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四书新解
内容
编辑推荐

《四书新解》原名《语译广解四书读本》,是由沈知方主编,蒋伯潜注释的四书通俗读本,被学界公认为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后最权威的四书注释本,为众多著名学者一致推荐,包含《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四书的新解。

内容推荐

《四书新解》原名《语译广解四书读本》,是由沈知方主编,蒋伯潜注释的四书通俗读本,被学界公认为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后最权威的四书注释本,为众多著名学者一致推荐。《四书新解》适合初学,也适合精进,在中国台湾曾作为国学教材。

沈知方(1883—1939年),世界书局创始人。浙江绍兴人。原名芝芳。著名出版家,与友人先后创建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1921年创办世界书局,并任总经理。一生读书、编书、印书、售书。

沈知方主编此书启于“炮火连天。鸟无静枝,鱼无恬波,老弱填于沟壑,妻子散而至四方……”的日寇侵华之时。意在实现“总念圣人之言,如菽栗布帛,皆人心之所恒具,人理之所常在。为父兄者,苟得此一帙,置诸案头,便足教其子弟,人人能教其子弟,则社会国家可臻于和平;而一切尔诈我虞,杀人越货之行为,皆可免除……”的和谐社会,大同盛世之理想,也是他“以此为一生出版之纪念”。

目录

大学新解

大学提要

大学新解

大学之道

康诰

汤之盘铭

诗云邦畿千里

子日听讼

此谓知本

所谓诚其意者

所谓修身

所谓齐其家

所谓治国

所谓平天下

附大学古本

中庸新解

中庸提要

中庸新解

天命之谓性

仲尼日君子中庸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

子日道之不行也

子日道其不行矣夫

子日舜其大知

子日人皆日予知

子日回之为人也

子日天下国家

子路问强

子日素隐行怪

君子之道

子日道不远人

君子素其位而行

君子之道

子日鬼神之为德

子日舜其大孝

子日无忧者

子日武王周公

哀公问政

自诚明

唯天下至诚

其次致曲

至诚之道

诚者自成也

故至诚无息

大哉圣人之道

子日愚而好自用

王天下有三重

仲尼祖述尧舜

唯天下至圣

唯天下至诚

诗日衣锦尚纲

论语新解

论语提要

上论

第一学而

第二为政

第三八佾

第四里仁

第五公冶长

第六雍也

第七述而

第八泰伯

第九子罕

第十乡党

下论

第十一先进

第十二颜渊

第十三子路

第十四宪问

第十五卫灵公

第十六季氏

第十七阳货

第十八微子

第十九子张

第二十尧日

孟子新解

孟子提要

上孟

孟子

第一梁惠王篇

第二公孙丑篇

第三滕文公篇

中孟

第四高娄篇

第五万章篇

下孟

第六告子篇

第七尽心篇

试读章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子注:“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朱子所谓“大人”,就是孟子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大人”。孟子尝说乐正子是善人,是信人,又解释道:“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道德修养完满,故能充实而有光辉。“大学之道”,就是养成此种充实而有光辉的理想的人格之修养方法。朱子《大学章句序》首句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是以“大学”为古代所办的大学,似与注中所说“大人之学”,自相矛盾。其实,古代小学所教,只是书、数及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俊秀子弟升人大学以后,方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使能养成充实光辉的理想的人格。朱子的两种说法,并不是相反的。

“明德”,是光明的德性,是人人生来具有的,是备具众理、足以应付万事的。有时,这种光明的德性的人欲所蔽,便昏昧不明了。这和太阳隐于乌云,镜子蒙着灰尘一般,看似昏暗,本体的光明,却并未消失;乌云吹散了,灰尘拭净了,仍可以恢复它本来的光明。上一个“明”字是动词。“明明德”,是要把人欲除去,使本有的明德格外光明起来。这是修养方法的第一步。

“亲民”的“亲”字,王守仁仍作亲字解。他以为本篇下文“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皆是“亲”字意;《尚书·尧典》“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便是“亲民”。(详见《阳明先生传习录》)。这样讲法原也可通。朱子说,“亲当为新”,是根据程颐的话;因为下文所引《汤》之《盘铭》、《康诰》、《诗经》的句子,都以“新”字为主。《尚书·金滕篇》,成王说:“惟朕小子其新逆。”成王这句话是说要亲自迎接周公。“亲逆”写作“新逆”,正和“新民”写作“亲民”一样,这是程朱读“亲”为“新”的一个有力旁证。新是去旧维新的意思;“新民”是使人人能去其旧染之污,“日日新、又日新”地振作起来。由“明明德”而“新民”,便是《论语》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庸》所说的“成己”“成物”,孟子所说的“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由此可知大人之学,不但要能自明其明德,以独善其身,还要能使人人自新,以兼善天下哩!

“至善”,就是“最善”的意思。“止至善”就是以“至善”为最后的目的,定要做到,不半途而废的意思。无论是修己的“明明德”,化民的“新民”,都要达到这“至善”的地步;下文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也是说要“止于至善”而已。

以上所说“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大纲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后,同後。“知止”就是知道所当止的最善的境界。一个人如果能够晓得最善的境界,以之为理想的目的,才有一定的意志;意志一定,心就能静,不会妄动了;心不妄动,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能感到安稳;到处安稳,思虑自然周到;思虑处处能周到,做人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最善的境界,而得其所止了。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万物各有本末,譬如一株树,根株为本,枝叶为末。万事各有终始,始就是开端,终就是结局。“本”和“始”是所“先”,“末”和“终”是所“后”。就上文所说言之,则“明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是“始”,“能得”是“终”。就下节所说言之,则“平天下”是“末”,是“终”,是“所后”;“格物致知”是“本”,是“始”,是“所先”。能了然于事物之终根本末,而知所先后,则循序渐进,不至错乱凌躐,故日“近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中庸》说:“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这是儒家的根本主张。本节就是推说这个道理的。

“明明德于天下”,就是“平天下”。平天下必须先把自己的国家治好;如自己的国还不能治,怎能使天下的人都悦服呢?但要治理一国,又必须先把自己的家整理好;要整理一家,叫家里的人都看自己的样子,听自己的命令,必须使自己的行为,可做家人的模范;所以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凡一个人以心为主宰,要修身,必须使心无邪念。要心无邪念,必须使心意诚实。所以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但人怎么才能诚意呢?第一要知道事物的缓急先后;要知道事物的缓急先后,就须“先致其知”。所以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是推而极之之意。至于怎样才能“致知”呢?他说:“致知在格物。”“格物”二字却有许多的解释了。

朱注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又说:“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所以格物是要穷尽事物之理,无不知晓之意。王守仁早年读了这几句,就对着一株竹,细细地格起来;后来竟格不出所以然,而至于生病了。他于是恍然大悟,以为“格物”之“格”,当解作《孟子》“格君心之非”的“格”。故说:“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又说:“致知云者,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详见《大学问》)王氏认为吾心本有良知,不假外求,故以朱子“即物穷理”之说为务外遗内,博而寡要。但其他就以此相号召。流弊所至,致学者束书不观,以为只要凭吾心之知,即可应付万事,反不如朱子“即物穷理”之说,较为切实。清陈澧说:“格物但当训为至事;至事者,犹言亲历其事也。天下之大,古今之远,不能亲历;读书即无异亲历也。故格物者;兼读书阅历言之也;致知者,犹言增长见识也。” (见《东塾读书记》)。陈氏所说,浅近切实,可为朱注发明。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P4-6

序言

唐文治

数十年前。英公使朱尔典回国时。福州严几道先生流涕送之,以中国之阽危也。朱公使语之日。中国无虑危亡。可虑者。吾欧洲耳。严讶而询之。朱日,中国有宝书,发而读之。治平之基在是矣,严询何谓宝书,朱日,四书五经是矣,而四书为尤要。呜呼,外人之尊吾经借若是,而吾国忽焉不讲,岂非大惑不解者耶。庚辰季秋沈知方先生哲嗣以粹芬阁四书读本见际,属为序言。余受而读之,原书盖知方先生主稿,而蒋君伯潜佐成之,蔡君可园为之序,书成,适值知方先生花甲之辰,可谓最高尚之纪念,是编虽间杂语体,然为浅近易解起见,其苦心可谅也,其中索隐,皆有独得之处,而分类一部,尤能提纲挈领,爰申其意而焉之序。

《论语》一书,为道德之潘薮,政治之纲领,与修己治人之道,悉备于此,近今学子,多有未读《论语》者,若不知分类研究之法,何由得其门径,清阮文达尝采取论语言仁各章,别为一篇,余仿其例,拟分十类,日学,日孝,日仁,日信,日政,日君子小人之辨,日六艺论,日教育立品准,日人心风俗镒,日至圣救世不遇略史,而学孝仁政四者为尤要,非孝无以为学,非仁无以行政,比类读之,别其为浅焉深,焉精焉粗,而研究之,力行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可谓君子儒矣。

或疑居今世而论古大学,不免近于迂阔,不知自古以来,学制随时变更,而学道则万世不易,孟子论学校日,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明伦者,明德之效,小民亲于下,亲民之效也,列为三纲领,分为八条目,格致诚正,其全体也,修齐治平,其大用也,古本大学,列诚意章为修身之本,而诚意尤在谨好恶,自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起,其后正心章,有所好乐,有所忿□,修身章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治国章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平天下章惟仁人能爱人,能恶人,反之而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皆以好恶为纲维,而篇末则日,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又日小人之使为国家,蕾害并至,呜呼,可畏哉,治国者其懔之哉。

《中庸》精义,具于首章,性命本源,不在空谈,而在力行修养,其大要有三,日涵养,日省察,日扩充。涵养者,戎慎恐惧,寂然不动未发之时也;省察者,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慎独之功,未发将发之时也;扩充者,已发之验,致中和之要,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弥纶辅相之力也。而下篇则归结于至诚,不诚别无物,诚伪之界,人心生死之判也,诚故能成己成物,而心日以纯,不诚则自用自专,而心日以死。余于自著中庸大义序中已明揭之,又作中庸首章五辨以精研之,中庸准周易而作,经纶天下之大经,其在斯乎。

孟子生战国之世,目观战争攻杀之惨,慨然日,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也,今世一大战国也,吾辈志在救人,非熟读孟子之书,阐发其学说不为功,余尝分孟子为十类,日孝弟学,日尊孔学,日心性学,日政治学,日贵民学,日非战学,日文辞学,日外交学,日雄辨学,日气节学。人心滔滔于利,安其危而利其□,故七篇之始,首辨义利,大声疾呼以救之,其篇末叙道统之传,而先之日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民生胥渐,泯泯棼棼,正气一振,则邪气自消,所以提倡而廓清之者,非吾辈之责而谁责哉。

余尝有言,救国先救民,救民先救心,而救心大要,当训练国民之知觉。知觉宜清而不宜昏,宜通而不宜滞,宜先而不宜后,若事事落于人后,国之所存者幸矣。孟子言良心,言良知,又引殷元圣之言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灵警之谓也。然惟知觉之善良者,乃能灵警,否则为机变之巧矣。《论语·季氏篇》言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在九思章前,是知觉在思想之先矣。《中庸》言生知安行,学知利行,是知觉在力行之先矣。《大学》言致知格物,郑君解之日,知于善深,则来善物,知于恶深,则来恶物;朱子解之日,推及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皆合外内之道者也;明王阳明先生解之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引孟子之说以释大学,所谓由善良而至于灵警也。今日欲求救心之法,当以阳明学为主,余尝著阳舆学术发微,窃愿学者读之,救心以救民,救民以救国,质诸邦人君子,或不迂视吾言。

太仓唐文治茹经序于海上南阳寓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四书新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民国)沈知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500608
开本 16开
页数 4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15
丛书名
印张 2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