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情爱民国(民国文人的婚恋微纪录)
内容
试读章节

民国的上一站,是晚清。

从晚清走过来的文人,不得不面临“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无论守旧,还是革新,无论伟大,还是尴尬,他们的婚姻无一不流淌着千年的制度之血,没有自由,缺少浪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之基;妻妾成群、儿女双全,是婚姻之相;人伦纲常、大义存焉,是婚姻之本。

如今,婚姻选择的空气自由、民主,但婚姻竞又变得如此脆弱,难经一场风雨。

似乎。婚姻的幸福,无关乎制度。

●在晚清,在民国,梁启超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发起“公车上书”,参与“戊戌变法”,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辗转各地讲学、著书。1889年,年仅17岁的梁启超考中举人。主考官李端棻、副主考官王仁堪各自都有结亲的打算。王仁堪有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儿,想招梁启超做女婿,打算拜托李端棻作媒。谁知李端棻也想把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正欲请王仁堪代为说媒。当王仁堪来到李端棻处正欲启齿,李端棻却先下手为强,拜托在先。这一来王仁堪只得忍痛成人之美。但这桩婚事倒有点像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久居乡间的梁父表示不敢高攀。李端棻便让人转告梁父:“我固知启超寒士,但此子终非池中物,飞黄腾达,直指顾问。我只管物色人才,勿以贫富介介。且我知我女弟固深明大义者,故敢为之主婚。毋却也!”两年后,梁启超与李蕙仙在北平成亲。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东京,李端菜赠予梁启超赤金二百两,助这位内弟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因此受累,丢掉乌纱帽,流放新疆。

●1899年11月,梁启超从东京到美国的夏威夷檀香山奔走演说,积极鼓吹变法维新。清廷驻檀香山领事对他大为忌恨,买通当地的一家英文报纸,发表文章攻击梁启超。梁启超心中不服,苦于不懂英文,不能回击,只好置之不理。不料此后不久,竟出现一桩怪事,另一家英文报纸上连载为梁启超辩护的文章,文字清丽,论说精辟。显然,作者对梁启超的经历和著述了如指掌,但文章未署名。其实,这些文章的作者,是一位檀香山小学的教员,名叫何蕙珍,20岁。很快,梁启超就与这位何蕙珍见了面。有一天,檀香山一位姓何的华侨巨商在家里举行宴会,邀请梁启超作即席讲演。梁启超应邀赴宴。这位华商的长女正是何蕙珍,席间担任梁启超演讲的翻译。演说完毕,何蕙珍向梁启超讲明了代为“笔战”的过程。梁启超为之倾倒,在随后的交往中,梁郎赠小像,何女馈小扇,两情暗洽。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有一节专门写到“梁任公之情史”,说梁启超在与何蕙珍二度会面之后,确曾向何蕙珍求婚,但何蕙珍考虑到梁启超是有妇之夫,便托人答复他八个字:“文明国律,不许重婚。”梁启超在檀香山小住了一年半,将奇情艳遇写成24首情诗,陆续发表在《清议报》上,他的老师康有为看后斥之为“荒淫无道”。

●原配夫人李蕙仙比梁启超大几岁,出身富贵人家,个性豪爽泼辣。婚后,梁启超处处容忍、谦让,因此落得个“惧内”的名声。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认定梁启超的婚姻并不美满:“李女貌陋而嗜嚼槟榔。启超翩翩少年,风流自赏,对之颇怀缺憾,然恃妇兄为仕途津梁,遂亦安之。”与何蕙珍相识之后,梁启超曾经给远在上海的李蕙仙去信,用极其细腻的文字描述了自己与何蕙珍相识的情景,并且把自己复杂的心情诉诸笔端。李蕙仙读了梁启超的信,自然气恼,她给梁启超写了一封回信,大意是:如果你喜欢何蕙珍,就娶她为妻,我会禀明父母大人为你做主;如果你能像自己所说的那样以大义为重,就不要再牵挂此事,保重身体要紧。梁启超收到这封信后大惊失色,因为他知道父母绝对不会同意他私自娶亲,于是赶紧复信赔罪,表明态度:“得六月十二日复书,为之大惊,此事安可以禀堂上?卿必累我挨骂矣;即不挨骂。亦累老人生气。若未寄禀,请以后再勿提及可也……任公血性男子,岂真太上忘情者哉?其于蕙珍,亦发乎情,止乎礼仪而已。”这封信发出不到一个月,梁启超便“急抵沪”,当面向夫人请罪。

●梁启超返回日本后,心思一转,决意做一回“月老”,将何蕙珍介绍给中年丧偶的同门师弟麦孟华。但何蕙珍以恪守独身主义终身不嫁为由,婉言谢绝。不过,后来梁启超任民国司法总长时,何蕙珍从檀香山来北京,欲与之结秦晋之好。但梁启超只在总长的客厅里接待了何蕙珍,她只好怏快而返。李蕙仙病逝后,何蕙珍又从檀香山赶来,但梁启超仍然婉辞。何蕙珍的表姐夫、《京报》编辑梁秋水责备梁启超“连一顿饭也不留她吃”。

P001-003

目录

第一章:从“上一站”走来的人

第二章:“双轨”的爱情

第三章:那些“鸳鸯”那些“蝶”

第四章:婚姻的大学

第五章:革命的爱情

第六章:才女的花样人生

第七章:诗人之爱

第八章:当爱情遇上婚姻

第九章:爱上最好年龄的人

序言

民国就是这般风流

——代序

民国,是一个风流的时代。

新旧交替,东西碰撞,民国那一代人注定要生活在激荡之中,大到政体建设、意识形态,小到生活方式、婚恋理念,都呈现出多元、开放之态。政权动荡,外族入侵,那一代人又不得不忍受着乱世生存之痛,跌撞前行,却又甘守一窗的寂静和书香,在学问事业中寻求着安身立命之所,从而造就了一大批名哲、名士、名作家。

远有魏晋风度,近有民国风流,一样的名士如云,一样的狂傲不羁。民国和魏晋在相隔千年的时空中遥相呼应,气脉相通。

那一代人。才情四溢,有才便不免多情。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

这是多情诗人徐志摩的“爱情宣言”,嘹亮、赤诚,是对爱、对美、对自由的倾尽全部生命的呼喊。

正是视爱情为生命,才子佳人们仿佛青衣挥着红袖,倏忽上台,又倏忽退场,演绎着一幕幕动人或悲壮的爱情故事。

一手缔造了民国气质的温儒胡适,在那个生机勃勃的时代里,感情偶有横溢,但经历了绚烂夏花、静美秋叶之后,最终与小脚夫人厮守一生。他终究是母亲膝下的孝子,是江冬秀一生的乖丈夫,“今世幸有胡适之,教人白话做文章”,不讲爱情与风月。

鲁迅倔强而桀骜,满身长刺,把原配朱安一辈子打入“冷宫”,但当许广平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女孩走近时,他立即显示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温柔。

经天纬地、风流无数的陈独秀,对原配妻子的否定,却是从妻妹开始的,这场不伦之恋,让他不得不离家出走。在暮年之时,在一个年轻的乡下女子的感召下,他终于浪子回头,回归书生本色,懂得了家庭和婚姻的重要。

“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愿望,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她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女神张兆和素为读书人所倾慕,当她与外表柔顺的沈从文风轻云淡地携手度过一生时,有人问一句:婚姻,对她,抑或对他,是“甜酒”还是“苦酒”?外人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郁达夫,由父母包办的女子,竟是个古典才女,但七年之期到来,郁达夫终抵不过对杭州美女王映霞的移情别恋,当他与她依偎于杭州的风雨茅庐,窗外栏杆处,却又爬满了一丛丛暧昧的蔷薇花,美丽而又凄怆。

景色秀丽的武汉珞珈山下,凌叔华的爱情终于喷薄而出,但给她的不是曾经的恋人徐志摩,也不是挚爱的丈夫陈西滢,而是来自异国的浪子。

一生诗意的戴望舒,离开了“丁香姑娘”施绛年以后,就一辈子也走不出他生命中的“雨巷”,演绎出一段段抛弃和被抛弃的故事。

风流不过田汉,他纠缠于两个女人之间长达20年,从青年到暮年……得意乎?失意乎?幸乎?不幸乎?

本性的丁玲,在政治面前,那一段段爱情和婚姻,竟也被染变了色。

他们的故事,印证了这样的话:爱情之选,没有对错;婚姻如水,冷暖自知。

其实,都是寻常人家,当强光褪去,那些才子佳人也有如常人般的缱缱情意,信誓旦旦,喜新厌旧,七年之痒,得陇望蜀,猜忌嫉妒,还有性冲动、冷暴力,还有那珍而稀之的长相守。

他们的故事,也印证了这样的话:婚姻是每个人的私事,不应与人的人格有太大的关联,每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民国,一切的新,与一切的旧,无时无刻不在交替、糅合,旧的体制已在解体,新的制度正在建立,一切都是那么多元多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遗风尚在,但“自由恋爱”的琼浆玉液,已经充满蛊惑地摆在眼前。旧婚姻与新情感中的“夹缝人”,面临着多么尴尬的人生抉择,或是接受自小的定亲,平静而又平淡地度过一生,或是选择为爱而不婚不娶,孑然一身,或是如同飞蛾,积蓄一生的力量扑向爱情的火焰,最后落个身心俱疲、苦乐参半……

或许,正因为有了如此的矛盾,又有了那些才子佳人们的动情演绎,民国的爱情才会显得这般典雅从容,或者这般惊世骇俗,始终充满坦然率真之气。

本书辑录了近150位民国文人的爱情、婚姻轶事,用当下流行的“微博体”写就。既有全景式的记述,又有细节性的描绘,既注重资料真实、信息密度,又注重情感、人性的发掘,尽最大可能复原那个时代的爱情,以期从中绘就一幅民国文人的“婚姻谱系”,从中总结出民国时代的“爱情基因”。事实上,把那一代人的婚恋和家庭生活,放在历史风云之中去考察,那么,情感的宿命、人生的无奈、精神的求索,以及民族的大义、历史的荒谬、时代的诧异,都一一呈现。当这些原本属于私人的隐秘进入公共视野时,文人的形象才会避免符号化,鲜活得似乎要从纸上飘然而出。

这部书完稿之际,我到安徽绩溪拜谒胡适故居,还到曹诚英墓上敬献了花束,胡适和曹诚英是表兄妹,情投意合,但胡适是个发乎情、止乎礼的君子,最终与发妻江冬秀白首相依。唯有曹诚英,“斯人独憔悴”,死后被葬在通往胡适故居的小路旁,苦候心爱之人归来。

“最美的爱情,死在了民国。”反观今日,“自由恋爱”已成常态,爱情的得失之间,似乎家常便饭,再也没有徐志摩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焦灼之感了,也没有如曹诚英那样为了爱而积蓄一生力量扑向爱情火焰的勇气了。

内容推荐

《情爱民国(民国文人的婚恋微纪录)》由陆阳著,主要内容:

“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愿望,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

一手缔造了民国气质的温儒胡适经历了绚烂夏花、静美秋叶之后,最终与小脚夫人厮守一生,不讲爱情与风月。

经天纬地、风流成性的陈独秀,暮年之时,在一个年轻的乡下女子的感召下,浪子回头,回归书生本色,懂得了家庭和婚姻的重要。

女神张兆和与外表柔顺的沈从文风轻云淡地携手度过一生时,有人问一句:婚姻,对她,抑或对他,是“甜酒”还是“苦酒”?外人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郁达夫,由父母包办的女子,竟是个古典才女,但七年之期到来,郁达夫终抵不过对杭州美女王映霞的移情别恋。

景色秀丽的武汉珞珈山下,凌叔华的爱情终于喷薄而出,但给的不是挚爱的丈夫陈西滢,而是来自异国的浪子……

《情爱民国(民国文人的婚恋微纪录)》的故事,印证了这样的话:爱情之选,没有对错;婚姻如水,冷暖自知。

编辑推荐

民国是一个中西交流、风云激荡的时期,更是一个思想开放、自由浪漫的时代,梁启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这些文人在民国舞台上次弟登场,他们不仅用强悍的精神引领时代,还有缱绻的柔情蜜意。

情感的缩命,人生的无奈,精神的求索交织而出的民国婚恋,或典雅从容,或惊世骇俗,或坦然率真。

《情爱民国(民国文人的婚恋微纪录)》由陆阳著,辑录了150位民国文人的爱情、婚姻轶事,既有写意式的记述,又有工笔式的描绘,对历史人物不溢美、不隐恶,以期通过婚恋这一课题展示人物复杂多元的历史面目。它是札记,是文论,是历史的碎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饱览民国悲欢爱,缱绻世间不了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情爱民国(民国文人的婚恋微纪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15670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2013297580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