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龙文鞭影/中华蒙学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蒙学经典”丛书定位为传统蒙学经典的普及读物,汇集我国古代有关训诫、典故知识、治学修德、识字作文等多方面内容,采取原文、注释、译文、点评(或题解)相结合的形式,排版醒目美观,并配有大量插图,生动阐释相关故事或知识。书后附经典全文注音,方便读者诵读记忆。

“中华蒙学经典”丛书既可作为学校的国学入门教材,又可作为家长的亲子读物。阅读中华传世经典,从“中华蒙学经典”开始吧。

本书为《龙文鞭影》,由乔天一编著。

内容推荐

《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最初由明人萧良有编撰,后来杨臣诤进行了增补修订。此书主要是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问世后,影响极大,成为最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

乔天一编著的《龙文鞭影》,在借鉴和吸收前人注释成果的基础上,对原文重新进行阐释,以原文、典故、插图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原文依据权威底本,并作适当校勘;典故准确,语言流畅,并标明出处;同时配以近百幅与典故相关的图片。另外,全书最后还附有《龙文鞭影》全文加注音,便于读者记诵。

目录

前言

卷一

一 东

二 冬

三 江

四 支

五 微

六 鱼

七 虞

卷二

八 齐

九 佳

十 灰

十一 真

十二 文

十三 元

十四 寒

十五 删

卷三

一 先

二 萧

三 肴

四 豪

五 歌

六 麻

七 阳

卷四

八 庚

九 青

十 蒸

十一 尤

十二 侵

十三 覃

十四 盐

十五 成

附录

《龙文鞭影》全文

试读章节

高逢白帝,禹梦玄彝

【典故】

高逢白帝:《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没当皇帝前,喝醉了酒经过一片沼泽,遇见大蛇拦路。他借着酒力,上前将蛇斩杀。后面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到一老妇哭泣,便上前询问,老妇说:“我儿子是白帝(传说中的神灵)之子,变成蛇挡在路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在这里哭他。”于是人们都认为刘邦是赤帝之子的化身。

禹梦玄彝(yí):《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禹(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登衡山,梦见穿红色绣衣的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一位神话人物)对自己说:“想要得到我的神书,你要在山下黄帝住的地方斋戒三个月,然后再上山挖石头,就能找到。”禹按照使者的话去做,果然找到黄金做成的简,上面镶着玉字,讲的是治水的道理。

寅陈七策,光进五规。

【典故】

寅陈七策:南宋官员、学者胡寅曾写《上皇帝万言书》,文章从南宋初年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出发,向宋高宗提出七项建议,主旨是抵抗侵略、富国强兵、革新政治。

光进五规:北宋大臣、史学家司马光任谏官时,曾写过《上仁宗五规》,这是一篇从宏观角度劝谏宋仁宗改革弊政的文章。

鲁恭三异,杨震四知。

【典故】

鲁恭三异:(《后汉书·鲁恭传》记载:东汉人鲁恭做中牟县令时,河南发生蝗灾,却没有伤及中牟。皇帝怀疑此事的真实性,就派官员去查证。官员和鲁恭到田间巡视,坐在桑树下,一只野鸡飞来,落在他们身边。官员问身边的一个小孩:“你怎么不抓野鸡啊?”小孩说:“它正在抚养幼雏呢。”官员对鲁恭说:“蝗虫不入境,鸟兽肯亲近人,小孩子懂得仁爱,这三件奇异的事情证明了你的德行。”

杨震四知:《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东汉大臣杨震路过昌邑县,曾受其推荐的王密正在此县当县令。为报答杨震的恩情,他夜里给杨震送去十斤黄金,杨震拒不接受。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邓攸弃子,郭巨埋儿。

【典故】

邓攸(y6u)弃子:《晋书·邓攸传》记载: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官员邓攸带着自己一家以及弟弟的儿子邓绥逃难。由于局势紧迫,为保全弟弟的遗孤,邓攸不得已抛弃了自己的儿子,只带着邓绥继续前行。

郭巨埋儿:《搜神记》记载:汉代人郭巨家贫,但极为孝顺。他担心抚养孩子会影响侍奉老人,就想把儿子埋掉。他挖地时,忽见一釜(fǔ,古代的一种锅)黄金,上面写着“孝子郭巨,天赐黄金一釜”。于是郭家变得富裕起来,郭巨也就没有埋掉自己的儿子。

公瑜嫁婢,处道还姬。

【典故】

公瑜嫁婢:《括异志·钟离发运》记载:宋代人钟离瑾(字公瑜)做县令时,买了一个婢女作为女儿的陪嫁。后来,钟离瑾得知婢女是前任县令的女儿,就将这个婢女用和女儿同样的规格嫁了出去。

处道还姬:《本事诗》记载:隋灭陈后,陈朝乐昌公主被赐予隋朝功臣杨素(字处道)。公主的丈夫徐德言到京城访寻妻子,杨素得知后,就让公主和徐德言团聚。

允诛董卓,玠杀王夔。

【典故】  允诛董卓:《后汉书·王允传》记载: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司徒王允设计拉拢武将吕布,杀死了董卓。

玢杀王夔:《宋史·余瑜传》记载:南宋将领王夔骄悍,不听大臣余玢的调遣,又残害百姓。余玢趁召王夔议事之机,派入闯入王夔的营寨,夺取其军队,处死了王夔。

石虔矫捷,朱亥雄奇。

【典故】

石虔(qi6n)矫捷:《晋书·桓石虔传》记载:东晋将领桓石虔曾随父亲打猎,见有一只虎中箭伏地。桓石虔冲过去,从虎身上拔起一支箭来,虎猛地跃起,桓石虔跳得比虎还高。虎落到地上,桓石虔跟着落下,又从虎身上拔下一支箭,可谓矫健绝伦。

朱亥雄奇:《列士传》记载:战国时期魏国侠客朱亥受魏公子信陵君之命去秦国表示拒绝接受邀请。秦王大怒,将朱亥投到虎圈里,朱亥愤怒之下,用力瞪着老虎。老虎被他吓住,不敢动弹。秦王认为朱亥了不起,就以正式的礼节送他回魏国了。P26-28

序言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个历史阶段都产生过很多有作为、有影响的人物,这些人物及其事迹被记载在古代的正史、野史、笔记、文集中。但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即使是大学问家也不可能把它们通读一遍,儿童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让他们熟知古人事迹又是现实的需要。首先,自古流传下来的古人事迹大多是有教育意义的,少部分虽然是负面的,但也能起到鉴戒作用。其次,儿童在写诗作文中,经常要用到典故,而典故大多都是由古人事迹演变而来的。在学习中既然存在“读不完”和“必须读”的矛盾,专讲古人事迹的蒙学读物就应运而生了。唐人李瀚首先摘取史传轶事编成四言韵语,书名《蒙求》,宋代徐子光为其作注。自宋至清,仿效之作层出不穷,《龙文鞭影》就是其中比较好的一种。

《龙文鞭影》初名《蒙养故事》,后经明末清初人杨臣诤增订,更名《龙文鞭影》,意在表明采用本书进行教育容易取得成效。“龙文”是古代骏马的名字,“鞭影”是说鞭子扬起以后不打下来,只是像一道影子似的划过。因良马看到鞭影就会快跑,无需用鞭子抽打。对于古代蒙童来说,本书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速成教材”。之所以这样说,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龙文鞭影》的内容在同类蒙学教材中堪称丰富。唐代的《蒙求》共636句,除去末尾4句,真正包含古人事迹的共632句;《龙文鞭影》共1032句,不包含典故的也是4句。两书基本都是每句一个典故(有个别处是两句一个典故,《龙文鞭影》中偶尔还能见到一句包含两个典故的例子),可见《龙文鞭影》包含典故远超《蒙求》。从时间范围看,《蒙求》收录的古人事迹是从春秋到南北朝时期(实际南北朝的典故很少);《龙文鞭影》则收录上古至明末清初的古人事迹,不仅范围更广,而且收录了大量唐宋名人轶事,相应地也删去了一些不常用的汉晋典故,实可谓后出转精。

第二,《龙文鞭影》将典故分韵排布,对于初涉诗文创作的儿童有很大帮助。不同版本的《龙文鞭影》分韵法不太一致,最常见的通行本是依偶数句的末字为准,按照诗韵分类,把句子分别收录在三十韵中。这样一来,文字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而且如果作诗需要用典,可以按照相应的韵部去寻求,十分方便。

第三,《龙文鞭影》的典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抓住脉络则记忆和应用会事半功倍。此书虽是一部以韵分类的典故教材,且各韵内典故丛杂,无法归纳每韵的整体内容,但是,这并不表示本书是在堆砌典故。一般来说,本书中相对的两个典故都是有联系的,如“公瑜嫁婢,处道还姬”都是帮助落难人完成婚姻的故事,“燕投张说,凤集徐陵”都是名人出生前的异象,等等;也有些典故是两两对立的,如“安石执拗,味道模棱”,指的是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还有一些典故从情节上看不出太多联系,但文字上能做到两两相对,如“郗愔启箧,殷羡投函”“孟嘉落帽,宋玉披襟”之类。

第四,《龙文鞭影》的典故有很正面的道德取向,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学习者会自然而然地受到道德教育,从而形成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龙文鞭影》的注释比较完善。由于四字句太过简单,学生有时不能理解典故的内涵,本书每句下面都有简短的注释,简述典故涉及的人和事,帮助学生理解;有些不很常见的典故还注明了出处,无论老师教授还是学生自学都很方便。因此《龙文鞭影》问世后,很快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重要的蒙学教材。

当然,《龙文鞭影》也是有瑕疵的。首先,本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蒙学教材,宣扬的是在当时道德体系中被视为美谈的事迹,而这些事迹中有些现在看来是落后甚至有害的。如“邓攸弃子”“郭巨埋儿”,这些为古人津津乐道的孝友故事,现在看来是有背人伦,甚至是触犯法律的。还有一些典故宣扬神仙事迹和因果报应,其中大多是后人的附会之谈,自然不能完全相信。  此外,本书对历史的评论也带有时代的印迹,如视曹操为国贼,刘备是汉朝的正统继承者,章悖是奸臣,程颐、朱熹是堪比孔子的大儒。这种单纯从礼制道德或私人意见出发评价历史人物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是不实事求是的。

虽然本书存在上述问题,但鉴于它收录典故广博,基本的道德取向是扬善惩恶,因此瑕不掩瑜,仍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这样一部有意义的蒙学教材,目前对它的作者以及成书过程的研究还很有限。目前,将《龙文鞭影》的作者题为“萧良有、杨臣诤”,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此书刻本所列的作者、校勘者分别是:萧良有纂辑、杨臣诤增订、李恩绶校补、来集之音注,这几位虽然所用名义不同,但都为此书作出了贡献。纂辑者萧良有是万历八年(1580)一甲第二名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作注者来集之则活动于明末崇祯年间(1628一1644)。从这两个人的生活时代看,本书应该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作注则晚到崇祯前后。增订者杨臣诤是明末清初桐城人,明亡后隐居不仕,本书中“休那题碣,叔邵凭棺”两个典故赞扬明末遗民能坚守大节,所提到的又都是桐城人,很可能就是杨臣诤补入的。校补者李恩绶是晚清镇江文坛的领袖人物,下平声“七阳”第一联“君起盘古,人始亚当”提到《圣经》人物,大概就是他所补写。至于杨臣诤具体“增订”了哪些文字,李恩绶又“校补”了什么内容,现在已不得而知。

由于《龙文鞭影》的流传,清代人李晖吉、徐潢曾经仿照本书的体例写了一部《龙文鞭影二集》,也是按三十韵分类,并将本书作为《初集》,一起刻印。本次整理《龙文鞭影》,以李恩绶校补的光绪刻本为底本,没有包括《二集》在内。原刊本的注释颇有疏漏,有把人物搞错的,如北魏的孝子王崇被当成西汉的大臣王崇;有把人物年代搞错的,如梁代画家张僧繇被误记为唐朝人;有把两人当成一人的,如谢凤和谢超宗本是父子,原注说“谢凤字超宗”;还有一些注释或是抓不住重点,或是把几种记载糅合在一起,总之欠缺准确性。因此,本次整理时不加旧注,而是对正文重新进行阐释,由于篇幅限制,除必须的情况外,一般不对人物或事件进行褒贬评论,只据事直书。如有前文提及的不符合现代思想和法律的典故,也未作特别的注释,相信读者自能辨别。

如有不当之处,敬希读者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龙文鞭影/中华蒙学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88090
开本 16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94.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