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优秀新闻作品(附光盘第1辑)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编著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优秀新闻作品(第1辑)》收录的新闻作品内容鲜活、笔触生动、文风清新,真实记录了基层一线的火热实践,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希望有助于推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断深化。

内容推荐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编著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优秀新闻作品(第1辑)》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作序,分别收录了“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新闻单位刊播的部分优秀新闻作品和评论理论文章。收录的新闻作品真实记录了基层一线的火热实践,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评论和理论文章对“走转改”活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深刻剖析。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优秀新闻作品(第1辑)》将作为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重要参考材料,推荐给广大新闻战线的编辑记者和高校新闻院系师生学习参照。

目录

在深入基层中不断提高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代序)

通讯

 要当五百强更要五百年——从同煤集团实践看转变发展方式

 边城新记

 铁路线上的“蜘蛛侠”

 一个村民组长的酸甜苦辣

 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

 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从瓮安之乱到瓮安之变警示录

 东崔村蔬菜批发市场缘何红红火火

 超越——来自“走转改”一线的报告

 千万里,我护卫着你——国庆日走进第二炮兵某勤务团铁路运输营(上篇)

 千百次,你锤炼着我——国庆日走进第二炮兵某勤务团铁路运输营(下篇)

 红山嘴,大雪即将封山

 霸州有个西粉营

 六访黎明村——走进宁夏盐池县:一个曾被风沙逼得四分五裂的村庄

 喊着“下盘石”,我们哭了

 自主创新的动力之源

 千里赴疆摘棉忙

 探访“高能镍碳超级电容车”之源——走进周国泰院士实验室

 网络发言人,你敢“偷懒”吗?

 一个平凡人的青春能进发多少光和热

 “那个叫梦想的东西在拖着我前进”

 京族“百岁鸳鸯”五世同堂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守林人生”

 山路送邮26载数十万件无一差错

 丰宁乡镇干部不当“走读生”

 大道理,也能讲得入耳贴心——对话基层理论宣传干部徐进

 希望,在大山深处扎根

 高寒瑶寨幸福梦

 “鸡鸣三省”的水潦:“背水”之战何时休?

 垃圾“山”坚守19年——垃圾处置工曲民6000多个日夜的平凡人生

 昔日贵族庄园今朝百姓家园——扎囊县扎其乡朗赛岭见闻

 “这么优厚惠农,再不发展,就不该怨人了”——榆林榆阳区沙地种植养殖农民万德旺如是说

 零距离感受“绿皮列车”

消息 特写

 麦麦提托合提大叔探女记

 船上新货郎归来福满舱

 镇江:患者晚上看专家

 车载肩扛,送上及时水救济粮

 同仁一日

 劝导队:劝走不文明 导来新秩序

 这儿的人上厕所需全副武装

 老大难公厕终于拆除重建

 暖气洗手池坐便器全齐了

 门前的路,为何如此坎坷——又进花果峪村

 多方援手,花果峪筑就“惠民路”

 一滴水的二十次“体检”

 村支书“教”记者怎样走基层

 月夜挑水记

 安徽:借力产业资本助推现代农业

系列报道

 “情牵大乌蒙”系列报道(节选)这里的群众心不慌

 高兵换车:农家乐老板的幸福生活

 化屋苗寨坚守民族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乌蒙山里“养鸽人”

 内蒙古土豆难卖系列报道(节选)

 达茂旗:土豆大丰收销路遇难题

 武川县:市场存风险应对有不同

 “薯都”的土豆迎寒冬

 商务部农业部助内蒙古农民卖土豆

 商务部农超对接首批下单1.5万吨

 102万斤“爱心土豆”运抵北京

新疆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

 新疆喀什:双脚走出的上学路

 新疆喀什:上学路上闯悬崖

 跋山涉水进村只为劝学

 踏上艰辛上学路

 大手牵小手共闯上学路

 老师你好!

 记者感触:悬崖间有人间真情

 爱与关切皮里村孩子们的礼物

专题报道

 冀中能源:跟着矿工去下井

 稻田地里话丰年

 调车员的中秋夜

 下水道“郭玉凤班”的苦乐经

 海岛上的“傲雪梅花”——吴棣梅

 一座学校一位教师一份坚守——记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者烘村完小滚马教学点教师吴昌福

 走进盲童多彩的天空

后记

试读章节

喊着“下盘石”,我们哭了

张璋

我是光明网新闻中心的编辑张璋,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2010年毕业之前我没有出过北京,更没有到过农村。这次去延安之前,领导跟我说:“作为一个城市里的女孩子,你应该去体验。”当时虽然病没好利索,我还是去了。7天延安行,我所收获的感动,远远超过我所吃的苦。

从上学到现在,几乎每一个年龄段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关于延安的东西:我们学过《安塞腰鼓》,读过《回延安》,听过朗朗上口的“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还唱过《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作为~名党员,延安在我心里是神秘而神圣的。

7天的延安行,充满欢乐,充满震撼,充满感动,令人难忘。亲眼看见了中央书记处的小礼堂,也亲眼看见了刻着《沁园春·雪》的小炕桌。我们还在清凉山上宣誓。最难忘的,是那些朴实的下盘石村村民。

我到的村是延安延长县张家滩镇下盘石村。也许是因为下盘石村2005年刚完成新农村建设,非常漂亮。村子确实偏远,坐了一个小时的车,经过了很长很曲折的山路才到。村子里的感觉和山路上完全不一样,有柏油马路,石窑建得很整齐,绿化也好。我们对这个村的总结是“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四化下盘石。整体感受,这里的民风民气积极向上,真正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精气神儿的村子。

下盘石村最大的特色是文化村。经济发展起来,是靠这里的人文气息,还有教育。全村300多户,培养出65名大学生,学历最高的一位在中科院,做卫星研究工作。一家出一个这么出色的孩子,就能给家里带来丰厚的收入。像我居住的那一户吧,家长叫郝如荣,他们家的孩子是做生意的,挺富裕。村长家的婆姨,是省人大代表,剪纸非常出色,一天最多可以卖三干多元!

我自己也没想到,我对这个村文化气息的最大感受,竟然会是村民运动会。我去的第二天,村里就举办了一个运动会。我对运动会是蛮抵触的,因为打小体育不好。我打算只做一个报道,感受一下就可以了。去了以后,发现这个运动会真的跟城里不一样:全民都参与!其实,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孩子,青年几乎没有。最壮的,就是回来过暑假的大学生。确实是全民参与!开场是个大秧歌,秧歌队穿着很整齐,仔细观察,发现走在前边的全是老人!白发苍苍的,但不让人感觉苍老。他们跳得特别起劲。队尾,跟着三四岁、走路还不稳的小孩子。整体感觉,村里每个人都会跳秧歌,但跳出来的感觉不一样。老人跳得特别灵动,但不如年轻人有力度。当时我以这个为题材,专门做了一个采访,了解村里最有特色的是梆子舞。梆子舞,可能大家都没听说过。据说,这个村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梆子文化的发源地,但是现在梆子舞已经面临失传了。真正的梆子应该是类似于擀面杖似的东西,舞起来的话花样很多。现在真正会舞的人没有了,村民们就把梆子演变成另一种陕北秧歌的形式,还是在每次文化活动中一起跳一跳,算是一种文化传承吧。老人们提到梆子时总会觉得很遗憾,说没有人为我们做宣传,我们这些文化也发扬不出去。现在能学梆子的人太少了。年龄太小的不够劲,舞不了,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又要去上学,没时间。这个文化真的面临失传了。

回来接着说那个运动会,运动会的项目蛮丰富,包括搬西瓜、挑担子、抬婆婆,还有一个是猪八戒背媳妇。

我想,怎么理解一个运动会?跑跑步,挣一块奖牌,或者是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什么的?和村里的大学生村官聊的时候,他说,这里的运动会有另外一种意义。猪八戒背媳妇是为了和谐夫妻关系,拾婆婆是为了和谐婆媳关系,拔河啊,挑担子啊,都是和谐邻里关系。

我当时就觉得:好神奇啊!那么小的项目,有那么大的意义在里面!就觉得特别生动,特别贴近生活。后来村长要求,记者要亲自体验一下,记者组出人参加搬西瓜比赛。像我这样的女记者是那种特别害怕体育的,想了各种招,要照相啊、身体不好啊、我病了、我体育不好,就是躲Ⅱ阿。

最后实在没辙了,硬着头皮上,但是玩起来,感受就不一样了。我真的是特别害怕跑步的那种孩子,但是等到哨子一吹响,到你跑的时候,这些感觉就完全忘了。我参加的比赛项目是搬西瓜,它就是两个这么大的小长西瓜,特别典型的那种陕北西瓜,然后让你抱在手里。我参赛之前就和组长说:我不能参加,我说我跑步都不行,你再让我抱两个西瓜,我怎么跑啊?后来他说:没事,你怎么跑都能跑完。然后我就上去了。后来我又问他:我把西瓜摔碎了怎么办啊?他说碎了就可以不跑了。可是村长说不行,谁要是摔了西瓜谁就要重新拿一个西瓜继续跑。比赛开始,我站在组里第二个,前边那个央视记者跑得特别猛。他还比旁边的人领先了一点,等他跑回来的时候,我是第二个么,结果我真的没接住西瓜,就把西瓜给摔碎了,我是整场比赛中唯一摔碎西瓜的,当时可心疼了,但是碎了的那一秒真的来不及想。我想要是这个运动会发生在北京,也许我会很内疚,也许我的队员会和我说,你赶紧捡起来继续跑。但是当时真的没有人和我说这话,当时很多人在旁边笑,就觉得那个场面特别开心。我继续捡了一个西瓜,跑完全程。那场比赛,很多人为我拍照,鼓励我。照片是我当天晚上很晚很晚才看到的,第一感觉是震撼。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跑步的时候会笑,而且可以笑得那么开心,而且还是在摔碎了一个西瓜之后。我觉得对于一个“谈体育色变”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感受真是刻骨铭心!

在下盘石这几天,印象最深刻的是下盘石村村民的朴实。我认为那个村子用“世外桃源”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我回来,和所有人谈,都说他们那儿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就具体说三件事吧!

第一件事,我们入村那天,村长请吃饭,饭后就在他家谈村情,谈完大概晚上11点。那个小村挺黑的,晚上只有主路的几盏路灯。村长不放心,因为我们是两个女记者嘛,他就说让我儿子送你们回家吧。其实路不是很远。村长家是在村子的正中心。他们村有那种特别黑的小巷,出小巷的时候都没注意,后来到主路的时候,中国青年报的女孩对我说:我觉得有人跟着咱们。回头看了一眼,真的有人跟着,挺远的。村长的儿子说,没事没事,是你们家大叔。大叔,就是我们房东郝如荣。我们以为大叔晚上出来遛遛弯,就一边和村长儿子聊天一边往回走。到家的时候,和大娘打了声招呼。大娘说:你们大叔接你们去了,你们看见了么?我们一愣,真的没想到!等大叔回来,我们特地问这件事儿,觉得让大叔没接着,心里挺过意不去的。

大叔说,他挺早就出去了,担心我们第一天到那个村路不熟,晚上天太黑,两个女孩子会找不着家,挺早就去村长家门口去等我们了,想接我们回家。当我们出来的时候,发现村长的儿子和我们谈得挺高兴,以为我们在谈工作。其实我们确实是在谈工作。他怕打扰我们,一直紧跟在后边……

第二件事,是一个镜头盖的故事。我们有一组女孩住在村口,午休时间,三个人结伴去山里西瓜地玩。回来的时候,新华网的那个女孩儿发现镜头盖丢了。可能是下午两三点钟吧,我们还有一个活动。当时三个女孩在屋子里找了找,没找着,也没特别在意。跟房东说了一下,就一块去参加活动了。那天下午我们的活动是篮球赛,完事也五六点钟了。等她们回家的时候,发现镜头盖静悄悄地躺在茶几上。她当时用的就是这几个字——“静悄悄地躺在茶几上”。要是不问的话,都以为这个镜头盖一直在那儿,只不过没有人发现过。

后来,女主人说,中午她们的对话被男主人无意间听到了,她们前脚走,后脚男主人就骑着摩托车上了山,去西瓜地里找镜头盖。最后,把那个镜头盖真的找回来了。回来,放在那儿,没言声。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也许没感受过的人不知道,那段路是挺远的,骑着摩托去嘛,又是山路。就算路没多远,那一片瓜地得有多大啊,他找遍一片瓜地,最后把那么小的一个镜头盖给找回来了。下午两三点钟,是陕北日头最毒的时候。我们这些编辑记者,那种时间都不愿意出门。但是人家这么做了,而且他本人没有说。我觉得那个镜头盖,如果丢在北京,能找回来是奇迹,但是在延安,就在那么一个小村里,一个镜头盖,真的被找到了。这就是我们的村民啊,他让一个奇迹变成了那么平凡的小事。

第三件事,发生在我们临走前一天。在我们一再要求下,我们在村里多住了一天。我们家大叔以为我们当天要走了,早上起来的时候,在我们住的那面窑的窗台上放了好几颗山核桃。我以前没见过,不知道核桃是绿色的,外边还有果肉。大叔给我解释了好几遍,说这是山核桃,你们不一定吃过,应该尝尝。当时他一直在擦车。他说,最后一天,你们应该去山里感受一下,去果园摘一摘果子。要是回城里的话,再想体验就难了。我们特别想和他一起去,打来第一天他就一直提。我们行程太满了,一直没成行。那天安排了镇里的采访,跟着车队走了很远,一直不在家,住在大叔家的三个女孩子蛮抱歉的。晚上回来有五六点钟了。到家的时候,一进我们住的屋子,就发现我们的茶几上放了满满一碗山核桃,大叔已经替我们剥好了,都是白色的仁。当时,我们三个感动得无以言表,只是互相看着,说不出话来。那天晚上,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时间比较赶,临时安排了采访暑假回村的大学生。因为时间比较紧嘛,就把采访场地安排在我们住的窑洞里。当时,她把那几个大学生带进屋的时候,茶几上放满了吃的,都是大叔为我们准备的:开心果、巴达木、花生、瓜子、糖,还有山里摘的果子。你在北京能吃到的小零食,那个桌子上全都有。我们进屋,大叔也跟进去了。当时他对这几个大学生说,这桌子上的所有吃的你们都能吃,就这碗核桃谁也不许动,这核桃是我给她们仨剥的。一个五十多岁的人,说出那么直、那么实、那么孩子气的一句话,为了我们三个。

P82-86

序言

在深入基层中不断提高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刘云山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部署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各新闻单位积极响应,广大新闻工作者踊跃参与,给新闻战线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整个活动开局很好、效果很好。一是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记协5部门联合召开视频会后,各地区各部门和单位及时动员部署,制定工作方案,加强组织协调,推动活动迅速展开。一些省区市党委主要领导同志亲自作出批示,提出工作要求。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为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走进基层蔚然成风。广大新闻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进乡村、进社区、进厂矿,深入基层一线,走到普通劳动者中间,体察国情民情、反映火热生活。各新闻单位普遍建立联系点,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到基层蹲点调研、采写新闻,形成了走进基层、深入群众的浓厚氛围。三是新闻报道耳目一新。各新闻单位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办专题专栏,集中推出来自一线、原汁原味的报道。这些报道题材广泛、鲜活生动,打动了读者、听众和观众,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四是新闻队伍受到教育。广大编辑记者在走进基层、同普通群众交流中,深深体会到深入实践才能获得滋养,“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深深体会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新闻报道的主体,“记者就应该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深深体会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合此别无坦途”。总的看,这项活动开展时间不长,但成效初步显现,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泛好评。

实践证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战线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坚持“三贴近”、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树立和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为长期任务,在不断深化上下工夫,在拓展延伸上下工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工夫,推动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第一,在深化活动中进一步增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责任感使命感。新闻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职责。只有认清大局、了解国情,才能更好地明确坐标、把握定位,更好地承担起新闻宣传工作的责任使命。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各级新闻单位组织编辑记者,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入改革建设第一线,加深对基本国情的理解、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宣传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所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策部署来自基层实践,又要贯彻落实到基层。越是深入基层、了解实际,就越能透彻地理解中央精神,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央精神。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进对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认同,切实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贯穿到新闻宣传工作的导向、基调和内容上,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牢记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清醒头脑,自觉贯彻党的新闻工作的方针原则,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工作实践。要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多反映振奋人心的变迁变化,多展示改革发展的成果成就,着力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着力解疑释惑、平衡心理,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第二,在深化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新闻宣传的本质所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新闻宣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能不能以深厚的感情对待人民群众、以高度的自觉服务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的根本问题。在这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广大编辑记者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实践证明,只有走得近、交流得多,才能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才能真正解决为大众还是为小众、走上层还是走基层、跑热门还是跑冷门的问题。要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正确体现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要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深入群众的生产生活,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荧屏和时段留给百姓,反映群众的创新创造,展现群众的精神风貌。新闻宣传的工作成效,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要体现在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办的实事好事越多,群众越欢迎,新闻的价值也就越大。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社情民意,在走基层中更好地回应群众的关切,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反映问题,满腔热情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用到为民造福上。

第三,在深化活动中进一步锤炼思想品质、提升综合素养。基层是锤炼品质的广阔天地,实践是学习提高的最好课堂。只有到了基层、到了一线,才能感悟生活的真谛、人间的真情,才能不断校正自己的职业态度、职业追求。在这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许多编辑记者反映,越是走进厂矿农村、田间地头,就越会被普通群众的真诚质朴、奋发向上所感染,就越能得到心灵的净化、思想的震撼。我们说加强学习教育,到基层群众中去就能受到最好的教育;我们说锻炼提高,到火热的实践中去就是最好的途径。要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学习群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学习群众不怕困难、知难而上的意志品格,发扬“双脚跑新闻”的好传统,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困难的地方去,做人民群众认可和欢迎的新闻工作者。要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了解基层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群众想看什么样的报道,明确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导向、把握什么样的基调,讲品位、讲格调,严肃认真地考虑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要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经常想一想人民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应当回报什么,想一想与群众的差距在哪里、努力的方向在哪里,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秉持崇高的职业理想,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树立起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第四,在深化活动中进一步展现新闻宣传新风扑面的新景象。新闻是实践创造的记录、社会生活的反映,魅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和深刻把握。到了新闻现场、找到新闻源头,才能掌握丰富的素材,写出感人的报道。在这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涌现出许多精彩的报道、别开生面的报道,关键就在于细节的描述、场景的展现,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新闻的感染力在于鲜活。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就会背离新闻的本意,陈词滥调、空洞呆板就会失去受众。要倡导新闻工作者坚持求真务实、坚守新闻真实,通过“零距离”接触、面对面采访,反映群众的伟大创造,反映生活的本来面貌,把新闻报道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要倡导新闻工作者到最基层、到第一线“抓活鱼”,捕捉最生动的场景、记录最感人的故事、描写最美丽的风景,采写更多带着现场温度的新闻报道。群众是语言大师,群众的语言最丰富、最生动。要倡导新闻工作者学好用好群众语言,增强新闻语言的时代感、现实感,培育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文风,多一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一些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多一些新话、真话、实话、家常话,使我们的新闻报道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  第五,在深化活动中进一步建立健全走进基层、深入群众的长效机制。制度机制管根本、管长远,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常态化的有效保障。前一阶段,这项活动顺利展开,与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党委宣传部精心安排、大力推动密不可分,与各新闻单位细化工作措施、提供可靠保障密不可分。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迎接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工作的重要方面。要把这项活动作为长期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动态指导,完善工作规范,推动活动实现制度化。要进一步健全基层联系点、蹲点调研等制度,对走基层的人员次数、时间安排、任务要求和领导带头等作出具体规定,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避免热一阵冷一阵、虎头蛇尾一阵风。要坚持边实践边总结,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在业务考核、业绩评价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工作安排、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保障,对那些常走基层、扎根基层、业绩突出的新闻工作者,要给予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掌握活动进展情况,了解基层群众的反映,听取走基层同志的意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不断完善措施办法。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仅要在新闻战线深入进行,而且要逐步向社科理论、文艺出版等各领域延伸。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借鉴新闻战线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动本系统本单位积极行动起来,采取适合各自特点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组织理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出版工作者走进基层、深入群众,更好地转变作风、改进文风,进一步巩固扩大“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成果,让整个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1年9月13日在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后记

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指示精神,我们对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各媒体刊播的部分优秀新闻作品进行了汇编。中宣部副部长蔡名照同志对本书的编辑给予了具体指导。

本书收录的新闻作品内容鲜活、笔触生动、文风清新,真实记录了基层一线的火热实践,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希望有助于推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断深化。

中宣部新闻局明立志、陈陆军、黄强、邢慧娜、张洪超、陈涛、王佳、赵菲、李杰、王志羚等同志参加了具体编辑工作。

2011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优秀新闻作品(附光盘第1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701456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6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8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