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豪搏杀在海疆,各逞雄才据一方。四海一心恨甲午,矢尽弓折卫海防。
甲午之痛,由来已久,北洋水师的覆灭,不仅仅是清朝的海军之痛,更成了整个中国海军的噩梦。自甲午之后,清政府也曾立志振兴海军,可由于国力衰退,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光荏苒,到了民国时期,中国涌现了一批生不逢时的海军天才,由于军阀混战,他们各为生存而内斗不已,但共同面对日本,他们却能四海一心,用弱小的军舰加上自己的鲜血甚至生命,来雪洗甲午之恨!
话说1919年10月,在离咱们东北不远的一座城市——庙街附近的海面上,停泊着四艘军舰。这几艘军舰什么样呢?为首的一艘是旗舰江亨号,日本造,排水量550吨。军舰虽不大,但甲板前面戳着一门特号的120毫米口径主炮,也显得挺威武。
再看江亨号后面,嚯!真够热闹的!先是一艘武装拖船利川号,这艘是中国制造。在利川号后面,还拖着两个南木板拼成的特大号木球。这支奇怪的舰队走了一路,被人看了一路,还没靠岸,码头上的人就议论开了:“哎?这是哪儿的舰队?”
“不知道啊!看样子,前面是艘日本造的军舰,后面好像是中国的拖船。不过他们后面的木球是怎么回事?”
“对啊!这到底怎么回事?”
等舰队靠了岸,两个大木球一拆,看的人更傻了!两个木球里是两支小号军舰,比快艇都大不了太多。明白的人仔细一看,德国造!一艘排水量只有260吨,叫利捷号。另一艘更惨,排水量只有170吨,叫利绥号。这回所有看的人都傻了,日本造、中国造、德国造混在一起,这到底是哪国舰队啊?
正在这时候,旗舰江亨号的甲板上出现一名军官,这名军官身高足有一米八,长得是面似银盆,眉分八彩,目若朗星,准头端正。头戴金丝双线黑色大盘帽,上绣五色星,身穿双排扣的黑呢子军装,配着单船锚、双银星的中校黄绒肩章,穿着大皮鞋,腰问配枪,迎着海风一站,那真显得傲骨英风!
这一下,所有的人都看明白了,这人穿的是中华民国的海军军服!这是中国舰队!而这名军官是谁啊?此人乃是本书重要的书胆之一,姓陈,叫陈世英,字季良。
有人问了,陈世英一行在庙街干什么呢?原来,就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几个帝国主义大国打了四年,转头一看,怎么蹦出了苏联来?不行!还是俄国之前的政府符合我们的利益!所以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大国都出兵,从欧洲和亚洲两条战线武装入侵苏联。在亚洲呢?日本也把中国拽上,武装干涉苏联。不过中国此时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内战不休,就算是想夺回清朝割让的领土和黑龙江的航行权,那也是空有其心,无有其力啊!但是为了不得罪日本,当时的北洋政府也派了一部分军队去了苏联。陆军方面去的是北洋政府的仪仗队,陆军第九师一部,指挥官是团长宋焕章。海军则由代将林建章带着当时中国的主力舰海容号,护送陈世英等一些小军舰,组成特遣舰队,去了庙街。
可您算算,陈世英带的一共就四艘军舰,自己的旗舰“江亨”,以及“利捷”、“利绥”和武装拖船“利川”。而且利捷、利绥两舰太小,根本无法在海上航行,所以干脆用木板裹成了木球,让海容号拖着到了海参崴,然后再由利川号拖船拖到庙街,可别看就这破军舰,这也是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德国人手里缴获的战利品!
可这么算算,整支特遣舰队,人员满打满算i百多人,大炮小炮加起来不过十来门,再加上十几挺机枪,您说这能干什么?所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应应景,别得罪日本人。实际上,是为了负责侨民的撤离。所以呢,陈世英领命,带着四舰远赴庙街。
咱们得说一句,这庙街可不是中国的领土,实际位置在哪里呢?就是黑龙江的出海口,库页岛的对岸。咱们叫庙街,可是自从清朝末年,这地方就割让给了沙俄,人家叫“尼古拉耶夫斯克”。这个港口城市还属于白军,也就是列强的同盟控制,上面还有日本的领事馆。
陈世英带着军舰到了庙街之后,并没有着急出兵干涉苏联,而是静观其变,除了让水兵贴出侨民撤走的布告之外,就是在军舰上喝茶聊天。
这一天,陈世英正在舰桥的指挥位上,拿着望远镜四处观察,大副李成来报:“船长,有人求见!”
陈世英一听:“哦?是什么人?”
大副把名片递上来,陈世英一看,正面是俄文,背面有中文翻译。陈世英一看:“庙街的市长巴达斯基,他来干什么?”
“我也不清楚,据他旁边的翻译说,有重要的事情要会见您。”
“哦!赶紧请到会议室!”
不大一会儿,三个俄国人走进会议室,为首一人能有五十来岁,是个大胖子,个头和陈世英差不多,蓝眼黄须,一身的西装。第二个人能有三十五六岁,个头能比陈世英还猛上一拳,体格健壮,一身的军装,鹰眼鹞鼻,留着两撇儿小胡子。第三个人是个翻译,中等身材,也是一身的西装。
双方分宾主落座,有人把茶端上来。陈世英就问了:“欢迎几位,不知今天光临我们军舰,有何贵干?”
那个胖子叽里咕噜说了一堆俄语,翻译过来是:“我是尼古拉耶夫斯克的市长巴达斯基。据我们的情报,赤匪的一支部队已经离此不远,希望贵方能够协助我们守城。”
这里所谓的“赤匪”,实际上就是苏联红军。陈世英一听,心里有底了:哦!原来是求救兵的!
不过陈世英明白,这种纠纷还是不要参与的好,因为自己只有那么点兵力,想要掺和人家国内的事,那是自讨苦吃。而且,一旦找了麻烦,那就是国际事件,闹不好就给政府找麻烦,一旦找了麻烦,自己准成替罪羊!所以陈世英一听,顿了两顿说道:“哦!贵方要求我们协助守城?”
“正是!”
陈世英俩手一摊:“对不起,爱莫能助。”
市长旁边的军官一听,当时就火了,叽里咕噜说了一堆,翻译过来是:“根据国际协议,你们是我们的同盟军!如今你在我们的地盘之内,理应帮助我们,你这个行为是破坏同盟!我要提出抗议!”
陈世英听完,一点没上火:“我要提醒贵方,我们来此.实力有限。我们随船而来的都是些水手,不熟悉陆战,而且武器缺乏,爱莫能助。”
当然,陈世英说的是假的。但等这段话翻译过去,胖市长脸色不好看了,因为这家伙对中国还是有一定了解的,知道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的确不行。不过那个军官还抱有希望,说:“既然如此,我也希望贵方能助我们一臂之力,把你们船上的炮借给我们。”
“对不起,我们无法借给你们。”
军官当时就站起来,拿手直捶桌子,唔里哇啦说:“你们这种行为违反国际条约。我要告你们!让你们政府赔偿!等我们缓过手来,非把你们炸碎不可!”
陈世英赶紧说:“对不起,我们也想帮助你们,可我们的技术人员生病,无法拆卸大炮。”
P1-3
说起海军这个题材,我最开始的接触就是老电影《甲午风云》,当时虽然岁数很小,但对里面的黄海战败,却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后来听到“撞沉吉野”,我经常会热泪盈眶。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炮手王国成等英雄人物,一直在我心中萦绕回荡,多少年不曾消逝。
读大学时,我选择的是自己喜爱的历史系,正是对历史的深入学习,我对甲午之败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比如刘步蟾并非奸臣,而是大大的干将。甲午之败,败在国家,而非军队等。虽然这时候依然颠覆了《甲午风云》的历史观,但那些远去的英雄,在我的心中却丝毫没有褪色。近日又看了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更是让我为那些试图走向大洋的海军人才扼腕。
在大学期间,由于同是学历史,班里有些同学在中国现代海军这方面颇有研究,这些人精通现代海军的很多知识,甚至只要看见军舰的弦号,马上就能将整艘舰船的武备、乘员,以及对空、对海、对陆的火力有个精确的评价。跟他们耳鬓厮磨那么多年,我对中国现代海军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中,我发现,民国时期的海军几乎是个空白。翻遍当时能找的各种资料,也只能查到一个江阴要塞之战,以及一部分相关将领的简介。然而,资料越少,我对这片空白的渴求就越深,民国时期的海军到底是什么样呢?
后来,一个同学的无心推荐,我注意到了萨苏的两本书:《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仅对萨兄的妙笔钦佩之至,更是对他所写的海军将领陈策以及“日本照片中的中国海军”等章节,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就在想:如果我能用我比较熟悉的评书来书写一段民国海军的传奇,即使达不到“撞沉吉野”那样让人荡气回肠,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空白,记住那支被遗忘的民国海军。
后来,我在陪伴师父单田芳录制节目的时候,偶遇萨苏,自那次开始,我跟萨兄一见如故,我也将我要用评书的方式来写民国海军的计划告诉了萨兄,萨兄对此十分感兴趣,并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内,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后来,我又查阅了诸多关于民国海军的书籍,在这其中,又了解了不少民国海军的传奇,比如庙街事件、南下护法、江阴要塞之战、马当之战、虎门之战等,这支被遗忘的神秘海军,不仅有着很多让人荡气刚肠的事件,而且有着一批可歌可泣的海军之魂。这些人在内乱时虽然各据一方,但无一不担负着甲午之耻。虽然民国海军从实力上已经无法比拟甲午,但他们为了雪耻,拼上了所有的军舰,许多的高级将官也是身先士卒,出生入死,这些行为,足以证明他们无愧列身于中国海魂的行列。可惜的是,这些海魂却担负着甲午的国殇、乱世的国殇。无疑,被特定的环境、有限的装备和身心交瘁的人员所拖累,他们想要带领海军走向大洋,走向深蓝,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这部书中,我尽自己对评书的把握和历史的理解,为图真实地诠释一段被遗忘的过去,其中会有不完整的遗漏和不够准确的把握。所幸的是,成书的过程多得师父单田芳以及新闻界前辈刘建伟先生的指点,终于可以将一部民国海军的传奇,以评书话本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支被遗忘的海军,那些被遗忘的天才。
南于我个人能力有限,评书的情节和历史的真实不能并行或无法完全契合,有些资料的应用也是在有限、缺失,以及模糊的情况下力求串联、完整,其中可能的遗漏和错误,心中不胜惶恐,因此希望的是,这部书可以抛砖引玉,勾勒出这一历史时期民国海军更多、更详尽的事和人,让民国海军的真实历史广为人知。
主要人物
其他人物
主要舰船
序一 单田芳
序二 萨 苏
第一回 接任务舰队赴庙街 恨甲午世英助苏军
第二回 押送队暗助游击队 陈世英炮轰领事馆
第三回 屠日寇陈世英脑热 遭抗议沈鸿烈谈判
第四回 沈鸿烈巧上江亨舰 “智多星”怒骂陈世英
第五回 登军舰沈鸿烈布局 知被耍土肥原大怒
第六回 陈世英举义受执 土肥原苦寻证据
第七回 土肥原亮出王牌 沈鸿烈绝地反击
第八回 遇贵人沈鸿烈发迹 念旧情程璧光进京
第九回 争府院黎元洪设计 寻志士程璧光南下
第十回 孙文南下护约法 陈策初登海圻舰
第十一回 程璧光召集众舰长 林葆怿激走萨镇冰
第十二回 陈策飚坏飞鹰号 舰长怒见程璧光
第十三回 逸仙怒斥程耀垣 司令平怒众部下
第十四回 孙中山登舰道歉 程璧光耳软心活
第十五回 海军失手伤信使 逸仙帅府哭侄儿
第十六回 大元帅软硬兼施 孙逸仙化装登舰
第十七回 孙逸仙炮轰观音山 程耀垣怒登元帅府
第十八回 程璧光遇刺身亡 林葆怿重组舰队
第十九回 孙中山负气出走 林葆怿南北要价
第二十回 汤廷光怒斥部长 程耀垣大闹会议
第二十一回 林葆怿负气出走 孙中山再下广州
第二十二回 陈炯明推荐司令 林永谟软禁部长
第二十三回 为夺舰二士争功 寻内应福林指路
第二十四回 归正途肇宪做内应 出奇计陈策降顽敌
第二十五回 欧阳格夺舰遇险 众团结整顿海军
第二十六回 温树德醉遇故人 陈炯明作乱广州
第二十七回 猛将怒斥温树德 陈策智离海圻号
第二十八回 永丰号平叛受挫 孙中山三下广州
第二十九回 孙中山再纳叛将 温树德得官北上
第三十回 杜锡珪发兵南下 李厚基登舰撒泼
第三十一回 杨树庄力平兵痞 杜锡珪调兵南下
第三十二回 定福建海军分兵 背家耻方莹忍辱
第三十三回 罚部下杜锡硅心软 攻厦门杨树庄派将
第三十四回 攻炮台舰队布阵 战凶敌季良受挫
第三十五回 战厦门老舰显威 遭噩耗海军撤退
第三十六回 听真情司令寻亲人 假支援恶霸真作恶
第三十七回 杨树庄告状返北京 杨砥中抵赖海军部
第三十八回 杨树庄轻取厦门 海军部再次易主
第三十九回 使计策二将互算 听美言砥中失算
第四十回 机关算尽杨砥中遇刺 棋高一着杨树庄抢先
第四十一回 杨树庄力劝陆战队 曾以鼎争锋海军部
第四十二回 杜锡硅二次出山 林建章深陷困境
第四十三回 鬼彭瀛为利叛变 林焕铭自取其辱
第四十四回 鬼彭瀛二次叛变 杜锡珪处置司令
第四十五回 叛变者自掘坟墓 参谋长直言军纪
第四十六回 惩反叛司令发威 平沪队海军统一
第四十七回 杜锡硅心灰意冷 国民党面会海军
第四十八回 林子超厦门谈判 蒋介石巧打算盘
第四十九回 王允恭挑动陈季良 孙传芳恼怒二舰队
第五十回 陈绍宽负气出走 蒋介石接见海军
第五十一回 孙传芳困兽犹斗 陈绍宽意外归顺
第五十二回 欧阳格大闹授衔礼 陈绍宽力驳蒋介石
第五十三回 陈绍宽提案购船 沈鸿烈奇袭吴淞
第五十四回 海圻号大战吴淞 镇海舰空袭要塞
第五十五回 沈鸿烈义释对手 中东路烽烟再起
第五十六回 沈鸿烈巧布锦囊计 兔子蹦大战三江口
第五十七回 三江口中苏平手 九一八东北失陷
第五十八回 沈鸿烈妙策出绝地 “智多星”锦囊布巧计
第五十九回 沈鸿烈瞒天过海 日本人空手而归
第六十回 凌司令酒后设计 “智多星”崂山遇险
第六十一回 凌老二强夺青岛 姜炎钟挑拨是非
第六十二回 凌司令事败回乡 沈鸿烈重组舰队
第六十三回 姜炎钟密谋造反 冯志冲刺杀司令
第六十四回 史复生灵机应变 冯志冲技穷遭擒
第六十五回 叛逆者挑动是非 三大舰叛逃广东
第六十六回 沈鸿烈一蹶不振 陈司令出击海南
第六十七回 陈策大战伶仃洋 济棠惨败空欢喜
第六十八回 为除患济棠下重赏 炸飞鹰空军显牛刀
第六十九回 陈司令被迫下野 姜炎钟自寻死路
第七十回 陈济棠管控海军 三大舰分崩离析
第七十一回 两叛舰拼死突围 陈筹硕戏耍敌船
第七十二回 陈绍宽智得宁海 两叛舰黔驴技穷
第七十三回 海军主力大聚会 济棠反蒋起兵将
第七十四回 军心离散济棠下野 雪甲午耻绍宽派兵
第七十五回 争先锋将官翻脸 截日舰功亏一箦
第七十六回 老通济捐躯报国 海空军双袭出云
第七十七回 鱼雷艇功亏一箦 新水雷三袭出云
第七十八回 出云号乐极生悲 四金刚大战江阴
第七十九回 平宁海力战殉国 四老舰船沉江阴
第八十回 战江阴司令负伤 不撤退方莹正名
第八十一回 残舰队退守马当 沈鸿烈纵横捭阖
第八十二回 沈鸿烈焦土抗战 谢刚哲马当布防
第八十三回 陈二千里归国 日军折戟长山
第八十四回 勇官兵拼死守炮台 共抗日勠力不同心
第八十五回 误军机师长遭祸 除隐患中正借刀
第八十六回 欧阳格穷途末路 方念祖含冤而亡
第八十七回 陈筹硕出奇制胜 日本人变换战术
第八十八回 李福林将计就计 大间谍自作聪明
第八十九回 守虎门陈策重伤 奉军令筹硕赴香港
第九十回 陈策香港束军统 筹硕警署会老友
第九十一回 暗走私陈策运油 情急时港督备战
第九十二回 恶战下香港失陷 不降日陈策突围
第九十三回 寻快艇众人出发 遇日军陈策负伤
第九十四回 陈策香港突围 海军抗战雪耻
后记 被遗忘的民国海军
描写中国海军的书,多了去了。尤其近几年,中国海军再度复兴,海军题材大热。我看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和影视作品,随着我国对军事题材的逐步解密,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在题材选取和形象塑造中更加真实、自信。由此,我感觉现代中国对海军的热爱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相信,占地球百分之七十面积的海洋,是人类在未来世纪展现自己无限广阔的领域。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们出版的大量图书和影视作品中,题材大多比较集中,要么往前回溯郑和下西洋前后,要么重温甲午之战,要么介绍中国现代海军。而在中国近代有过重要作用的民国海军,却始终是个被忽视的空白。因此,导致我们至今没有一部可以彻底体现那个时代、那些英雄的力作。依我看,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英雄人物,作为说书人,有责任把他们的事迹更多地传播给后人。
近日读肖璞韬创作的长篇评书《国殇海魂》,不看则已,越看越让人欲罢不能。这确实是一部好看、耐看,而且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更重要的是,它填补了中国海军研究一段空白的历史。
这本书之所以好看,首先是这部书的历史性。肖璞韬在这部评书的创作中,时间条理清晰,情节衔接合理,表现出他对民国海军编年史的系统研究和把握。每次我们师徒谈论这段历史的时候,他都能够绘声绘色地说上好一阵,而且在这些谈论中,他都充满了对这段历史的自我思考。肖璞韬也跟我说过,他十分喜爱中国海军。这个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创作,似乎找到了一种人们忽略的海军之魂。
作者在运用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形式的同时,也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让这部书有了更多的时代印记。由于海军,尤其是近现代海军舰船,在技术上颇为现代,而且在打斗交锋的时候,也和传统评书十分不同,但作者把其掌握的古典小说和现代知识有机结合,并运用这种独特的风格,书写出民国海军近三十年的历史。同时还把民国海军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沉重,却不乏对中国海军的希望。另外,肖璞韬在其中穿插了一些自己创作的诗词,让这部书颇有评书的味道。
《国殇海魂》的最可贵之处,是作者对众多事件的处理,运用精巧的排布,烘托出各种人物性格的独特色彩。
肖璞韬曾经跟我讲,民国海军主要分为四个系:中央、东北、广东、电雷,每个系都是相对独立的一段历史,而且中间还有互相穿插的情节,十分散乱。面对如此多和乱的材料,肖璞韬处理得多而不乱,纷而不繁,寥寥四十万字,将庙街事件、南下护法、经营闽厦、发展海军、大战苏联、崂山事变、守卫广东、抗日战争等这些民国海军的著名事件,尽收其中。关于四家海军的传奇,作者将其穿插于各个史实中,读来令人不忍掩卷。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历史上可信、人物形象上真实、情节上值得品味的经典。
另外,我平常和肖璞韬谈论评书的时候,发现这个年轻人对历史有着比较高的热情,但在人物创作方面,还稍显平淡。可在这部书中,肖璞韬对人物性格、动作、语言的把握上,改掉了这些平淡。整部书的人物形象相当突出,每个人物都有着他独特的性格:陈绍宽轴,但他对于发展海军,有着独到的眼光;陈季良正,但他过于看重甲午之耻,成为掩盖自己智慧的负担;沈鸿烈见识超人,但对于部下的管理缺乏章法;陈策容易情绪化,每遇大事却不糊涂,在处理事情仍然冷静:欧阳格猛,但心胸狭窄。这些独特的性格,其实在现实社会中也十分常见,让人读着有亲切之感。比如在描写江阴封锁线的几回中,中央海军的各将领,虽然都抱着同样对抗日本的信念,但由于各自的利益和情结,思想却不完全一样,就在同一事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呈现了百态千姿。海军部部长陈绍宽抱着保存海军力量的念头,坐镇南京,第一时间给舰队传达命令,并多次下令,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以利再战。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则抱着甲午雪耻的念头,就算打到了几乎全军覆没,自己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不言撤退。海军将领方莹,则为了摆脱叔父方伯谦给自己家族带来的耻辱,把自己绑在舵盘上大战江阴。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所创造的故事,实际上也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众生相。看得出,作者在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创作上,下了不小的工夫。
我很喜欢肖璞韬这个年轻人。《国殇海魂》历时近两年的创作表明,在当今欲流横飞的时候,他能够保持一份自我的思考,不人云亦云,实在难能可贵。
我与肖璞韬是有缘分的。早在1994年我刚到北京的时候,他的父亲肖建陆先生帮我录制《百年风云》,那时他就是我的一个忠实小小书迷。后来,他在大学期间,利用自己为数不多的课余时间,为我改编了一系列作品,其中《贺龙全传》获得国家广播电视(评书小说类节目)金奖。剩下的还有《少林将军许世友》、《九一九绥远起义》等作品,并且肖璞韬独立创作了评书《血色特工》,比较让我惊奇的是,他在如此繁忙的时间里,仍然没误了学习。再后来,他成了我徒弟中最年轻的小师弟,主攻评书的创作。
肖璞韬告诉我,他写这本书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他还要忙毕业、找工作、忙工作。在如此紧张的时间里,他的写作水平不但没有下降,还比前一部《血色特工》有了不小的提高,整部书形神兼备,既能写出历史,又能反思人物和事件,写的荡气回肠,一个甲午雪耻的念头贯穿整部书。可以这么说,您读了这部《国殇海魂》,也一定可以体会到这些海军前辈,为雪甲午之耻,重新振兴中国的海军,所做的努力和付出的血泪。
在读这部《国殇海魂》时,肖璞韬不止一次的跟我说,这只是他在尝试现代评书的一部试验品,在历史的史实方面,肯定还有欠缺,尤其是人物性格,很可能已经脱离了史实。但我想,这个应该不是问题,评书在很多的情况下,也出现了这些问题。但评书更大的意义是要能让人们记住这些英雄,我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这部书已经合格了。
在近代中国发展海军以来,有那么一支被人们忽视的海军舰队,那就是民国时期的海军。他们既没有清政府的大舰巨炮,也没有新中国海军大发展的辉煌,民国海军始终在为生存而战。但他们却承前启后,既完结了清政府时期的甲午之耻,又为后来的新中国海军提供了不少元老军舰和富有经验的海军将领。
民国海军由四个系组成:中央、东北、广东、电雷,著名的人物既有经历甲午海战的萨镇冰、程璧光等老资格,又有民国海军的中坚力量陈绍宽、陈季良、沈鸿烈、陈策、欧阳格等性格各异的海军首领,还有后起之秀林遵等人。《海魂国殇(民国时期的中国海军评话本)》由肖璞韬所著,《海魂国殇(民国时期的中国海军评话本)》着重描写从1917年海军南下护法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一阶段,其中包括庙街事件、南下护法、经营闽厦、投身革命、崂山事变、混战广东、江阴抗战、马当死守、虎门之战等民国海军的所有重大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海军为了各自的生存,而多年处于互相对峙的状态,这可谓乱世国殇;另外,民国海军还背负着甲午国殇,所以在抗日阶段,海军同仇敌忾,四海一心,共同抗战,几乎全军覆没,所以他们也可谓中华海魂。
时逢中国海军大发展时期,本书以民国海军的经历为线索,探索了另一种与众不同的海魂,希望人们能够记得,有那么一支弱小的海军,却为中国了结了甲午之耻。
作者将这段被国人忽略的历史以评书话本的表现形式展示给读者,评书名家单田芳先生亲自口播并作序推荐,著名作家萨苏也为本书提供插图并作序推荐。
在近代中国发展海军以来,有那么一支被人们忽视的海军舰队,那就是民国时期的海军。他们既没有清政府的大舰巨炮,也没有新中国海军大发展的辉煌,民国海军始终在为生存而战。但他们却承前启后,既完结了清政府时期的甲午之耻,又为后来的新中国海军提供了不少元老军舰和富有经验的海军将领。
时逢中国海军大发展时期,《海魂国殇(民国时期的中国海军评话本)》由肖璞韬所著,本书以民国海军的经历为线索,探索了另一种与众不同的海魂,希望人们能够记得,有那么一支弱小的海军,却为中国了结了甲午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