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书画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民族文化构筑着民族的灵魂,而文化名人们那些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正是这一灵魂所发出的耀眼火花。燕南主编的《中国书画故事》,语言简洁流畅,所述情景生动异常,能够令人迅速穿越千年时空,领略中华书画的隐秀雄奇,品味其独特魅力,从而得到深深的愉悦与教益。

内容推荐

这本《中国书画故事》由燕南主编,是一本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历史性于一体的力作。本书语言平实、形式通俗,故事之间又贯以历史逻辑,让读者于不经意间获取了丰富的书画知识和书画发展的清晰脉络。

这本《中国书画故事》将会激发读者对书画艺术更大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国书画的奥妙。

目录

龙骨·甲骨文·王懿荣

坎坷艰难的石鼓文

画壁画:思妻、画妻、失妻

风雨沧桑李斯碑

二桃杀三士

毛延寿与昭君出塞

不顾体面,挖墓盗书

《平复帖》——法帖真迹之祖

金谷园图——可怜金谷堕楼人

王羲之:故事多多,千古书圣

王献之:禀书圣血脉,欲青出于蓝

顾恺之:“三绝”·轶闻·大师

“画龙点睛”张僧繇

“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及其他

敦煌壁画故事:佛心教化,以情感人

萧翼计赚《兰亭》

《步辇图》——汉藏结亲,永世亲和

怀素:漆板磨穿终成名

中国画圣吴道子

《虢国夫人游春图》——风光无限亦堪忧

辗转流失《照夜白图》

颜真卿:血泪和写《祭侄稿》

“两画皆似,后画尤佳”——赞周昉

柳公权笔谏唐穆宗

韩混:风雨《五牛图》

王洽:疯癫酒狂泼墨情

江南山水,首推董源

顾闳中:“目识心记”韩熙载

肖像画巧作离间计

郭忠恕画长线风筝昉

范宽《溪山行旅图》——东方的蒙娜丽莎

赵佶:无能的帝王,伟大的画家

郭熙绘画的遭遇与《早春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城市经济的形象写照

多才多艺苏东坡

画竹大师文同

米芾:“癫名不虚传也”

扬无咎与“奉敕村梅”

聪慧多难话李唐

大写意画家“梁疯子”

郑思肖画兰:泪泉和墨写离骚

赵孟頫:托古改制

黄公望:人遭劫难画遭焚

倪瓒:奇人,怪人,高人

解缙:神童才子,智慧过人

戴进:遭遇小人,一生困苦

仁雅敦厚沈启南

祝允明诗书戏权贵

勤而有成文征明

唐寅=唐伯虎:民间的与现实的

徐文长:仗义、机敏、凄凉

董其昌书“一览楼”

项元汴:葛朗台式的收藏家

陈洪绶:不畏权贵,但畏美人

八大山人几多狂

髡残补匾惊金陵

恽寿平得救灵隐寺

金农:柳絮飞来片片红

李方膺:先拜梅,后上任

诗、书、画“三绝”郑板桥

郎世宁:中西融合的清廷意大利画家

高其佩指头写云烟

《掏耳图》避短传神

康有为自叹“吾腕有鬼”及其他

任伯年少年冒名巧遇恩师

吴昌硕:承前启后,一代宗师

民国草书大家于右任

现代山水画宗师黄宾虹

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

李叔同:入世出世皆上乘

全才国画大师张大千

现代写实主义大师徐悲鸿

新古典正统派国画大师吴湖帆

中国大收藏家张伯驹

建国初抢救国宝“二希”法帖

老舍爱画趣闻多

革新与超越的强者潘天寿

丰子恺的谦善之心

中西合璧的绘画大师林风眠

逆光山水画大师李可染

激情洋溢傅抱石

林散之:八十扬名不为迟

徐邦达:徐半尺

豁达大度说启功

石鲁:一位真人的故事

全新艺术大师黄胄

唯美的新写意画派大师吴冠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龙骨·甲骨文·王懿荣

龙骨,是一味中药名称,原本是指古代某些哺乳动物骨骼的化石,中医入药,有镇静、收敛之功。

甲骨文,是指殷商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500—前1100年)使用的文字,因刻于龟甲或兽骨上,故称为甲骨文。

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清朝末期的一位爱国学者。发现甲骨文,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它的发现,还和一个有趣的故事搅在一起。后有人认为此故事纯为编造。现在,我们暂不管故事的真假,先来看看故事是怎样叙述的:

故事说,光绪二十五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请来太医诊治(又有一说是鹤年堂的大夫),太医诊脉后开出一张药方,其中有一味中药“龙骨”。王看了看药方,便派人到菜市口达仁堂按方抓了药。药买回来,王亲自开包审视,无意中发现“龙骨”上刻着一行行似篆非篆而又不大认识的“文字”。王本来是金石学专家,精通周代铭文。他马上意识到,此味“龙骨”很蹊跷,绝非一般药材。于是又派人到药店访问“龙骨”的来源,并将药店中所有带“字”的“龙骨”买回。随后,又在其他一些药店收买带“字”之“龙骨”,前后共得1500余片。由此,开创了研究甲骨文之先河。

后来人们才知道,京城药店中卖的“龙骨”,都是河南药材商运进来的。这些“龙骨”,是河南安阳一带的农民在耕地时发现的。自从王懿荣发现“龙骨”的奥妙以后,“龙骨”价格大涨,农民挖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1899年到1928年的30年间,大规模的挖掘共有四次,所得“龙骨”总数在四万片以上。与此同时,洋人也随之而至,不少“龙骨”被外国人劫走,国家无力阻止。

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王懿荣吃中药发现甲骨文的故事是不可信的。故事来源于1931年7月5日((华北日报》华北画刊89期,一位作者以“汐翁”之名发表的题为《甲骨文》的文章(此文发表已是王懿荣逝世后31年的事了)。

据《王文敏公年谱》载:己亥(光绪二十五年)“估人携之(龙骨)京师,公审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吾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王懿荣逝世后,首先探讨甲骨文的是刘鹗,刘鹗在其《铁云藏龟》自序中说:“庚子岁(1900年),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直留之。”文中的“范姓客”即古董商范维卿,他以二两银子一片甲骨向王懿荣出售,开始售十二片,第二次计八百余片,均售与王懿荣。故事也好,实录也好,王懿荣“为吾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这是没有问题的。“他不仅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而且是第一个将其断为商代文字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

王出身官宦书香世家,祖父、父亲身居高官,并多有著述。王懿荣不仅是金石文字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书法家。他在当时流行书风馆阁体的基础上进行了正楷字的改革。在书法创作上,他善用中锋,笔势有魏隶之风骨;他善于布局,气度大方,着字清秀疏朗,独具一格。  当然,他最大的功绩还在于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不幸的是,当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正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时,八国联军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攻入北京,朝廷任命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而在紧要关头,慈禧等却弃京出逃西安,群臣无首,兵无斗志。王眼看大势已去,他不愿被敌所俘,即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遂吞金自尽,未死;继而服毒,亦未死;最后,带继室谢氏、长媳张氏投井殉国,卒年55岁。王死后,清王朝赠谥号为“文敏”。

甲骨文是一种古文字、一种记事符号,同时,也是一种书写艺术。它的作者,是当时主持占卜的贞人。它的书写特点,依照董作宾先生的说法,可分为五个时期,即:第一期:武丁时期,字风雄浑大气;第二期:祖庚、祖甲时期,字风严整、秀美;第三期:廪辛、康丁时期,字风草率、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时期,字风粗犷、苍劲;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字风庄重、有序。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甲骨文的书法艺术风格是否如此,有志于此者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百年来,甲骨文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在这一研究的历程中,有四位学者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号称“四堂”,他们是: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

从书画角度看,“甲骨文是3000年前画的最简单的画”。这是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的话。甲骨文学者李学勤先生是这样评价甲骨文书法艺术的:“甲骨文字多姿多彩,或高古雄强,或潦倒纤秀,小大由之,象形会意,极尽变化之能事。可做巨幅中堂,气势恢弘;也可为方斗扇面,清丽可人。更宜融合现代艺术,造成奇特的艺术效果。因此,甲骨文书法艺术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愧为中国书坛上的一朵奇葩。”P1-3

序言

本书为2004年《中国书画故事》的修订版,原版103篇,这次修订,删去22篇,增加7篇,修改若干篇,全书现存88篇。本书2004年面世,2005年春即被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畅销书刊》确定为畅销书,予以肯定和赞扬。

本书写作起因,源于教学。在中国书画史的教学中,同学们对书画家们的故事颇感兴趣,于是有了写一本中国书画故事之类的书的想法。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也从中受到不少教育:这首先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风骨的教育,处世待人的教育,等等。

严格说来,本书不算是专业书,只能算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兼休闲之类的书,即文化素养之类的书吧。本书的特点,初版的介绍是这样:一是完整性。本书以故事作为切入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故事、作者简介、作品分析或评价,以第一为主,兼顾二、三,故能给人以完整之印象。二是知识性。本书的知识含量较高,有些知识为绘画史、书法史所无,故实为难得。三是趣味性。故事与趣味几乎是同义语,书中故事的趣味性显而易见。有了以上三点,因此也就有了可读性与普及性。本书所涉内容,上至先秦,下至现代,书画兼容,虚实相包,博采众长,图文并茂,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既可作教学之参考,又可充休闲之谈资。别无他图,意在宏扬中华文化而已矣!

本书既非学术之著作,亦非文艺之独创,所涉内容,皆历史中之故有。然,这些故有,存之颇散,集之不易。好在社会上出版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书,这自然帮了我们的忙。也正因为此,我们把有助于我们编写的相关的书,作为参考书目,列出清单,附之于书后,除表示写作上的严谨之外,更表示我们诚挚的谢意。

本书由燕南主编,杜雨霞为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李贵如,马丽、禹彤、刘康、有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报刊,对此,我们表示感谢。同时,感谢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感谢徐庆平、梅墨生、王强三位专家的审阅指导;还要感谢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王强院长为本书题签。本书虽经过四次修改,但仍期待着方家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编者

二○一一年三月

干中央财经大学蓟门烟树斋

书评(媒体评论)

民族文化构筑着民族的灵魂,而文化名人们那些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正是这一灵魂所发出的耀眼火花。燕南主编的《中国书画故事》,语言简洁流畅,所述情景生动异常,能够令人迅速穿越千年时空,领略中华书画的隐秀雄奇,品味其独特魅力,从而得到深深的愉悦与教益。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美术评论家 徐庆平

这是一本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历史性于一体的力作。平实之语言、通俗之形式,故事之间又贯以历史之逻辑,让读者于不经意间获取了丰富的书画知识和书画发展的清晰脉络。本书必将会激发读者对书画艺术更大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国书画的奥妙。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书法家 王强

本书堪称艺术素质教育的佳作。丰富多彩的轶闻趣事刻画了活生生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拉近了读者与书画艺术的距离,并将书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律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画研究院理论部主任、画家美术评论家 梅墨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书画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燕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528105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2.092-49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