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时珍/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周宪、程爱民主编的《李时珍》主要介绍了明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李时珍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在医学上卓越贡献。

本书资料翔实,考证精详,论述细致,文笔流畅,总结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其《本草纲目》被誉为16世纪中国百科全书。周宪、程爱民主编的《李时珍》对这位科学家在医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成就,首次作出系统的评述。

《李时珍》对李时珍自学成才的坎坷道路予以生动描述;对其攀登科学高峰的成功经验予以全面总结;对其在医学、药学上的重大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本书注重展现李时珍的光辉思想,征引丰富的思想资料,详加论述,使读者深信李时珍不愧为令人敬佩的思想家。他创造性地运用传统的科学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从而在科学上取得多方面重大成就。

目录

引言

一、动荡的生活时代

二、曲折而卓越的一生

三、科学的读书治学方法

四、学术思想的形成

五、著述生涯

六、《本草纲目》

七、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辨证论治

八、养生更重于疗愈

九、在国内外的影响

延伸阅读书目

试读章节

一、动荡的生活时代

历史上从明英宗(1436—1449)到明神宗(1573—1620),称为明代中叶。在此150多年期间,有过五朝天子。

李时珍(1518—1593)生活在明中叶的后半段,经历了正德(武宗)、嘉靖(世宗)、隆庆(穆宗)、万历(神宗)四代王朝统治。

李时珍逝世后刚好半个世纪,明王朝就覆灭了(公元1644年)。

李时珍生活的年代处于16世纪,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历巨大震荡的时期。

明正德、嘉靖时,已经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到了万历期间,更趋明显。但万历、天启之后,刚刚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了阻碍。

社会发展的环境、政治文化的冲突给李时珍的成长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我们在了解一代英杰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形成和取得的卓越成就之前,需要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他是十分必要的。

在公元16世纪以前,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上占据着人类文明领导者的地位。但在16世纪以后,人类的文明史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欧洲大陆开始崛起,亚洲大陆开始沉沦。

在16世纪之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约175项产生于中国,占总数的57%以上。

中国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手摇纺车;到汉代出现了脚踏单锭纺车和提花机;三国时期出现脚踏3锭纺车;宋代出现32锭水力纺车和更先进的提花机。而欧洲,在14世纪才出现手摇纺车(比中国晚了1500多年),16世纪之前一直依靠“丝绸之路”来获得中国的纺织品。

16世纪之后,西欧国家后来居上,出现了自动纺机,将纺线和卷线过程合二为一。英国在这一时期发明了以水力机械为动力的卧式织布机、起绒机、漂练机等,引发了一场产业革命,迅速成为世界纺织工业的领导者。

在冶金业方面,中国在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末期开始冶炼生铁,比西欧国家早了1700多年。但西欧国家只用400多年时间,在16世纪就达到了中国用2100多年时间达到的冶炼技术水平。

在造船业方面,15世纪中国明代的郑和7次率船队远航西洋,每次“巨舶百艘”,其中最大的宝船长48丈、宽18丈,船队的各种工匠、水手、差役、医师、兵士等总数多达27000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60年以后,哥伦布远洋航行美洲,他所带领的船队只有3艘小船和总共88个人,最大的“圣玛丽号”仅5丈长、1.8丈宽。  这两支船队所代表的造船业水平,竟有天壤之别。

而16世纪之后,中国逐渐失去了这种领先地位,这和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是有着重要联系的。

中国与西方在政治文明上的巨大差异,除了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精神观念方面:在西方,富裕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经济独立而获得精神独立,因此有条件发动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以各种先进的“异端邪说”不断冲击正统观念和权威,致使社会思潮处于觉醒和开放状态,有力地支持了社会变革。

16世纪是一个历史分水岭。在这个世纪前后,中国与西方不约而同地发生了重大的改革事件:中国的张居正改革和西方的宗教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张居正领导的改革未获成功,所以中国的发展停滞不前了;而由于宗教改革取得成功,所以西方国家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当时全国出现了土地兼并狂潮。明初全国土地有850万顷,而到孝宗弘治十五年却减为423万顷,减幅50%以上。由于皇帝和王公贵族、官府的土地免交税赋,“官田”的无限扩张直接导致国家税收锐减。加之地主豪强勾结官府,滥减滥免应收税赋,致使国库亏空,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明王朝为了转嫁危机,不断加重对农民的苛捐杂役,这又造成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失所,弃业逃荒,流民起义连年爆发,形成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同时,专制体制特有的内部腐败,统治集团的堕落,致使国家机器运转失灵。

在社会政治危机激发下,统治阶级中(以张居正为核心人物)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

张居正(1525—1582)于公元1572年出任内阁首辅大臣(宰相),当时的神宗皇帝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

针对改革,张居正明确提出,改革的宗旨是“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改革的方针是“强公室,杜私门”。其要义在于把政治权力集中于国家,把经济权益集中于政府,通过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平息激烈的社会矛盾。其改革的主要形式包括:行政方面,实行“考成法”,督促和考核各级官吏的工作绩效和能力,运用竞争性的人事政策提高政府效率;经济方面,兴修水利、清查全国土地、实行“一条鞭法”新税制。

“一条鞭法”的基本内容:一是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丁役合并为一;二是国家所需的劳役,可以出银代役;三是赋役均以银两折算交纳,按田亩分摊征收。“一条鞭法”不仅是张居正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历史上赋役制度改革的重要事件。此法一出,发生了赋役制向租税制的根本改变;按田亩纳税办法也在客观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均衡了地主和农民的负担;以银纳税则有利于削弱人身依附关系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简而言之,张居正改革是一场由统治集团领导人发起的自上而下的自我改良运动。而最终,张居正的改革由于未发动社会民众参与,同时在统治集团内部得罪了那些不愿放弃既得利益的人,结果在张居正死后,改革的反对派立即进行疯狂报复和反攻,无能的皇帝听任他们对张居正实行抄家、开棺、逼其长子自杀,并定张居正为“千古罪人”。除了所推行的“一条鞭法”,张居正的改革政策尽被废除,由此给张居正改革画上了失败的句号。

改革的失败,使得中国的发展停滞了。

16世纪中国的科学文化环境也是动荡不安的,各种学派的兴起不仅影响了科学的起源,而且也影响到科学的发展。因为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文化风尚、社会思潮、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世人对科学的看法和态度。社会对科学的支持,有才华的人参与科学的热情,研究者的探索动机和心境、研究方向和课题的选择——这一切无不与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李时珍的科学创造与当时的文化风尚是息息相关的。历史上任何重大的科技发展,都不可能与当时的科学文化发展背道而驰,李时珍也不例外。

明初,由宋代程颢、程颐和朱熹等人所倡导的“程朱理学”占有统治地位。宋濂、方孝孺、薛碹等儒学大师都尊崇程、朱学说。明太祖朱元璋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定为科举考试标准,明成祖朱棣主持编纂了宣扬“程朱理学”的《性理大全》等书。“程朱理学”鼓励的道德教育只是看大家的行为表现,按统治者的意思来说就是:人民必须这样做,因为这是天道,这是真理。国家给道德好的人树立牌坊以示鼓励。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出了不少的道德优秀者,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把道德礼仪当作制度和表面工作来做了。

官方的倡导左右着学风。这种不利于学术争鸣的气氛,也引起了学术界的不满。

P6-13

序言

古代中国不仅是人类的文明摇篮之一,也是人类的精神摇篮之一。

按照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ls,1883—1969)的观点,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文明出现之后,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世界上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称之为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些文明中出现了一些大思想家,对人类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脱或超越的目标与途径。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奥义书》和释迦牟尼佛,希腊的诗人荷马、悲剧家修昔底德、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图、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出现。他们创立了人们至今赖以为精神基础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们仍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

如果以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为坐标,再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衡量,那么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间的孔子恰恰是中国文明进入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他处在中间点和转折点上:中国文明出现到孔子,孔子到我们现今的时代,前后备2500年左右。孔子以前,中国,有思想但没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国古代思想家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而孔子开创的“温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则,影响了中国的阐释传统,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遗产,不断地理解、发展古人的思想,从中获得思考和应对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资源,这也是我们今天为读者奉献这套《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的缘由。

纵观悠久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思想家们贡献出的成果具有极高的造诣与价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很多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而言,可谓日久弥新,极具生命力。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博大宏深的汉唐经学、简易幽远的魏晋玄学、尽心知性的宋明理学是思想学术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禅悦、道教的神仙修养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经世济民的政治、经济理想,巧夺天工的科技、工艺之道,风雅传神、丹青不老的文学艺术……都蕴蓄着丰富的思想。中国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一方面开宗立派,门户林立,一方面互相启发,入室操戈。儒、释、道三教可以论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并行而不悖。总之,中国的思想成就丰富多彩,贯穿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刚健中和等精神传统,在继承、阐释中变化演进,一代有一代之胜,表现出综合创新的特色。

不过,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没有思想家、思想者、哲学家之类的称呼和概念,只有圣人、贤人、哲人、智者、诸子、大师等等,这些词汇恰恰概括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们的社会身份往往是教师或学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与智慧。当然,从更广泛的范围看,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工艺、科技、文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文明领域内皆有贡献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言论、著作或被后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国人就以“三不朽”作为追求超越的途径,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说,为人类社会立下的大功、个人道德修养的成就和思想、智慧、学说等都是不朽的历史遗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思想家的内涵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现代人习惯认为的职业思想家、哲学家或宗教先知,我们在撰写《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时,也本着这样的标准选择传主。

众所周知,由南京大学已故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中国20世纪以来最为宏大的中国思想家研究工程。在这套简明读本系列编撰和出版之际,首先要对这200部《评传丛书》工作表达深深的敬意。站在这位巨人的肩上,简明读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而且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新的风貌就是深入浅出和引人入胜:精炼的选择,简明的评述,生动的故事与智慧……在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本读本通过介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向每一个愿意了解中国思想的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我们和古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引导大家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展开心灵的对话。

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时珍/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建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078149
开本 32开
页数 1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2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2
丛书名
印张 4.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185
13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