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间工艺美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民间工艺美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编著者王海霞。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民间工艺美术概说、岁时节令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人生礼仪中的民间工艺美术、宗教与信仰中的民间工艺美术、生活空间与建筑装饰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主要品类介绍等等。

内容推荐

《民间工艺美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编著者王海霞。

《民间工艺美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内容提要: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民间工艺美术概说、岁时节令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人生礼仪中的民间工艺美术、宗教与信仰中的民间工艺美术、生活空间与建筑装饰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主要品类介绍等等。

目录

第一章 民间工艺美术概说/1

民间工艺美术的含义和

特征/1

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2

与民间工艺美术相关的

艺术形式/6

民间工艺美术生产方式的

当代意义/12

第二章 岁时节令中的民间工艺美术/16

春节/17

立春日/29

元宵节/31

清明节/37

端午节/40

七夕与中元节/46

中秋节/49

年前准备/53

第三章 人生礼仪中的民间工艺美术/55

乞子习俗/56

生子·满月·抓周/59

成长与成丁礼/61

恋爱婚姻/64

庆寿仪礼/69

丧葬艺术/71

第四章 宗教与信仰中的民间工艺美术/78

道教神灵体系中的民间

艺术/79

佛教神灵体系中的民间

艺术/82

民间巫术与民间艺术/86

庙会·祭祀·游艺与民间

艺术/91

第五章 生活空间与建筑装饰中的民间工艺美术/96

外围环境——村落与街市

中关的造物/98

民居院落的分割与造型

之美/104

居室摆设与装饰的审关

情趣/109

美用合一的生活器物/113

第六章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主要品类介绍/118

木版年画/118

剪纸与刻纸/123

奄卡/129

皮影/133

民间织锦/136

民间刺绣/140

民间印染/144

风筝/149

花灯/154

木偶/156

泥塑/160

面塑/165

民间陶瓷/170

香包/173

脸谱/176

面具/180

纸扎/183

竹编与草柳编/186

漆器/189

木雕/192

石雕/197

砖雕/202

民间玩具/206

后记/211

试读章节

七夕与中元节

农历七月七日称为“七夕”,是中国妇女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又称为“乞巧节”和“女儿节”。过去乞巧活动主要是在夜间进行的,主祭织女星,陈设瓜果于院内瓜棚豆架下,偶有以偶像妇人作为织女星神的,现已失传。七夕是双七,按阴阳观念,是个吉祥之日,古代颇受重视。宋代已有剪纸为仙桥,上供牛郎、织女的祭祀活动,富有人家扎制的乞巧楼已相当精美,用黄蜡雕成牛与妇人偶像、鸳鸯凫雁等,并涂以色彩,放置水中供牵牛、织女二神。一般市民以竹木麻秆编成乞巧棚,也“剪五色纸为层楼”,称为“仙楼”,上刻有牛郎、织女像及王母娘娘、仙人等。南宋京都七夕日街上售卖许多小孩玩具,其中,“摩喉罗”也称摩喝乐小泥人是有代表性的一种。据《武林旧事》记载:“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喉罗十桌,每桌50枚,大者高至3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衣帽、金钱、钗镯、佩环、珍珠、头须及手中所执之戏具,皆七宝为之,各护以五色镂金沙橱。”可见“摩喉罗”在1000年前就已至如此精美奢华程度,所供之家绝不会买去作为小儿玩物。“摩喉罗”本是佛经中天龙八部神,在宋元时代成为供牛郎、织女的土偶题材,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武林旧事》还提到了“摩喉罗”的形象:“泥孩儿号‘摩喉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赀。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喉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苏州传统泥偶中的“巧儿”就是取这一形象。天津杨柳青年画中持荷童子的形象也与摩喉罗关系密切。实际上,“摩喉罗”的出现是唐代化生习俗的变异。童子从荷花中化生而出,又随佛教的传播和不断世俗化,成为“麒麟送子”这一民俗艺术品中手持荷花,骑在麒麟背上的童子形象,继而与民间送子习俗发生了联系,而在民间习俗中,确有七夕设供乞子的做法,并由乞巧、乞子扩展到“乞富”、“乞寿”、“乞容貌”等等。一首七夕儿歌唱到:“乞手巧、乞容貌、乞我爷娘千千岁,乞我子孙万万年。”吟诵七夕的诗词歌赋在文学史上也相当丰富,这与皇宫的重视和“牛郎织女天河配”的爱情神话故事的流传有着一定联系。汉代画像石刻、砖雕艺术中,大量作品描绘了牛郎星、织女星隔河相望、王母娘娘拔簪划银河为界的情节。“七夕”在北方农村是妇女蒸制花馍,捏面花、赛手艺、比手巧的节日。山西晋北做“面羊”、陕西汉中一带做龙虎“馉饳”面塑的习俗至今亦然。这些地方还常将七夕与相距很近的七月十五“中元”节(也称鬼节)联在一起过,节日活动更加丰富。

七月十五是道教的“中元”日,佛教的“盂兰会”日,也是民间祭祖上坟、祭孤魂野鬼、放河灯的日子,可谓三教合流的节日。过去,乡村寺庙僧人道士为野鬼孤魂做功德,超度亡灵,常挂“水陆画”。“水陆画”所绘皆为民间信奉的神祗,以道教为主,兼收其他。诸位帝君、真君、星宿神像多不可数,内容与形式如永乐宫壁画一样,也出自民间画家之手。这些画家还经常创作其他形式的民间画如炕围画、年画、家堂画、建筑彩画,故水陆画也与这些形式的民间画有相似之处。

放河灯是中元节的又一集体活动。《帝京景物略》中日:“中元节诸寺建盂兰盆会,夜于水次放灯,日放河灯。”佛教的盂兰盆会与“目连救母”故事有关。目连为佛家弟子,曾倒置盂兰盆,供养十万僧众,解救了其母的倒悬之苦。佛教这一救母故事,契合了儒家文化中的孝行观,所以,礼佛、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在全国范围内铺展开来。各式纸扎莲花灯和纸船载着蜡烛顺河飘去,也载着孤鬼之魂重返冥世。一片“纸船明烛照天烧”的壮观景象。

P46-48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后记

今年四月份,我收到了刘魁立先生的一封电子邮件,他又在电话中告诉我说,国家目前正在农村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启动送书下乡工程,为全国的农村图书馆配发上千种图书。其中一套就是刘先生主编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丛书》。他希望我能够来编写其中的一本《民间工艺美术》。我感到这件事非常重要,又恐难以胜任,但思量再三,还是接受下来。因为我突然想起了20年前到农村做田野调查的情形:当年我还是一个学习民间美术的在读研究生,没有现成的教材,只有到田野去,到农村去。可是,当我们和农民们询问起当地有什么民间美术品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种很诧异的眼神。他们说,什么是民间美术呀?我们这里没有你说的那东西。后来我们不断地解释,终归还是有了一些收获。这些在农村里常见的东西和物件,当地人从没有当作艺术。这就是他们每天生活在其中的东西,用得着的东西!千百年来,中国的百姓就是这样艺术地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他们和这些身边的艺术已经混为一体,融入其中了,这也许就是文人们常说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吧。

时间过去20年了,国家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国人民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这个工程。我们看到,现阶段,受到冲击的传统文化最先发生在农村,在县城这样的中国民间艺术生存的最基层的地方。农村是传统艺术濒危的重灾区。农民们需要知道他们生活中的这些物件和东西就是我们今天要保护的文化命脉,这本小书就是要告诉他们,中国传统文化世代传递的责任就在我们大家的手上和肩上。

我的三个研究生参加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他们认真地查阅资料,按时完成了分派的任务。

其中岳子晨承担的是第七部分中的风筝、剪纸与刻纸、面塑、木雕、泥塑、石雕、砖雕、唐卡、酥油花、木偶等项目的介绍。

刘莹承担的是第六部分中“生活器物”部分文字和第七部分中的脸谱、面具、漆器、陶瓷、农民画等项目的介绍。

金萱承担的是花灯、皮影、民间印染、织锦、纸扎、竹编等项目的介绍。

已经从研究院毕业的陈晓萍硕士撰写了第七部分的木偶项目介绍。

这本小书在时间紧(他们每个人包括我在内还承担了其他的写作任务和国家课题)、信息量要求大的情况下能够完成,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这几位同学的工作,我深表谢意。当然,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我们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也只好舍弃一些心爱的文字和图片了,表述不准确之处也在所难免。希望它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于我们来说也就算是达到目的了。

王海霞于北京望儿山下

2006年8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间工艺美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海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1468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8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5
16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