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何父母会伤人
内容
试读章节

父母系亲密的凡夫

那么,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只不过是走在大街上、生活在楼群里的一个普通人,淹在人海里没人会留意,自己和那些行色匆匆的人没什么区别。因此,自己只不过是群体中的一员,这些个“一员”,就是这样存在着,其中不仅包括自己和他人,还包括父母和老师、其他亲人或同事、朋友……大家无论通过什么形式组合在一起,比如父母通过家庭与我们组合在一起,已经是一种因缘,那么,他们凭什么就必须对得起我们?他们凭什么就一定要是教育家或圣人?他们只不过也是极普通的人,甚至有一些非常严重的缺点,并且根本不会改,也像我们一样固执。

有一位年轻的朋友抱怨说:“我今天的一事无成,就是我爸造成的,他无论什么都要代替我,包括我考学和找工作,甚至交个女朋友也得向他请示。可你看人家丁俊辉,小时候就喜欢打台球,他爸爸就没逼着他非念书不可,而是致力于发展儿子的爱好,一直陪丁俊辉走到今天,直到他拿到世界冠军,他爸爸还是他的经纪人。我怎么就没有这样的爹?”

没错,极少人能有那种幸运。华盛顿在小的时候砍倒父亲亲手栽的一棵樱桃树,父亲回家质问他时,他诚实地向父亲坦白,父亲非但没有责骂他,还夸他是个诚实的孩子。这种经历为幼小的华盛顿留下了一种被无条件接纳的经验,于是他在与人相处时,没有太多顾虑,总可以把一个完整的自己呈现出来,并且也能够接纳别人的全部——这种仁义的人格魅力,对他领导独立战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健康的父子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然而,我们大多数人毕竟是凡夫俗子,我们没有那个命,没有摊上那些伟人的家庭模式,就像我们无法长得像影星一样。

然而,你如何抱怨自己的长相呢?你长得就是这样,再抱怨父母的基因,也无法使你的当下像孙悟空一样变化成自己希望的样子。是的,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只能认命。不认命,表面上看是在抱怨父母,其实是不接纳自己。因为自己就是父母所生,自己就是这样一种客观存在,它没对没错,没好没坏,一切都是自然。问题在于,我们可以认命于当下,但是,我们完全有能力改变命运的安排,在后天,在我们足以脱离父母怀抱的时候,便可以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才是大丈夫所为。

因此,我们生为何人并不重要,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也不重要。如果走在大街上,我们会在乎这些人吗?可为什么离我们越近,与我们有关时,我们就那么在乎呢?有一个人曾经打过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当我们将一幅十分美丽的画置于眼前一厘米处,便无法客观地欣赏它。没错,因为太近,我们对父母无法产生客观评价,我们在用放大镜审视亲人,所以我们才会挑剔。

毋庸置疑,父母与我们的成长有关,在互动的过程中,他们有人“得罪”了我们,导致我们这样或那样,这的确是个事实,可更大的事实是:他们让我们活了下来,并有机会想起这些事。

其实,想起这些不幸的事并非真正的“开悟”,它最多也不过只是比较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真正的开悟,是知道如何处理在成长过程中造成的负面,也就是“修复本我与自我问形成的断带”。这就如同知道了一辆车的毛病后并不是总埋怨出厂时的质量不过关,关键是如何维修或重新改良,因为,我们毕竟还要驾驶它。

在此期间,我们不能总抱怨有些不负责的工人们不懂行,因为他们就那个素质,就那个技术,他们的水平就是不高,他们有些人就是没文化——是的,许多父母就是这样,可他们已经把我们拼装成功,我们今天的质量不合格的确与他们当年的能力有关,可是,他们就是这种能力,就像我们今天的眼高手低一样,可是,他们有一点和我们是一样的,都尽了全力!

我们苟活下来,和他们一起苟活下来,实为不易。他们和我们一样具备人类所有的缺点,包括自以为是、懒惰、庸俗、固执、无知、暴躁和冲动……因此,有些朋友说,当他们知道自己的性格弱点与父母教育有关时,便一味地、直截了当地与父母“交流”,老天,这等于要他们的命!第一,他们也是俗人,并像俗人一样,不可能认为自己错了,他们的底线与我们不同,他们大多数人只是保证孩子能活下来,自己能保住性命,至于什么生活质量或心理素质,他们有些人可能根本没想过。第二,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所感受到的生活水平,远不如现在的我们,因此,他们年老的时候总算长舒了一口气——唉,我终于完成了今生的任务,把孩子们拉扯大了,记住,只是拉扯大了,至于长大后成功与否,他们根本顾不过来,因为在那个年代,他们连自己都顾不上。

说来说去,父母越来越显得可怜,他们是一群比我们穷的人,不仅没那么多钱,而且精神世界也比较匮乏,他们紧紧恪守着自己的生存经验,携带着人类所有的习气与我们相伴。到了老年,他们成了弱者,但他们仍然固执,像个孩子一样没有安全感,于是怕子女远离,也怕自己失去家长的威严,是的,他们要面子,像我们一样好虚荣,所以,他们只是普通人。

P7-8

目录

第一部分 家庭问诊

 第一章 父精母血/3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

愚忠,愚孝

叛逆心

理解父母的不安

父母系亲密的凡夫

孝道就是平常心

忆苦思甜,温故知新

武断和固执的老人

 第二章 女娲之病/15

女娲母亲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四人美女

三座大山

受惊吓的母亲

政治婚姻

老伴儿

新女性,旧观念

贞节牌坊

被物化的人性——“二手”女人

 第三章 母亲之病/26

生育,保护乃母性之本

丧失母性的母亲

冒牌母亲

当母亲成为暴徒

地狱儿童

恶有恶报

女人,以爱为命

乾坤之道

乾坤颠倒

强势何来

母亲男性化,儿子女性化

解除“假小子”的魔咒

同情不是爱

自然为母

 第四章 恋母之病/41

母子恋

对儿子的依赖

代理父亲(小大人)

与父亲互为“第三者”

自卑与罪恶感

对抗权威

不愿儿子长大的母亲

替罪羊

夫妻为大

家庭有漏洞,孩子作“补丁”

无奈越权与丧失界限

虚荣心与不作为

肉夹馍

抱怨母亲,迁怒女友

母乳,儿子生命之源

 第五章 男人之病/55

“淘气”的男人

不打不成交

爱自己才会爱孩子

所谓责任

负责就是承担情感交易

女人和孩子——男人的“两针鸡血”

父子冤家

臣服

父子颠倒

替母惩父

解脱

第二部分 家庭伤害

 第六章 家庭暴力/71

打骂成风

今天挨打,明天打人

打骂是为了驯化

孩子为什么有时候“找打”

兄弟姐妹可分担暴力

,打你,因为你是女孩儿

孩子最顾家

厄运会代代遗传

人格分裂

孩子,打你没商量

埋雷的后果

养不教,父之过

有一种父爱叫歉意

生命中的制约

解铃还需系铃人

 第七章 抛弃与乱伦/85

分离焦虑

被抛弃的后果

把自己送走

产前抑郁

习惯独处

不敢亲近

乱伦

兄妹相残

侵犯界限

隐性性侵害

再难也要爱孩子

第三部分 家庭保障

 第八章 童叟无欺/97

老人是块宝

隔代亲不能太过

“透支”的老人

上有老,下有小

隔代亲情不能超越父母亲情

别让孩子作蝙蝠

教孩子化敌为友

孩子是家庭关系的试金石

家庭和宾馆的区别

家庭是个生命体

家庭在呼吸

家庭保障

 第九章 家庭性格/112

经验“嫁接”

以母择妻

以父择婿

心灵的革命

家庭病因

家庭有病,孩子发作

孩子,父母的一面镜子

家庭清洁,孩子健康

教育,一生的话题

爱的谎言

家庭地狱

暴力蔓延

教会孩子与人为善

 第十章 家庭观念/124

东西方的观念差异

顾全大局与平等交易

内耗

中西医结合

家庭和谐则社会安定

伊甸园

道德经

家国天下

蓝眼睛:我爱你,所以和你结婚

黄皮肤:我结婚,所以我爱你

观念可以自残

爱是自然法则

爱不是全部,却是支柱

忠孝仁义

不安易导致家庭战争

爱的智慧

从小脚女人到家庭主妇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夫妻在“水下”交流

夫妻关系,用心觉察

 第十一章 家庭系统/139

系统漏洞

孩子,家庭的一面镜子

家人为什么不认可我

恐惧变化的家庭系统

家庭系统的“潜规则”

兄弟姐妹

合久必分的兄妹关系

当姐弟恋引申至夫妻关系

独生子女为何相对自我

第四部分 家庭治疗

 第十二章 系统脱敏/155

当弗洛伊德遇到释迦牟尼

梦的解析

通过催眠让往事重现

替父受过

回到过去,解救弱小的自己

为自己哭泣

“哭回”自尊

哭一处以通全身

告别父母

母女不和,职场不利

人生本是一出戏

 第十三章 心理自疗/168

学会与感受交流

在成长课上

打开童年创伤

内在爆破

重塑生命

给心灵吃“中药”

做自己的旁观者

觉察与禅观

接纳自己,就会理解别人

远离颠倒梦想

慈悲与转化

智慧与责任

一朵小花

亲情如蛇行

夫妻之道

棱角与人缘

善用子女特权尽孝

想赢,就贴上去

放下就是没有对错

做一个普通人

 第十四章 夫妻治疗——优秀父母的必修课/185

婚礼的意义

祝福与参与

“责任”侵犯

责任延续

不要在家庭引发局部战争

许多夫妻不懂婚姻

真正的婚礼

夫妻之间,眼见为虚

顿悟

打破僵局

缔造天堂

记住那个咒语

结语 家庭如棋局

序言

不负青眼

1998年我和高希均教授率台湾地区畅销作家访问团到海峡对岸,随身带了几十本新出版的《杀手正传》送给文友。没想到不久之后内地就出现了该书的盗版,而且错误连篇,所幸接到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信,表示可以接洽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就这样,我认识了该中心负责台湾地区事务的游涵。

游涵那时不过30岁,最初接触时,他给我一种玩世不恭的印象。后来见到他草拟的版权合约,又一惊,居然是我看过的最严谨且能保护作家的文件。看在这合约的分上,我把处理版权的事务交给了他。只是接下来又有些琐事让我不悦,譬如有一年春节我由美国打手机给他,他接通后却要我等,说要接另外一个电话(事后得知是余光中先生从台湾高雄打给他的)。结果我一等就是15分钟,后来他重新接起,居然说:“哟!您还没挂啊!”

照我过去的脾气,早火了。但不知为什么,这个表面上目中无人的年轻人,竟让我感觉到一种真实、纯粹和恃才傲物——这倒像是当年的我。

而且听说他不但自己为我校对,还请他作为专家教授的母亲帮着校,进而知道他父亲是位名医,妹妹是眼科医生,之后,眼前浮现出一个温馨家庭的画面。

偏偏没多久这画面变了样儿。有一天我打电话给游涵,是位老先生接的,没好气地撂下一句“游涵不在”,未等我说完就挂了。次日,游涵来电,猜我必定被他老爸训斥了,因为我的一口京腔,让老爷子误以为我是游涵的哥们儿,而老先生对这个独子未承袭父业的失望和愤怒,也发在了我身上。

至此,我才知道游涵有多么叛逆:大学念一半时,因看不惯同班的高干子弟欺负女生,把那位公子哥儿从二楼打到一楼,硬是被学校劝退;后来重新高考,学了新闻,才受聘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一做就是10年,但就是在做完我的那本《杀手正传》后,就又因看不惯领导的无能和腐败而愤然辞职。据说之后再以第一名的成绩,打败一票博士、硕士,进了另一文化机构,却又在不久之后离开……想必都因为他艺术家的怪习性。

二_

记得认识不久,有一年我去北京,他到王府井的假日酒店看我,一边跟我握手,一边居然瞄着过路的女生,说:“人长得挺靓?”我当时没生气,连自己都不解。只是,后来我又理解了,因为我知道他能文、能画、能说又特立独行,跟我很像,我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父亲对他的栽培与期望,又像我对刘轩,他们的父子关系使我再次见到了自己和儿子。我不敢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我实实在在对游涵有了“感同身受”的心情,而且以我的眼力,确信他定有过人的潜力和才智。

我一向认为:对有才气的人,外界要“忍”他的才,方可让他不羁的才情得以发挥;他倒是要“忍”自己的才,更踏实地治学。日本禅宗大师一休说得好:“佛界往往要经过魔界才能到达。”每~朵清莲都从淤泥中成长;而每一个采莲人,也肯定要走过污泥,才能采得清莲。经过许多迷失的游涵,后来的成绩或许是最佳的脚注。

缘就这么妙,虽然游涵离开了机关,我们仍经常保持联系,他结婚有了儿子,请我取名;他拿到学位,也马上告诉我,获得任何成绩,都会在第一时间与我分享……我知道,他告诉我,其实是向他逝去的父亲报告。他不信自己如父亲在世时所说的“没出息”,要成功给所有的人看,父亲没等他,他就告诉我!

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做过机关干部、公司高管、记者、编辑、漫画家、作家、媒体策划人、大学讲师、心理医生和教育专家,在人生的上半段,可谓经历丰富。就连我太太也觉得奇怪,每次看到游涵寄来他儿子的照片,我都放在眼前书架上,好像见到自己的孩子。她岂知我正在赌,赌自己的“青眼”不错。

缘也确实有意思。2003年,我们全家带着贵州失明小女孩孙琴珍在北京同仁医院治疗服疾,有感于许多贫苦盲人需要帮助,有意捐出一套有声书义卖。游涵听说,自告奋勇,找到盲文出版社,不但出版了《在生命中追寻的爱》等五本有声书义卖,而且办了一系列公益活动。然后他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放下就走”的洒脱。

游涵现在除了是心理、教育专家,也从事不少公益活动,仅山东他就去了四次,每一次都下乡为农村家长讲解家庭教育及育儿常识,在当地口碑极佳。讲完课,还把自己口袋掏空,给那些念不起书的孩子们当作书本费,并在山东最贫困的沂山中学创办了一所爱心图书馆,仅他自己捐赠的图书就有几百本。

他的内心不仅装着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从书稿中我也看出,他还装着读者,装着所有人!因此,他尤其强调亲子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和睦,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和网络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家庭教育经验,也在许多单位、学校和幼儿园、社区和街道开办讲座和培训。他的悲心和智慧,缘于对自己的了解和超越,也缘于他对自然的爱。

每次看他活动的照片、读他寄来的书信和新著,都觉得十分温暖。尤其最近他在信中说“您对我的人生意义大有影响,您尽到了我所奢求的、家父未及的勉励之责。也因此对您,既有惦念,又存依赖,那种情愫的确难以琢磨”。

其实我没尽到什么职责,他有伟大的父母、体贴的妻子,我只是做了喜见千里马的伯乐。

内容推荐

由游涵编著的这本《为何父母会伤人》介绍了独树一帜的以禅修为基础的亲子教育心理自疗体系,为中国的家庭号脉。

全书共分四部分,内容包括:家庭问诊,家庭伤害,家庭保障和家庭治疗。

《为何父母会伤人》由励志大师刘墉倾情作序推荐。

编辑推荐

《为何父母会伤人》作者游涵对比中西教育理念,倡导一种适合中国人传统儒家教育下的新型家教关系,糅合心理学、教育学与佛教禅修的理念于其中,帮助家长寻找孩子不听话、叛逆的原因,以及家长在孩子幼年时应如何进行教育做出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探索,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与想法,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有着很大的启发教育意义,并帮助家长建立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健康的家庭关系,特别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挫败者”(成绩差的孩子)的教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何父母会伤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游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63160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0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9: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