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秉性刚正不阿,是非分明,直言不讳,毫不含糊。“文革”中,在五七干校,他在政治上备受歧视,劳动却从不含糊,忘不了他领着我们扛着沉沉的麻袋登上高高的粮囤。他健硕的胳膊比我们这些文弱书生的小腿还粗壮。他又是极富个性的人。
他,就是老诗人牛汉!
《牛汉人生漫笔》记录了在时代背景下牛汉先生曲折坎坷的生活轨迹、立身处世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展现出这位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智慧、良知和情怀,以及他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思考和责任。
图书 | 牛汉人生漫笔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他秉性刚正不阿,是非分明,直言不讳,毫不含糊。“文革”中,在五七干校,他在政治上备受歧视,劳动却从不含糊,忘不了他领着我们扛着沉沉的麻袋登上高高的粮囤。他健硕的胳膊比我们这些文弱书生的小腿还粗壮。他又是极富个性的人。 他,就是老诗人牛汉! 《牛汉人生漫笔》记录了在时代背景下牛汉先生曲折坎坷的生活轨迹、立身处世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展现出这位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智慧、良知和情怀,以及他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思考和责任。 内容推荐 本系列丛书以“人生漫笔”为题,选编了中国现当代一些著名学者、诗人、艺术家的精美文章而成。目前已出版了《启功人生漫笔》、《季羡林人生漫笔》、《费孝通人生漫笔》、《汪曾祺人生漫笔》、《金克木人生漫笔》、《牛汉人生漫笔》6本。 《牛汉人生漫笔》就是其中之一,记录了在时代背景下牛汉先生曲折坎坷的生活轨迹、立身处世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展现出这位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智慧、良知和情怀,以及他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思考和责任。 目录 人物篇 重逢第一篇:路翎 重逢第二篇:胡风 以心灵关怀心灵——忆雪峰和吕荧的最后一段友情 漫说老聂 一颗不灭的诗星——痛悼尊师艾青 一个不相信死的人——记与萧军最后一次见面 诗人天蓝骑马去了 孟超淡陈伯达的《不几日记》——干校杂忆之一 诗和苏金伞和我 童心 自述篇 滹沱河和我 灯笼红 月夜和风筝 母亲的第一次人生经历 最初的记忆 上学第一天和墨刺的梅花点 我的第一本书 第一次绘画创作 我吃过几万只蚂蚁 离别故乡 我的梦游 症与梦游诗 故乡篇 高梁情 骡王爷——童年牧歌一章 送牢饭和公鸡打鸣——童年牧歌之一 我偷了孔夫子的心——追念死去的第一个朋友 秃手伯 宝大娘 小张老师 扫霁人儿 去摘金针菜的路上 塑造梦的泥土 随笔篇 我的祖先和一把剑的传说 绵绵土 一斗绿豆 我又回到北方 花灭了,花是灯 一窠八哥的谜 接羔 含羞草的冤屈 早熟的枣子 我和小白 埋葬:永远的沉重 盲人和灯和诗 换眼记 对钟声的思念 水仙的晚年 我与石头的情谊 谈谈我的土气 散文这个鬼 毕加索最后的自画像 让每首诗都燃烧尽自己 谈艺篇 我仍在苦苦跋涉 谈谈我这个人,以及我的诗 荆棘和血液——谈绿原的诗 浅谈飘逸——以诗人蔡其矫为证 一个钟情的人——曾卓和他的诗 《艾青诗选》前言 《徐志摩选集》序 任何主义都与你无关——致姚振函的信谈《感觉的平原》 无题谈——涉及丁玲的散文《彭德怀速写》 我是怎样写《鄂尔多斯草原》的 我与华南虎 诗和散文都是我的命 谈爱情诗 诗的新生代——读稿随想 仿佛永远在写第一首诗——摘自《海上蝴蝶》后记 附: 回顾和思考 试读章节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黧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80岁以上,我4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的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大,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于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词:“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P64-66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牛汉人生漫笔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牛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同心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16292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1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5 |
出版时间 | 2007-02-01 |
首版时间 | 2007-02-01 |
印刷时间 | 2007-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4 |
CIP核字 | 2006091010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9.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