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战国策(隽永的说辞)/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内容
试读章节

移天下事(魏策一:陈轸为秦使于齐)

陈轸为秦出使齐国(公元前323年)。当他经过魏国时,求见犀首(公孙衍),犀首却辞谢不见。陈轸又传话给犀首说:

“我所以来看你,是为了天下大事。阁下既然不肯见我,我就走了,我不能待太久。”

犀首赶紧接见陈轸。陈轸一见面就说:

“阁下讨厌天下事吗?为什么光吃喝而不做事?”

“我由于无能,才无法总揽国际事务,怎么敢讨厌天下事呢?”犀首说,情绪很低落。

“我要把天下诸侯的事务转移给阁下。”陈轸说。

“怎么说呢?”犀首问。

陈轸说:

“你们君王既然派赵人李从率领战车百辆出使楚国,阁下可以在这里头耍花样。阁下可以去向魏王说:‘我跟燕、赵有旧交情,他们屡次派人来邀请我说:“没事的时候一定来玩玩哪!”现在我清闲一点了,请让我告个假去一趟。不会太久的,只要十五天。”魏王必然没理由阻止阁下的。阁下获准出国,就在朝廷上扬言说:‘我急着要出使燕、赵两国,正忙着准备车辆整理行装。”

“好计策!”犀首说。

于是犀首就去向魏王告假。魏王答应了,犀首就在朝廷里对外扬言将出使燕、赵。各诸侯国的宾客探到了这个消息,都派专差回国向自己的国君报告说:

“李从率战车一百辆出使楚国,现在犀首又要率战车三十辆出使燕、赵。”

齐威王唯恐结交魏国落在天下诸侯之后,赶紧把国事委托犀首。犀首接受了齐王的委托,魏王就不让他到燕、赵去了。燕、赵知道了这件事,也把国事委托给犀首。楚怀王听到以后说:

“李从虽然来拉拢寡人,但是如今燕、齐、赵都把国事委托犀首,犀首一定也希望寡人委托他,寡人也乐意这样做。”

于是楚怀王就背弃了李从,而把国事委托犀首。

魏惠王终于说:

“寡人所以不派犀首搞国际关系,是认为他不行,现在四国都把国事托付他,寡人也要把国事托付他。”

犀首终于掌握了国际事务,同时更出任魏国宰相。

画蛇添足(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

昭阳为楚国伐魏,歼灭敌军,杀死敌将,攻下了八座城池,又转兵攻打齐国(公元前323年)。说客陈轸奉齐威王的使令,往见昭阳,一见面就一再拜贺战事的胜利,等昭阳扬扬自得时,却站起来问道:

“照楚国的法律,歼灭敌军杀死敌将,可得何等官爵的封赏?”

“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昭阳回答。

“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呢?”陈轸问。

“只有令尹啦!”昭阳回答。

“令尹确实尊贵,但是楚王却不曾设置两个令尹呀!”陈轸说:

“我替将军打个比方,楚国有人祭祀祖先后,将一罐四升的酒赏给门客。门客们喝道:‘几个人一起喝不过瘾,一个人独喝才痛快,让我们在地上画条蛇,先画好的喝酒。’某甲先画好了蛇,拿起酒来要喝,一看别人还没画半条,左手拿着酒罐子,右手继续画蛇,笑道:‘哈哈!看我还能画蛇添脚!还没等某甲把脚画好,另外一个人的蛇也画好了,抢过酒罐子,说道:“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替它画脚呢?’说完就喝下那罐酒。某甲为了画蛇脚,结果失去了他的酒。现在将军帮助楚国攻魏,消灭了敌军,杀了敌将,占领了八座城池,楚国的军队还没有疲惫,将军还想攻打齐国。齐国很怕将军,将军显显威风也够了,将军的英明已经到达顶峰了。要知道,战无不胜的人,要是不懂得适可而止,将招来杀身之祸,官爵将归属后来的人,就像画蛇添足的人一样。”

昭阳于是停止攻齐,收兵回国。

俟兼两虎(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楚国片面跟齐断绝邦交,齐国就发兵来讨伐楚国。客卿陈轸对楚怀王说:

“大王不如送块土地给东方的齐国冰释前嫌,一面跟西方的秦国拉关系。”

楚怀就派陈轸出使秦国(公元前312年)。

秦惠王对陈轸说:

“贤卿本来就是秦国的人,我和您又有旧交情。我不够贤明,不能亲自处理国事,以致使贤卿离弃我而侍奉楚王。如今齐楚两国交战,有的主张救齐有利,有的认为求齐不利。贤卿除了尽心为自己的主君谋划外,难道不能用多余的智慧为我着想吗?”

陈轸回答道:

“大王难道没听说过吴国人到楚国做官的故事吗?楚王很喜欢这位客卿,某次这位客卿病了,楚王特别问左右侍臣说:‘是真病呢?还在思念故国呢?’左右侍臣回答说:‘我不知道他是否思乡,让我再去探探,如果思念故乡,病中就会哼出吴国腔来。’现在陈轸就要替大王哼出‘吴国腔’。

“大王没有听过管与的话吗?有两只老虎因为争吃人肉而搏斗起来,管庄子准备去刺杀这两只老虎,管与却阻止他,说道:‘老虎是贪狠的大虫,人肉又是它们是香甜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为了争吃人肉而打斗,小的一定会死掉,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着去刺杀那只受伤的老虎吧!这是一举而杀两虎的妙计。没有刺杀一只老虎的辛劳,倒获得刺杀两只老虎的英名。’

“如今齐楚两国交战,齐国注定战败,等齐国战败了,大王再派兵介入,既能获得救齐的好处,又没有伐楚的害处。采信了计谋,还懂得进一步反复揣测的,只有大王能够做到吧!计谋,是办事的蓝图;采信,是存亡的关键。计谋错了,采信错了还能够保有国家的,少得很。所以说,计谋能够再三反复思虑的,就不会有错误;采信不失却本末兼顾的,就不会被迷惑。”

黠(xiá)麋(mí)困网(楚策三: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

秦国攻打韩国宜阳时(公元前308年),楚怀王对陈轸说:

“寡人听说韩国的公仲侈(当时守宜阳)是智谋之士,精通天下诸侯的政情,大概能够守住宜阳城。正因为他能守住宜阳,寡人想趁这个机会送个人情给他。”

“算了!大王千万别这样做。”陈轸回答说:

“公仲侈的智慧,这一次完全枯竭了。在栖息山川的野兽中,再没有比麋鹿更狡猾的,麋鹿知道猎人先在前面张了网,才来赶它去落网,因此就往回跑,猛撞猎人而突围。老于狩猎的人知道它的狡猾,于是张网朝前赶,麋鹿重施故技来撞人,就被网住了。现今诸侯明知公仲侈善于权诈之术,举起网朝前赶的必然很多。请大王别做这个人情去讨好他。公仲侈的智慧,这一次完全枯竭了。”

楚怀王采纳了陈轸的建议,没有向公仲侈送秋波。后来宜阳果然陷落(公元前307年),不出陈轸所料。

P91-96

书评(媒体评论)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这套书,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

衷心希望,《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

——主编寄语

目录

类同窃疾(宋卫策:公输般为楚设机)/037

无功之赏(宋卫策:智伯欲伐卫)/038

贪得无厌(赵策一:智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039

眩得忽祸(赵策一:智伯从韩魏兵以攻赵)/043

乐羊啜羹(魏策一: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044

击衣报仇(赵策一:晋毕阳之孙豫让)/045

君聋于官(魏策一: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048

虞人期猎(魏策一:文侯与虞人期猎)/048

白虹贯日(韩策二: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049

不是客人(东周策:温人之周)/052

推功及人(魏策一:魏公叔痤为魏将)/053

悖者之患(魏策一:魏公叔痤病)/054

择言而讽(魏策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054

徐攻留日(宋卫策:梁王伐邯郸)/056

南辕北辙(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057

请宅卜罪(楚策一:郢人有狱三年不决者)/058

狐假虎威(楚策一:荆宣王问群臣)/058

当门而噬(楚策一:江乙恶昭奚恤)/059

美恶两闻(楚策一: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060

黄泉专利(楚策一:江乙说于安陵君)/060

百胜之术(宋卫策: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062

王好细腰(楚策一:威王问于莫敖子华)/063

作法自毙(秦策一:魏鞅亡魏入秦)/066

志存富贵(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067

米玉薪桂(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月乃得见乎王)/070

庆吊相随(燕策一:燕文公时)/071

阳僵弃酒(燕策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072

一策十可(齐策三:燕王死太子在齐质)/074

三人成虎(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078

美于徐公(齐策一:邹忌脩八尺有余)/079

臣掩君非(东周策:周文君免工师藉)/081

网鸟之道(东周策:杜赫欲重景翠于周)/081

易得难用(齐策四:管燕得罪齐王)/082

变服折节(魏策二:齐魏战于马陵)/083

树难去易(魏策二:田需贵于魏王)/084

雪甚牛目(魏策二:魏惠王死)/085

日见七士(齐策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086

璧马止攻(魏策三:齐欲伐魏魏使人谓淳于髡)/087

田父擅功(齐策三: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088

一语救薛(齐策三:孟尝君在薛)/088

连鸡难栖(秦策一:秦惠王谓寒泉子)/089

为我詈人(秦策一:陈轸去楚之秦)/090

移天下事(魏策一:陈轸为秦使于齐)/091

画蛇添足(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093

俟兼两虎(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094

黠麋困网(楚策三: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095

献珥知宠(齐策三:齐王夫人死)/096

说海大鱼(齐策一:靖郭君将城薛)/096

士为知己(齐策一:靖郭君善齐貌辨)/097

反客为主(中山策:司马憙使赵为己求相中山)/099

行诈立后(中山策:阴姬与江姬争为后)/100

不嫁之女(齐策四:齐人见田骈)/102

明主贵士(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102

王不好士(齐策四: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105

久坐败遇(魏策一: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107

义渠袭秦(秦策二:义渠君之魏)/108

安敢释卒(魏策二: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109

跪行机穽(齐策二:犀首以梁与齐战于承匡而不胜)/110

禅让乱国(燕策一:燕王哙既立)/111

伯乐相马(燕策二:苏代为燕说齐)/113

两头得金(东周策:东周欲为稻)/114

免征甲粟(西周策: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114

桃梗漂漂(齐策三:孟尝君将入秦)/116

麋烂齐民(燕策二: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117

鹬蚌相争(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119

东西皆贼(东周策:昭翦与东周恶)/119

反间杀人(东周策:昌他亡西周)/120

祭地为祟(东周策:赵取周之祭地)/121

豺狼逐羊(秦策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121

欺以六里(秦策二:齐助楚攻秦取曲沃)/123

美人纵囚(楚策二:楚怀王拘张仪)/126

自取其刺(楚策二:楚王将出张子)/127

妾妇之道(楚策三:张仪之楚贫)/127

反复诡诈(齐策二:张仪事秦惠王)/129

老妾事主(魏策一:张仪走之魏)/131

宝珠脱身(燕策三:张丑为质于燕)/131

缓于事己(宋卫策:卫使客事魏)/132

要言失时(宋卫策:卫人迎新妇)/133

相国中计(东周策:周共太子死)/133

鼎重难移(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134

且正言之(韩策一:颜率见公仲)/136

求千里马(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136

以一易二(韩策一:秦韩战于浊泽)/138

贺得贤相(秦策二:甘茂相秦)/140

息壤在彼(秦策二:秦武王谓甘茂)/141

江上处女(秦策二:甘茂亡秦且之齐)/143

王不好人(齐策四:孟尝君为从)/144

谏而私宝(齐策三:孟尝君出行国至楚)/146

转祸为功(齐策三: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147

借车驰之(赵策一: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149

借兵救魏(魏策三:秦将伐魏)/149

妒妇辣手(楚策四:魏王遗楚王美人)/152

置相乱敌(楚策一:楚王问于范环)/153

厚礼藏慝(西周策:楚兵在山南)/154

壶飧得士(中山策:中山君飨都士)/154

毁之为之(齐策三:孟尝君奉夏侯章以四马百人之食)/155

舍长之短(齐策三: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156

厉气循城(齐策六: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156

义不帝秦(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158

巨室取信(赵策一:腹击为室而巨)/162

岂敢借道(西周策:三国攻秦反)/163

佯使退敌(燕策三:齐韩魏共攻燕)/163

市义营窟(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164

朝满夕虚(齐策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168

乐得温囿(西周策:犀武败于伊阙)/169

成败两全(西周策:犀武败周使周足之秦)/170

献秦击齐(魏策三:芒卯谓秦王)/171

卖美亲秦(韩策三:秦大国也)/172

小而生巨(宋卫策:宋康王之时)/173

倚闾而望(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174

一发不中(西周策:苏厉谓周君)/174

乐人之善(齐策六:燕攻齐齐破)/175

跖狗吠尧(齐策六:貂勃常恶田单)/177

免身全功(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179

抱薪救火(魏策三:华阳之战)/183

幸臣妖祥(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184

龙阳涕鱼(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186

死弗敢畏(秦策三:范睢至秦王庭迎)/187

投骨斗狗(秦策三: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189

散棊佐枭(楚策三:唐睢见春申君)/190

冠盖相望(魏策四:秦魏为与国)/191

不可不忘(魏策四: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192

以生人市(赵策四:虞卿谓赵王)/193

爱子计远(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194

问有本末(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197

以爱殉葬(秦策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198

不死之药(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199

骥服盐车(楚策四:汗明见春申君)/199

火中取栗(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201

决蹯全躯(赵策三:魏魀谓建信君)/203

制媾在秦(赵策三:秦赵战于长平)/204

王亦过矣(赵策三: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205

伏事辞行(赵策四:楼缓将使伏事辞行)/206

物伤其类(赵策四:秦攻魏取宁邑)/207

交浅言深(赵策四:冯忌请见赵王)/209

贵而惨死(赵策三:平原君谓平阳君)/210

郎中为冠(赵策三:建信君贵于赵)/210

买马待工(赵策四:客见赵王)/212

疠人怜王(楚策四:客说春申君)/213

奇货可居(秦策五: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215

椎解连环(齐策六:齐闵王之遇杀)/218

父攻子守(魏策四:魏攻管而不下)/219

惊弓之鸟(楚策四:天下合从)/221

良商司时(赵策三:希写见建信君)/ 222

少年老成(秦策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223

威掩于母(秦策四:秦王欲见顿弱)/225

无妄之祸(楚策四:楚考烈王无子)/226

说难见诛(秦策五:四国为一将以攻秦)/229

图穷匕见(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232

序言

一个中国古典知识大众化的构想

许多讨论或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大概都承认一桩事实: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著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惠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还是村里讲谈的平话、小说,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物的期待,激荡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地造就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可是,生为这个文化的传承者——一个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触的机会,把握的可能呢?

一般社会大众暂且不提,单说我们的莘莘学子、读书人,在受了十几年的现代教育以后,究竟读过几部历代的经典古籍?了解几许先人的经验智慧?当年林语堂先生就曾感叹过,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连“中国几种重要丛书都未曾见过”,遑论其他?

特别是近年以来,升学的压力,耗损了广大学子的精神、体力;西方文明的风行,导引了智识之士的思虑、习尚;电视、电影和一般大众媒体的普遍流行,更造成了一个官能文化当道,社会价值浮动的生活形态。美国学者雷文孙所说的当代世界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固然使这一现象鲜明化,但真正的问题,却在于我们的根性尚未扎稳,就已目迷五色地跌入了传播学者所批评的“优势文化”的辐射圈内,失去了自我的特质与创造的能力。

何况,近代的中国还面对着内外双重的文化焦虑。自内在而言,白话文学运动固然开发了俚语俗言的活力,提升了大众文学的地位,觉悟到社会群体的知识参与力,却相对地减损了我们对中国古典知识的传承力。以往属于孩童启蒙的“小学”教育,属于读书人必备的“经学”常识,都在新式教育的推动下,变得无比艰涩与隔阂了。自外在而言,五四以来的西化怒潮,不断开展对西方经验的学习,对传统意识的批判,意气风发地营造了我们的时代感觉与世界精神,为我们的现代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疾风迅雨般冲刷着中国备受误解的文明,削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与历史根源,使我们在现代化的整体架构上模糊了着力的点,漫漶了精神的面。

差不多八十年前,国际联合会教育考察团曾对我国教育作过一次深入的探访。在报告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经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与新认识而达至,中国的教育也理当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民族性与创造性。

事实上,现代的学术研究,也纷纷肯定了相似的论点。文化人类学所剖示的,每一个文化都有它的殊异性与持续性;知识社会学所探讨的,一个文化的强大背景与典范人物,常常是新一代创造者的“支援意识”的能源;而李约瑟更直截了当地说,除了科技以外,其他文化的成果是没有普遍性的。在这里,在我们回溯现代中国的种种内在、外在与现实的条件之余,中国文化风格的深透再造,中国古典知识的普遍传承,更成了炎黄子孙无可推卸的天职了。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辑印行,就是这样一份反省与辨认的开展。

在中国传延千古的史实里,我们也都看到,每一次改朝换代或重大的社会变迁,都有许多沉潜会通的有心人站出来,颠沛造次,心志不移地汲汲于兴灭继绝的文化整理、传道解惑的知识普及—孔子的汇编古籍、有教无类,刘向的校理众书、编目提要,郑玄的博古知今、遍注群经;乃至于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心斋的深入民众、乐学教育……他们或以个人的力量,或由政府的推动,分别为中国文化做了修旧起废、变通传承的伟大事业。

民国以来,也有过整理国故的呼吁、读经运动的倡行,商务印书馆更是曾经编选印行了相当数量、不同种类的古书今释语译。遗憾的是,时代的变动太大,现实的条件也差,少数提倡者的陈义过高,拙于宣导,以及若干出版物的偏于学术界或知识分子的需要……这一切,都使得历代经典的再生,和它的大众化,离了题,触了礁。

当我们着手于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一方面感动于前人的努力,一方面也考虑了当前的需求,从过去疏漏了的若干问题开始,提出了我们这个中国古典知识大众化的构想与做法。

我们的基本态度是:中国的古典知识,应该而且必须为全民所共享。它们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也不是少数学人的独宠,我们希望它能进入到大众的生活里去,也希望大众都能参与到这一文化传承的事业中来,何况,这些历代相传的经典,又有那么多的平民色彩,那么大的生活意义——说得更彻底些,这类经典,大部分还是平民大众自身的创造与表现。大家怎么能眼睁睁地放弃了这一古典宝藏的主权呢?

为此,我们邀请的每一位编撰人,除了文笔的流畅生动外,同时希望他能拥有古典的与现代的知识,并且是长期居住或成长于国内的专家、学者,对当前现实有适当的理解与同情。在此基础上,历代经典的重新编撰,方始具备了活泼明白、深入浅出、趣味化、生活化的蕴义。

毕竟,这是一种文化扎根的事业,扎根当然是愈早愈好。在最有吸收力、阅读力的年纪,在最能培养人生情趣和理想的时候,我们的读者朋友就能与这些清澈的智慧、广博的经验为友,接触到千古不朽的思考和创造,而我们所谓的“中国古典知识大众化”,才不会是一句口号。

这也意味着我们对编撰人写作态度的恳盼,以及我们对社会群体的邀请。但愿透过这样的方式,让中国的知识、中国的创作,能够回流反哺,回到每一个中国家庭里,使每一位具有中学程度以上的中华子民,都能喜爱它、阅读它。

我们深深明白中国文化的丰美,它的包容与广大,每一时代,每一情境,都有不同的创作与反省。它们或惊或叹,或悲或喜,或温柔敦厚,或鹏飞万里,虽然形式多端、要求有异,却丝毫无损于它们的完美与贡献。这也就确定了我们的选书原则:尽可能地多样化与典范化。像《四库全书》对佛典道藏的排斥,像历代经籍对戏曲小说的贬抑,甚至多数人都忽略了的中国的科技知识、经济探讨、敦煌遗墨,都是我们所不愿也不宜偏漏的。

就这样,我们在时代意义的需求、历史价值的肯定、多样内容的考虑下,从二十五万三千余册的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选择了目前呈现诸位面前的五十八部经典。这是我们开发中国古典知识能源的第—步,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继续跨出第二步、第三步……

我们之所以采用“经典”二字为这五十八部书的结集定名,一方面是依《说文解字》上说“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广韵》上说“典”是一种法、一种规则,它们的交织运作,正可以系统地演绎中国文化的风格面貌,给出我们日常行为的规范,生活的秩序,情感的条理。另一方面,也是采用了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它们是“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要翻阅的”一些书。我们相信,中国文化的恢弘壮丽,必须在这样的襟怀中才能有所把握。

与这个信念相表里,我们在这五十八部经典的编印上,不作分类也不予编号。对这套经典,我们是一体同尊的,改写以后也大都同样亲切可读,我们企冀于提供的,是一套比较完备的古典知识。无论是古代中国《七略四部》的编目,还是现代西方科技分类的正名,都已扭曲了它们的形象,阻碍了可能的欣赏,这就大大违反我们出版这套书的谛旨了。

但在另一种意义上,我们却分别为旧典赋予了新的书名,用现代的语言烘托原书的精神,增进读者对它的亲和力。当然,这也意味着它是一种新的解释,是我们以现代的编撰形式和生活现实来再认的古典。

也是在这种实质的,阅读的要求下,我们不得不对原书有所取舍,有所融会与变通。譬如,原典最大的《资治通鉴》,将近三百卷的皇皇巨著,本身就是一个雄伟的书中帝国,一般大众实难轻易地一窥堂奥。新版的《帝王的镜子》做了钩玄提要的梳理,形式也类同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体裁,把它作了故事性的改写,虽然字数浓缩了,却在不失原典题旨的照顾下,提供了一份非专业认知。其他的部分经典,也有类似的写法。这方面,欧美出版界倒有不少可供我们借鉴的例子。远的不谈,就以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来说,前六册出版了未及十年,索麦维尔就为它作了浓缩至六分之一的大众节本,畅销一时,并曾获得汤氏本人的大大赞赏。我们的做法虽不必尽同,但精神却是一致的。

再如原书最少的老子《道德经》,这部被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为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短短五千言,我们却相对地扩充、阐释,完善成了十来万字的《生命的大智慧》。又如《左传》、《史记》、《战国策》等书,原有若干重叠的记述,经过编撰人的相互研讨,各有删节,避免了雷同繁复。由于历代经典的缤纷多彩,体裁富丽,笔路万殊,各编撰人曾有过集体的讨论,也有过个别的协调,分别做成了若干不同的体例原则,交互运用,以便充分发皇原典精神,又能照顾现实需要,为广大读者打出一把把迈入经典大门的钥匙。

无论如何,重新编写后的这套书,仍是每一位编撰者的心血结晶,知识成果。我们明白,经典的解释原有各种不同的学说流派,在重新编写的过程里,每一位编撰者的参酌采用,个人发挥,我们都寄予了最高的尊重。

除了经典的编撰改写以外,我们同时搜集了各种有关的文物图片千余帧,分别编入各书。在这些“文物选粹”中,也许更容易让我们一目了然地感知到中国:

那样朴素生动的陶的文化,刚健恢弘的铜的文化,温润高洁的玉的文化,细致优美的瓷的文化;那些刻写在竹简、丝帛上的历史,那些遗落在荒山、野地里的器物;那些随意笔动的书法,那文章,那绘画……正如浩瀚的中国历代经典一般,哪一样不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哪一样不是先民们伟大想象与勤恳工作的结晶?看起来,它们是一幅幅独立存在的作品,一件件各自完整的文物,然而它们每—样都代表了中国,都焕发着中国文化绵延不尽的特质。它们也和这些经典的作者—样,是彼此相属、相生、相成的。

这套书,分别附上了原典或原典精华,不只是强调原典的不可或废,更在于牵引有心的读者,循序渐进,自浅而深。但愿我们的读者,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余,能一层层走向原典,去作更高深的研究,缔造更丰沛的成果;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

是的,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

也许,若干年后,今天这套书的读者里,也有人走入这一伟大的文化殿堂,与先圣先贤并肩论道,弦歌不辍,永世长青地开启着、建构着未来无数个世代的中国心灵!

历史在期待。

内容推荐

为什么读经典?读什么经典?怎么读经典?《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中,50余位台湾名家对此做了解读。《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好评最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由余秋雨倾力作序,10余位文化名人隆重推荐。《战国策:隽永的说辞》就是《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中的其中一本,是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30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

《战国策:隽永的说辞》由钟克昌编著。

编辑推荐

《战国策》一书是许许多多三寸不烂之舌的群英会。其可贵在于机智的言谈,它的集结,本就为了揣摩辩说,而几经润泽的优美文辞,更是两千年来散文家习作的模板。那么他们是如何在战争频仍的夹缝中左右时局的?钟克昌编著的这本《战国策:隽永的说辞》去掉了冗长的论难以及重复的情势,更能够情趣盎然地浮现出朵朵莲花,是一本可读性极高的汉语文学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战国策(隽永的说辞)/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钟克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30557
开本 32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1.04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