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弦月
内容
编辑推荐

《弦月》是姚泽轩先生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贯串于《弦月》一书的主要事件是平反。

“文革”时期,也是姚先生受迫害、不断逃亡和寻求平反的漫长时期。姚泽轩先生无端遭受迫害,继而逃亡抗争,把握历史趋势寻求平反,这段艰难的历程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刻痕。历史的车轮是多么的缓慢,慢得使姚先生感到难以坚持,就要倒下,等不到昭雪的那天……但是,姚先生挺过来了,求生的意志,对家人的爱,对真理的信念,正是这些,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帮助姚先生顽强地活下去,坚持下去,直到平反的那一天……

《弦月》一书,还记述了姚先生的一些传奇经历,如“救命窗”、“两包救命糖”、“寻乌惊魂”、“司机自杀”等惊险传奇故事,比虚构的影视作品更为神奇、生动,令人感慨唏嘘。

内容推荐

《弦月》是姚泽轩先生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弦月》主要讲述了:

姚泽轩先生积极参加1969年潮汕地区“七二八强台风”灾后重建工作并作出巨大贡献,获得汕头市政府嘉奖。岂料却无端招来恶势力的嫉妒、诬陷而蒙受不白之冤。恶人私设牢房,对姚先生施以酷刑。姚先生受尽凌辱,但终于设计成功逃脱魔掌。此后,恼羞成怒的恶人更加变本加历地到处追捕他。即使时时刻刻处于被追捕阴影之下,精明能干的姚先生在事业上仍取得可喜的成就。

姚先生惊险逃亡抗争八年,终于在国家领导人的过问与支持下,得到彻底平反。

目录

弦月初升,清辉尽洒人间——《历劫奋飞》第二部《弦月》序

第一章 赤心济苍生

第二章 横祸起萧墙

第三章 羔羊落虎口

第四章 柳暗待花明

第五章 危难见真情

第六章 幸运渡劫难

第七章 避险逃生天

第八章 白纸告青天

第九章 艰辛获平反

第十章 振翅盼翱翔

跋 历史和永恒

试读章节

在“钓队”工作

1969年的春天,令人激动又不安。《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中,公布了毛泽东的指示:“清理阶级队伍,一是要抓紧,二是要注意政策。”3月,大女儿降临人间,给我带来欣慰和责任。随后,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林彪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历史的隧道变得曲折,注定国家和民族将要面临坎坷。

嗷嗷待哺的小生命提醒我,我要面对的现实,和国家的政治局势一样严峻。女儿出世后,我一来户口仍在安徽,二来汕头的工作尚未落实,内心十分彷徨。汕头当时并无大型企业或厂矿,都是小企业、轻工业。本地人口又多,找工作相当困难,必须有名额才能顶替进去。我原本在汕头红阳机械厂做维修汽车的技术师傅,但安徽来人将我带回六安汽车配件厂之后,就等于在红阳机械厂被除名了。虽然重新回到了汕头,但他们也不愿意再接受一个劳改释放犯,哪怕我是无辜受害者。在一个真相被扭曲的年代,你甚至没有解释和申辩的机会。

那段时间,多亏婵珍及其姨妈有两份稳定的工资维持家庭开销,才不至于让这个刚成立不久的小家庭陷入困顿的境地。

4月里,蓝天下的木棉花红殷殷,像千万只鸟儿振翅欲飞。我在汕头无意间遇到一潮阳老乡陈卓亮。他经常充当中间人介绍别人买卖船用柴油机及零配件,为买卖双方牵线。有一次,他无法帮陆丰县甲子镇的钓队购买柴油机及零配件,前来找我帮忙。因为我对柴油机比较内行,又在外省呆过十多年,会讲一口普通话。汕头当时会讲普通话的人不多,而许多掌握实权的南下干部又都是讲普通话的,会讲普通话就成了能够和这些领导打交道的首要条件。

陆丰县甲子镇的钓队之前用帆船出海钓鱼,后来才拥有二十来艘机轮船,但仍沿用原来的名称,大家习惯称之为“钓队”。钓队的每艘机轮船上都有十几二十个渔民,由经验丰富的船长带队出海捕鱼。他们经常需要购买船用柴油机及零配件。当时处于“文革”期间,什么物资都紧张,为此,队里专门派了两个人驻扎在汕头负责采购,钓队的领导钟书记跟车间主任范朝东也偶尔到汕头指导工作,但仍然一无所获。

我受委托后,带上钓队的鱿鱼干、海鱼干、虾干、紫菜、鱼丸等市面上难以买到的海味去找物资局等部门的领导做公关工作,请他们开介绍信、写批条等。

在我的努力下,钓队购得了他们所需的物资。我的办事能力得到了领导的赏识,钟书记高兴地跟我说:“我们长期需要这些物资,你现在尚没有固定工作,不如就到我们队里来工作,做我们修理柴油机的技术指导,同时负责采购紧缺物资。”

当我回家跟妻子商议此事时,妻子不同意。她说有她和姨妈的两份工资,我不用工作都没问题。姨妈知道后也劝我不用去工作。我知道婵珍主要是不舍得与我分开,如果我去钓队工作,那就得离开汕头的家到甲子镇去。

我明白妻子对我的眷恋之情。但我身为堂堂七尺男儿,怎能靠妻子来养活自己跟孩子呢?我努力说服妻子:“男人要承担家庭责任,应以事业为重。”婵珍理解我,虽不舍,也只能同意了。于是,我就到了甲子镇的钓队工作。

在钓队,我被安排睡在民兵房中。民兵房里放着一些枪支,是属于严加保管的对象。显然,队里安排我在民兵房看管枪支是对我的一种极大的信任。

我到了钓队之后,队里安排一个二十来岁的名叫小花的姑娘来照顾我的生活起居。她帮我洗衣服,给我做饭,还帮我晒鱼干。  在钓队工作的一大好处就是有新鲜海鱼吃。队员与工作人员还可以超低价限量购买新鲜海鱼,即五分钱一斤,每人限购十斤。小花帮我将每次购得的新鲜海鱼洗净、晒干,我将那些鱼虾干都寄回汕头给家人。自己家里人吃不完,所以我妻子常将那些海味送一些给左邻右舍品尝,邻居们都很高兴,跟我们家的关系更加融洽。

到了6月,在汕头负责采购的两名队员无法买到所需的机械电器设备,钟书记只得又安排我回汕头负责采购事宜。在此期间,我常往返于汕头与甲子之间。

汕头钓队的采购员住在汕头大厦,这是汕头当时数一数二的招待所。钟书记跟范朝东到了汕头也都住在那儿。其他地方派驻汕头的采购员很多也住在这个地方,其中就包括江西赣州汽车运输公司的傅大庆和江西赣州物资局的聂家东同志。

汕头当时并没大工业,只有小手工业。很多采购员是因为国营大厂闹革命荒废了生产,没有产品供应,才不得不到汕头这个手工业城市来购买急需产品的。汕头人多工作少,国营、集体单位工作岗位紧缺。为了解决生计,灵活的汕头人到处兴办社办小厂、街道生产小组。在遍地是小厂的情况下,客户难找,订单难求。因为语言不通,他们了解不到外地采购员的需求,外地采购员人生地不熟也找不到能够生产所需产品的单位。供需双方就是缺了能够沟通二者的中间人,而我恰好抓住了这个机遇。

傅大庆、聂家东还有钓队采购员都住在大厦的三楼。我很快就跟傅大庆熟识了,知道他是来汕头采购汽车零配件的采购员,我请他吃饭,并将从钓队带回来的海味送一些给他。江西赣州属山区,因而海味对赣州人而言很珍贵。我们很快就成为好朋友。傅大庆给我开了一份采购清单,上面是一些简单的汽车零配件,如轮胎螺丝、机壳、大梁等。

我让泽敏带着这份采购清单去澄海找一位老乡。这位老乡在澄海郊区的社办企业工作。有人将订单送上门来,澄海的企业当然无比欢迎,马上跟赣州汽车运输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泽敏也因此在该社办企业得到了一份工作。

这是我跟傅大庆之间的第一次合作。后来,傅大庆又给了我一份购货清单,这次不是他们汽车运输公司需要的货,而是同地区其他小单位委托他代为采购的。

P1-4

序言

弦月如弓,晶莹如雪,如娥眉,似明眸。弯弯的月亮有一个非常美的弧度。满月固然令人心怀喜悦,弦月却有诗情沁人心脾——这就是残缺的美。世事沧桑,聚散离合;阴晴圆缺,盈亏轮回。天地人间,圆满常常只是一瞬,更多的是残缺,是遗憾,是漫长的煎熬和渴求。

贯串于《弦月》一书的主要事件是平反。

姚泽轩先生无端遭受迫害,继而逃亡抗争,把握历史趋势寻求平反,这段艰难的历程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刻痕。当他为寻求平反携妻带子跪倒于省革委大院门口时,此时此地的他,似乎已经全无尊严,更谈不上美,但他的行为的本质,却不折不扣是在捍卫自己的尊严,是在寻求一种人格上的美。在这种特定的时代,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寻求人格上的美,是统一的,是相互关联的。姚泽轩先生坚定地捍卫自己的尊严,也是在执著地追寻美,当然,这是一种残缺的美,如弦月之美。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我们的尊严和美,被扭曲、压制,被剥夺太久了!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说过:“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警示世人说:“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姚泽轩先生为了找回自己的尊严,不惜以生命抗争。这个抗争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其自身的生命力和美的尊严。

人生无数个静谧之夜,月亏月缺。弦月初升,清辉尽洒人间;西风暗换,萤光冷照夜行人。汕头深夜的街头,市郊浪涛渐远的码头,潮阳寂寥的乡间,江西苍凉的丛林……在那些孤独寒夜,为躲避恶人的追捕和迫害,姚泽轩先生亡命天涯,遥望万家灯火而无所归依。远天一清如水,几丝碎云若有若无,唯弦月无声,柔光如水,恰似上苍睁开了一只眼!

姚泽轩先生惊叹于她的美丽与娴静,犹如他的初恋,无比纯洁,刻骨铭心;弦月似在微笑,聆听他的沉吟和倾诉。弦月知道姚先生的心声,也了解他全部的冤屈和磨难,虽遥在天际,也仿佛清泪凝成,与姚先生共悲戚……

弦月初升天已老,天下苍生,渺如一粟。但造物主公平博爱,让所有生灵皆有生养,有生命的归宿和情感的依傍。为何他姚泽轩却无处藏身,有家难归?他心如雄鹰,却被折翅敛羽;他造福一方百姓,却被歹人追逐残害,这个年代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人世间为何人妖颠倒,善遭恶报?

他问天,天无语;他问地,地无言。他深知,一旦陷入历史政治的泥沼,以微小的个体之力,难以挣脱。大地茫茫,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与江河比长的,是精神。更必须得靠自己,小心周旋,把握局势,期待明天。听,弦月星斗,仿佛正恳切叮咛:姚泽轩,你要顽强,要坚持,珍惜生命,渡过劫难!苦难终会结束,寒夜之后霞光满天……

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姚泽轩先生遭逢的这场磨难,究其根源,乃由一场特大自然灾害肇始。

1969年7月28日上午,高达18级的强台风在汕头沿海登陆,造成公路交通瘫痪,通信联络全部中断。台风之前,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自打来非同寻常的电话通报,但人们已经猝不及防,尤其是市西郊牛田洋,聚集了全国各地大学生和解放军战士在那里劳动,台风之后,一片汪洋,500多具尸体浮于其上!据统计,台风之后,汕头共死亡894人,崩塌民房141025间……

惨不忍睹的灾情令姚先生潸然泪下。为帮助灾后重建,他奔波于木材产地江西,全力促成汕头市政府以高科技产品协作换来几千立方米紧俏木材,当时汕头民间已炒至每立方米2800~3000元左右,而江西的调拨优惠价每立方米才72元。巨大的差价,无疑造福汕头人民,姚先生也因为贡献巨大而获得政府嘉奖住进新租屋。岂料,却招来恶势力嫉妒,为达到霸占他住房的目的,不惜造谣诬陷,甚至于工商所内私设牢房,私设公堂,刑讯逼供,受尽折磨,使姚先生几近丧命,最后关头不得不施巧计逃出生天,也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逃亡、控诉、抗争之旅。此后整整八年,姚先生失去了自由,不能与亲人团聚,时时惶恐不安,防备着恶势力的窥伺和追捕。

即便如此,在此期间,在恶人的势力范围之外,姚先生仍执著于科技事业的发展并取得可喜的成就——通过改良当时笨重落后的机械设备,生产出当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硅整流电焊机、电镀机、充电机、发电机等。由于产品先进、质量可靠,畅销各地,甚至国防部军工部门也选用了他的产品。同时,姚先生也挽救了濒临倒闭的工厂,吸收众多无业人员就业,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弦月》一书,还记述了姚先生的一些传奇经历,如“救命窗”、“两包救命糖”、“寻乌惊魂”、“司机自杀”等惊险传奇故事,比虚构的影视作品更为神奇、生动,令人感慨唏嘘。

“文革”时期,也是姚先生受迫害、不断逃亡和寻求平反的漫长时期。有些时候,历史的车轮是多么的缓慢,慢得使姚先生感到难以坚持,就要倒下,等不到昭雪的那天……但是,姚先生挺过来了,求生的意志,对家人的爱,对真理的信念,正是这些,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帮助姚先生顽强地活下去,坚持下去,直到平反的那一天……

在连贯、习仲勋和刘田夫、范华等中央及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姚先生最终获得平反。不过当时的平反只是在名誉上还姚先生一个清白、凭“抄家物资扣留清单”去领取八年前被抄家时扣留的家用物品,而姚先生被无故拘留逼供、拷打、追捕了整整八年的那些罪责,却被一笔勾销,那些作恶者、指使者和打手们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而蒙混过关、逍遥法外!

但无论如何,重获自由和尊严的姚先生,像一只不屈的苍鹰,终于能够再次展翅飞翔!就是这只不屈的苍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奋力翱翔!令我们格外钦佩的是,早在40多年前,姚泽轩先生从事商业活动的一些思路和做法,正是今天无数人正在研究和学习的。一个远远跑在历史前面的人,难怪历史要伸出大棒拦他、打他。

在人生的岁月中,渴望追求完美的人很多很多。然而大千世界,难得有个完美让我们追寻和享受。到了人生的晚年,常常怀想许多往事,感念天地的辽阔,感念生活的悲喜。我们走过的路,我们错过的时光,都风化成了昨天的记忆;随着历史的车轮早已远去。在那个年代,也曾经羡慕夕阳的美妙,也曾经翘首晚霞的灿烂,只是当我们无数次张望时,才知道人生毫无圆满可言,只有那畅想未来的梦,只有那不倦追寻的像弦月一般的残缺的美。

历史的兴衰,也是命运,只有不屈者,才能够最终扳牢命运的犄角,从而获得自己渴望的人生。长夜过去,是不懈的努力,是诚实和信念,支撑着姚先生重见光明。时至今日,古稀之年的姚先生,能够著述自传体三部曲《历劫奋飞》捧于读者前面,就是明证。

弦月在天。斜阳落照的黄昏,你悬于蔚蓝的天穹,伴随你的是缓缓移动的片片闲云。万籁俱寂的夜晚,你挂在乌蓝的晴空,围绕你的是璀璨闪烁的点点繁星。杲杲日出,你是浅淡遒劲的弓影。风烟云雾里,你是素洁瘦挺的玉璜。夕阳掩映,你是晶莹的素冰。薄暮弥漫,你是纯净的润玉。夜色浓重,你是一弯烁金。破晓放曙,你是一钩白银。啊,弦月如弓,晶莹如雪,虽不如满月那般的圆,那般的皎洁,那遒劲的弓影、晶莹的素冰,却也装扮出了另一个梦幻神奇的世界。

弦月初升,天地辽阔;鹰飞万里,赤子情怀。

2010年8月16日

后记

与传主的“相遇”

姚泽轩先生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历劫奋飞》,已经出版了第一部《寒星》,此为第二部《弦月》,第三部《暖阳》也即将出版。从人生历程上分,三部曲抒写了姚先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晚年的人生际遇。少年时的成长,青年时期的浪漫凄美又曲折,中年时期被迫害和寻求平反,晚年的彻悟和奉献社会……人生之途漫漫修远,个人的情感和故事不可复制,个体的体验和经验总会泽被他者,这就是传记作品恒久的魅力所在。

谈及传记文学,我心里立刻会涌起一种别样的情感,特别是在阅读那些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之后,它们对历史和人生际遇的真实呈现和深刻反思,以及所蕴涵的由个体精神和情感产生的极大的精神力量,对读者心灵造成的冲击,常常比虚构文学来得更猛烈。掩卷沉思,无不因为个体生命历程的种种相似,历史时空的不同演绎,彼此人生体验的比照和借鉴,存在的虚渺和短暂……而慨叹不已。

《寒星》是姚泽轩先生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他的家族、他自己幼年和少年时期在岭南潮阳的生存和成长,以及他青年时期在上海、安徽等地的奋斗和不幸遭遇,其中如针刺般令人心痛的,最是那滚滚红尘中的世态炎凉给梦想者的打击,人性的自私、恶欲对天真少年的无情残害,对脆弱爱情的窒息和磨折。

姚泽轩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出身于广东潮阳一书香门第,日本飞机的轰炸毁了他的家园,毁了父辈的事业和家族的未来。少年时的他聪明好学,天性善良,热爱音乐、书画甚至话剧表演,再加上俊美的形象,如果是另一个时代和恰当的机遇,他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幸的是,在珍贵的成长时期,他不得不运用自己的聪明机智不断与命运抗争,去获取生存的机会,甚至承担起成年人也无法承担的家庭经济重任。他与萧三姑娘的爱情,纯洁而美,是两个天真少年的梦想。在世俗的包围和时代的困境中,这对才子佳人的爱情历尽坎坷,以悲剧告终,也成为姚泽轩生命中难以弥合的伤。

彼时,历经抗日战争和民国时期,中国乡村无不水深火热。及至新中国建立之后,滚滚而来的政治运动浪潮,也将无数无辜者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卷入悲惨的深渊。姚泽轩仅仅因为妻子貌美,就被垂涎者陷害入狱,九死一生,如果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和胆识,在那个人性扭曲的年代,或许早就成了千万冤魂之一,不复在人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如同温暖的阳光,轻洒在十多亿中国人的心上。比如,总理说,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发展与经济建设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对历史的了解,没有对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永远追求,就体会不到这句话应有的分量。回望《寒星》中青年姚泽轩和他同时代一些人的悲惨遭遇,可以说,正是不公平、无正义,正是爱与关怀的缺失、人性的扭曲,造成姚泽轩们的不幸,导致大批知识分子和优秀青年冤死于六十年代的政治牢狱。

《弦月》讲述的是姚先生生命历程中又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于姚先生,是九死一生的磨难过程,恰似入了炼狱。一切的起源,由一场特大自然灾害肇始。1969年7月28日史无前例的特大强台风灾害,给汕头地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灾后的汕头,满目疮痍。悲恸之余的姚先生,通过一切可能的办法,动用自己的各种人际资源和谈判智慧,协调到几千立方米散发着森林芳香的江西木材,运抵汕头重建家园,在物质匮乏、计划经济的特殊年代,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然而,当他陶醉在万幢高楼平地起的家乡美景的向往之中时,丝毫没有觉察到,命运的黑手,已经悄悄向他伸来……作恶者利用国家政治之道,用政策给自己的恶行包裹上冠冕堂皇的外衣,打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旗号,先是把他骗进收容所,转而羁押于工商所,对他进行非人折磨。  时至今日,国家民主政治不断进步,人权和人的尊严有史以来得到最大的尊重,当我们读到本书中记述的那些血泪故事,那段历史如此妖魔化,权力落入恶人、小人之手,人性的自私、贪婪、残暴、恶毒,所有人性的负面,暴露无遗,且膨胀百倍千倍,恶人做出非人之事,令人齿冷。“文革”十年,也是姚先生受迫害、不断逃亡和寻求平反的十年。是求生的意志、对家人的爱,以及对真理的信念,帮助姚先生坚持活了下来。但是,真理是什么?很多时候,它常常只是黑夜中的一道电闪,甚至是远方一缕若明若暗的微光。虽然微弱,但它鼓励了那些苦难中的人们,活着,就有希望!

《寒星》和《弦月》,讲述了历史中的人性,人文主义精神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它讲述“我”的故事,强调的却是人的主体价值。书中大量传主及相关人物的轶事、细节和日常琐事,被作为反映人物个性精神的珍贵素材加以利用和刻画。借用山西作家韩石山先生的话,就是:优秀的传记中,资料与文学是一体的,既是坚硬的花岗岩,又折射出绚丽的光彩。

时光无情,源源不断地将生命与回忆带走,任何意志也抵挡不住它的冲刷和流逝,今天迅速地成为昨天,成为历史!我们在阅读中与姚先生的心灵相遇,借助于传记文学的叙述,每一个真实的生命,每一个鲜活的昨天,从历史中仰起脸来,与有缘的读者打个照面,对话和分享。

与历史的相关

传记,首先和历史有关。在文史不分的古代,史传文学是传记文学的主流,中国司马迁的《史记》和古希腊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是最好的例证,更是史传的创始杰作。近代以前的中国传记文学“史传合一”,让传记有了较强的史鉴功能。到近代,文学传记和史学传记才逐渐分家,发展成为叙事文学的一种形式。姚先生出生的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提倡“新的解放的传记文学”。在此前后,胡适、闻一多、郭沫若、沈从文、庐隐等均有过此方面的创作经历,或是写小人物、亲人或名人的传记,或是倾心于写自传。

新时期中国传记文学有了艺术性的突破,文体呈现多元化,传记文学的题材领域被大大拓展。

到了二十一世纪,文化多元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记文学开始转向对日常生活图景的关注和对历史的重新阐释,叙事风格多样、功能多样广泛。一些自传体的作品,既是人类纪念本能的需要,更是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

传记创作者的心中总有一种信念,那就是:时光流逝,不舍昼夜,但我们必须记住那些往往令我们不愿记忆的事情,记住历史。对于追求真理的人来说,历史终将证明,真理在他这边!

个人的历史,和一个国家的历史,不能不说是息息相关的,正如一滴水和一座湖泊的关系,当阳光穿过,它们反射的,是同一种光芒。探寻它们,皆可以让我们真正聆听到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

撇开姚先生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曲折经历,在他可以见证的历史中,回头看,中国社会的变革是多种动力的综合作用。中国社会发展几次与机遇擦肩而过,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多种动力开始形成,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找到了出路。30多年来,中国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踏步前进,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而从姚先生的自传中,我们欣慰的发现,早在40多年前,他从事商业活动的一些思路和做法,正是今天无数人正在研究和学习的。一个远远跑在历史前面的人,难怪历史要伸出大棒拦他、打他。

同时,我们还能够感受到,完整的讲述,真实的呈现,坦诚地表白,对姚先生来说,是他的渴求,也是他的解脱,因为,他的情感,他的人生和梦想,他的价值观,经过文字的组合和呈现,获得完整,融合一体。

这类传记,能够通过真切的情感感染和传达,使传主的精神力量得以张扬,让读者获得人格教育和审美体验,获得社会应有的价值观和精神资源。

关于如何写好传记文学,传统的观点认为,真实是传记文学的生命,传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言行、交往,都必须与历史上的或现实中的人物、事件相一致。作为自传,姚泽轩先生在书中的把握是严格而谨慎的,据说出版前就已经反复请相关人士对书的内容进行核查和校阅。这种严格和谨慎,当然并没有损害书中人物与故事内容的生活和丰富、鲜活。其实,在我看来,传记文学既是传记,又是文学,在主要的、重要的事实和事迹、性格符合历史的真实和传主的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对话,来突出人物的性格——这主要是指为他者立传。当然,为他者立传,文中或多或少,必然暗含传主与作者的分野,此处不做探讨。

正是由于传记文学与历史的特殊关系,使得它可以将历史孕育的丰富的人类知识和智慧传达给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一部部传记文学作品,构成民族思维史、精神史。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 1795~1881)曾说,世界的历史就是伟人们的传记。但今天的传记文学,无疑地,会越来越多地关注普通人,并同样会产生优秀作品,也仍然会和伟人们的传记一样,具备这样的特质:它一定蕴涵着极大的精神力量。正是这一特性,感染和鼓励我们。

《历劫奋飞》初看是抒写个人的,仅仅读了《寒星》、《弦月》,我们已经体会到,作者一直在张扬美和善,张扬为理想百折不挠的人生奋斗精神。英雄不是别人,英雄就是抗争中的“我”,“我”面对很多敌人,除了自身的弱点,还必须要战胜环境的险恶、他者的陷害、时代桎梏,方能扭转命运,才能够继续追求理想,走向未来和光明。这种新英雄主义精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有着特别的鼓励和教化意义。同时,它内在的崇高和理想追求,又给我们带来诗性与审美的感受。

对永恒的追求

诗性与审美的根基,在于传记文学丰富的文学性。

胡适在《什么是文学》中明确指出:“文学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动人,第三要美。”胡适的“三个条件”应该说是一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对于传记文学同样适用,传记文学中的文学性是必须一再强调的。或许可以要求传记作家多向小说家学习,当描写个体人生时,能够使得主人公的经历和生活、情感,与读者的生活、情感互相唤醒。一旦如此,这样的传记创作就会变得十分美妙。

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国际传记文学学会创始人赵白生教授的一个观点,深深打动我,他认为,行为不仅仅因为发生过才被叙述,而是因为它们代表了精神成长的阶段。他同时强调:“传记必须写得有趣、漂亮,它必须是一场精心构思,巧妙编导,完整无缺的演出。”(见《传记文学理论》,赵白生著)

自然,从《寒星》到《弦月》,及至之后的《暖阳》,并非“精心构思,巧妙编导”之物,作为一部个人的成长史、心灵史,它是朴素而新鲜的,一种现场的、在场的感觉,将读者深深引入漫漫往事之中。

那么,诗性与审美,是不是传记文学的最高追求?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传记文学的终极目标》,以伟大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为例,与一般意义的传记不同,它是一部关于贝多芬的精神传记,其所具有的魅力来源于它并非类似于普通人的生平行状的记录,而是反映传主内心世界的精神传记,其饱满的激情、对永恒艺术精神的追求,堪称百读不厌的经典。恩格斯也期望于将来的戏剧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结合”。

“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这个要求,对于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家来说,多么重要!

因此,我想重述自己的一个观点:文学发展到今天,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传记文学应该追求永恒,要让传主的生命走向永恒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让传主的精神和生命价值在读者身上一代一代延续下去,超越时间,超越国界,而成为全人类普遍的精神象征。

在此,期待姚泽轩先生的自传体三部曲第三部《暖日》早日面世,令我们得以完整欣赏,再次浸淫和感动。

(西篱,本名周西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理事,国家一级作家。现供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

2010-8-1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弦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泽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0920
开本 16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