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请问
内容
编辑推荐

《天请问》编著者袁见。

人世间的事,从来就说不清楚,

就如际遇,是偶然?是意外?

是人为掌控?或是冥冥中的安排?

历史 文学 宗教 穿越 推理 玄幻 往事越千年,知向谁边?

纵贯时光的名物小说 文学评论家倪文尖 作序推荐

横跨三界的人情故事 扬之水、谢春彦、陈子善 联袂推荐

非常地敬重历史,正是你小说写作的第一大特点,甚至你用心在历史者更多。

内容推荐

《天请问》编著者袁见。  

《天请问》作者多年来寻访遗失在世界各地的文物及文献,获取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进行认真梳理和细心考证,并来将研究成果及心得转化成小说形式呈现。全书分“天请问”、“点茶香”、“雨林边”、“民国风”、“在那遥远的地方”、“子不语”六部分,共计十五篇小说。记事、状物、点景、写人,出入文史,虚实相生。笔触从盛唐至民国,由大漠往雨林,文体自史诗而小品,由玄幻到推理,穿梭时空,跨越语境,气象宏阔、深入人心。

目录

代序倪文尖

天请问

1.天请问

2.壮压西川十四州

3.悲月伴人风嘶马

4.万里身同不系舟

点茶香

1.梦溪园

2.斗茶

3.一生墨客几世茶仙

雨林边

1.雨林无咒

2.潮水犹知日两回人生长别离

民国风

1.青花五色

2.从大悲寺到普林斯顿

在那曾是遥远的地方

1.打击石的魔咒

2.明月前生

子不语

1.子不语我来说

2.血喷宫绢

致谢

试读章节

最年轻的一位说:“根据师父的手稿,是六月十七那天,他和其他的廿二位大德,先后抵达弘福寺。”

他们说着说着看到大雄宝殿前侧的一块丈高的巨碑,正面是贺兰敏之写的《金刚经》。他们转到后面,碑阴是弘福寺的怀仁师父集王羲之传世字迹而成的太宗皇帝Ⅸ圣教序》,以及高宗皇帝的《述圣记》。

年轻的僧人说:“师父手稿里,录下了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的这两篇。”

他们说着便到大雄宝殿恭敬地礼佛。出来之后,再走人一侧的客堂。不久,一名知客僧带着他们,往寺庙西北方走去。

弘佛寺的面积非常大,院宇的建筑极为雄伟、壮丽。最后,经过一大厅,走进一宁静的禅院,知客僧对他们说:“这就是三藏法师回长安后最初的译场。”这四位僧人停下来,合掌,态度恭敬地张望了一会。知客僧说:“令师尊在此跟随三藏法师译经,应该有三四年的功夫吧!”

大师兄回答说:“师父常说,跟随法师译经的那些年,是他平生日子过得最充实的时段,既可以透彻地学习佛经,又能跟许多大德随时切磋。”

知客僧说:“那时译经大德,后来都成了有成就的高僧。名声最显著的,应该是诸位师父的尊师慧立法师和著作《续高僧传》的道宣律师。当然,其中难免也有遗憾的。今天诸位要求见的彦惊上人,人译场的时间稍晚。他是一位学问高深的僧人,他敢说敢写,从他的《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沙门不应拜俗总论》,就知道他的无晨个性。”

这四位僧人停了停步,年纪最长的问他的师兄弟:“你们怕吗?”

其中一位说:。都等了廿年,最大不了是受到严峻的言词。如果这一点都介怀,就太对不起师父了。”

另一位说:“试都不试就退缩,会抱憾余生。”

于是这四位僧人便随着知客僧继续往前走。

年纪最轻的僧人好奇地问知客僧:“您说当年的大德中也有‘遗憾’,那是指?……”

知客僧没有答话,再也没有人说一句话,一路沉默,穿进一个门,走到禅院后方僧侣居住的檀房。停在由东往西数第二间房门口,知客僧对这四名僧人说:“彦惊上人就在这房。”他恭敬地敲门,一名垂发沙弥探头出来。

知客僧低声说:“请通知上人,太原寺故慧立法师的四位弟子有事求见。”

“呀!”的一声,门大开,“哗啦啦!哗啦啦!”一条条染墨的白条排山倒海而来。他们吃了一惊,连续往后退了几步,定神再看。原来是一条条写了大字、小字,或绘了图画的条幅。于是四名僧人,一正僧袍,鱼贯进房。进到房内,光线一暗,眼睛一花。眼睛适应了光线之后,发现梁上垂下的,柱上挂的,长短不齐的书画条幅,因风动而飘扬。檀房四壁写满大小不一、体型各异的诗文。室中央,摆的是一块直劈巨木搭成的案,案后还有一个飞舞的飞白体大字。四位僧人连眨多次眼睛,才看清楚案后的飞白体大字,其实不是会动的飞白体大字,而是一名僧袍染满斑斑墨迹、振笔疾书的七十多岁僧人。无荼,多谢彦惊上人接见。”

那僧人头也不抬,龙飞风舞写完“或语或默,良逾语默之方;或有或无,信绝有无之界”才放下笔,拿起放在一旁的宝剑当镇纸,压在纸上。这才抬起头,眼神似电往案前的四位僧人横扫,他问:四位大驾光临,不知有何见教。”声音如瓮中回响,沉闷而有力地。

大师兄无生回答:“请恕叨扰,上人可曾听说先师慧立临终前的遗志。”

彦惊指着铺在地上的坐席。请他们入座,并说:“老僧年迈,记性衰退。”

无生说:“先帝高宗皇帝显庆三年,玄奘法师奉旨从慈恩寺移驻西明寺。第二年,玄奘法师恳请皇帝允许他往玉华山上玉华宫的玉华寺译经。玄奘法师如愿去了玉华寺译经,至于西明寺的空缺,便由先师替代。先师虽然极不愿意离开三藏法师的身旁,但是旨意不能违背。第二年,先师又承旨到太原寺当都维那管理寺务。

六年之后,玄奘法师圆寂。先师身体本来就不好,因为心中极是悲痛,所以总是疾病不断。咱们师兄弟轮流在一旁照顾他,常常见到先师的目光总是凝聚在檀床前第七块、西墙边算起第十四块的地砖上。我们师兄弟身为弟子,不便询问,一直到先师临终的那天,先师召我们师兄弟到床前,指着那一块砖,示意我们挖。他用傲弱的声音告诉我们,他曾经记录下玄奘法师平日的一些言谈,因为怕写得不好。P6-P8

序言

袁见:好!

你的作品反复修缮,我受命要做的序也已拖得不能再拖。前些天.又读了你新改好的《从大悲寺到普林斯顿大学》,好像更不知该如何落笔。我虽然很清楚,你所写的,应该属于那一路由鲁迅《故事新编》发端,又经施蛰存、冯至等发扬光大的历史小说;但是.你的兴味是如此之执着于历史:既是琐细具体的历史,又是某种宏大的历史,这让我不得不对既有判断和思路有所反顾和调整。看得出,你在最后完成的这篇里,所下的史料功夫实在惊人。假如胡适的相关研究尚未充分掌握这一史料,那么,你都不必再花力气去“小说”这个故事:单凭你在史实上的发掘和梳理,这个鲜为人知的,时间跨度半个世纪、空间跨度太平洋两岸的故事,已颇为有力地站出来了;你渗透在文字中对文化及其传承、历史及其偶然的感念.也都呼之欲出。我并没有小说崇拜,也毫无“文学性”有多了不起的意思。事实上,许多时候,真的史实和事实,远比虚构的文学有趣味、也有意味得多。或许,你对此早就有所参悟吧:初稿题为“都是那瓶马应龙眼药水”.多么像个小说,而现在,“从大悲寺到普林斯顿大学”,怎么都不像啊。——而你,大概和我一样,觉得这并不那么要紧。

由是观之,非常地敬重历史,正是你小说写作的第一大特点,甚至你用心在历史者更多。

这里,“用心”有二解。一是你用在史料上的心思和功夫,那是第一。你所讲求的,不仅是所谓“大事不虚”有所本.而且确乎还想事出有因、言必有据。表现在文本中的“恶性发展”,则是,小说怎么可以有那么多注释?你的这些注释,得劳多少神。也或者该说,你的古典修养了得,你所注释的,不少都属你谙熟于心,因而,只要你一用心,它们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是不是?你之写小说,就是要依凭想象力,创设某些时空情境,把你心仪的那些典故、佳话之类,给有机地摆在一起,整在一块。

所以,故事情节在你那里,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在于没有虚构出来的故事和情节,你想摆在一起的就没有办法合理化地整在一块。因此,你动用了大量的通俗小说养料,武侠的、侦探的以及言情的,等等.所成就的是,小说往往有精心设计的“眼儿”或“扣子”,既使小说有了内在的叙事动力,又使读者看起来有悬念有盼头。不重要,表现在:你一般总是懒得让小说围着那个眼儿转,或耐心地一步步地结扣子、解扣子,而是,经常地用一句话、用一段交代来龙去脉的叙述者言,就把你小说里最费心、最要命的情节给和盘托出了事。

效果究竟如何,我想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待读者们各取所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牵涉到我说“用心”的第二义。你之所以更多用心在历史。是因为你对华夏文明的历史和传统倾心有加。魂牵梦绕,那太煽情.不必说.你也肯定不认。我估计,假使我说这和你的家世、祖传以及当下身在南洋的身份位置有关。你也多半会惊奇。不过,想必你乐于承认:其一.对中华文化的交通传播史、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你毋庸置疑地兴致盎然,这方面的许多用心显然构成了你很多作品的底蕴。其二,我马上就得有所修正了,你对佛教文化的那份心,那才是绝对无与伦比,而佛教文化是超越国界的。中华文明和佛教文化.对于你来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只有你知道,或许你也不知道,只有天知道。

我所能知道的是,无论《天请问》中玄奘法师们造译佛经的胜举,还是《雨林无咒》里建筑婆罗浮屠的伟大工程,等等——你书里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史实,决不仅仅是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而简直就是你要讲的根本:是那样一些真事让你心有牵挂、不用不行,更是那些真人让你不写不行。因此,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对历史文化名人,对历史上那些不该籍籍无名者尤其是被污名者,你最情有独钟。也正是心底的认同或者忧伤吧.才是你写作的最大动力。当然,这里又得分开不同情形:对于俗名已或太大的,你多半会善意或不很善意地开点玩笑开点涮,相反,对于被历史埋没乃至误解污名的,你在为他们树碑立传时,通常会更善解人意、更投入感情。

当然,你的尺度其实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一,史实,真实历史的究竟;二,你的情感态度,你扬善而惩恶的意志。……

书评(媒体评论)

有幸与作者一起去看山,看水,看她用各地风情来编织她的故事。以一颗善良的心看世事,看人心,从中寻觅有趣的东西,于是流淌在笔下的无处不在的善,会教人觉得无比珍惜。

——扬之水

天岂可见,天岂可请,天又岂可问哉?袁见此一奇女子,行于大道,书于细纸,达于至情,皆尽得其心著《天请问》中了,而绝非了了;吾尝读以下酒,诸君大可开卷一验……

——谢春彦

作者无意做历史学家,但书中风格独特的历史小说都力求有所本和有所证。

作者也无意做旅行家,但书中穿越时空的异域风情都深植于民族传衍和文化认同。

《天请问》是一部奇妙瑰丽的小说集,艺术地再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变化万千的世界。

——陈子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请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805420
开本 32开
页数 3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4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