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陨雨最新力作《铁血远征军》——最震撼人心的远征军故事!
缅甸丛林中,中日两军精锐的惨烈对决,每一滴鲜血都有温度,每一个牺牲都该铭记,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最悲壮最不该忘记的一段历史!
野人山,滇缅丛林,三百铁血男儿舍身为国;大历史,小人物,新三十八师抗战远征壮歌!
战友情、兄弟情,血与火中的人性之光,惊天地泣鬼神……
图书 | 铁血远征军 |
内容 | 编辑推荐 赵陨雨最新力作《铁血远征军》——最震撼人心的远征军故事! 缅甸丛林中,中日两军精锐的惨烈对决,每一滴鲜血都有温度,每一个牺牲都该铭记,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最悲壮最不该忘记的一段历史! 野人山,滇缅丛林,三百铁血男儿舍身为国;大历史,小人物,新三十八师抗战远征壮歌! 战友情、兄弟情,血与火中的人性之光,惊天地泣鬼神…… 内容推荐 赵陨雨最新力作《铁血远征军》重磅出击! 《铁血远征军》讲述:1943年,针对缅甸北部丛林中的日军,中国远征军实施了代号“人猿泰山”的反攻作战计划。然而由于情报失误、联军指挥官的独断专行,导致孤军深入的先遣队新三十八师一一二团第一营陷入重围。面对十倍于己的日军,二百多名将士利用一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作为防御阵地,浴血奋战,屡挫敌锋,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阻击敌人长达两个月。但毕竟敌我悬殊,面对大批增援的日军,这些可歌可泣的将士迎来了最后的生死考验……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挺进 第二章 重围 第三章 会师 第四章 求救 第五章 物资 第六章 水源 第七章 俘虏 第八章 情愫 第九章 增援 第十章 逆转 第十一章 反攻 第十二章 浴血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挺进 浩浩渺渺的八百里野人山,除了没有野人,什么都有。 一支队伍再次开进了这片蒙昧的土地,来启发这里未开化的飞禽、没受过高等教育的走兽,还有人性已经退化了的日本皇军,然后班师回国。 官兵们归心似箭,望眼却都被青山遮住。未入胡康河谷,沿途还有些人烟。有时天色渐昏,山脚下的芭蕉林里升起袅袅炊烟,小村落遥遥在望,令人神往不已。至于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遇见一头阔耳长牙的大象,驮着一个阔牙长耳的外邦姑娘;姑娘满口牙床崎岖不平,叽里咕噜地唱咒语一样难懂的歌谣,便能称得上难得一见的异国风情了。等一脚进了枯门岭,只有无边的林莽。 1 浩浩渺渺的八百里野人山,除了没有野人,什么都有。 一支队伍再次开进了这片蒙昧的土地,来启发这里未开化的飞禽、没受过高等教育的走兽,还有人性已经退化了的日本皇军,然后班师回国。 官兵们归心似箭,望眼却都被青山遮住。未入胡康河谷,沿途还有些人烟。有时天色渐昏,山脚下的芭蕉林里升起袅袅炊烟,小村落遥遥在望,令人神往不已。至于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遇见一头阔耳长牙的大象,驮着一个阔牙长耳的外邦姑娘;姑娘满口牙床崎岖不平,叽里咕噜地唱咒语一样难懂的歌谣,便能称得上难得一见的异国风情了。等一脚进了枯门岭,只有无边的林莽。 绵延的丛林阴翳蔽天,形态各异的植物层层叠叠,里面又湿又热,是个滋生蚋蚊的好所在。阴历十月的天了,每个人都走得汗津津的,所幸从叶隙筛下的雨丝透进来一些凉意。从四月份开始,大雨在缅甸淋漓了半年之久,雨季过了,又附带赠送了十几天的小雨。胡康河谷上空终日迷迷蒙蒙,山色更显阴澹,极目四望,只有令人生畏的墨绿色——深山、峡谷,葱茏的原始森林,苔藓斑驳的树干,无一不绿,连从印度洋远道而来的热带季风都要入乡随俗似的,迷漫着湿漉漉的绿意。 一片沉寂,幽幽的雨林深处不时传来几声灰斑鸠调情时的啼唤,咕咕-咕,咕咕-咕,鸣啭不绝;啄木鸟仿佛没有定力的和尚,把树干当木鱼,敲得笃笃作响。 雨,丝毫不影响乌鸦的敏锐嗅觉。一群乌鸦循着腐肉的气息,扑进一丛灌木。地上的东西已经看不出来是什么样了,几堆森森白骨上牵连着一个似头非头的东西,两个黑洞洞的窟窿有眼无珠地瞪着天空。啄食完残渣剩肉,乌鸦便栖落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在昏暗里昏昏欲睡,对马致远的名句是一种很好的诠释。 忽然,乌鸦们哇哇地飞走,劈砍藤蔓的声音近了。疯长的大叶植物没过人头,密不透风,藤蔓像章鱼一样从灌木丛里伸出丑陋的触角,张牙舞爪,或攀着参天怪树,或绞着树木气根,或扯着附生着地衣的枯树,在树干间蜿蜒缠绕。走在最前面的两名士兵身穿胶皮雨衣,不得不借助大砍刀轮番向前劈砍那些藤藤蔓蔓,否则寸步难行。三名士兵手握春田步枪,机警地跟着,另有五六个士兵与他们若即若离,边走边向后传递着信号。大部队则尾随在后,踩着烂草、腐叶,像踩着棉花一样,沿着前锋开辟出的几尺宽小路跟进。上百人的队伍蛇行在这险山恶水里,林里钻,沼中涉,谷底行,时而峰回路转,时而山重水复。 “有人!”在前引路的士兵神情紧张地猫起腰,只觉得有什么在身侧转悠,脚步很轻微,扭头看了看,黑沉沉的只有扶疏树影。 丛莽里一阵异样的抖动,众人看时,又恢复了常态。后面的五位士兵也跟上来,警惕地四下张望,也没发现什么可疑。 “荒山野岭的,能有什么人?是你产生错觉了吧!”大家对打头的士兵制造这么大动静很不以为然。 “刚才明明有脚步声。”那个士兵还坚持己见,略想一下,嘀咕道:“活见鬼,难道遇上了‘草上飞’?” 一个矮小的士兵发现了什么,他招呼大家:“快看,这是啥子?”果然,低矮的灌木被压倒了一片,凌乱不堪,倒伏的叶茎挣扎几下,颤颤巍巍地直起身子。 有人分析道:“刚有人从这经过……可是,这么大一片,又不像是人踩的,像打滚留下的。” “谁在这打滚呢,莫不是野人吧?”矮个士兵使劲嗅了嗅,湿湿的泥土气息里夹杂着一股腥气,他想起野人的传说,顿觉身后凉风四起。 一只粗壮的大手掌重重地拍在矮个士兵肩膀上,他浑身一抖,随即听到粗声粗气的山东口音直灌入耳:“想什么呢?学生蛋子!” 矮个士兵回头瞅一眼肩上扛着捷克式轻机枪的汉子,不满地说:“王更有,你想吓死我?” “神经过敏!这野人山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野人。要真有,俺就抓一头个大的牵回家,驯服了套上犁耕地种田,当牛使唤。”王更有野心勃勃地说。 “看,这又是啥子?”矮个士兵扒开草丛,那里的泥土像被什么东西拱过,凌乱的蹄印清晰可见。 王更有往地上瞥了一眼,摇头说:“学生蛋子,那是啥子?那是猪蹄印子!” “学生蛋子”跟他辩论:“你咋就肯定这是猪蹄印子,不是羊蹄印子?” “猪拱土,羊会拱吗?羊是前边吃,后边拉,边吃边拉的,这里连一粒羊屎蛋都没有。”王更有现场普及知识。 “可那边的草是怎么回事,一溜歪拽的,不像是野猪拱的样子。”“学生蛋子”还不服气。 “吴小好,别刨根问底了,快往前走,后面的人都跟上来了。” 才起了几步,吴小好踩到一堆黑乎乎的黏糊东西,他很得意地说:“这个我知道,这是野猪粪。” “少见多怪!”王更有白了他一眼,叹道:“你也就这点出息了!” 前方忽然传来奇怪的声响,像怪兽在粗重地喘息,吭吭哧哧的,让人寒毛直竖。 “难不成是鬼引路?”吴小好后背又一阵发凉。 “学生蛋子还真迷信,管他是鬼引路还是仙人指路,跟上去看看!”王更有最富冒险精神,率先顺着痕迹向前搜寻。 腥气更浓,前方土坡上,一丛深草剧烈地抖动着,那正是声响的来源。先前听到脚步的士兵为证明自己的发现,一马当先冲上去,对着草丛里举枪大喝:“不要动!”接着,就听他“哎哟”一声惊叫,一蹦三跳地跑回来,脸色骇得发白,扶着王更有的胳膊结结巴巴地说:“班、班长,蛇!有蛇!”估计他是吓坏了,两条腿簌簌直抖,站也站不稳。 “什么蛇能喘气这么重,吓人倒怪的,我去看看!”一个胆大的士兵掂掂大砍刀,三步并作两步就过去了,神气非凡。 “我的娘哟!”他只往那地方瞥了一眼,也跳了起来,一脚踩滑,跌坐在湿草上,就地打着哧溜回来了。看来他也被吓坏了,瘫坐地上,六神无主地直喘气。 P4-6 序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为一个整体。“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无数青年志士感于国势飘摇,纷纷请缨杀敌,共赴国难,知识青年从军在全国各地形成热潮。中国方面的抵抗,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举国抗战全仗滇缅公路获得外界援助,为达到全面封锁中国的目的,日军于1941年末大举入侵缅甸。 根据中英两国签订的共同防御滇缅公路的军事协定,为援助在缅甸作战的盟军英军,打破日军的封锁,国民政府决定派遣一支远征部队入缅作战。“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在那片硝烟弥漫的缅北战区,中国士兵的鲜血染红了缅甸的山,染红了缅甸的水,用浸透硝烟血色的青春碎片,谱写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一段恢弘篇章。 因战局失利,加上英军方面背信弃义,中国远征军被迫撤离缅甸。一部分退入英属印度,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整编。 这一年来,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盛极一时的轴心国大势已去。昔日横行太平洋的日本海军,经中途岛一战,元气大伤;欧州战场上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更是祸起萧墙,风雨飘摇,投降书的腹稿都打好了;东线苏德战场,经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后,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纳粹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节节败退,已成明日黄花。 为配合当前的战争形势,中印缅战区司令兼战区最高司令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人猿泰山”。 基于这个规模宏大的战略设想,X军(中国驻印军)从印度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越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太奈河以东地区,建立后勤供应基地;之后翻越野人山,突破孟拱河谷、胡康河谷,攻占战略要地密支那。随着前沿阵地的推进,一支筑路兵团将一条公路从印度的利多一直修到缅甸的密支那,重接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从而打破日军对中国的封锁。与此同时,Y军(中国远征军)从中国云南出兵,以收复怒江西岸为目的。最终X军与Y军会师,全面收复缅甸。 滇缅不仅对中国重要,对日本也同样举足轻重。中途岛海战的失利,宣告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始走上彻底溃败的道路,迫使日本加快征服中国的步伐以求扭转战局。两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集中在这里,滇缅不是最大的战场,却是双方精锐之间的较量…… 日军方面在侦知中国驻印军正加紧修筑公路后,便令盘踞在沿途的军团加强防守和渗透,企图阻止我军和修筑中的公路向前推进。 中国驻印军根据总指挥所发布的第六号作战命令,着新三十八师一一二团占领大洛至大龙河及太奈河之交汇点,占领于邦家等地,掩护筑路大军向前推进。 10月24日,新三十八师一一二团在陈鸣人团长率领下,兵分三路开进胡康河谷。左翼的第一营派出五连为先遣部队,旨在出其不意夺取战略据点——于邦家。 故事便从这里展开,时在1943年11月初,旧历癸未年十月。立冬触手可及。 后记 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军事小说,这只是一个描写打仗的书。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战壕里的言情故事,故事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坚韧,也有颓废;有勇气,也有恐惧;有活着的欲望,更有某种必须的牺牲;有史实,但更多的是虚构。 故事脱胎于我在一张破旧报纸上看到的一篇奇文:《抗战奇观:17只猴子帮中国军队杀日寇》。区区千把字写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从不关心军事的我,这时才知道有中国远征军这回事,那时就暗下决心,要把这个故事写成一部小说。 不过,朋友劝我最好不要染指这类战争题材,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写得太贴近历史了,读者会说你没创意,没有新意,完全是对历史的生吞活剥;写得太天马行空,又说你篡改事实,不尊重历史,离经叛道。虽然朋友言之有理,无奈自己是个不听劝诫的人,决心要写。 朋友又建议我不要去读别人的战争小说,以免误入歧途,落入俗套。这次我采纳了朋友的建议——再说现在许多战争小说以篇幅取胜,水涨船高,定价自然高不可攀,花钱购买委实舍不得。且书店里少得可怜的椅子总被人长期盘踞,站着读完一部鸿篇巨制,对常人来说绝非易事。 我就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对战争的理解、自己的角度去写,哪怕写得不伦不类。自己不是标新立异的人,也不想随波逐流。 现在写作出书,不是用春秋笔法,而是春宫笔法,要有生理描写,即使你的文笔足以动人肺腑——因为光靠内容打动人心是不行的,也要起个打动人身的书名。为书取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首先,书名一定要长,不能言简意赅,比如叫《围城》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写成《婚姻内外的男男女女》;其次,书名还要诱人,《有了快感你就喊》、《丰乳肥臀》、《与××同居的日子》都是成功的先例,值得借鉴。就我小说的内容而言,我完全可以称做《一个女人和一百多个男人的故事》、《一段抗日史上不得不说的故事》,或者叫《士兵突围》、《亮刀》、《我的营长我的营》也未尝不可。只是这样做太伤害我的自尊,也太愚弄读者了——如果有读者的话。假如文字写得极差,即便配个花枝招展的名字也不过鲜花插在牛粪上,就像一个人长得太不堪入目,非要起名叫杨德华、马润发、牛雅芝一样,对他(她)的相貌并没有正面的影响。但为何还有那么多作者乐此不疲地在书名上面下工夫,因为一个好的书名不失为吸引关注的手段。比如你听说有个女的叫“郝美丽”,便会猜测到花容月貌,想一睹其容;相反,假如这人叫“朱一头”在心里就不免先入为主,联想到该君定然奇丑无比,不见也罢。 犹豫了几天,还是起了个不惊人的名字。名字起好后,就开始写了。 正式动笔是在2009年9月9日,据说这天象征长久,是个黄道吉日,第一次做事总要图个利市的。万事开头难,确实很难,我当时是抱定着写一部传世佳构写的,对自己要求太高,可才力不及,好比穷人家盖房子,用的图纸是豪华别墅,别说盖了,基础都打不好。几乎到了每写一个字都要翻字典的地步,呆坐三两天才写出十来字。后来一想,前面不能写得太好,如果前面写得太出彩,后面才力不济,岂不有虎头蛇尾之嫌?不如把前面写得平庸些,以制造越读越好的假象,让人读到后来,出乎意料,仿佛顾况读到白居易的诗,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立刻对作者刮目相看。 整个写作的过程就是痛并快乐着。后来写得渐入佳境,整个人都沉浸在小说的情节 、当中,睡觉时一闭上眼,就耳朵里杀声一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几乎每夜都要在梦里南征北战,东伐西讨,一会儿运筹帷幄,一会儿冲锋陷阵,可冷把被子都踢坏了。天明醒来,尤觉腰肢酸痛,梦中战事之激烈,可见一斑。 那两个月大部分时间都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累了就到阳台上晒着太阳伺候盆景,那是唯一的消遗。那时候正好闹猪流感,由于我长期足不出户,以至于竟有人疑心我得了猪流感被隔离起来了。 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仅仅查阅了为数不多的资料,不是我懒于查阅,实在是资料贫乏。至于书中情节和人物,亦真亦幻,三分史实,七分虚构,我无意亵渎先烈,所以在大方向上尽量保留历史原貌。至于沈晨、陈凤语、吴小好,、戚巧嘴等人,则纯粹是虚构的人物,他们中的某些故事,是我道听途说的。例如吴小好在第一回冒险传令那段,是取材于我外公的真实经历。当年我外公向我讲这段时候,分外得意,说大功告成后连长还夸他是只“山猫”。王更有则是以我三老太、四老太(农村对曾祖父的弟弟的称呼)为原型。四老太是个兵油子,稽查队、保安团、维持会,国军、八路军他都分别参加过,是跳槽的先驱。三老太土八路出身,解放前任一连之长,骁勇善战,却军阀作风,好鞭笞士卒,用我外公的话说:“有名的赵歪头”。解放前夕,三老太受四老太的鼓动做了逃兵,“解甲归田”跑回家娶妻生子去了,可惜后来生活多舛,竟未得善终。 要说这几个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当然是平添了几十斤的肥肉,按当时菜市场的肉价来看,不失为一种好现象。遗憾的是自古以来文人仿佛都是模特出身,个个瘦骨伶仃。这也难怪,文人吟诗作赋当然是脑力劳动,但还要深入青山绿水中寻求灵感,或身临花街柳巷去体验生活,这是需要付出体力劳动的,长期身心疲惫,免不了积劳成疾,长得瘦就再正常不过了——像贾岛那样肥头大耳的情况,实在是个史无前例、下不为例的。 不管怎么说,这二十多万字是写出来了。按照惯例,要说些感谢的话。感谢家人对我的大力支持,没有在我写小说期间骂我“不务正业”;感谢朋友的鼓励和帮助,在我写作期间,许多朋友不但积极为我献计献策,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或意见,甚至在千里之外陪我熬夜,不断敦促。这部小说得以面世,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他们的一半。在创作过程中,我还参考过王楚英老先生的《军碑一九四二》等著作,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近百年来最痛心莫过于抗战,八年艰苦,巨万牺牲,换来的却是连自己都不愿张扬的惨胜。而对于两国举足轻重的滇缅战场似乎是被遗忘的角落,惨烈不逊“淞沪”,辉煌远胜平关,双方精锐尽至于此。洒尽热血只为保存中华一线生机,对那些不该被遗忘的英雄,祝愿他们身留异国,魂归故里…… 最后,用初中时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教过我们的一首很好听的歌《没有飞回的大雁》作为结尾,我就是听着这首歌写完的整部小说: 秋天的大雁飞向远方 带走了妈妈牵挂的情肠 当雁群跟着春光归来 有一只大雁不知迷失在何方 一年年青草绿了又黄 岁月在期待中悄悄地流淌 飞去的大雁没有飞回 给妈妈留下永远的忧伤 东流的江水浪花激荡 他走后没有留下声响 千百次呼唤无人回应 只有风儿传送着无尽的空旷 一年年五谷绿了又黄 年轻的灵魂在风中歌唱 茫茫的黑土地无边无垠 他紧紧依偎在大地的胸膛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铁血远征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陨雨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94366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11-06-01 |
首版时间 | 2011-06-01 |
印刷时间 | 2011-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9 |
宽 | 167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