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卑与超越/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自卑与超越》作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后期作品,比较系统地体现了其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尽管这是一本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来阐明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极大的实践价值。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论述了十二个主题,即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类与同伴以及爱情与婚姻等主题。他围绕这些主题着重阐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个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如何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感的恰当追求以取得成就。

内容推荐

《自卑与超越》作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后期作品,比较系统地体现了其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论述了十二个主题,即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类与同伴以及爱情与婚姻等主题。他围绕这些主题着重阐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个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如何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感的恰当追求以取得成就。

《自卑与超越》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最为畅销的作品之一,多年来不断再版,最新版重印于2010年。

目录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第二章 心理与身体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第四章 早期记忆

第五章 梦

第六章 家庭影响

第七章 学校影响

第八章 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其预防

第十章 职业

第十一章 人类与同伴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索引

试读章节

人类生活在意义的国度里。我们并非体验纯粹的环境,我们总是体验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意义。即便在这些环境中,我们的经验也受目的限制。“树木”是指与人类有关联的树木,“石头”是指作为人类生活因素之一的石头。如果一个人试图逃避意义,只将自己沉溺于环境里,那么他将非常不幸。他将自己和别人孤立开来,他的行为对自己或者任何人都没有用。简而言之,这些行为会毫无意义。但是,没有人能脱离开意义。我们总是通过自身赋予现实的意义来体验现实。我们所体验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解释的现实。因此,推断起来便很自然,这种意义或多或少未经修饰、不完整,甚至永远不正确。意义的国度就是错误的天地。

如果我们询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他也许回答不出来。绝大多数人通常不是用这个问题困扰自己,就是设法老生常谈似的回答。诚然,这个问题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在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和年长者一样——常常会突然发问:“但是,生活所为何求?生活所为何事?”然而,我们可以说,他们只在遭受挫败时才会发问。只要一切顺利,且没有困难阻碍他们,这种问题就永远不会诉诸言辞。每个人在行动中都会不可避免地提出这个问题,并做出回答。如果我们充耳不闻他的言语,而观察他的行动,那么我们会发现他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的意义”。他所有的姿势、态度、行为、表达、习性、抱负、习惯以及性格特质都与这个意义有关。他表现得好像自己可以依赖对某种生活的解释。在其所有行动中有一种对世界和自己的模糊期望,一种“我就是这样,世界即是那样”的结论,一种赋予自己和生活的意义。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赋予生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已指出的,也许每一种意义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个错误。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我们可以这样说,从根本上而言任何有用的意义都不能认为是绝对错误的。所有的意义都是这两极间的变体。然而在这些变体中,我们能区分出一些回答得更美好,一些回答得更糟糕,一些错误较小,一些错误较大。我们可以发现,共同享有的更好的意义是什么,缺失的错误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我们便能获得一种科学的“生活的意义”,一种真正意义的共同尺度,一种能使我们面对与人类有关的现实的意义。再次重申,我们必须记住,“正确”指的是对人类正确,对人类的目的和目标正确。除此之外,别无真理。如果存在另一种真理,那么与我们也绝不相关;我们不会了解它,它也不会有任何意义。

每个人都有三种主要的联结,他必须考虑这三种联结。这三种联结构成了他的现实。他面对的所有问题都在这些联结的方向上。他之所以必须一直回答这些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总是困扰着他。问题的答案会告诉我们,他对生活意义的独特设想。第一种联结是我们生活在这个贫瘠的行星、地球以及其他地方的外壳上。我们必须在种种限制下,利用居住地提供的种种可能性来成长。为了能够在地球上延续生命,保证人类的繁衍,我们必须同等程度地发展身体和心理。这是激励每个人寻求答案的问题,没有哪个人可以逃避。不管我们做什么,我们的行动都是我们自身对人类生活情境的回答。它们透露了,哪些行为是我们认为必需、适合、可能以及值得的。每个答案都必须受到这个事实的限制,即我们都属于人类以及人类都是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物种。

现在,如果考虑到人类身体的脆弱性以及居住地的不安全性,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全人类的幸福,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确定我们的答案,我们要使这些答案具有远见且前后一致。正如面对一道数学难题时,我们必须努力寻找答案一样。我们不能恣意而为或者靠猜测工作,而必须使用为我所用的各种方法,不停地工作。我们虽然找不到绝对完美的答案,找不到一劳永逸的答案,却必须竭尽全力找到合适的答案。我们必须努力寻找更好的答案,这个答案必须直接适用于我们与这个贫瘠的行星、地球的外壳发生着关联这个事实,以及我们居住的环境带来的所有有利和不利上。

在此我们讨论第二种联结。我们不是人类的唯一成员,周围还有许多其他成员。我们生活着,与他们发生关联。个体的缺点和种种限制使得他不可能独立完成自己的目标。如果他独自生活,自己想方设法处理问题,那么他只会自取灭亡。他无法继续自己的生活,也不能延续人类的生活。他总要与别人发生关联。他之所以被关联着,是由于他自身的弱点、不足以及局限。他对自己的幸福以及对人类的幸福所采取的最重要步骤就是发生关联。因此,生活问题的每个答案都必须考虑到这种联结。它必须解释“我们生活在关联之中,如果孤立无援,就会灭亡”这个事实。假如我们要生存下去,那么我们的情感就必须要和这个最大的问题、目的和目标相互协调,即在我们居住的这个行星上,与我们的同伴合作,继续我们的生活以及人类的生活。

P1-3

序言

总译序

感悟大师无穷魅力 品味经典隽永意蕴

美国心理学家查普林与克拉威克在其名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中开宗明义地写道:“科学的历史是男女科学家及其思想、贡献的故事和留给后世的记录。”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推动科学发展的两大动力源头:大师与经典。

何谓“大师”?大师乃是“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宗仰的学者”。大师能够担当大师范、大导师的角色,大师总是导时代之潮流、开风气之先河、奠学科之始基、创一派之学说,大师必须具有伟大的创造、伟大的主张、伟大的思想乃至伟大的情怀。同时,作为卓越的大家,他们的成就和命运通常都与其时代相互激荡。

作为心理学大师还须具备两个特质。首先,心理学大师是“心理世界”的立法者。心理学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他们对心理现象背后规律的系统思考与科学论证。诚然,人类是理性的存在,是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等动物,千百年来无论是习以为常的简单生理心理现象,还是诡谲多变的复杂社会心理现象,都会引发一般大众的思考。但心理学大师与一般人不同,他们的思考关涉到心理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普遍性的与高度抽象的规律。这些思考成果或试图揭示出寓于自然与社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内涵与发生方式;或企图诠释某一心理现象对人类自身发展与未来命运的意义和影响;抑或旨在剥离出心理现象背后的特殊运作机制,并将其有意识地推广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把普通人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与反思进行提炼和升华,形成高度凝练且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思想体系。因此,他们的真知灼见和理论观点,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心理科学发展的命运,而且更是影响到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当然,心理学大师的思考又是具有独特性与创造性的。大师在面对各种复杂心理现象时,他们的脑海里肯定存在“某种东西”。他们显然不能在心智“白板”状态下去观察或发现心理现象背后蕴藏的规律。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心理学规律其实就是心理学大师作为观察主体而“建构”的结果。比如,对于同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大师们往往会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解释与论证。这绝不是纯粹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分歧,而是对心灵本体论的承诺与信仰的不同,是他们所理解的心理世界本质的不同。我们在此借用康德的名言“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同样,心理学大师是用理性为心理世界立法。

其次,心理学大师是“在世之在”的思想家。在许多人看来,心理学大师可能是冷傲、孤僻、神秘、不合流俗、远离尘世的代名词,他们仿佛背负着真理的十字架,与现实格格不入,不食人间烟火。的确,大师们志趣不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脱日常柴米油盐的束缚,远离俗世功名利禄的诱惑,在以宏伟博大的人文情怀与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投身于实现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认识你自己”之伟大箴言的同时,也凸显出其不拘一格的真性情、真风骨与真人格。大凡心理学大师,其身心往往有过独特的经历和感受,使之处于一种特别的精神状态之中,由此而产生的灵感和顿悟,往往成为其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源头活水。然而,心理学大师毕竟不是超人,也不是神人。他们无不成长于特定历史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下,生活在人群之中,并感受着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体验着人间的世态炎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许就像牛顿描绘的那般:“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心理学大师虽然是一群在日常生活中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但套用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他们依旧都是“活生生”的“在世之在”。

二  那么,又何谓“经典”呢?经典乃指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经典是具有原创性和典范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经过历史筛选出来的最有价值性、最具代表性和最富完美性的作品。经典通常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具有永恒的魅力,其价值历久而弥新。对经典的传承,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门学科长盛不衰、继往开来之根本,是其推陈出新、开拓创新之源头。只有在经典的引领下,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门学科才能焕发出无限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心理学经典在学术性与思想性上还应具有如下三个特征。首先,从本体特征上看,心理学经典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理论内涵,提出一些心理与行为的根本性问题。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同时,心理学经典是心理学大师与他们所阐释的文本之间互动的产物。其次,从存在形态上看,心理学经典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经典作为心理学大师的精神个体和学术原创世界的结晶,诉诸心理学大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理性与感性、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最后,从价值定位上看,心理学经典一定是某个心理学流派、分支学科或研究取向的象征符号。诸如冯特之于实验心理学,布伦塔诺之于意动心理学,弗洛伊德之于精神分析,杜威之于机能主义,华生之于行为主义,苛勒之于格式塔心理学,马斯洛之于人本主义,桑代克之于教育心理学,乔姆斯基之于语言心理学,奥尔波特之于人格心理学吉布森之于生态心理学,等等,他们的经典作品都远远超越了其个人意义,上升成为一个学派、分支或取向,甚至是整个心理科学的共同经典。  三

这套“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遵循如下选书原则:第一,选择每位心理学大师的原创之作;第二,选择每位心理学大师的奠基、成熟或最具代表性之作;第三,选择在心理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派、一说、一家之作;第四,兼顾选择心理学大师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之作。我们策划这套“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旨在推动学科自身发展和促进个人成长。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l;Is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后的180多年中,心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我国心理学从西方移植而来,这种移植过程延续已达百年之久,至今仍未结束。尽管我国心理学近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心理学在总体上还是西方取向的,尚未取得突破性的创新成果,还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还未形成系统化的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我国心理学在这-个方面远没有赶上苏联心理学,苏联心理学家曾创建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体系,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心理学的发展究竟何去何从?如何结合中国文化推进心理学本土化的进程?又该如何进行具体研究?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但我们可以重读西方心理学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以强化我国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自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师们的经典作品都是对一个时代学科成果的系统总结,是创立思想学派或提出理论学说的扛鼎之作,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大师们的学术智慧和创新精神,做到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在“照着讲”的基础上“接着讲”。

心理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可以提供帮助人们合理调节身心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最坚强的人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用存在主义的话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存在本体论焦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向何处去?”这一哈姆雷特式的命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人们。特别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断涌现,各种压力和冲突持续而严重地撞击着人们脆弱的心灵,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心理学知识。可幸的是,心理学大师们在其经典著作中直接或间接地给出了对这些生存困境的回答。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对话大师与解读经典,我们可以参悟大师们的人生智慧,激扬自己的思绪,逐步找寻到自我的人生价值。这套“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可以让我们获得两方面的心理成长:一是调适性成长,即学会如何正确看待周围世界,悦纳自己,化解情绪冲突,减轻沉重的心理负荷,实现内心世界的和谐;二是发展性成长,即能够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确立明确的生活目标,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我们相信,通过阅读大师经典,广大读者能够与心理学大师进行亲密接触和直接对话,体验大师的心路历程,领会大师的创新精神,与大师的成长并肩同行!

郭本禹

2013年7月30日

于南京师范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卑与超越/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吴杰//郭本禹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78073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2013205732
中图分类号 B848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48:17