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
内容
编辑推荐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沧海横流的极致,无疑是刀光剑影与云谲波诡的战争。

63年前,一场国共生死角逐、一决雌雄、以战止战的淮海战役(蒋介石称为徐蚌会战),便是这样一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

由张雄文编著的《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共38篇文章,主要内容为遗物里的一首词,有一块“肥肉”叫中原,粟裕的苦恼,一份终于发出的电报,诗人的浪漫等等。

内容推荐

由张雄文编著的《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不重战役过程而重战略、战役谋划,完整再现毛泽东、粟裕等风云人物高超军事智慧与谋略的信史。

《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以鲜为人知的翔实原始文电,正本清源,客观展现了国共双方争夺中原以致生死对决的筹划全过程,时间跨度为起源阶段到战役结束共8个月,还原了一个以毛泽东和粟裕为主角的真实的淮海战役,也还原了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第一功臣”、“主要指挥员”的本来面目,厘清了曾经扑朔迷离的“淮海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问题。

目录

序言

引子:一幕活剧的演职员表

1.遗物里的一首词

2.有一块“肥肉”叫中原

3.粟裕的苦恼

4.一份终于发出的电报

5.诗人的浪漫

6.军令状

7.再来一份军令状

8.有一个想法叫决战

9.共同完善的“施工”图

10.靠过来的兄弟野战军

11.一头“猪”的传说

12.曲折的履职之路

13.两个归来的“卧底”

14.“施工”图的最后定稿

15.“围猎”黄百韬

16.关闭陆路大门

17.“走不动”的杜聿明(上)

18.不一样的黄百韬

19.黄百韬:终于记在粟裕名下

20.“走不动”的杜聿明(下)

21.谁是下一个“猎物”?

22.“书呆子”与“老狐狸”

23.杜聿明打通“回家”的路

24.中野合围黄维

25.又一个“卧底”回归

26.“瘦狗拉硬屎”

27.粟裕又包了杜聿明的“饺子”

28.黄维最后的援兵

29.陈士榘增援中野(上)

30.陈士榘增援中野(下)

31.考虑百万人马的穿衣吃饭

32.攻心为上(上)

33.攻心为上(下)

34.杜聿明:英雄末路

35.第五军:记在粟裕名下最后的王牌

36.杜聿明被擒谈粟裕

37.一座大厦的倒塌

38.尾声:硝烟散去,老兵不死

附录:国共参战双方编制序列

后记

试读章节

2.有一块“肥肉”叫中原

自古逐鹿在中原!

得中原者得天下!

千百年来,那些睥睨四方、指点江山的智者们,站在中华文明每一页新历史的开端,似乎总念叨这两句话,语重心长地告诫有志于天下的奸雄、枭雄或者英雄们:中原是最大的风水宝地,拥有它,才有美好的将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起于草根却心雄万夫,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辈如粪土的毛泽东当然也懂,而且作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中共最高统帅,他比谁都心里有本账。

他说:“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今天的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谁手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国共两军第二次全面“互掐”(解放战争)、“大打出手”已经整整一年。

两年前的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曾一再强调,“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但世易时移,今非昔比,那时中共力量还弱小,他的“胃口”仅仅是一个“巩固的基础”,而现在已是“统一中国”,需要“控制中原”了。

与蒋介石殚精竭虑,不惜血本重点“照顾”的山东、陕北相比,还算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中原大地,因为他几个月前的一个重大“策划”而硝烟四起,也变得格外扑朔迷离起来。

1947年7月2l至23日,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一架寒碜的凉棚下,被胡宗南紧追慢赶的毛泽东,主持了一次中共中央扩大会议。

会上,他似乎忘记了不远处胡宗南的枪炮声,兴致盎然提出了一个能让老“冤家”蒋介石睡梦里心惊肉跳的计划:用五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解决蒋介石。

很多人都唱“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但他到底还不是卜定阴阳、能掐会算的真神,不敢也不能拍拍胸脯打包票,肯定这位“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蒋委员长,五年后会像幼儿园的小孩一样乖乖听话,真的如期完蛋。

何况,实力比他大得多的蒋委员长,还在一门心思琢磨着“解决”他呢。

因此,他又谨慎地补充说:“现在不公开讲出来,还是要准备长期斗争,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

为此,他以中原为圆心,主持决定:

北边的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即刘邓大军(刘伯承、邓小平统率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直插大别山;刘邓麾下的陈谢兵团(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9纵)由原计划西进增援陕北,改为渡黄河南下,挺进中原的豫西。西边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原计划南下关中,改为独立坚持陕北内线作战,牵制胡宗南集团。

这一决策,与稍后不久毛泽东又将东边的华东野战军一分为二之举,构成了一个后来耳熟能详的军事专业术语——“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华东野战军一分为二的情形是:陈毅、粟裕统率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及主力(即通俗所称的西兵团)在鲁西南掩护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然后开进中原的豫皖苏;留在山东的东兵团(约占华野全军四分之一)则由谭震林、许世友指挥,牵制山东国民党军。

这一招,外行人或许一脸茫然看看热闹,内行人才比比画画不免惊叹。

毛泽东的目标只有一个:中原,中原!

这无疑是经略中原的大手笔。

一年后的8月23日,他的主要军事助手朱德还在解释他的意图,说:“自古以来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  就在小河会议结束的当天,毛泽东似乎意犹未尽,还要趁热打铁。他电令远方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这一战略“策划”,毛泽东由衷地偏爱,却并非心血来潮,偶然兴起。它如同一坛泸卅l老酒,酝酿的时间颇长。从5月到8月,毛泽东反复权衡修正,断断续续达四个月之久。

刘伯承、邓小平一武一文两位方面大员,也早已按照他的指令,开始跳跃的“预备动作”,6月30日就率部一举跨过浊流滚滚的黄河,抵达鲁西南(菏泽、济宁一带),迈出了南下的第一步。

小河会议两周后的8月7日,他们又奉毛泽东之令,一马当先,将统率的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兵分三路,形成三股蔚为壮观的“红流”,如离弦之箭、脱笼之鹄,流向千里之外的大别山。

那位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打仗水平进步不快升官最快的胡宗南,率23万之众进攻陕北、一心“捉拿毛泽东”以建盖世“奇功”之初,毛泽东的选择是艰难的。

没有任何“保险公司”敢于签署“保单”,也无任何一处可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但他不顾“万乘之躯”的金贵而独排众议,豪迈地坚持留在了陕北的穷山沟。

他还曾忙里偷闲,似乎有意“耍耍”胡宗南,潇洒地在自己枣园窑洞的桌屉里留下便条:“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胡宗南见了便条后脸色的确难看,但毛泽东在这里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P16-18

序言

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员粟裕离开我们已有27年了,我深深怀念他。

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戎马一生,屡建奇功。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信任与器重下,他担负一个战略区的军事指挥重任,出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他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及上海战役等十大战役,成为战史上的经典杰作。

因此,刘华清、张震两位军委副主席1994年12月代表中央军委指出:“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辉煌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给予了粟裕实事求是的公允评价,还原了他是华东野战军军事统帅的本来面目。

粟裕是我们的老司令、老首长,在华东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我从1940年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担任参谋开始认识他。1941年1月,粟裕首长亲自派时年21岁的我,到苏中独立第七团2营担任营长。在粟裕首长的领导与指挥下,我先后参加了著名的黄桥、苏中七战七捷、涟水、莱芜、孟良崮、平汉路破击战、豫东、淮海以及渡江等一系列战役,他的雄才大略与高尚品德留给我难以磨灭的记忆。

他常常从敌我力量和战场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所率部队能否战胜敌人来考虑,并及时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提出自己的判断和作战方案。对于战略方针性的重大建议,他总是反复斟酌后,才慎重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提出建议,在得到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重视和赞同后,在战役实施中达到完全实现。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也一次又一次给予他赞扬和嘉奖。

震惊中外的淮海大决战,就是时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代前委书记粟裕首长的创意和杰作,其中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他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战略方针、战役意图和赋予他的作战指挥任务,反复运筹、审时度势而多次提出重要建议,经过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权衡利弊,最终采纳了粟裕首长的建议,作出决策,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是毛泽东主席倡导的民主决策的成功;也是粟裕首长历尽艰辛、不惧风险斗胆直陈的结果。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粟裕首长以他积极的指挥行动,努力把握战场形势,关照战役的各个方向,保持和发展战场主动,并以顽强的毅力,勇挑重担,实现了他将蒋介石的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构想。因此,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张震上将后来也说:粟裕圆满地履行了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之责”。

但是,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错误批判粟裕以后,他的赫赫战功遭到淡化、转移。未经粟裕审阅的《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初稿),对他指挥的一些战役留下了诸多曲笔;后来的《第三野战军战史》,也仍然沿用了大量“西线兵团”和“华东野战军首长”代替“粟裕代司令、代政委”;有关的影视作品对粟裕的卓越贡献也仅仅轻描淡写,或者避而不谈。

作为一名华野的老兵,我高兴地看到,许多专家、学者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原始文电为依据,为还原粟裕首长的真实历史在不懈努力,青年学者张雄文就是其中出色的一位。他继《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名将粟裕珍闻录》之后,又将出版一部经过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军事科学院两家权威机构专家审定的《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还原了淮海战役筹划、指挥的来龙去脉,是与淮海战史真实最为接近的一部好书。这是对粟裕首长和其他数十万华东野战军将士们最好的告慰。

我相信,这部书足以使读者和后人明辨这一经典战役的前因后果、是非曲直。因此,我对《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的出版,致以热烈的祝贺!

万海峰

2011年1月20日于北京

后记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厚厚的书稿最后一笔修改总算尘埃落定,仰望窗外星辰寥落的夜空,不免长长嘘了一口气。——继《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名将粟裕珍闻录》之后,以恢复粟裕大将真实历史为宗旨的第三部专著,经中央文献研究室与军事科学院的审定批准,即将付梓面世,计划中的《粟裕三部曲》最终告一段落,长年累月颠倒昼夜的伏案查阅、求证、构思、行文一类的“苦差”也终于可以暂时交卸了。

对独自著述的个人而言,这百余万字的三部曲不能不说是一个异常浩大的工程:从早年对粟裕历史记载的疑惑不解,有心“刨根究底”算起,已有15年;而从着手搜求档案资料,访谈粟裕身边的当事人,到动笔撰文也已有10年。——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随之从指间滑落,匆匆而逝,悄无声息。

写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我不敢说已完全臻此化境,但可以问心无愧地说做到了以史为据,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也不为贤者讳。无冕元帅粟裕戎马一生与华东野战军南征北战真实的一面,也由此不因任何官衔高低与政治需要而得以较完整地呈现。

正因为此,已面世的两部书一再重版或加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名将粟裕珍闻录》还获得山西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特别是曾与粟裕大将荣辱与共的华东野战军老战士们的热切关注,更令我没齿难忘。

已经长眠地下两年的粟裕老部下、军事科学院原研究生部主任刘祥顺临终前曾说:“书稿拜读,给人以很大的震憾!”华野老战士、原《人民前线报》社长、南京粟裕军事思想研究会负责人张效琳老人也不无感慨地说:“无冕元帅”得到广泛认同,粟裕当之无愧,公道自在人心!

但囿于某些人先入为主的“印刻效应”,粟裕的发现摧毁了他们过去的“偶像”在军史上的地位,因之仍然有淡化、转移、磨灭粟裕功名事业之举。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盲人摸象般的有限见闻与纯粹的个人情感宣泄,并不能代替历史的真实,随着有利害关联的核心人物们渐渐远去,头上紧箍咒已逐渐松弛的正史审定机构,也容不得他们继续削足适履,以讹传讹或者张冠李戴了。

正如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粟裕传》编写组组长、粟裕研究专家朱楹将军,在《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序言中义正词严所指出的:“史实终究像一座大山不可动摇!想推倒它的人必然自折手臂,到头来还是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的出版,首先要感谢已逝的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石征先老人。他曾有一个多年的心愿:写一部完整、真实的淮海战役史。但无情的病魔让他早早羽化,冥冥间将这一重任转交给了我。因他过去的关怀、激励,本书得以最终完稿,倾覆了以往各种似是而非、移花接木的记载,还南线大决战——淮海战役以历史的本来面目。愿石征先老人在地下安息!

其次,我要感谢三野(华野)老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政委、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周克玉上将。他在百忙之中先后两次热情地为本书赐写墨宝:“一战定江山”与“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给予了后学晚辈的我以莫大的鼓舞。

再次,还要感谢粟裕的老部下、人民解放军原24军军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政委万海峰上将。他以90岁的高龄,给我写作字字千钧的序言,深切怀念粟裕大将的同时,也给予了我诸多赞赏与支持。

此外,严谨审稿的中央文献研究室与军事科学院的专家,认真编辑出版的人民出版社副编审李惠老师,一如既往提供了书中图片的粟裕老部下朱楹将军,一直给我的写作提供巨大帮助的《粟裕战争回忆录》整理者之一吕韧敏老人以及给予我各种有力支持的至交好友魏寒枫、胡曙明等人,都是我应当铭刻在心的。

“姓名三字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我唯有祝福他们的姓名与粟裕大将的英名功业一起不朽于名山,永传于后世。

张雄文

书评(媒体评论)

张雄文以其深谙太史公司马迁真谛之功力,表现出敢说真话的勇气、妙笔生花的才气和高瞻远瞩的豪迈之气。

——吕韧敏,华东野战军老战士、《粟裕战争回忆录》整理者之一

张雄文对军史战史的博学,对粟裕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论点的入理剖析.令人叹服。

——朱楹,粟裕研究专家、中央军委《粟裕传》编写组组长

你(张雄文)使我感动!感谢你对粟总的崇敬之情!

——楚青(粟裕夫人)

你(张雄文)很不简单!你在为好人说话!

——谢伟才,著名表演艺术家、粟裕特型演员

文如其名。张雄文老师以其英雄情结写下了纪念真实粟裕、英雄粟裕的每一个文字。不经意问,我饰演了《粟裕大将》。不经意间,张雄文带我走进了一个真实的粟裕世界!

——郭广平。著名演员、20集电视连续剧《粟裕大将》粟裕扮演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雄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97992
开本 16开
页数 3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5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