴素法感情与法治理性之形成与 消长 纪素华 从重庆打黑看社会正义的实现 ——兼议法治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社会 正义实现方式应当具有适应性 江海昌 从重庆打黑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认定 ——以黎强案为视角的分析 宗 华 有组织犯罪特别诉讼程序研究 张坤远 论律师执业道德行为的畸化与重塑 ——从重庆打黑反思我国律师制度与行为 戴素君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界定及其例外 ——以查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为背景考察 有关“重庆打黑”焦点事件的报道与评述—— “红顶商人”的黑色人生黎强涉黑团伙 坐大轨迹 坊间称龚刚模涉黑团伙为“杀人生产队” 重庆“打黑第一案”两名涉黑人员被执行 死刑 文强黑恶体系:“黑伞”保护黄赌毒滋生 陈忠林:我所看到的李庄案 附 录 吴武忠 中国近年来主流刑事司法研究倾向应当 反思 吴武忠 方舟子被袭案轻判之问 陈忠林:“恶法亦法”误尽法治(节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重庆打黑后时代的法学思考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余姚市人民检察院重庆打黑课题组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81518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10-12-01 |
首版时间 | 2010-12-01 |
印刷时间 | 2010-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920.0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