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医文化/新版雅俗文化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神农尝百草”,开启中医悠久的历史;“天人相应”“辨证论治”,寓意中医深厚的哲学。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岐黄巨著绵绵不绝;望闻问切、中药、针灸、推拿……诊疗方法娓娓道来。

御医、坐堂大夫、游方郎中,行医场景重现眼前;中医诊治,历经千年,救病患脱疾苦。

扁鹊、华佗、张仲景,妙手仁心天下所仰;中医德行,代代相传,铸传奇颂美德。

过常宝主编的《中医文化》为《新版雅俗文化书系》的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棵万年巨树上结出的硕果。

过常宝主编的《中医文化》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谈起,由此展开中医文化的历史画卷。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医“天人相应”和“辨证论治”等主要理论,以及“四诊”、中药、针灸、推拿等诊疗方法,生动地再现了御医、坐堂大夫、游方郎中等行医场景。接着,一个个中医故事和一位位名医的事迹娓娓道来,令我们对中医文化有了更贴近、更真实的了解,对中医德行有了一份感动、一种敬意。此外,《中医文化》还特别关注了中医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功用,以及中西医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对中医文化进行梳理和品读,是我们理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对中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做出的努力。

目录

序一 季羡林序(第一版“雅俗文化书系”序)

序二 新版“雅俗文化书系”序

前言 何为中医

第一章 中医文化溯源

 第一节 远绍神农——中医历史

 第二节 天人相应和阴阳平衡——中医哲学

 第三节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辨证论治

 第四节 御医、名医和郎中——行医方式

 御医/大夫和郎中/医院和药铺/名医

 第五节 绵绵不绝的岐黄学说——中医名著

第二章 中医诊断

 第一节 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号脉”与“四诊”

 第二节 虚邪贼风避有时,真气内守病安来——“体虚”和正邪之“气”

第三章 中医治疗

 第一节 草木之精——中药

 中药的配伍/中药“七情”/中药的四气和五味/中药的偏性/中药的副作用/中药的禁忌和忌口

 第二节 漫道经脉不可寻,还教针石起沉疴——针灸和推拿

 针灸的历史/针灸的分类和功效/针灸的特点和应用/推拿的由来和功效/推拿的手法/推拿的适应病症

 第三节 片木能教身清畅,小罐足益体温阳——刮痧、拔罐及其他

 刮痧的历史和疗效/刮痧的方法和适应病症/拔罐的历史和功效/拔罐的方法和适应病症/砭石的方法和功效/导引的方法和功效

第四章 中医故事

 第一节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文人与中医

 王羲之与鹅掌戏/杜甫的“病历”/柳宗元与《柳州救三死方》/“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范仲淹

/苏轼与庞安常/苏辙疗疾用茯苓/陆放翁治病救人/唐伯虎田螺救人命/蒲松龄与医学科普/曹雪芹名中藏玄机

 第二节 登彼九嶷历玉门,寿如南山不忘愆——帝王与中医

 曹操的长寿之道/武则天的驻颜秘方/宋英宗诈病争权/宋孝宗食蟹致痢/朱元璋与药引子/康熙与地黄汤/孙中山与中医

 第三节 方外之人,济世之心——僧道与中医

 葛洪与传染病/于法开巧治疑难症/鉴真与天台乌药

 第四节 且将岐黄术,写入丹青中——绘画中的中医

 武氏墓画多岐黄/敦煌古医迹/《清明上河图》看汴医/《艾灸图》

第五章 古代名医

 第一节 脉学倡导者——扁鹊

 扁鹊的得名/扁鹊拜师/发明四诊法/医学思想/扁鹊之死

 第二节 外科鼻祖——华佗

 自学成才/医术精湛/发明麻沸散的外科圣手/刮骨疗伤/华佗之死

 第三节 医宗之圣——张仲景

 乱世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旷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的历史贡献

 第四节 传奇药王——孙思邈

 传奇人生/大医精诚/《千金方》/孙思邈的其他医学成就

 第五节 明代神农——李时珍

 弃文从医/以身试药/《本草纲目》

第六章 中医与生活

 第一节 药借食力,食助药威——节日饮食的药效

 饺子/年糕/元宵/粽子/月饼/腊八粥

 第二节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四季养气

 四季和六气/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

第七章 中西医的碰撞和融合

 第一节 西学东渐——西医的引入

 建立医院/创办医校/编译医书/留学学医

 第二节 狭路相逢——中西医的碰撞和选择

 初期的和谐/摩擦与回应/中医的危机/救亡之路与融合的努力

 第三节 中西合璧,体用为一——中西医结合

 方针的确立/发展阶段

 第四节 改革创新,多元发展——中医的现状和前途

 理论创新/临床应用/成就与影响/问题与解决方案

试读章节

第一节 远绍神农——中医历史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因为神农氏的部落居住在南方,“五行说”认为南方主火德,所以他又被称为炎帝。神农氏继伏羲、女娲之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发明了农耕、礼乐,而且还是医学的创立者。有关神农氏的故事,流传最广的恐怕就是“神农尝百草”。

神话中说神农氏是牛头人身,民间还传说神农民生来就长了一副透明的“水晶肚”,吃下什么东西,从外面都看得清清楚楚。那时是上古时期,人们还不懂得农耕,仅靠采集野果、草籽、蚌蛤,捕猎鸟兽维持生活,甚至还不会用火。生食瓜果鱼肉很容易生病,有时还会因为误食有毒的食物而中毒,人们生了病也不知道怎样治疗,很多人因此死亡。

神农氏因为这件事而非常担忧,于是下决心尝遍百草,就是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以定药性,来为人们解除病痛。

著名医书《神农本草经》里还记载道:

神农氏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不止一次被毒过。有一天,他中了七十二次毒,幸好这时候他看到一种开着白花的树,就一把将树叶摘下来塞到嘴里。结果他看见这种树叶在他肚子里上下来回,到处流动洗涤,像是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写成“茶”,也就是现在的“茶叶”。

神农氏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不幸的是最后一次,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很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不一会儿,他就觉得肚子里很难受,赶忙去找茶叶。结果还没来得及吃下去,他的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这次中的是断肠草的毒。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神农氏对农业和医学做出的贡献,把神农氏和太阳神伏羲、开天辟地造人的女娲一同尊称为上古“三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这样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其实,“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未必是真实的。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在艰难的生存过程中,就已经逐渐掌握了一些缓解和救治病痛的办法:在采集狩猎过程中他们发现某些食物能够减轻和消除某种病症和伤痛,用烧热的砂石熨烫或用尖锐的石器戳刺身体某些部位也可以缓解病痛……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积累下来,就是中医的萌芽。

后人在追溯中医历史的时候,惊诧于中医的神奇,认为是先代的圣贤发明了这种神奇的医术,于是就把中医的发明归到了农业和种植的发明者——神农氏的身上。其实,中医的发明和中药的定性,又岂是一人数年之力就能完成的?其中必然有不计其数的先人为此牺牲。可以说,中医的发明是建立在前人生命和智慧的基础上的。

神农氏,就是这些前辈先人的化身。他不惜牺牲自己、救死扶伤的伟大精神,成为了中医行业共同追求的最高职业道德。医生们常说“医者父母心”,意思是说医生对待病人,应当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就是对这种职业精神最生动的形容。

中国是医术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医学理论形成最早的国家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医学史达五千年之久。从最早的《黄帝内经》问世,中医理论初步成形说起,到“中医”作为一种与“西医”并行的医学体系被世人承认,再到如今中医在世界范围的流行,这期间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对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同时又受到它所处时代文化的影响,并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门类,在人们的心目中,医学和巫术是一样的。这种观念一直影响了后代很长时间。其实,在中国古代,医生并没有现在这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地位如同艺人、百工,甚至受到歧视。

尽管如此,当时的卜筮史料中也还是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这些材料说明,中医学在当时已经有了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宗教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么神圣,医学与巫术也开始分离。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医学比巫术更科学、更实用,也更有根据。后来,医学终于取代巫术,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医理论萌芽成形的阶段。这时候出现了两部很著名的书,一部是上面提到的托名黄帝的《黄帝内经》,另一部是托名扁鹊的《难经》。这两部书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

这个时候,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经初见端倪,开始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这方面最有名的医生莫过于扁鹊。他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会使用针灸、按摩、熨烫等多种方法治病,被人们尊称为“医祖”。

传说扁鹊生了一双能透视人五脏的眼睛,人哪里有病,他一眼就能看到。这只是传说,说明扁鹊医术的高超。其实,中医有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段,高明的医生能一眼看出人体的病患也不足为奇。

到了秦汉尤其是西汉时期,国家统一,版图空前扩大,交通便利,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国与外国的交流空前频繁。来自偏邦异域的稀有药材如龙眼、犀角、麝香等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甚至西域的珍贵药材也通过丝绸之路运到中国。中医学尤其是药物学有了很大发展。《神农本草经》就是这时候出现的药物学专著。

P3-6

序言

人的行为、意识、关系,人所面对的制度、风俗、物质等,都是文化。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文化与生俱来,人人都不能离开文化而生存。

古人说“物相杂,故日文”(《周易·系辞下》),又说“五色成文而不乱”(《礼记·乐记》),所以,“文”就是多种色泽的搭配,它比自然状态有序而且更好看。圣人以此“化”入,就是要将人从蒙昧自然状态中改造过来,成为知廉耻、懂辞让、有礼仪的人。

现代人自我意识增强,就不这么看了。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什么是文化》)就是说,文化是人类集体内在的灵性和智慧之花,这些花朵被普遍认可,并且形成一道道风景:道德、艺术、政治形态等。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先知先觉的天才们,引领着文化的方向;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参与了文化的创造和延续。如此,文化才成其为文化。

政治、经济、伦理、哲学、学术、文学、艺术等,与意识形态和价值有关,有着官方色彩,可以称之为主流文化。而以社会生活为中心,如家庭、行业、风俗、技艺、生活行为等,以及一部分游离在社会法律和制度之外的行为,如绿林、帮会、寺庙、赌博等,则可称之为非主流文化或次生文化。

由于今天的“非主流文化”有“反主流文化”的意思,为了避免歧义,我们也可以直接地将这一部分内容称为生活文化和世俗文化。

主流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精英们的舞台,他们以及他们精美的创造,为我们的社会树立了目标和尺度。但是,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相关的,却是生活文化和世俗文化。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百般生业、游观娱乐、江湖绿林、方士游医、沿街托钵、鸡鸣狗盗……正是这一切,构成了日常生活的文化图景。

本丛书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这五光十色的世俗图景,并希望能够完整地将它们勾勒出来。我们相信,这一幅幅的生活情态、世俗图景,甚至比那些彩衣飘飘、粉墨登场的角儿、腕儿,更加真实,也更有风采。

以“雅俗文化”为名,是为了显示我们对趣味的偏爱,并以此来区分于主流文化典正的姿态和庄严的价值观。其实在生活中是无所谓雅和俗的,弹琴虽然需要更多的教养,赌博对有些人来说似乎天生就会,但作为技艺,两者真有高下的差别吗?何况庄子说一切都与道相通,什么都可以玩出境界来。古人不是常拿厨艺说政治,并且还真有好厨师成了政治家的例子吗?所谓“雅俗文化”,不过是遵从习惯的说法,并没有价值高下的意思。

日常生活及世俗图景都是文化。但文化,毕竟具有建构性特点。换句话说,那些散乱的现象、意识、习惯等等,只有被理解了,才具有意义,才能成为文化。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理解日常生活和生活传统,从而能真正地从生活中体会到意义和趣味,增加人生的内涵。  我们期望编撰一套集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实用性为一体的文化丛书。它虽然不是学术著作,但就某一类别文化而言,应该有着系统的、可靠的知识,应该充分揭示出它的精神和境界,并融贯在对各种精彩文化现象的描述之中,使之真正贴近生活、提升生活,成为一道道能够颐养性情、雅俗共赏的精美的文化大餐。

过常宝

201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医文化/新版雅俗文化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严青//桑爱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600682
开本 32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