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悲哀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文化慢光丛书/明德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随后便是全城大搜捕,乌云密布彼得堡。佩斯捷利上校、穆拉维约夫上校、特鲁别茨科伊公爵等起义领袖悉数被捕。大家都期待着被捕者能够减轻刑罚,因为宫中即将举行加冕典礼。善良的人们都认为,至少不会执行死刑,因为俄罗斯民族早已不习惯死刑了。事实上,自从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被叶卡捷琳娜二世判处绞刑,一位发动政变的陆军少尉曾被叶卡捷琳娜二世判处死刑外,在俄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内,死刑是不存在的。保罗一世统治时期,顿河流域一些哥萨克叛乱,法庭判了两名军官死刑,但没人敢执行,最后奏请沙皇裁决。保罗一世说:“这些人统统是老娘们儿,他们想把死刑的责任推给我,这很好,谢谢他们。”然后他大笔一挥,把死刑改成了苦役。亚历山大一世时期,虽然也曾因几首小诗流放过大诗人普希金,但总体来说还算清明,至少还没有专设的独立宪兵机构,没有对十二月党人的早期活动进行严酷镇压。然而尼古拉一世登基伊始,便将死刑引进了俄国宪法,并将五位十二月党人领袖处死。为此,克里姆林宫还举行了特别祈祷大典,以庆祝死刑的执行。皇亲国戚和大臣们都参加了祈祷仪式,广场上跪满了密密麻麻的近卫军,大炮在克里姆林宫上空轰鸣。“绞刑架从来没有取得过这么辉煌的胜利,尼古拉明白胜利的重要性!”赫尔岑后来回忆说,“我那时是十四岁的孩子,混在人群中,也参加了这场祈祷。就是在这里,在这被血腥的祈祷玷污的圣坛面前,我立誓要为死难者报仇,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反对这帝制、这圣坛、这大炮的斗争。”

除五人被判处死刑外,穆拉维约夫、特鲁别茨科伊、奥博连斯基等百余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随着十二月党人被严酷镇压,整个社会舆论也出现了可怕的倒退。大家道路以目,不敢对党人们表现出丝毫的同情。“唯有妇女没有参与这场背叛亲人的丑剧,”赫尔岑说,“她们屹立在十字架旁边,面对血腥的绞刑架而毫无惧色。”就如雅各宾党人卡米尔·德穆兰的妻子柳瑟尔,这位革命的奥菲利娅冒着死刑判决的风险,不肯离开丈夫半步,并最终被送上断头台;当行刺法王路易·菲利普的青年阿利波被押上断头台时,向他伸出同情之手的,是女作家乔治·桑。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也没有抛弃自己的丈夫,这些伟大的女性放弃了贵族的一切特权、财产和地位,怀着对受难者不灭的爱,与苦役犯们一起踏上了严酷的流放路,去分担苦役犯丈夫的厄运。她们在俄罗斯大地茫茫雪原上艰难前行的身影,像圣女一般刻印在俄罗斯人心灵的底片上,成为他们勇气、善良、尊严等精神信仰的不竭源泉。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俄罗斯进入了最黑暗的年代——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的“三十年代”。这位踏着反叛者的血迹走上皇位的专制统治者,带来的不仅仅是五座绞刑架,还有数不清的流放、苦役和兵营,并建立了书报检查制度,以及独立的秘密警察组织“第三厅”,并任命卞肯多夫为厅长。

十二月党人起义那年,莱蒙托夫才刚刚十一岁,正跟着外祖母享受南高加索的自然风光。他的外祖母出身于名门望族斯托雷平家族,与十二月党人领袖们多有联系。因此,莱蒙托夫虽未参与当年的革命,却是革命的“精神孤儿”。莱蒙托夫与赫尔岑算是同龄人,赫尔岑稍长两岁,两人虽交集不多,但成长的社会背景却是相似的。赫尔岑说:“他完全属于我们这一代。我们都太年轻了,没有能参加十二月十四日的起义。我们虽然为这个伟大的日子所警醒,但所看到的只是死刑和流放。我们被迫沉默着,忍着眼泪学会了沉默不响,把自己的心思掩藏起来——那是什么样的心思啊!那不是使人开朗的自由主义、进步思想,那是怀疑、否定、充满了愤恨的思想。”“怀疑、否定、充满了愤恨”,这几个关键词不仅是那一代“革命孤儿”们的精神底色,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概括莱蒙托夫的诗学风格。

1828年,莱蒙托夫作为半寄宿生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学校,这也曾是茹科夫斯基、格里鲍耶陀夫、恰达耶夫等人的母校。在寄宿学校,他开始学习普希金和拜伦的诗歌,并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批习作,那时候他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我年轻,但心中沸腾着好多声音,/我一心向往的是能够赶上拜伦;/我们有同样的苦难,同样的心灵,/啊,如果是我们也有同样的命运。”这是他十六岁时写的诗,寻找着爱情,渴望着自由,梦想着不凡,同时又有一种对死亡的不祥预感。他曾屡次写到死亡:“我将怎样的结束这一生,我的心/将注定在何处漂泊,在什么地方/我将遇到可爱的事物、可爱的人?”(《一八三一年六月十一日》)“我哀求你!——用你仅有的眼泪/来悼念那具冰凉的尸体。”(《这一天将会到来……》)“不是的,我不是拜伦,我是另一个/还未可知还未可量的年轻诗人/同他一样,是人世放逐的流浪者,/但却深蕴着一颗俄罗斯的心。/我早早地开始了,将早早地收场……”(《不是的,我不是拜伦》)“我早早地开始了,将早早地收场”,莱蒙托夫凭借着青春本能所写下的诗句,仿佛是为自己的命运下的谶语。契诃夫就曾感叹道:“我无法理解,他还是个孩子,怎么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唉,要是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那么死也瞑目了!”

P6-9

书评(媒体评论)

朵渔是一位沉潜的、有着远大前景和综合能力的优秀诗人和写作者。他的随笔文字和读书札记,兼具诗性的敏感和思想的锋芒,不仅见出他在个人精神上的沉着历练,也体现了他对文学、社会和历史富有洞察力的眼光和深广关怀。他的随笔写作和他的诗一起,构成了他所说的“良心的事业”的有力的两翼。

——著名诗人 王家新

将学识和诗意结合在一起的文字,是有灵魂的文字,也是这个时代真正高级的文字。

——著名诗人 沈浩波

伟大的灵魂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人文胜地,朵渔的这本新书则是精神含量极高的灵魂旅游指南。

——胡洪侠 资深媒体人,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

目录

辑一 黑暗时代的精神遗嘱

 我悲哀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纪念莱蒙托夫二百周年诞辰

 黑暗时代的精神遗嘱——别林斯基和他的时代

 只要大地上还有一个囚徒……——关于曼德尔斯塔姆,一种信仰诗学

 长着马脸的阿拉伯人——帕斯捷尔纳克的怕和爱

 我代替野兽步入牢笼——布罗茨基《一九八零年五月二十四日》细读

 色情、极限与诗歌的吞噬性——杰克·吉尔伯特和他的诗生活

 奥登:必须爱这个世界

 尼采:醉与梦的形而上学

 米沃什:穿越20世纪

辑二 诗歌的光源及我们的现状

 诗歌的光源及我们的现状

 如何证明你写的诗是诗——反讽,理解西川的一条路径

 素朴而感伤的灰——吕德安油画近作观感

 枉抛心力作诗人——萧沉诗歌读后

 朝向伟大的匿名性——赵潭画作观感

 在谛听静观中等候命运的赏赐——为方勇、陈智安、徐纲三人画展而作

 绘画作为一种自由元素——2015·天津“诗象与图铭——当代诗人绘画艺术展”前言

 保罗·乌切洛的钟

 一个人去写诗——首届“《诗建设》诗歌奖”获奖感言

 感谢命运那无尽的赏赐……——《星星》诗刊2012年度诗人奖获奖感言

辑三 一个姑娘在站台上哭泣

 沉闷的空气中有惊雷的消息

 母亲的手机

 一个姑娘在站台上哭泣

 痰迹人生

 垃圾人生

 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

 告诉我你想怎么死,我就知道你是什么人

 爱和恨,全由你操纵

 哭声与微笑

 家门口儿

 不觉闷

 各色

 骑驴

 附:自我体制化,才是最可怕的——朵渔访谈

内容推荐

《我悲哀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是著名诗人朵渔的人文与诗学随笔集。其中既有读书札记及诗学阐发等,也有对中西思想、文学大师的状写。阐述人物命运,阅微艺术精神,所为关切者,依然是艺术家与生活世界的对抗、对人性恶的揭发,以及对黑暗时代的启明。

书名源自莱蒙托夫的著名诗句:“我悲哀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那前途不是黯淡就是缥缈,对人生求索而又不解有如重担,定将压得人在碌碌无为中衰老”。朵渔说:“每每读起这首诗,心中便泛起万千波澜。莱蒙托夫写作这首诗时,才不过二十三四岁,却能凭借诗人敏感的表皮和神经,准确地传达了时代的脉搏和道德状况”。

编辑推荐

朵渔所著的《我悲哀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是一部人文与诗学随笔集,全书约20万字。其中既有读书札记及诗学阐发等,也有对中西思想、文学大师的状写。阐述人物命运,阅微艺术精神,所最为关切者,依然是艺术家与生活世界的对抗、对人性恶的揭发,以及对黑暗时代的启明。本书思想性与可读性相融合,传记资料扎实,观点鲜明,文风晓畅,真情流露,阅读受众广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悲哀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文化慢光丛书/明德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朵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227009
开本 32开
页数 3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4
CIP核字 2016058475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文化慢光丛书
印张 1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