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都曾为女主人公而泣。由斯蒂芬·茨威格编著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同名电影风靡全球,近期徐静蕾执导的这部同名电影获得国际大奖,更引发了一场[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情感模式的探讨。

内容推荐

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相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对此一无所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她还是个孩子,而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她躺在凄凉的命运的甲板上,雪白的泡沫把她推向了虚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斯蒂芬·茨威格编著。

试读章节

我只想和你一个人说,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了解我的一生,它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此却始终一无所知。可是只有等到我的生命走向尽头,你才能知道我的秘密,那样你也就用不着回答我了。此刻,我的四肢忽冷忽热,如果这确实意味着我将不久于人世,那你就会知道我的秘密。要是我还得再活下去,我就会撕掉这封信,继续保持沉默,就像过去一样。可是如果你手里拿着这封信,那你要明白,有个女人死了,但她要在信里向你诉说她的一生:从她意识到那一刻起,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生命始终是属于你的。听我说这些你不必担心:一个死去的女人别无所求,无需施爱,亦无需同情或慰藉。对你,我只有一个请求,那就是请你完全相信,我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内心痛苦才将一切向你全盘托出。请你相信我说的一切,因为我对你别无所求,一个母亲在她独生子死去的时候,是不会说谎的。

我要告诉你我一生的故事,其实我这一生是从我看见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在那以前,我印象中的生活忧郁而混乱,只记得它就像一个地窖,各种物件和各色人等都索然无味,尘埃遍布,蛛网纵横。对于这些,我早已懒得理会。你走进我生活中的时候,我十三岁,就住在你现在住的那幢房子里,此刻你就在那里,读着这封信,它是我生命的最后一丝迹象。

我和你住在同一层,还恰巧对着门。你肯定早已把我们忘了,也早就忘了那个身着破旧丧服的会计员寡妇和她那尚未长成的瘦小女儿。我们家的人总是生活得悄无声息,虽然总想摆阔气,可又实力不济。你不大可能听说过我们的姓氏,因为我们房门上没有挂名牌,也从没人拜访我们。当然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都快十五六年了,你不可能记得了。可对我而言,每一个细节都还记忆犹新,热情依旧。忆起那一天,那一刻,我第一次听人家说起你,第一次看到你,一切就像刚刚发生。我又怎能忘记呢?因为就是从那一刻起我的世界才真正开始啊。稍微耐心点,一切都让我从头说起吧。千万别听我刚说一会儿就感到厌倦,我可是爱你一生一世也没有丝毫厌倦啊!

你没搬来的时候,你那屋住过的那些人都是凶恶之徒,成天斗嘴吵架。他们自己穷得要命不说,还怨恨我们的清贫,因为我们对他们总是敬而远之。那家的男人是个酒鬼,常常打老婆。在夜里,我们经常被椅子倒地、盘子摔碎的声音惊醒。有一回,那老婆被打得头破血流,披头散发地逃到楼梯过道上,喝得醉醺醺的男人在后面追着大声咒骂,最后大家都开门来到楼梯上,警告他要报警,他这才作罢。我母亲从不和这家人有任何交往,也不许我和他家的孩子一块儿玩,因此他们一有机会就拿我找碴儿出气。如果在大街上碰到,他们就冲我嚷脏话,有一次还拿一个很硬的雪球扔我,把我的额头都划破了。整幢楼的人都讨厌这家人。有天突然出了什么事,我记得是那个男的偷东西给抓了起来,那家人没办法只好搬出去,这下我们大家都觉得轻松多了。然后大门上就贴了个招租的告示,几天后就被揭了下来。后来门房说,那套房租给了一个作家,他单身一人,而且肯定不会扰民。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

几天后,那套房子就被彻底清扫了一番,粉刷匠呀,裱糊匠呀的也都来了。当然,他们干活时噪声是少不了的,可是我母亲倒很高兴,说这样隔壁以后就不会那么乱糟糟的了。在搬家的前后,我都没见到你本人。装修啦,家具啦,这些事都是你的仆人操办的。他个子不高,满头银发,举止庄重,一看就知道一直是在上等人家里做工的。每件事他都办得井井有条,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在我们这个郊区的公寓里,这样高贵气质的男仆真是难得一见。他对谁都彬彬有礼,但又从不与一般仆役嘻嘻哈哈。从一开始,他对我母亲就很恭敬,就像对待一位贵妇人一样;即便对我这个小毛丫头,他也总是和蔼客气。而一提起你的名字,老家仆对主人的崇敬之情就表露无遗。就因为这个,我就非常喜欢这个善良的老约翰,不过我也很忌妒他,因为他能经常看见你,还可以服侍你。P7-11

序言

对爱情与幸福的唯美式理解与憧憬不仅应该是人类心灵深处永久保留的一块领地,也是中外文学创作者不懈努力去营造的一个意象,而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副凄美而动人的爱情画卷。读茨威格的小说,就仿佛是身处初夏的田野,四周空气香甜,暖风微醺,暧昧芬芳,犹如初恋般令人沉醉其中。茨威格被称为是“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他也是“打开了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他用他深刻犀利的目光探寻着女人心底深处的秘密,也将女人在爱情中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揣摩得恰倒好处,然后再用他优美极至的语言,将那些幸福、痛苦、甜蜜、忧思,如溪流般流淌在纸页上。或许这些语言能够让我们对爱情的内涵与本质有更全面的理解,同样让我们对感情的忠贞不渝有更深刻的体悟,也能够让我们对率真人性中的纯爱有更多一份感叹与期待。

拜伦曾说,对女人而言,爱就是她生命的全部。而对一个懵懂未开的十三岁少女来说,她的生活,她的爱情,她的一生,从见到男主人公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了确定无疑的方向,虽然屡经挫败,依然执着坚持,终生不改,她永远定格在了十三岁,一生如少女一般单纯、热烈、执拗。

从两位主人公最初的见面与相识(当然更多的是她对他单方面的理解与认识),到他们的几次“偶遇”与交流,再到他的无情遗忘与她的痴情坚守,再到她的临终告白与他的“幡然醒悟”,两个人的生命航线与感情轨道就是两条平行线,永远并行向前,无法真正交汇。这其中,我们也许会迷惑甚至迁怒于他的无情与自私,正如她所说的,他“对人虽然一向柔情密意,可却总是轻易草率,挥霍滥用,有时甚至并非发自肺腑。”同时,我们也能够从她的行动与言辞中看到一个有着同样矛盾性格的自我,而这或许就是她的宿命根源。

她是那样的柔弱敏感,胸怀炽热的情感却羞于表达,即便是到了期盼已久的第一次重逢相见的那一刻,她还是胆怯了,退缩了,只是因为强烈的渴望转化为难以确定的焦虑与不安。其后他们之间的几次相遇都有类似的情形,她期盼着,等待着,却从未主动表白过,只是怀着虔诚的心情在他窗前徘徊,只是每年在他生日的时候默默地寄去一束白玫瑰,传达她的生命气息与思念情怀。“对我而言,能够暗地里把花送给你,这已经足够了。每年一次,能够让我重温那一刻的记忆,也已经足够了。”张爱玲曾语:“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此刻的她,早已甘愿成为他身边一颗微小的尘埃,在自我的想象里开出那朵纯洁的白玫瑰,与他无关,与现实无关。只有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才要向他,也向她自己,公布她对他一生的爱恋与仰慕。她又是那样的坚定执着,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为生活所迫流落风尘,又抵御了种种世俗的诱惑,对他的爱却丝毫没有被磨蚀。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朋友都说我性格腼腆,胆小怕事,可其实我的目的非常明确。我的一切都指向一个目的:回到维也纳,回到你身边。”即便是看透了他那风流不羁的品行,可她依然故我——“我爱的就是你这个样子,奔放热情可又生性健忘,慷慨大方却又爱不专一。你向来如此,可我还是爱你。”“你记得我吗?你还认识我吗?”这是她永久的呼唤,虽然得到的永远是否定的答案。

她对他的爱始终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水晶一般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哪怕是对肌肤相亲的渴望也带有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感恩之情。“我献身于你,我从来没有为此后悔过。你睡在我旁边,听着你的呼吸,摸着你的身体,感觉离你这么近,每每幸福得我泪流满面。”此外,为了不打扰他的生活,为了不成为他的累赘,为了不让他低看自己,她所经历的一切波折,她所承受的一切苦难,她都没有对他诉说,更没有向他求助,因为她觉得那样做是对他的不尊与不敬。同时,她对他的爱又如火一样热烈而持久,搬家时的激烈抗争,分别时的情感禁闭,相逢时的全心奉献,被遗忘时的苦苦期盼,甚至被羞辱时的彻骨愤怒,她对他的爱依然没有改变,略带偏执,稍显痴狂,即便是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想的还是如何让他想起她,想起她对他所做的一切,但只是为了证明她是多么地爱着他:“哪怕我躺在床上,已是弥留之际,只要你一声召唤,我也会有力气站起来随你而去。”

她对他的性格与品行有着敏锐而准确的判断力,第一次言语的交流,第一次眼神的碰撞,第一次行为举止的审视(特别是他对乞丐的态度),都让她清楚地看清了他的双重而矛盾的性格特征:一面是风度翩翩,优雅高贵,乐善好施;一面却是戏谑不羁,恣意纵情,不愿承担任何责任与义务。同时,她对他们之间的距离也非常清楚,“实际上我与你思想上的距离,犹如远隔着千山万水、千沟万壑一般。”而且,她对自己的命运也有了清晰的把握,“我的命运将永远如此:你从来不会知道我是谁,就是我死了,你也不知道。”正因为如此,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在最需要他帮助的时候,她没有去找他,因为她可以肯定他会有什么样的作为。即便是在最后的诀别信中,除了希望他自己今后在他生日时记得买一束白玫瑰,她没有向他提出任何请求,不是向他抱怨,更不是向他诉苦,她只是忠实地记录了自己最后一段情感历程。面对这样的一个他,面对预知的命运,她没有选择改变,也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义无返顾地迎接了自己的命运。这种看似混沌的思维与行为恰恰说明,她的选择不是对自己的欺骗,更不是对自己的否定,而是顽强的意志力与坚韧精神的表现。虽然她自己也曾犹豫,也曾彷徨,“可我是谁呢?我是以前那个多情善感的少女吗?我是你儿子的母亲?我是与你完全不相干的一个陌生人?”但最终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对于她和他的故事,特别是对她一生的情感追求,有人说她的情感投入是一种自虐式的宗教崇拜,有人说那是一种单恋式的偏执与疯狂,也有人说那是一种审美式的自我陶醉。但有一点也许是没有争议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她的心路历程、她的所得与所失、她的生命价值,只有她自己才有最正确也最彻底的判断,因为她(至少她自己认为)找到了她的理想爱情,那是她的追求,那是她的信仰,并为之奉献了一切乃至生命。她主宰着自己的爱情,也决定着自己的命运。她做过了,她没有遗憾,更没有后悔。正如泰戈尔的诗:

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

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还在乎拥有什么?

最后,也许,陌生才是一种最值得期待也最完美的存在意境。“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交汇处互放的光亮。”(一徐志摩)因为陌生,我的逝去对你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陌生,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与和谐,因为陌生,我们都会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遇与相知。如果这是我们追求的效果,那么可以说,她是他的陌生,他也是她的陌生,双方都因在彼此的心里没有缺憾而感到满足。

书评(媒体评论)

著名作家茨威格最经典的小说,女性朋友最期待的一部爱情故事。

——媒体书评

“我的一生—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诠释了恋爱中“最遥远的距离”,道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笔法细腻生动,故事凄美动人。

——媒体书评

斯蒂芬·茨威格选择了最艰难的主题,正好就是爱情,作为他的著作的基本主题:他并不“沉湎”于这个主题。他是一个倾向于悲剧性的艺术家。我相信,在他之前还没有人这样深刻地怀着对女人的惊人的慈悲之心描写过爱情。

——高尔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威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900308
开本 32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319.4:I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6
12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3: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