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影子行长
内容
编辑推荐

《影子行长》是一本让我们了解银行内幕的好书,作者付颀是一位当过八年支行行长的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银行是神秘的:银行为什么能赚钱?银行的人为什么拿高薪?什么是存差行?什么是贷差行?什么是资金拆借?什么是“体外循环”?为什么会发生金融诈骗案件?那些人是怎么操作的?……看了这本书,这些疑惑都会找到答案。

内容推荐

付颀编著的《影子行长》是金融悬疑小说,神秘的影子在银行忽隐忽现,饿狼般的眼睛窥视着巨额资产,正义与邪恶,生存与死亡,爱情与阴谋,诚实与谎言,金融卫士与金融大盗的较量,究竟谁能笑到最后呢?……

《影子行长》为你揭开神秘面纱!

目录

第一章 开满鲜花的雷区/1

第二章 诱惑/37

第三章 摇钱树还是无底洞/60

第四章 神秘的背影/92

第五章 存款危机/135

第六章 地下钱庄/171

第七章 我的钱哪去啦/190

第八章 陷阱/212

第九章 狼与肉/257

第十章 雪上加霜/297

第十一章 迷局/342

第十二章 围捕金融大盗/379

第十三章 尾声/430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傅宇光要到城北支行当行长了!

消息传出来,别说分行大楼里的同事们不信,就连傅宇光自己也不信。心想:又是哪个捣蛋的家伙拿我寻开心呢,等我找出这个小子,一定饶不了他,就算我老傅平日为人随和,宽宏大量,但也不能拿干部提拔这种严肃的事情开玩笑啊。

国商银行燕南分行的办公大楼历来就是个“信息中心”,每天都会有各色各样的新鲜事儿在各部室之间流传。有很多事,刚传过来的时候大伙儿谁都不信,觉得那是绝不可能的,但是过不了多久,大多数传言就都变成了事实。所以大家都感慨地说:“现今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啦,不要动不动就说‘不可能’噢。”

可是当“傅宇光要当支行行长”这条消息传过来时,大家却都依然摇着头说:“这怎么可能呢?”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在这个分行机关大楼里,谁都有可能下去当支行行长,唯独傅宇光不可能。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

第一他不是银行专业出身,不懂银行业务。傅宇光是个转业军人,过去是部队文工团专职创作员,就是专门写剧本编故事的那种人。前几年转业到银行后,一直在分行机关做工会副主席,搞些“吹拉弹唱、打球照相”之类的活动,搞文化宣传他是内行,但是对银行业务却基本上是一窍不通;第二他没带过兵,不懂管理。虽说从部队转业的时候他是个文职中校,相当于地方的处级干部,但那是文艺级,属于专业技术职务。实际上,他这辈子从来没领导过任何人;第三,不是大伙儿以貌取人,这位“大秀才”身上实在是一点行长的气质也没有。在人们的观念中,凡是能当上行长的人,基本上都是身材挺拔,仪表堂堂,穿着笔挺的西装,带着金丝眼镜,不苟言笑,表情很酷,说话时不仅要大量引用那些复杂的金融术语和一连串的经济数据,而且要经常带出几句诸如WTO、CPI、M1M2之类英文词组的那种人。而傅宇光只是中等身材,既不高大,也不魁伟,更谈不上英俊,虽然只有三十五岁,但已经稍稍有点谢顶,从外貌上看,他是个普通到极点的人。有同事开玩笑说,跟傅主席上街,稍微一不留神,他就会淹没在人流里让你找不到他了。而且当行长的人要端得起来,有点金融家那种深不可测的样子。可老傅性格随和,谈吐幽默,喜欢和大伙儿嘻嘻哈哈地开玩笑,说些大实话。对官场那一套,他既不了解,也不喜欢,经常会干出一些让领导不待见的事情。就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到城北支行这样的重点行当行长呢?

直到几天以后,分行党委《关于任命傅宇光同志为城北支行行长的通知》正式下发了,大家才确信,傅宇光这回真的要当行长了。全行上下一片惊愕,好多人私下里都说:“市分行的领导层这回是集体吃错药了。”

在惊愕的人群之中,心里最为难受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城北支行临时主持工作的副行长郑跃进。

郑跃进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那年出生的,现年三十四岁,比傅宇光小一岁。虽说他出生后不久,就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都吃不饱肚子,但因为郑跃进是“部队大院”的孩子,享受国家的特别供应,所以并没有受到挨饿之苦。庄家不缺肥自然就长得壮,郑跃进在同龄人当中显然是优生优育的最佳成果。他有一副挺拔的身材,一米七八的个头,英俊的相貌,长得有点像香港明星刘德华,从上高中开始,他就成了许多女孩子的梦中情人。

三十岁之前,好运总是伴随着郑跃进,因为“根正苗红”,加上他自己非常努力,从小到大,他基本上是一路顺风。十年动乱后恢复高考那年,他也曾做过一回大学梦,但是因为文化基础太差,名落孙山。但是他抓住了另一个机会,上了本省的银行中专学校,毕业后理所当然地进入了银行。从记账员、信贷员、信贷科长、一直干到信贷处副处长,成为了分行系统有名的业务尖子。很多银行的老前辈都会拍着郑跃进的肩膀说:“好好干吧小伙子,前途无量啊!”郑跃进自己对此也深信不疑。

三年前,分行为了扩大业务,决定筹建城北支行,郑跃进是筹建小组的负责人,是组建城北支行的“开国元勋”之一。城北支行从选址到招人,从办理金融许可证到办公楼装修开业,都是他主持张罗的。本以为支行正式挂牌后,行长的位置非他莫属,可是在“万事俱备只差开业”的最后时刻,市分行党委却派来了老资格的会计专家郭立田来当一把手,郑跃进只混了一个常务副行长,这让他心里十分委屈。据说没有让他当一把手的原因,是分行党委的一些领导认为郑跃进虽然业务不错,但是刚提副处时间不长,工作方法比较简单,为人有些骄横,民意测验中群众支持率还不到百分之五十,所以主张看一段时间再说。

支行组建三年多以来,郑跃进工作上非常努力,千方百计想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好,争取能够在市分行信贷系统出人头地,给分行领导留个好印象。但是他的一些思维和做法总是和一把手郭立田不合拍,好多事情两人都是拧巴着。在他看来,郭行长是年纪太大,思维陈旧,不敢创新,造成城北支行的工作总是死气沉沉,停滞不前;而在郭行长看来,这个郑跃进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不听指挥,各自为政。所以郑跃进与郭行长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他凭借着自己年轻又是信贷业务尖子,而郭行长只懂会计不懂信贷的机会,想尽各种办法绕开郭行长做业务,信贷、计划、信托等由他分管的工作统统由他做主,我行我素,根本不和郭行长打招呼,几乎是建立了一个“行中之行”。他拉拢了一批跟他关系密切的年轻业务骨干,专门跟老实憨厚的郭行长作对,最后终于把郭行长气得住进了医院。

郭行长自知不是郑跃进的对手,加上已接近退休年龄,无心恋战,于是便顺坡下驴,主动给分行党委打了报告,要求退居二线。

P1-3

序言

长篇银行小说创作的新收获

——《影子行长》序

王祁

付颀同志的长篇网络小说《影子行长》问世以后,在网上点击率很高,而且好评如潮。付颀同志很谦虚,一直说自己在写作上是个小学生,网上闹出那么大的动静,有了那么多的文学粉丝,却对我一点风也不透,只顾自己偷着乐。后来我们金融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姜华女士对这部作品认真阅读并同作者交流,觉得应该引起重视,就向我推荐,我认真看了两遍,感到很震动。

一是感到这小说根本不是“小学生”能写出的,34万字的长篇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故事几条线索交替交叉推进,加上银行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述描写,不是新手能写出来的。后来了解到,付颀同志当年在部队就是在政治部搞创作的,还发表过剧本。

二是作者对银行业务太熟悉了,小说整个是一个基层银行的里外透视,像把一块外表神秘莫测的缅甸赌石横着一刀切开,让你把里面暗藏的翡翠或是石头看个清楚,不懂银行业务的也看明白许多了。后来知道,作者曾实实在在做过八年支行行长。

三是作者明显地吸收了柯南·道尔和其他侦探小说作家的一些艺术技巧,写悬疑故事结构严密,丝丝入扣,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尤其是叙事和对话,文笔讲究,虽是网络连载,但文字的水分不多,也不粗糙,很耐读。

首先,这是一部网上畅销小说。连左拉时代的读者都感到枯燥无味的银行和交易所题材很难写得好,写出来也不容易让读者喜欢。而《影子行长》网上热读和受到追捧的事实却做了有力的回答,就是金融题材小说写好了是受读者欢迎的,比起那些传统的各类题材,读者可能更有新鲜感、神秘感;加上银行、保险、股票同当代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而人们对金融的知识也有待载体传播的情况下,读者对写得不枯燥的金融题材文学和影视作品可能更加期待,对那些引导读者走进神秘的金融殿堂的作家会欢迎和感激的。这里面的关键,从理论上讲,应该说不是行业和职场题材是不是枯燥无味的问题,而是作家能不能满足读者兴趣和审美需求的问题,是文学能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甚至经典高度的问题。当然,从实践上看,畅销的作品也不一定是经典或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比如前些年的《国画》和《废都》,畅销的不得了,当然王跃文和贾平凹的文学功力是公认的,但洛阳纸贵的畅销肯定是另有原因的,可能与“官场小说”和“准金瓶梅”的传说有关系。前段时间的“盗墓”和“穿越”小说畅销,也有迎合读者寻求惊险刺激的原因。所以我们来分析《影子行长》网上热读的原因,可能也与读者的兴趣和对银行的神秘感有关系,比如光看小说的题目《影子行长》就很吸引人。影子行长?什么影子?什么行长?挺神秘的,点开看看。但是我觉得这部小说的成功,主要是写得好,不是靠题目。因为读者也特别讨厌所谓“标题党”,大帽子底下没有人,如果是这样,不但读者不会看下去还会挨骂。所以我感到这部作品受关注关键是有内功,是写得吸引人,好看,耐看,看了不白看,会有收获和感悟。比如小说写了十三章,每章标题就非常吸引人,分别是:开满鲜花的雷区、诱惑、摇钱树还是无底洞、神秘的背影、存款危机、地下钱庄、我的钱哪去了、陷阱、狼与肉、雪上加霜、望风而逃、围捕金融大盗、尾声。这些标题都非常适合网络小说的阅读兴趣。

另外小说的人物刻画也很抓人。比如对副行长郑跃进的描写:“尽管他为傅宇光的到来已经作了很多的思想准备,但是傅宇光真的来了,他还是非常的不适应。最关键的问题是,他无论如何不能容忍自己头上还有一个‘弱智的婆婆’管着。几天前他还是主持全面工作的常务副行长,实际上就是城北支行的一把手。不管什么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可一夜之间,来了新的一把手,他手里的决策权没有了,很多事情他说了不算了,很多文件他签字不管用了,这种滋味让他心里非常不舒服。”又写道:“那天韩建生喝得也有点多,跟着郑跃进一起大发牢骚: ‘天下的事情就是这么拧巴着,能干的不让干,不能干的偏就占着那个位子。郑行我跟你说,你要是听我的,就给他撂几天。那个姓傅的不是行吗?好啊,让他干干试试,要我说,他现在整个就是一个棒槌,狗屁不懂,他一上手肯定出洋相。那时候他在员工心里的形象就全完了,到时候分行党委还得尊重民意,让你出山。”

好的小说,一句对话或者一个细节就能带出一个人物,果然。小说中还有一些很专业的描写,让读者在品读文学的时候学到知识。比如对美玉的描写:吕丽娜指着那墨绿色的翡翠手镯,说道:“这是一只缅甸产的老坑玻璃种翡翠手镯,非常珍贵。你看这只玉镯的品相,墨绿色、颜色艳、种老、水头佳,十分难得,属于精品中的精品啊。”类似的章节很多,比如写到“武夷山大红袍”的传说、祖传豆腐脑的制作、“野奢酒店”的由来等等,使小说很好看。

其次,这是一部很有新意的银行小说。应该说近些年来,直接写银行的小说虽然不太多,但也还是有了一些,比如徐建华的《金融风暴》、阎雪君的《原上草》、李世经的《金融巨子》、闫星华的《查账》、严群的《花开花落》等,但这些小说正面行长形象的核心定位都必须是精通业务的银行家,是真正的行家里手。就是说主人公无论业绩高低或者问题大小,造成的原因千万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与他自身的业务能力没有关系,这是作者给正面行长形象设计的底线,不能改变,改变了就当不成行长了。这种写法已经成为一种模式,或者是作家的思维定势,因为,行长怎么可能是个业务上的白帽子呢?而且按照银行系统使用干部的惯例,这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这样写,就是不懂银行或者胡编乱造。但是令我惊奇和眼前一亮的是,作家付颀居然就冒天下之大不韪,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居然在《影子行长》里就写了这么一个不懂业务的行长,还是一把手。原来的军转干部,后当工会主席,打仗行,搞文体活动行,领导一个资产总额上百亿的银行确实不行,但组织上说你行,不行也得行,于是就走马上任了。这个行长形象,就是文学中的“这一个”,与以往的任何一个都不同。为了强化“这一个”新的人物形象,作者分三个层次渲染以加深读者的印象。一层是写自己不信:“傅宇光要到城北支行当行长了!消息传出来,别说分行大楼里的同事们不信,就连傅宇光自己也不信。心想:又是哪个捣蛋的家伙拿我寻开心呢,等我找出这个小子,一定饶不了他,起码也得让他请我到‘海底捞’吃一顿火锅,挽回我的精神损失。就算我老傅平日为人随和,宽宏大量,但也不能拿干部提拔这种严肃的事情开玩笑啊。”二层是写分行干部不信:“可是当‘傅宇光要当支行行长’这条消息传过来时,大家却都依然摇着头说: ‘这怎么可能呢?’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在这个分行机关大楼里,谁都有可能下去当支行行长,唯独傅宇光不可能。为什么?原因很简单:

“他不是银行专业出身,不懂银行业务。直到几天以后,分行党委《关于任命傅宇光同志为城北支行行长的通知》正式下发了,大家才确信,傅宇光这回真的要当行长了。全行上下一片惊愕,好多人私下里都说:‘市分行的领导层这回是集体吃错药了。’”三层是城北支行的领导和员工的反应。第一次同大家见面就被郑副行长给恶搞了一下,有些员工也不解地说:“不懂业务到支行来干吗?”让傅字光险些下不来台。作者用很冷静的笔触,把笔下的人物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需要胆识的(当然说作品有新意不光是因为写了一个不懂业务的一把手,还因为作者进行了银行问题小说的实验)。

我感到这是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增加写作的难度,攀登作品的高度。不但与别人不雷同,还把自己逼到没有退路,就是要写一位不懂业务的行长,他是行长中的另类,他是新的人物形象。现在看,作者做到了,人物真实可信,没有胡编乱造的痕迹。作者也不是故弄玄虚,为了另类而写另类,但作品的新意、行长形象的新意确实出现了。我后来对作品名字《影子行长》也有了醒悟和解读,不知道对不对。原来以为作者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两个骗子冒充行长行骗,像影子一样在支行周围及内部忽隐忽现,这是表面上的。第二是指“影子银行”的猖狂活动:如小诸葛的地下钱庄、郑跃进的“体外循环”、城北支行为创收而进行的拆借、富康医药财务部小金子的存款转移等。后来解读作者可能还有第三层意思,就是暗喻傅宇光,而且这才是主要的寓意。按照业内对“影子银行”概念的释义,是指无银行之名却做类似银行的业务,实际是“貌似银行”,那么“影子行长”就是“貌似行长”,暗喻傅宇光刚到城北支行时,由于不懂业务,实际只是个“貌似行长”,只是个“影子行长”。在一个“影子行长”的领导下,这家银行将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这就引发了读者的担心和好奇。果然,在后来发生的故事里,由于傅宇光在支行工作初期是个“影子行长”,在业务问题上没有话语权,所以经常被郑副行长欺瞒,甚至被“体外循环”,处境十分尴尬,也使支行的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作者这样写,蕴涵和折射出的深刻道理是什么呢?想让我们读懂什么呢?在这里我感到作家对这部作品的立意是很高的,思想也是有深度的。他可能想通过作品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就是到处都有人负责又到处都没人负责,因为很多人只是“影子”,只是“貌似”,这是很可怕的。作品也折射出更多的信息,比如社会上由于金钱和功利的驱动,由于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无论官场、商场、情场以及其他各个行业,类似的“影子”太多了,要小心啊!是不是呢?

第三,这是一部悬疑小说。一个好的题材,怎么写,至关重要,就像一块和田羊脂玉籽料,怎么雕刻,至关重要,雕得好可能成了国宝,雕坏了不但成不了宝贝连原料也废了。这部小说很重要的内容是写了小诸葛和黄晓明两件金融诈骗案件的实施和侦破过程,还有国有银行与“影子银行”斗智斗勇,生死较量。根据素材和网络小说的特点,作者采取了悬疑小说的写法。悬疑小说很不好写,既不能枯燥地写成银行业务、制度和管理报告,也不能自然主义地写成案件笔记和侦破故事,因为我确实看到过这类作品。付颀同志凭借着在部队多年从事文学创作的积淀,将《影子行长》写得很有文学性。我梳理了一下,为了写成悬疑小说,作者设计了十条重要悬疑线索,交叉吸引着读者跟着他走。一条是新来的行长不懂业务,而管理的又是上百亿的金融资产,埋下被诈骗的悬疑;二是郑副行长争权夺利,业务大拿,又贪美色,埋下了架空行长搞违规经营的悬疑;三是这家银行的办公楼是旧教堂改造的凶宅,传说经常闹鬼,埋下了可能有血腥命案的悬疑;四是银行竞争激烈为了拉存款和创收不计后果,埋下为海南房地产老板拆借资金形成风险的悬疑;五是参加小诸葛稀土基金存款的居民存折在手存款失踪原因不明,埋下银行柜台业务破译真相的悬疑;六是金融诈骗大鳄黄晓明能够利用行长室欺骗客户签订假合同,埋下银行内部有内奸的悬疑;七是企业财会主管吕丽娜被骗了八千万为什么不报案,埋下了有什么难言之隐的悬疑;八是载有“天下第一绿”珠宝图片的软盘为什么出现在副行长林茹的电脑上,埋下了案件侦破的迷雾重重;九是肖娅发现黄晓明吸毒还爱得死去活来,埋下了爱情悲剧的悬疑;十是行长傅宇光赴任后问题不断,度日如年,埋下了他将来怎么收场的悬疑。等等。当然还有很多主干之外的悬疑线索。总之是写得风生水起,惊心动魄,悬念重重,正邪迷离。

第四,这是一部正视问题、思想深刻的小说。这篇小说也可以称为“银行问题小说”。“问题小说”在西方是早就存在的,包括辛克莱的《屠场》、阿瑟·黑利的《钱商》、马克·吐温和华纳合著的《镀金时代》等。我觉得问题小说没什么可怕的,比那些棱角磨得秃而平的文字有价值得多。这部小说没有回避,而是直面现实,揭示那个年代银行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一是在经济过热的时候,金融难以独善其身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像我国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对经济的作用和依赖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作品揭示了当时房地产热兴起,资金需求旺盛,地方金融“三乱”出现,银行高息揽储,账外经营,信贷违规投向房地产,金融案件频发。小说中的城北银行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发生的。所以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是和国家政治经济大环境影响分不开的。

二是基层银行高管权力如何制约问题。作为没有法人资格的基层银行,属于总行法人治理结构的神经末梢,权力制约机制较弱,容易出现经营风险。一把手独断专行不行,但一把手管不住二把手三把手也不行。郑副行长可以绕开行长搞账外经营,副行长林茹可以为亲情协助哥哥诈骗客户资金而出卖金融机密,提供金融业务咨询,提供在行长室签假合同的条件,这样的银行不是太可怕了吗?还有,关于傅宇光被免职的同时却将副行长林茹带病提拔为行长的描写等等。我感到作者这样写可能也是有深意的,揭示了官场上的一些怪现象。事实上,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可能比小说更发人深省。文学即使表现生活不到位但也没必要去粉饰生活,去欺骗读者。一位著名评论家说“文学是对灵魂的记录和塑造”,值得作家深思。

三是金融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问题。银行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互相挖墙脚,高价买存款拉存款挖存款,放贷时互相争抢大客户、黄金客户,互相比着扩大授信额度和提供VIP服务。小说中写到为了留住一个客户的四个亿对公存款,傅行长不能喝酒却一下子喝进去四大杯而险些出生命危险。这是很真实的。

四是“影子银行”和“影子行长”问题。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影子银行”的概念虽然2007年被正式提出,但类似的情况存在已久,重要的标志是非银行机构因资金供求矛盾催生的各类借道理财等活动。近几年中国银监会和欧盟执委会对“影子银行”都有明确的治理要求。小说敏锐地写到这个问题,非常有现实意义。而“影子行长”揭示的问题更有现实意义。

五是银行前台操作风险管控问题,核对印鉴采取“对角折对”的方法,是很落后的,给诈骗分子提供机会;而银行保管的企业财务印模,居然能被骗子复制,可见管理漏洞之严重。作品揭示了由于有些银行前台风险管控有漏洞,加上有些开户的企业内部有问题,从而给金融诈骗提供了方便之门。小说通过金融骗子黄晓明说出了“抢银行不如骗银行,骗银行不如骗客户”的话,为什么能成功,作者同样通过金融大鳄黄晓明的嘴道出谜底:“现在的国有企业,就像是被国家惯坏了的一群孩子,占用国家最好的资源,效益却一塌糊涂。为什么?就是因为企业是国家的,没有人真正为企业着想,却都想从企业捞点什么好处。”又说道:“我觉得自己现在虽然是一只狼,但我不会随意攻击那些组织严密的羊群,只会吃掉那些老弱病残、或是擅自脱离队伍的羊。我现在所做的,就是发现企业财务上的漏洞,诱惑那些吃里扒外的财务主管,然后狠狠地咬下他们的一块肉。我的存在,有助于这些企业优胜劣汰,不断成熟和完善。”作者对经济金融生活的了解和刻画,是多么深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特别让我感动和敬佩的,是我从这部小说中,读到了作家的良心和责任感,这是最可贵的。

当然,小说中描写的是多年前的银行,有典型性。也触目惊心。我感到,即使是写出现在银行存在的问题,也不用大惊小怪。文学作品不是新闻报道,新闻都要求真实,文学作品更不能脱离生活,或者是躲避生活。文学是时代的记录者,揭示出问题是为了有助于解决问题,不会影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以北美“社会问题小说家”阿瑟·黑利为例,他在长篇银行小说《钱商》里,写了发生在美利坚第一银行,两个月时间内的故事:有高层权力斗争、内部人员盗窃案、储户挤兑风潮、伪造信用卡大案、银行破产危机等惊心动魄的大事件。也正是因为他的敏锐洞察力和对热点问题的关注,才使他成为“行业小说之王”、“社会问题小说家”和畅销书作家。

付颀同志在金融公司任高管,工作繁忙,利用业余时问创作出这样一部成功的银行题材网络长篇小说,已经十分不容易了。我们在肯定这部作品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中的一些不足:比如小说的后半部分重点写公安破案,与前半部分重点写银行矛盾冲突的结构不太统一。次要人物如黄晓明、郑跃进、肖娅、雷队长等都写得不错,但主要人物傅宇光却显得不够丰满,又像是被别人和事件牵着走。作者应在人物刻画方面再多下些功夫。很多经典名著,情节简单,但细节丰富,人物丰满。悬疑小说讲究故事性,但人物还是第一性的,比如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多么立体、真实、丰满,读者可能会忘掉一些破案的故事,但却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神探。这正是柯南-道尔的成功之处。我们希望在金融界工作了三十多年的付颀同志能够为我们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把一个真实的、立体的、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金融界展示给社会。

2012年3月23日于北京康乐里熙养源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影子行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付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76016
开本 16开
页数 4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6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