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李志慧专著的《汉赋与长安(精)》便是其中一本。
图书 | 汉赋与长安(精)/古都西安 |
内容 | 编辑推荐 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李志慧专著的《汉赋与长安(精)》便是其中一本。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长安的繁荣与汉赋的兴盛 第一节 汉初的养士之风与骚体赋 一、无为而治与“治民聘贤” 二、抒情言志的骚体赋 第二节 武、宣时期国力的强盛与散体大赋 一、武、宣时期的文化政策与汉赋的兴盛 二、体物写志的散体大赋 第三节 两汉之交世风的转变与抒情赋 一、世风转变与赋体演流 二、讽谕时政的抒情赋 第二章 长安的文化氛围与汉赋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长安的文化氛围 一、多源性的长安文化 二、汉代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 汉赋的审美价值 一、汉人论汉赋 二、汉赋的审美 第三章 长安赋家及其作品 第一节 西汉长安的作家群体 一、东方朔与王褒 二、司马迁与班婕妤 第二节 司马相如 一、司马相如与长安 二、《子虚赋》与《上林赋》 第三节 扬雄 一、扬雄与长安 二、四大赋与杂体赋 第四章 汉赋中展现的长安山川气象与城市风貌 第一节 山川风物 一、壮丽的山川形势 二、美丽的郊野苑囿 第二节 城市建筑 一、城市布局 二、宫廷建筑 第五章 汉赋中反映的长安社会生活 第一节 宫廷文士的抱负 一、建功立业的渴望 二、失志伤时的喟叹 第二节 宫中美人的情思 一、金屋藏娇 二、长门之怨 第三节 商业与市民生活 一、繁荣的商业 二、市民的生活 第六章 汉赋中描写的长安文体活动 第一节 帝王的羽猎 一、羽猎盛举 二、猎余兴致 第二节 音乐歌舞 一、楚声满汉宫 二、汉舞姿势奇 第三节 体育杂技 一、体育游戏 二、杂技百戏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汉赋与长安(精)/古都西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志慧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西安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594954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1 |
版次 | 2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0-10-01 |
首版时间 | 2010-10-01 |
印刷时间 | 2010-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9.1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陕西 |
长 | 214 |
宽 | 147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